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世道治疗皮肤病方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世道治疗皮肤病方药规律研究

茅婧怡 竺炯 马欣 丁佩军 张慧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摘要:目的 分析孙世道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孙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借助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组方网络分析,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1)共选定7 289例患者,5 239首方剂,涉及402味中药;西医病名346种,中医病名223种,其中皮炎湿疹(湿疮)患者最多,其后依次为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痤疮(粉刺)、银屑病(白疕)。(2)整体而言,孙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物有牡丹皮、丹参、生地黄、玄参、知母、黄芩、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细分疾病及中医证型后发现,孙教授治疗痤疮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滋阴降火;治疗红斑狼疮以滋阴益气、凉血养血为法;治疗银屑病“从血论治”,凉血、养阴、活血法并重。(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地肤子、苦参、山药、白术、玄参、玉竹、白鲜皮、生地黄、土茯苓等20味中药为孙教授常用的皮肤科用药组合,其中生地黄、土茯苓、白鲜皮、玉竹、牡丹皮与其他中药的关系网络最为密切;药对关联分析中共获得6组关联规则,含7味中药,其中白鲜皮、蒲公英和白花蛇舌草呈强关联性。结论 孙世道教授临床以治疗皮炎湿疹(湿疮)、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痤疮(粉刺)、银屑病(白疕)见长,常在清热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祛风、利湿、凉血、滋阴诸法,擅用白鲜皮、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合。

关键词:皮肤病;皮炎湿疹;痤疮;红斑狼疮;银屑病;数据挖掘;中药研究;

分类号:R275.9   文献类型:J

0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资料来源

收集整理2011年2月至2018年1月,孙世道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门诊诊治的皮肤病患者的就诊和电子处方记录。

1.2 病案选择
1.2.1 纳入标准

①疾病诊断属皮肤病范畴;②患者就诊日期以及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明确;③中医辨证、处方用药情况记录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项目缺漏不全;②与主病无关的临时处方;③仅使用中成药制剂,无中药汤剂的处方。

1.3处方信息的提取与规范化

向医院信息科提交申请后,由信息科工作人员从门诊数据库中抽取孙世道教授2011年2月至2018年1月的门诊病案资料,经初步整理后,提取就诊次数、门诊号、年龄、性别、挂号日期、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中医证候、药味等信息。对于符合标准的同一病案,若处方频次为1次,则直接录入处方;若处方频次大于1次,则取末次处方。由双人负责数据的审核,以减少数据的人为误差,保障结果的可靠性。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本次数据挖掘的基本数据库。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3]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4]规范中医病证名称及代码,如“肺胃热证”统一为“肺胃热盛证”,“湿热毒证”统一为“湿热毒结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5]规范中药名称,如“冬葵子”统一为“苘麻子”,“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功劳叶”统一为“枸骨叶”。

1.4 统计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借助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6]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50%,分析常用中药的关系网络;设定最小支持度阈值为15%,最小置信度阈值为80%,挖掘处方中的药物组合。

0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7 289例患者,涉及55 123张处方,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后获得7 281张处方,再排除仅使用复方制剂的处方2 042张,最终选定5 239首方剂的信息。

2.2 处方总体频次分析结果

2.2.1 病种频次分析

孙世道教授治疗的皮肤病中,涉及西医病名346种,中医病名223种。7 289例病例中皮炎湿疹(湿疮)患者最多(21.77%),其后依次为红斑狼疮(红蝴蝶疮)(5.50%)、痤疮(粉刺)(4.11%)、银屑病(白疕)(3.45%)等。见表1。



2.2.2 中医证型频次分析

纳入研究的7 289例病例中,总体中医证型以湿热证最为常见(27.50%),其后依次为风热证(16.33%)、风湿热证(4.41%)、气滞血瘀证(4.15%)等。见表2。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证候频次分析结果显示,皮炎湿疹(湿疮)的常见中医证型为风热证、湿热证,银屑病(白疕)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血瘀证,痤疮(粉刺)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肺经风热证,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见表3。



2.2.3 中药频次分析

本研究纳入的5 239首方剂中,涉及402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1 000次的中药共计32味,其中频次超过4 000的有牡丹皮、丹参,频次在2 500~4 000的有生地黄、玄参、知母、黄芩、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见表4。


2.3 常见皮肤病处方中药频次分析

在病种、中医证型频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类,以详细分析孙世道教授治疗常见皮肤病的用药规律。

2.3.1 皮炎湿疹(湿疮)

治疗皮炎湿疹(湿疮)的常用中药有牡丹皮、生地黄、知母、玄参、丹参、苦参、黄芩、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等,功效以清热、凉血、利湿、滋阴为主。不同中医证型(风热证、湿热证)的中药使用频次分析结果见表5、6。




2.3.2 红斑狼疮(红蝴蝶疮)

治疗气阴两虚型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的常用中药有生地黄、丹参、白术、天冬、当归、菟丝子、党参、女贞子、炙黄芪、牡丹皮等,功效以滋阴益气、凉血养血为主。见表7。


2.3.3 痤疮(粉刺)

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粉刺)的常用中药有黄芩、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知母、丹参、玄参、苘麻子、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功效以清热利湿、滋阴降火为主。见表8。


2.3.4 银屑病(白疕)

治疗血瘀型银屑病(白疕)的常用中药有生地黄、丹参、牡丹皮、天冬、当归、土茯苓、菝葜、玄参、女贞子、大青叶等,功效以凉血、养阴、活血为主。见表9。


2.4 中药配伍关系网络分析

2.4.1 用药模式分析

Apriori算法共产生二联配伍药物组合148条。设置置信度≥50%,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地肤子、苦参、山药、白术、玄参、玉竹、白鲜皮、生地黄、土茯苓等20味中药为孙世道教授常用的皮肤科用药组合,以清热祛风、凉血解毒为主,其中生地黄、土茯苓、白鲜皮、玉竹、牡丹皮与其他中药的关系网络最为密切。中药配伍关系“网络化”展示见图1。

2.4.2 关联规则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分析2~4味中药组合,共产生1 983条规则,包括二联配伍药物148条、三联配伍药物580条、四联配伍药物1 255条。筛选出满足支持度≥15%,置信度≥80%,提升度>1的药物组合。共获得6组药物关联规则,含7味中药。见表10。

03
讨论
中医证型频次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病以热证为主,可兼风夹湿,病程日久或素体本虚,火毒病邪耗气伤阴,则见气阴两虚、气血不足之证。孙世道教授以治疗皮炎湿疹(湿疮)、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痤疮(粉刺)、银屑病(白疕)见长,常用中药共计32味,可按功效分为7类:清热凉血,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健脾益肺,祛风凉血。上述结果符合孙世道教授从“热”论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孙世道教授治疗常见皮肤病(常见中医证型)的方药规律。
皮炎湿疹(湿疮)常见的中医证型为风热证、湿热证,其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三邪客于肌肤有关。风、湿、热是湿疮的主要病机,疏风、清热、利湿应贯穿皮炎湿疹治疗始终[7]。病程长短不同,风、湿、热三者轻重各异。急性湿疹初发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者,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可见鳞屑,渗出不明显,辨证以风热证多见,治疗以祛风养阴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药用牡丹皮、生地黄、知母、玄参、丹参、苦参、黄芩等。急性湿疹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以湿热证多见,表现为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瘙痒明显,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药用牡丹皮、土茯苓、白鲜皮、苦参、知母、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红斑狼疮(红蝴蝶疮)以气阴两虚证为多,常见于缓解期和稳定期患者[8],临床表现为低热或无发热、神疲乏力,或伴关节酸楚、口渴,舌淡、边尖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疾病早期肾阴亏损,久病则气阴两虚,气无化生之源,亦可致其他脏器的病理性损害,治当以益气养阴为法,常用中药有生地黄、丹参、白术、天冬、菟丝子、党参、女贞子、炙黄芪、牡丹皮等。党参、炙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生地黄、当归、天冬、丹参、牡丹皮滋阴养血,菟丝子、女贞子补益肝肾。
痤疮(粉刺)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肺经风热证,肺经风热,邪犯肌肤,故而发病。孙世道教授认为,肺在人体脏腑中的位置最高,称为“华盖”,在体合毛,而痤疮好发于面部皮肤,面部也居人体高位,故可从肺论治[9]。正如《外科正宗》所载:“粉刺……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热邪侵袭肺经,肺失宣发,风热熏蒸,犯于肌肤,或平素饮食辛辣油腻,致肺经郁热,肌肤腠理壅阻,热毒内蕴,肺失宣肃,发于肌肤,均能导致痤疮的发生。孙世道教授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粉刺)时,以清肺疏风为主要治法,同时注重清泻肺胃、养阴凉血,常用中药有黄芩、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知母、丹参、玄参、苘麻子、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研究表明,黄芩、牡丹皮、金银花有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10],丹参能调节脂类代谢,其有效成分丹参酮有抗雄性激素功效[11]。
银屑病(白疕)的中医证型频次分析结果显示,血瘀证是其主要中医证型。银屑病(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迁延不愈。孙世道教授认为本病以“内有蕴热、郁于血分”为基本病机,主要责之于营血亏损,血热内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病久者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塞,气血瘀阻。活血凉血、清热养阴是孙世道教授治疗血瘀型银屑病(白疕)的主要方法,活血凉血可助斑疹消,清热养阴可助津血新生,常用中药有生地黄、丹参、牡丹皮、天冬、当归、土茯苓、菝葜、玄参、女贞子、大青叶等。土茯苓、菝葜活血解毒,大青叶、当归、丹参、牡丹皮活血凉血,生地黄、玄参、女贞子、天冬可滋阴润燥,兼顾清热凉血。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白鲜皮、蒲公英加白花蛇舌草组合呈强关联性,置信度达到0.93以上,即同时出现的概率达到93%,提示上述3味中药可能是孙世道教授治疗皮肤病的最核心药物组合。白鲜皮、蒲公英与白花蛇舌草相须配伍,可增其清热解毒、祛风燥湿之效。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病理状态,临床上可通过不同配伍治疗多种炎性疾病[1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治法组合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总结学习孙世道教授清热为主,辅以祛风、利湿、凉血、滋阴法治疗皮肤病的学术精髓。
本研究基于频数、关联规则、组方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孙世道教授治疗皮肤病的方药规律,总结探讨了包括皮炎湿疹(湿疮)、红斑狼疮(红蝴蝶疮)、痤疮(粉刺)、银屑病(白疕)在内的皮肤病的中药配伍思路,可以为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沈毅,傅萍,孔丽娅.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57(10):890-893.DOI:10.13288/j.11-2166/r.2016.10.020.
[2]于林童,曲文白,余新波,徐浩.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中医杂志,2017,58(10):886-888+900.DOI:10.13288/j.11-2166/r.2017.10.020.
[3]李明,周强,董全伟,程磐基,包来发,娄月丽,蒋小贝,鲍颖洁,杨丽娜,朱邦贤,严世芸.形制之变(一)——新旧中医国家标准疾病部分异同解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02):1-8.DOI:10.16305/j.1007-1334.2021.2011119.
[4]王耀萍,孙世道.孙世道治疗湿疹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S1):103-104.DOI:10.13288/j.11-2166/r.2010.s1.046.
[5]丁佩军,孙世道.孙世道运用养阴法治疗慢性皮肤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123-125.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1904212.
[6]王耀萍,徐兆东,周绍荣.孙世道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杂志,2005(08):585-586.DOI:10.13288/j.11-2166/r.2005.08.019.
[7]江丽,单萍萍,申国庆,龚春燕.中药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实验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22(04):315-318.DOI:10.13664/j.cnki.pcr.2014.04.039.
[8]彭蕾蕾.丹参酮对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7,37(06):1062-1064.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17.06.0375.
[9]纪宝玉,范崇庆,裴莉昕,马瑜.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9):235-240.DOI:10.13422/j.cnki.syfjx.2014190235.


End




中医药文献数据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发治疗中药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分析
【中医佳方】 专治皮肤病的奇方,一般5-7天即愈
张锡纯:蜈蚣经验之四,治疗顽固皮肤病,专善解毒,附痤疮医案
皮炎、湿疹、痤疮的治疗——皮肤病血毒丸
中成药锦囊|润燥止痒胶囊:祛风润燥止痒之良药
中医说“痤疮”——含方剂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