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宗金鉴·伤寒篇》读书笔记 十二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病人施行汗吐下攻邪之法后,伤及正气,为暴虚,遗留热邪于心胸胃中,呈现烦躁不宁的表现。我们可以推测,前医既然应用汗吐下法,说明病人素体尚可,所以此时之虚为暴虚,非久虚。很多人解释为服用此汤后为“涌法去邪”,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吃这药很少会吐,再看栀子生姜豉汤,加用生姜止吐,其意显然。分析来看,解释为“热者寒之,郁者开之”之意更切合实际。另外,个人认为本方病机定位在肝似乎更容易解释诸证。

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在胸为烦,在腹为满,本条讲邪气病位在胸腹。冠以“下后”(攻邪)且无有形实邪的指征,据此两点可以判断为无形热邪扰动气机,气机为之郁滞。所以栀子上涌热,枳实、厚朴下祛邪,气热之结自解。本条告诉我们无形邪气的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药。另外:满可分虚实,满而不烦有二,阳明腑实的大承气汤和虚寒的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烦也分二,胸中虚热的竹叶石膏汤和懊恼的栀子豉汤。方证间均需要纵横鉴别。

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4.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两条一块看,《医宗金鉴》的作者将这两条的方药互换(栀子干姜汤和栀子豉汤互换位置),认为原文是错简,并给出理由,认为心中结痛为寒证,当用干姜温中,这样寒热并用,身热结痛尽除,并认为仲景之法很高明(作者变相夸自己理解高明);还认为身热、微烦为热证,不可用干姜助热,改用豆豉涌热。笔者不是很同意这种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对于很多疾病的理解和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古人的思想,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化糟粕为精华的看待,这样可以节省读书时间成本。干姜味辛,辛能散能行,古今众多方剂就有以热治热的典范,如左金丸之辛热吴茱萸、半夏泻心汤之辛热干姜、防风通圣散之辛温风药、姜柏散之辛热之姜等等吧,这类热药往往味辛,且在方剂中不作为君药使用,为“性用两用”之品,以“取性”为主,即辛能散、能行、能宣、能润也。再看本方栀子量大于干姜、再看原书白通汤之用小剂量干姜取其通阳之用,自可明了。另外,如果真如作者所言,那么栀子豉汤原条文岂不是与本条文重复了。(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本条给出了很多治病的启迪。凡服用栀子汤,前必有“先汗吐下”后,再有栀子豉汤证才可以,有了前面祛邪的过程,有形邪气就没了,只留下无形邪热结聚;在这,病人旧微溏(素虚),不管有没有前面汗吐下,均不可再用寒药。吐法的目的是去除有形的水、食、痰或无形寒热等邪气,使郁在胸中的阳气伸展,阳归其位,烦热自除,所以前面讲的干姜之辛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就不再是悖论。另外,如果病人有栀子豉汤证,该用还是要用,应当审其虚的程度及邪的性质加减用药,如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理中汤等。体质壮者不在此列,可以用瓜蒂散、藜芦等直接涌吐。栀子非吐药,取其酸苦涌泻之意。如果虚人强行涌吐,病也能好,可能会出现他变。

    凡治病,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顾及到将来。两相兼顾,才不会因小失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腹满卧起不安
方剂学趣味方歌速记方歌
栀子豉汤几个方子的学习体会
栀子厚朴汤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9个(劈)厚朴12克(炙,去皮)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栀子厚朴汤(伤寒论)吕芳柱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生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