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 | 泻心汤与心下痞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火热痞”,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我们从《伤寒论》来看,这五个泻心汤并不排在一起,而是错落于结胸、悬饮、水气等证之间,以资对比鉴别,宾主假借,从而加强了辨证论治的效果。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成因,可来自于伤寒的误下,又可因于饮食不节和脾胃不和,故应属于脾胃病的范畴之内。但是,“心下痞”的病位却赋予其一定的辨证意义。因为“心下”处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夹隙,而为阴阳之交,所以脾气之升,胃气之降,无不以“心下”的交界为必由之路。因此,“心下痞”的出现,多反映人体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问题。

“心下痞”和“胁下痞”,在病机上有些相似,都属于阴阳各半的病位,只不过一在身侧,一在身中罢了。痞者塞也。“心下痞”是指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发生痞塞,这是气机不利的病变,并无实邪凝结,故有“但气痞耳”之说。所以,用手按之濡软无物而为辨。也有个别患者亦可见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鸡卵大小,用手按之则消,抬手则随之而起。这种病情也同属于“气痞”的范围,而不必为之惊慌。另外,《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皆有,为此不要一刀切,庶免于片面。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两类心下痞,病变却有脾胃、心肾之分,但都以上下、升降的阴阳失调为成因,故可以综合在一起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湿治疗方法
王长洪教授善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重要文章:泻心汤,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
《伤寒心法要诀》 > 卷一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治寒热错杂的名方半夏泻心汤与应用(附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