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跳出伤寒、杂病论读懂仲景书

作者: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马培锋

一部《伤寒论》,“伤寒”二字误导后学数千年。现存可见的仲景书(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本为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而非“为十数卷篇次的汉张仲景论广汤液。”即为王叔和撰次且改名《伤寒论》,则王叔和序言又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使后人以为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医经家言,故而以为“伤寒”就是《内经》所论热病,后世更以病因立论,至《难经》又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说,加之序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之论,后世遂以发热、致死性疾病来认识伤寒,说伤寒是疫病之类,错矣!要知仲景书固然可以治疗疫病,但绝非为疫病立论。

读者读仲景书中言“伤寒”者,多未及死证,又论中所言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也不一定发热,而是必恶寒。

再以六经提纲论之:“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蚘。下之。利不止。”无一提及发热。

是知“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所论诚为金石之言,记录了仲景医学的传承脉络。

从传承、文中内容学习,可知王叔和序言之非!所可惜者,此段序言(为北宋林亿整理《伤寒论》序言,现在大家读书读的都是经明赵开美整理的宋本《伤寒论》),《伤寒论》书中不列,故使后学不明,难怪一代经方大家刘渡舟晚年有“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之感叹!试想,如果将宋版序言,列入大学教程《伤寒论》,可以让后学少走多少“弯路”。难怪老中医都告诫后学读仲景书,要读原文!但却不告诉你原因,盖其所学,均是内经解读,想必是发现其非,却又不能说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发热”“无热”所指为何?前后对比学习,结合六经提纲,知“发热”“无热”不能以自觉发热之有无或体温高低论,而是以发病后机能改变,有余不足论,有余可以“发热”表示,不足可以“无热”表示。关于发于阳、发于阴的具体所指,结合后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分析,两个“反”字,说明治疗大法的错误,错误的治法为“下之”,反之,正确的治法就是“汗”法,那么此处“病发于阳”“病发于阴”阴阳俱为表证之互词,再结合第7条学习,阳为机能亢奋之太阳病,阴为机能沉衰之少阴病。故可知第7条实为表证之阴阳两类立论。

本文完成于神经康复一科住院部

20221124日星期四 13:30

附马培锋老师《伤寒论》条文解析119条——141条
日期:2022-11-23 18:47:25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635da4f6-7380-406c-8290-4a8f9486a6c7&from=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六病结构即是五运六气模式
正本清源才不会读错仲景书
我观 “病发于阳、发于阴”的本意
《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
廖厚泽《伤寒札记》
裴永清解伤寒论第七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