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七十九)

2022-10-15

一例月经淋漓案引发的对甘草干姜汤的思考

概说

各位线上的同道,大家好!我是一名基层经方工作室的中医,很高兴有机会在此跟大家分享交流经方。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例月经淋漓案引发的对甘草干姜汤证的思考。

01.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首先看一则我的医案。这是一名50岁围绝经期的女性,第一次就诊是2020年7月9号,末次月经6月20号。

主诉:月经淋漓不尽20天。

她半年前有过一次类似发作的病史,看的是西医,最后做了诊刮,送了病检。病人害怕再次做诊刮,所以来问问中医有什么办法。

她的伴随症状有腰酸、下腹胀痛,同时有心烦、口黏、咽喉痒,有异物感,睡眠多梦容易醒,大便比较黏,一天1~2次。

围绝经期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现代医学的常规操作:接近绝经期的女性若出现月经紊乱、阴道出血淋漓不尽,甚至量很多,发作时间很长的情况,给予病人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化验。无异常情况,一般止血对症治疗,还可用激素类的,萎缩内膜,转化内膜,使内膜变薄,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使月经量减少,直至绝经。以上这些患者已经历过一遍。

接诊这样的一位患者,我一般采用黄煌教授的“方-病-人”诊疗思路。

我们中医可以用什么方子呢?

经典条文在我脑中闪现,“妇人年五十……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是温经汤吗?

或是“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吗?

或是“妇人素有癥瘕,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吗?这位患者的腹部触诊是有压痛的,可以支持方证。

她咽喉有异物感,“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是半夏厚朴汤证吗?

因出血日久,考虑急则治其标。我选用柴归汤和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栀子、连翘,以清心除烦。我告诉她,下腹部有压痛,明显是瘀血没有去除干净,服药以后可能会出血量变多的情况,要是出血多人吃不消的话,跟我及时联系。她欣然接受了。

她本来是少量的淋漓不尽的那种出血,到9号晚上出血量变得非常多,有涌出来的感觉,坐着起来就特别多,跑卫生间都来不及。到10号晚上就好多了,11号早上血就止住了。我让她药了。所以前后吃了三帖药,就避免了她再次清宫。因此她非常感激我,在我的一个微信群里一直宣传中医经方的神奇,一时间经方的疗效也就在群里传为佳话了。

8月份,月经是规律来的,7天左右干净,月经的量也是正常的。到8月中旬,还特地给我送了一面锦旗,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所以我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最惊喜、最巧合的生日礼物是来自经方的魅力。

这个事情还不能完,她还是能来月经的。到9月1号,她的月经如期而至。她6号来找我,说这次的出血特别多,不是以前淋淋漓漓的那种,多得人都有点吃不消了。她说,我曾告诉她,出血多也是可以找我想办法的。她因为是礼佛的,经常要去普陀山,明天就要出门,请我开一个方子可以立刻止血,不要像上次那样先变多再变少了。

这位阿姨跟我熟悉以后,要求就变得有点贪心了。那个阶段我正好在跟崔德强博士抄方。崔博善用干姜、甘草这两味药的小方子,因此我就给她开了甘草干姜汤,开了5天,她后来告诉我,吃了两天血就止住了。

9月9号那天我在南京,她联系我,说有个小姐妹,她的同龄人,也是差不多情况,问我是不是也可以吃这个小方子止血。我告诉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要看体质状态,所以让她把人带过来。那天应该是星期三,因为我每个礼拜三在南京跟诊。

临床上我经常会想,这些用下去有效的方子,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是不是能够再精简一些呢?这个方子同样能起效果吗?这个患者就给了我两次这样的机会。但是这两次的症状对患者来说也许是一样的,但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是因为我腹部触诊,压痛明显,所以我用了活血祛瘀止血的方法。第二次因为出血量一直非常大,而且她来就诊的时候下腹部没有压痛,因此我就考虑直接给她止血的方法。两次都能起效,是来自于我对症状的详细的检查、体征的把握,还有对经方方证有效的识别。

02.

崔德强博士甘草干姜汤案

再来看一则崔德强博士的案例。崔博是善用甘草干姜汤的高手,他用甘草干姜汤治疗的是一些阳虚体质的疾病。

我在跟诊中,看过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病人吃了很多方子,柴胡类的、桂枝类的,加龙骨牡蛎类的。病人其他的一些症状都改善了,唯独白带还是非常多。崔博就单用干姜、甘草这两味药的小方子,吃了后带下就止住了。随访,停药一段时间以后没有复发。

所以我强调这一类人一般是阳虚体质,代谢比较低下,怕冷明显,脸色比较白,舌体淡润,手足冷,脉或迟、弱、缓。另外,接诊患者的时间是夏月,就是六、七、八、九月份,所谓夏月多阳虚,原因可能是夏天人体流失了大量的汗液,同时现代人在空调房里喜欢贪凉,冰镇食品也吃得多,所以一般可能造成体质上的阳虚状态。

03.

黄煌教授甘草干姜汤案

再来学习一则黄煌教授的医案,治疗的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这是一个清瘦的老者,肢体震颤八年,五年前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他每天要口服一大把西药,但是更让他苦恼的是从2017年7月份上消化道出血以后,连续几年发作,排柏油样的大便,胃镜诊断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消化科服用了中药,但是久久不能起效。2021年底,他来到黄老师的门诊。

主诉:胃痛,进食以后上腹部发胀,没有饥饿感,体重逐年下降;血压很低,只有80/40mmHg;睡眠质量比较差;大便是先干后稀;口腔黏膜非常脆弱,吃饼干也会起水泡;人非常怕冷,很少出汗;吃寒凉的药后小便次数就会非常多。

根据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黄老师认为可用甘草干姜汤,因为这张方是治疗虚寒、吐血、便血的验方。这个病人腹胀、大便溏、服寒凉的药小便频数,是一个虚寒证。他的舌是水滑的,按压上腹部时振水音比较明显,这些都是虚寒证。

另外他的口腔容易起水泡,也就是脾虚的症状,干姜、甘草本来就可以用于治疗口腔糜烂。因此黄老师就给他处方:炙甘草,生甘草,炮姜、干姜同用,另外炒一把粳米,炒黄以后入煎剂。

到第二年3月份来复诊时,他说用了这个方子以后不仅没有再出血,而且体重也上升了。复诊的时候脸色也红润多了,小便量也减少了,血压也升高了,精神也好多了。因此他在候诊的时候,逢人就说这个方子小,价格低廉,效果又好,夸赞经方非常神奇。

04.

甘草干姜汤

我们来看一下甘草干姜汤。虽然只有两味药,但是它的功力并不弱。它是古代一张温中的主方。《伤寒论》里面提及到一些经典条文有:

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七)

从仲景原文推测来看,这个方子它有止血、止吐、止涎沫、缩小便、治眩等功效。另外其他医书的释解如下:

疗吐逆,水米不下。(《备急方》)

以之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直指方》)

治吐血极妙,……用药甚简,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七沸,带热呷,空心日午进之,和其气血荣卫,自然安痊,不可不知。(《朱氏集验方》谓本方为二神汤)

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起步者,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无咳嗽,咽中不渴,遗尿,小便数之证,投与此方必有奇效。(浅田宗伯《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05.

干姜证

先来说干姜,有一个干姜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清代名医吴鞠通有一天在路边看到一个妇女,脸色苍白,昏倒在路上。吴鞠通就上前询问她的老公,得知妇女连日来泄泻水样便,今天早上突然就晕倒了。吴鞠通就摸妇女的四肢是冰冷的,脉细微欲绝。当时没有带针药,所以急切之间就想起身上有一块佩姜,吴鞠通取下来,让她的老公急煎汤灌服。

妇女服过药以后不到一灶香的时间竟然睁开了眼睛,四肢也变温了,还能支撑着坐起来。因此围观的人无不叫绝称赞,纷纷问这个是什么神药啊。其实这就是吴鞠通身上的这块佩姜,也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晒干了的生姜。

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中对干姜证做了总结:呕吐物、唾液、痰涎、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口不干渴,恶寒喜热,精神萎靡;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

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黄老师给这样的舌象取名叫“干姜舌”。干姜舌的诊断意义是非常大的,黄老师一般在使用干姜剂之前都是一定要看看病人的舌象。

干姜主治的是一些寒症,有温中、回阳、化饮、止血的功效。

06.

甘草干姜汤证

这张图片中,舌苔厚腻、白滑,比较水润。

甘草干姜汤在经方经典方证的抓手有吐逆,也就是本方的主治,就是吐清水,或是泻下水样大便,或是吐血或者便血,但是这个血色是比较暗淡的。临床上有“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呕和吐通常是同时发生的。甘草干姜汤止吐,吐的是食物、口水、清血、黑血等。

《备急》里说,甘草干姜汤是姜两分甘一分,治吐逆,水米不下,神验。

第二就是治眩,就是头晕、目眩、眼花、视力下降、走路不稳,这些可以表现在是血压低、脉比较沉迟的、心动过缓,或者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些眩晕症。老年人的体弱者胃内有水停的那种眩晕。

第三就是小便数,也就是老年人的尿失禁,小儿的尿床等。假如是小便黄、短、疼痛、有血尿的,那本方就是不合适了。

第四个特点就是烦躁、自汗出、微恶寒,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怕冷、出汗等,这是一个全身性的症状,同时也可以伴有身体的困乏。胃肠道的分泌物比较多,但是恶臭又不是很明显。不渴,就是没有明显的渴感,口水比较多,比较清稀。假如服用本方以后,出现口干想喝水,就是疾病好转的一种表现。

甘草干姜汤使用人群

临床以分泌物清稀,量多为多见,舌象有特异性,干姜舌。这类人面色比较黄黯或苍白,经常没有光泽,精神比较萎靡,或是烦躁不安,或是四肢厥冷、出汗等。多见于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病。以及误下、寒凉剂伤阳者,或是因为吐泻、呕吐导致的疲惫,脸色黄黯等。

有手足冷表现,血压低,特别是伴有腹泻、呕吐的时候。

口不渴,涎沫多。

甘草干姜汤使用病症

以呕吐、痰涕多、尿失禁为表现的病症,可以考虑本方。

临床常结合疾病和个体差异,需要加味或者是合方使用。

吐泻类的疾病,比如说呕吐清水、泻下物水样,或是溏变类疾病,比如说急慢性的胃肠炎、上消化道的出血等。痰涕类的疾病是痰涕多且清稀如水的疾病,比如说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不张、鼻炎等。

还有尿失禁,比如说是小便清长频数的疾病,老年人的尿失禁、小儿的尿床等。

虚寒性的出血,比如说是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火神派名医郑钦安也有类似经验,他说无论吐血、牙血、便血,先不分阴阳,先止其血,大剂量的甘草干姜汤,加上血余炭,屡用屡效。

本方也可以使用于烦闷不适的那种自汗、四肢厥冷,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误用泻下寒凉剂以后伤阳的,可以用此方。

本方参考剂量

炙甘草20克,(炮)干姜10克,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甘草的剂量一般是大于干姜的一倍以上,不过从后世的文献来看也有等量的,甚至也有干姜大于甘草,但是总的以甘二姜一的比例为好。如果用于出血性疾病,干姜一般是用炮姜。

这里再延伸说一下姜,姜是一物三用。干姜一般指的是干燥以后的姜块,有一说是干姜生长周期比生姜长一些,生姜是夏季就收了,它的纤维比较多,干姜是秋季再收。晒干以后与生姜相比,干姜质地更重,而且硬,颜色比较深,辣味更重一些,温里的作用更强劲一些。

从临床上看,生姜的辛散之力比较强,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干姜长于温中、回阳,为治疗脾阳衰微、吐、利、腹痛的要药。

炮姜能温中摄血,能专治中焦的虚寒、脾不统血症。

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回顾了甘草干姜汤的这些方证抓手,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在疫情初起的时候,当专家共识是寒湿疫的时候,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作为一个预防新冠肺炎的茶饮方来供大家服用。

黄煌教授推出的一款茶饮叫柑橘茶,是《伤寒论》的排脓汤,其中包含了甘草、干姜两味药,方子虽小,但颇具深意。

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与大家在线下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更多的医案分享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谢谢大家。

 敏求轩说  

《一例月经淋漓案引发的对甘草干姜汤的思考》,内容精炼,仅通过三则医案、一则中药小故事,对甘草干姜汤做了生动、完整的解读。不足20分钟的讲座,充分体现了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体现了经方组方虽小但疗效确切,也体现了经方的可重复性,而正是其可复制性是经方值得推广的根本所在。

刚入黄煌经方师门时,俊生师兄就力荐了莫枚士的《经方例释》。说实话,那时看不太出它的好,不若文字的凝炼更是让我欣赏。读了黄煌教授的书后返回头再看,果然所见之天地大有不同。尤其在聆听完杨慧锋医生关于甘草干姜汤的讲座后,再来看这段书中的按语,“字字珠玑”四个字秒跃脑海。

《经方例释》针对甘草干姜汤的按语是:“此诸温中方之祖。加附子为四逆汤,加参、术为理中汤,是四逆、理中皆此方之属。依全书通例当云干姜甘草汤。经方例凡经误下者,皆用干姜,不独治烦、吐也。《备急》正作干姜甘草汤,姜二分,甘一分,治吐逆,水米不下神验。”

娄绍昆娄老在《娄绍昆讲经方》一书中,认为“甘草干姜汤是组构四逆汤类方的核心方药,也是通往四逆汤类方的第一块基石”。书中引用远田裕正的观点: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甘草干姜汤证中的每一味药物与方证内每一个症状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药证的具体表现。

诚如是!黄煌教授不因其方小而有所忽视,在几乎所有的著作中,比如《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经方方证》《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对甘草干姜汤方都有过详细的解读,对“方-病-人”三维以及药证均给予了周密的使用示范。

整理这场讲座时有一个小插曲。期间我与小杨老师联系,请教她讲座时将甘草干姜汤称为干姜甘草汤的缘由,小杨老师回复说:“习惯”。对“名正言顺”颇有执念的我,建议统一改为甘草干姜汤,小杨老师同意了。我于是逐一修改,甚至讨来PPT课件,不厌其烦地修改、剪辑和贴图

在引用《经方例释》时,读到 “依全书通例当云干姜甘草汤” 、 “《备急》正作干姜甘草汤”几句,我不禁哑然失笑。小杨老师的“习惯”,也是有名解背书的^^

不过我认为,两种称谓的背后有着两药比例的不同。多者在前,少者在后。另外,甘草在整部《伤寒论》中的作用非同一般,置于干姜之前自然有其深意。还有,中文字音也有讲究,平仄平平听上去比平平平仄要舒服些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剂量020:甘草干姜汤
流传千年的暖身汤,只有两味药,效果很强大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
甘草干姜汤方证的医案集结号(7)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八课
调胃承气汤方与四逆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