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名中医临证经验|李冀运用玉屏风散加减治验三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郝峰 魏爽 胡晓阳 庞宇航 

全国名中医李冀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国医大师段富津,尤善治疗消渴、胸痹、心痛等证。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自汗实证者常责之于风、湿、热。玉屏风散所治之证为虚,证因表气不固而自汗出。而此方立法亦有尚待探讨之处。受业李冀数载,获益良多,侍诊之暇,忝集此三案,以飨同道。

方解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补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赖后天之滋养。而脾胃之气不足,则易累及肺气,正如东垣所谓“脾胃一伤,肺气先绝”。黄芪补中,人参亦补中,即曰脾气不足,何不用参?实则正如脾气与胃气不同一样,黄芪与人参所补者也有不同。脾胃同居中焦,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胃受谷而脾磨之”,胃的作用在于受纳,脾则在于消磨水谷,且水与谷的化生是两条不同的途径,脾气与胃气亦是升降如环的运动状态。临床治疗时虽常常脾胃同补,而人参与黄芪之补气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参偏于补的是胃,仲景治痞等胃中不和时常配伍人参以健胃;黄芪偏于补脾,如“黄芪建中汤”即是配伍黄芪以增强脾之化生功能。同时人参又可补血分,如东垣所谓“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黄芪纯补气分,如“当归补血汤”中以一两黄芪配二钱当归,取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无形之气”。

黄芪发挥益卫气的作用更在于配伍 黄芪补脾益肺作用偏于和缓,故配以风中之润者防风引之出表。东垣谓“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盖指黄芪欲更大地发挥其实卫之功能,则需配伍走表之防风。防风散而不燥,全无燥涩之患,黄芪得防风,则补气之中有行气之功,防风得黄芪,则散气之中有益气之效,二者相伍,则无壅补或耗散之虑。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如《神农本草经》《本草汇言》中均有记载。

典型医案

案一 张某琳,女,30岁,2015年9月就诊。症见“过敏性鼻炎”7年,换季及遇冷时加重,鼻中痒,清涕,喷嚏,口干,呼吸不畅,不易外感,纳可,眠可,二便可,月经调,经前乳胀,偶有血块。舌红苔薄,脉沉滑。

诊断:(表虚不固型)鼻渊。

方药: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15g,辛夷15g,白芷15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方后,自觉鼻中清利,且日渐症减。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无复发。

按 今医疗鼻渊,概以通鼻窍为治,唯妄投苍耳、辛夷之类,曾不辨其虚实寒热。或药味繁杂,未知所主何症。此患盖因表气不固,易受风寒所扰,虽不易外感,却有气壅鼻窍之虑。故以玉屏风补气固表,配伍通鼻窍之辛夷、白芷。补气以治本,通窍以治标,标本同治,其效甚捷。《医宗金鉴》认为,鼻渊一证为“风热入脑”,而“气有余便是火”,此患虽有表气不足之明证,而补气之黄芪不宜过用,一者恐其过用助火,一者不欲过分补气壅塞气机,加重标证。因此君药黄芪仅用20g,以略缓图之。黄芪与防风几乎等量,是于补气之中兼顾解表之用,使“药力”达于体表。鼻者,阳明所过,白芷辛温可散寒,又专入阳明,兼具通鼻窍之用,且其遇风寒加重,用药当偏辛温,白芷辛夷相配,共奏散寒通窍之功,同为佐使之用。李冀疗此患,只六味尔,二诊即曰其症大减,继服半月不复顾矣。乃知诊疾立方,不患味之少,而患药不精。

案二 盛某丽,女,51岁,2018年5月就诊。近3年,皮肤常发风团,色白。平素气短乏力,晨起眼睑浮肿。齿痕舌,脉弦。

诊断:(表气不固,内有湿浊型)瘾疹。

方药: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党参20g,茯苓30g,川芎15g,荆芥10g,薏苡仁30g,泽泻15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自述服上方后至今未复发。

按 是患平素气短乏力,脾胃之气不足可知。“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运化水气,则易聚而成湿,因此常见眼睑浮肿。脾胃不足则表气不充,若遇风寒则可发风团,风团色白可知其性属寒。因此治疗上当以补益脾胃为主以治其本,运利水湿以治其标。故在芪术的基础上,又加党参,脾胃同补。是患以气虚为主,且病性属寒,故君以黄芪一倍于防风之量,取其于补气之中兼解表之力,虽大力补气而不患助热。脾喜燥而恶湿,其晨起眼睑浮肿,又兼齿痕舌,是脾虚水湿不化之兆,故佐茯苓渗湿以健脾。与参术配伍,颇有四君之意,更疗其气短乏力之证。风团发时,当为外邪侵袭,虽处平时,亦恐邪气少留,故配荆芥以疏表,同时具有透疹的作用。水湿内停,易于阻滞气机,配伍川芎,于解表之中又有行气之用,且兼顾血分。“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此患水湿较重,恐茯苓一味难以奏效,故以生薏苡以助其利湿,与泽泻相伍,导湿以出二窍。诸药配伍,共奏补气疏表,内化湿浊之效。此方中黄芪一倍于防风,而又配伍解表之荆芥,如此则方中补气与解表之力几乎相当,而因黄芪用量略多,故以补气为先。

案三 乔某,男,31岁,2018年7月就诊:自汗,动辄尤甚。偶盗汗,素怕热,头胀不适,寐差。口干,口中异味,疲乏,便黏,溲黄,易怒,舌红苔薄有齿痕,脉沉细略数。

诊断:(表气不固,兼阴虚肝郁型)自汗。

处方:黄芪25g,白术15g,防风10g,地骨皮20g,牡丹皮20g,川楝子15g,川芎15g,陈皮15g,白芍药15g,山茱萸15g,茵陈20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2018年9月因他病就诊。知服上方后诸症明显改善,因而未曾复诊。

按 此患的自汗乏力,与玉屏风散证基本吻合,是脾气不足之明证,因此处方主旋律应以玉屏风为主。盗汗多为阴虚,此患常年自汗,“汗者心之液”,其睡眠不佳,是多汗伤阴之兆,且口干、畏热、舌尖红,是有阴虚阳胜之虑,故配伍丹皮、地骨皮,以滋阴清虚热。头胀易怒,为肝气失其调达。然阴虚肝郁的,柴胡实非所宜,恐其更劫肝阴,故以川楝子利肝气,川芎行气以治头痛。陈皮与诸行气药配伍,助其行气之力,与诸补中之甘药相伍则添其益气之效,肝体阴而用阳,又伍白芍以敛其肝阴,山茱萸以滋肾阴,二者肝肾同补,且皆俱收涩之性,于滋阴之中又兼敛汗之用。而其便黏溲黄亦不可忽略,脾气不足则湿浊内生,溲黄为内热已生,故以茵陈一味以清利其湿热。佐甘草以调和诸药。是方补气疏肝,滋阴清热,又兼利湿,数法同用,分而治之,恐难奏效。

此案之久患自汗,本欲重用黄芪以补其虚,而恐所化之热难解,若减用又虑所伤之气难于得补,故黄芪用25g,使其不因过少而失用,又防过用助火。而防风一味只用10g,实为是患本有自汗出,略用防风以引黄芪出表,而不欲其耗散也。故而见本欲以黄芪30g 倍防风15g 之量而二者皆减5g用之。“方无至方,方以效论”,实践与疗效是检验处方合法与否的一个方法。是患服药一周而诸症改善明显,足见李冀处方之精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医话】李冀运用玉屏风散加减验案三则
敛汗固表法
人参配黄芪、用之不当则补气变阻气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黄芪
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千古名方——玉屏风散
补气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