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常用经方方证总结
  1.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是: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汗出,触诊局部发凉。(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使用桂枝加葛根汤应该注意:①仲景原方中葛根是四两(约55克),是方中剂量最大的药物,临床运用桂枝加葛根汤时,葛根的剂量一般应大于60g,才有显著疗效。②作为主药、方中专重之药的葛根,最好先煎半小时。正如徐灵胎《伤寒类方》说:“凡方中专重之药,法必先煎。”
  2. 桂枝茯苓丸的方证为:妇人癥病,或舌暗,有瘀斑、冠脉重度狭窄的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
  3. 小柴胡汤的方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如若有心慌,小便难或小便不能控制,则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古法加减)。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止呕并非小柴胡一方,但若呕后舒服则更符合小柴胡汤之“喜呕”,此类患者应用小柴胡汤则效果更好,即此处之“喜”大抵呕后舒服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小柴胡汤的煎煮法若遵仲景所言,去滓再煎,如此煎煮药效远高于普通煎煮法。
  4. 小柴胡汤证。若患者口干,符合“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古法加减),故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瓜蒌根)
  5.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方证是: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脉微细。(脉微细,但欲寐)
  6.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是: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主要方证是口苦,便溏。
  7.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方证是:胸痛,胸中气塞痞满,胸胁胀满,或自觉有气从胁下向上窜至心胸或咽喉,生气后加重。
  8. 桔梗白散的方证可以总结为:咽喉不适,胸满咳嗽,痰多而似浊脓。桔 梗18g 浙贝母18g

  9.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桂附姜草枣)的方证为:身体疼痛(肌肉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主要方证为肌肉疼痛。如若兼见大便干则用白术附子汤(即去桂加白术汤)。
  10. 吴茱萸汤的方证为:头痛,以巅顶痛或偏头痛为主,局部怕风怕寒,躁扰不安,干呕,吐涎沫,手足发冷。主要方证是:头痛,局部怕风怕寒,干呕。
  11. 葛根汤的方证可以总结为: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无汗。
  12. 逍遥散的方证可总结为:两胁作痛,或乳房胀痛,情志不畅,脾气急,神倦食少,少气懒言,舌两侧有液线,脉弦细。
  13. 当归四逆汤的方证是:手足发凉(膝、肘关节以下发凉),脉细涩。
  14. 桂枝加黄芪汤的方证为:如有物在皮中状(虫走感),恶风,头痛,多汗,黄汗
  15. 金沸草散芍药甘,荆前桔苓杏味辛。 古今录验续命汤:干姜石膏+参草归芎+麻黄汤。血证论豁痰丸:桔草白前射苓归+杏枳知粉麦蒌竹沥斛。
  16. 天雄散方证是:腰膝冷痛,双膝蹲下或起立困难,男子失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说:“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方药考》说:“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可见天雄散可以补阳摄阴,治疗遗精,腰及膝盖冷痛之症。
  17.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甘姜苓术汤的方证是:腰重而冷痛,尿频,尿失禁。
  1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小陷胸汤的方证为:正在心下(胃脘),按之则痛,或伴有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或滑。
  19.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甘麦大枣汤的方证为:脏躁(更年期),喜悲伤欲哭或容易紧张。刘保和认为甘麦大枣汤方证为紧张。甘草42 浮小麦130 大枣30  笔者临床对比小麦与浮小麦疗效,发现浮小麦更胜一筹,故常以浮小麦代小麦,并投以大量,疗效可观。
  20.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是:易受惊吓,胸满心悸,胸腹悸动,头晕口苦,身重乏力,大便偏干,舌苔厚腻。主要方证为易惊,烦躁,口苦,癫痫。观其方药组成,全方由小柴胡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风引汤三方加减而成。此汤之方证亦可由此而推知,依小柴胡汤条下“心下悸,小便不利”而入茯苓,“胁下痞鞕”加牡蛎,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烦躁,《伤寒论今释》引吉益东洞《药征》:“龙骨主治脐下动,旁治烦惊失精;牡蛎主治胸腹动,旁治惊狂烦躁。”而风引汤“除热癫痫”。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治心悸,心下硬满,心烦躁动,胸腹悸动,惊狂痫证……验之临床,每获奇效。
  2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可以总结为:胸胁苦满或胸闷,口苦,易惊,心悸亢进,夜梦多,易醒,身动乏力,腹胀,便秘,脉弦或细数。主要方证为易惊,烦躁,口苦,癫痫,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小柴胡汤证,风引汤证。药房无铅丹,故笔者常用磁石代之,临床疗效可也。
  22.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笔者临床体会到《古今录验》续命汤的方证是:中风,肢体偏瘫,活动受限,言语謇涩或不能言,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肢体麻木拘急,乏力。
  23. 《古今录验》续命汤:生麻黄10 桂枝18 当归18 党参18 生石膏18 干姜18 生甘草18 川芎6 杏仁6。《古今录验》续命汤中麻黄主要用于发汗散入里之邪,故方中一般选用生麻黄。又南朝陶弘景指出麻黄应“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故笔者临床运用生麻黄时嘱患者先煎麻黄并去除煎煮过程中药面白沫。②服药后当以有汗出为佳,汗出后勿当风。服药后汗出为药力领邪外出之征,汗出后皮肤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邪易入,故汗后宜避风。
  24. 桂枝汤的方证为:发热,头项强痛,怕风,恶寒,有汗,脉浮。廖厚泽老先生云:“汗出者,非大汗淋漓,身潮即可,腋下等处有汗即可(《廖厚泽经方临证传心录》)。”笔者临床体会到,只要身有潮汗,或身体局部如手心、腋下有汗,或者虽汗出不著,但怕风甚者即可使用桂枝汤。
  25. 桂枝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欲得按。桂 枝20g 肉 桂12g 炙甘草16g临床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①原方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即桂枝、甘草比例为2∶1,大剂量桂枝可强心阳、通血脉。②考虑到四两桂枝约56g,可酌情加入肉桂替代部分桂枝,因为肉桂、桂枝均源自樟科植物肉桂,《神农本草经》亦未明确区分,功效有相似之处。
  26. 茯苓戎盐汤的方证为:小便艰涩不利,尿等待。茯苓戎盐汤:茯苓110炒白术28 盐10 煎煮法:将茯苓、白术常规煎煮好后,加食盐10g,重新煮沸,分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2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为: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主要方证是:口苦或口干,便溏。
  28.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体会到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为:局部肌肤麻木不仁。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必须量大。
  29.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麻黄汤方证为:脉浮紧,恶寒,恶风,或有发热,或无发热,无汗,骨节疼痛,头痛,腰痛,咳嗽,甚则作喘。麻黄汤的主要方证为:恶寒恶风,无汗,全身疼痛,脉浮紧。
  30.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笔者临床体会到《外台》茯苓饮的方证是:不欲饮食,胃脘胀满。《外台》茯苓饮:党参18 茯苓18 炒白术18 陈皮15 枳壳12 生姜24
  31. 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方证是:心下痞满(胃脘胀满),按之不痛,肠鸣下利,呕吐或呃逆。
  3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炙甘草汤的方证为: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偏瘦),口干,皮肤枯燥,大便干燥。核心方证:精神萎糜、体质虚弱、心悸。加酒同煎。仲景将“以酒七升”与“水八升”同放入煎服法,说明酒的重要性,酒必须大量,才能真正发挥炙甘草汤的效果,临床中加酒效果最好,不加酒疗效减弱或无效。
  33. 酸枣仁汤的方证是:失眠,生气后诱发或加重,易疲劳,舌有液线,脉弦细或细数。重用酸枣仁,酸枣仁先煎半小时,去滓再煎,早上不服用药,分2次晚饭前半小时服用1次,晚饭后半小时服用1次。
  34. 笔者体会到酸枣仁汤想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应注意三点:一为酸枣仁用量要大,且遵循仲景原意应先煎;二为尽量遵从原方比例,即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应为1∶2∶2∶2,如不效,可以遵循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之意,减少川芎用量;三为服用时间以晚饭前后半小时效佳。陈修园主张酸枣仁汤中的川芎减为一两,这个在临床上很有意义。实际上,临床上如果运用酸枣仁汤原方不效(当然用原方原量也经常有效),减少川芎的用量则变为有效。原因可能是川芎,味辛温,量大易导致失眠。
  35. 越婢加术汤的方证是:湿热之水肿或湿疹皮炎等(肉极),皮肤局部色红瘙痒,汗多,双下肢无力,纳差,面色偏黄,身面目水肿,脉沉。治疗湿邪较重的患者,笔者一般用苍术代替白术,疗效更佳!
  36. 白虎加人参汤的方证是:大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心烦。
  37.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枳术汤的方证是:胃脘痞硬,胀满,胃中有食物停滞感,纳差,小便不利。
  38. 《金匮》“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九痛丸的方证是:胸闷或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全身怕冷。九痛丸:狼牙、巴豆难得,因此现在多仅用附子、人参、干姜、吴茱萸四药,效果亦佳。
  39.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苓桂术甘汤的方证是:动则头晕(头晕与体位变换有关),动则心悸;心悸,常晨起、夜卧、饱食后发作;有气向心胸或咽喉部上冲,胸满,短气,面色黧黑或有水斑,苔水滑(欲滴)。苓桂术甘汤最主要的方证是:动则心悸,动则头晕。
  40. 朴姜夏草人参汤的方证是:腹胀满,腹部局部或周身怕冷,乏力,苔白,脉缓。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需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脾虚气滞,气滞重于脾虚)朴姜夏草人参汤的原方是用厚朴半斤,人参一两,即厚朴的剂量∶人参的剂量等于8∶1,切记!临床中,若是人参与厚朴的剂量等量或剂量差不多,则易导致患者腹胀满更甚!
  41.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笔者体会到麦门冬汤的方证是:喘憋,咳嗽,咽干,咽喉不利,咽部有似冒火的感觉,舌红,脉细。麦门冬汤所治为阴伤严重之证,胃中津液干而有火上侵咽喉,故而咽喉不利,咽干,咽喉部有冒火的感觉。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
  42.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笔者临床体会到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方证是:全身畏寒,不能饮凉,大便稀溏,日数次。赤石脂35g 禹余粮35g
  43.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本条论述的是阴冷寒湿带下的外治法,只蛇床子仁一味药。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认为,蛇床子水蒸馏液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且能杀灭阴道滴虫,是妇科病常用外治药。蛇床子散治疗的阴冷外阴痛痒,以蛇床子苦温暖宫除湿。取坐药,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迅速。蛇床子散的方证是:外阴疼痛瘙痒,伴有畏寒等下焦寒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
《经方方证标准索引》----转自“汉传中医网”---作者: 雁潇湘
经方皮肤科应用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主要说了什么?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