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经的辨证论治


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至昏厥者,称“痛经”,也称“经行腹痛”。

【发病机理】

在经期以及经期前后这一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因致病因素的干扰,影响冲任气血的变化,冲任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则“不通则痛”;冲任胞官失于温煦濡养,滞涩血脉则“不荣而痛”。之所以痛经周期性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非经期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不通”“不荣”,但其并未消除,潜于体内,待机再动。

【病性辨别】

痛经一病最常见的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全虚全实皆少。

辨别痛经的病性不须全面合参,才能辨清其虚实寒热以及在气在血。

一般痛经发生在经前经期属实;发生在经期或将净之时,或延至经净之后为虚

掣痛、绞痛、刺痛、剧痛属;隐痛、空痛、痛轻属

拒揉拒按属;喜揉喜按属

得热痛甚属;得热痛减属

经血黯红有块属;经血淡红质稀属

胀甚于痛为气滞;痛甚于胀为血瘀。

【治疗原则】

本病之治,一般而言,经期治标以止痛为急,于辨证方中适当加入相应之止痛药,或配合针灸;非经期应辨证或治疗原发病以治本。

临床常用止痛中药

散寒止痛类:艾叶、干姜、小茴香、桂枝、吴茱萸等。

行气止痛类:香附、乌药、枳实、木香、青皮等。

活血止痛类: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三七、血竭等。

清热止痛类:川楝子、丹参、赤芍等。

缓急止痛类:白芍、甘草。

辩证论治经验

1、肝郁热结证

宣郁通经金铃散,木郁达之热者清

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化火灼血成块,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经前腹痛,经色黯而有块,胸胁乳房胀痛为主症。伴有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通经止痛为法。

方用加减宣郁通经汤出入主之: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黄芩10g,香附10g,丹皮10g,白芥子6g,益母草15g,郁金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生甘草6g。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郁金疏肝理气以行血滞;白芥子辛散开郁止痛;黄芩清泄肝热;丹皮清泄郁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当归、白芍缓急止痛;延胡索既能入血分以活血化瘀止痛,又能入气分行气散滞;川楝子既能疏理肝气郁滞,又善调理脾胃滞气,清热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诸药配合,郁开痛能止,火清经可调。

本方由《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加减而成。其适应证病因病机为肝郁气滞,化火灼血成块,经行不畅而作痛经、月经不调。傅青主认为:“妇人有经前腹痛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疏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生。”余宗傅氏“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之意。于原方中去栀子以防凉泄太过,反而血滞。加入金铃子散加强理气疏肝,清热止痛之功。更加益母草以调畅经血,以标本兼治之。若肝热犯胃见呕吐酸水者加黄连10g、吴茱萸6g,以泻肝和胃而止呕。腹痛甚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2g以活血止痛。

2、气滞血瘀证

不通则痛气血阻,活血化瘀通不痛

多种因素导致气滞血瘀,以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发痛经。《沈氏女科辑要笺疏》所谓“经前疼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即指此类痛经。

经前经期小腹疼痛且胀拒按量少或经行不畅,色黯有块块出痛减为主症。伴胸胁乳胀。舌黯或有瘀点紫斑,脉弦或涩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法。

轻者用经验方益母生化汤加味:益母草15~30g,当归25,川芎10g,桃仁10g,甘草6g,姜炭6g,蒲黄炭10g,生山楂20g,川牛膝10g。

痛经重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乌药10g,五灵脂12g,延胡索15g,枳壳10g,丹皮10g,甘草10g。

方中当归养血活血以调经;川芎、赤芍、丹皮、红花、桃仁活血散瘀,清热消癥;乌药、枳壳、香附行气散结,调经止痛;再用五灵脂、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加强本方止痛之功;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行气散瘀。气行则血活,瘀散则块消。气血畅通,通则不痛。

痛经甚者加蒲黄10g、血竭6g,以消瘀止痛。口苦苔黄者加黄芩10g,以清热。腹痛日久有癥瘕者加三棱12g、莪术12g、土鳖虫10g等,以消癥散结。兼气短倦怠者加黄芪30g以益气扶正而运血。

3、湿热蕴结证

湿热经期止标痛,平时治本病可除

宿有湿热内蕴,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堕胎、人工流产等,感染湿热邪毒,稽留冲任,蕴结于胞中,湿热与经血相结,以致气血不畅,发为痛经。

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色深红有块,舌苔黄腻为主症。伴有腰骶部胀痛,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平时或有腹痛,经来加剧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气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法。

方用师传经验方柴枳败酱汤加减: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9,甘草6g,丹参15g,败酱草20g,红藤20g,大黄6g,牛膝10g,桃仁10g,蒲黄10g五灵脂12g,薏苡仁20g。

方中四逆散疏肝理气止痛;败酱草、红藤、大黄、薏苡仁清热解毒除湿;丹参、桃仁、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牛膝活血、引药下达病所。有癥瘕者选加三棱10g、莪术10g、昆布15g、海藻15g,去甘草,以消癥散结。腹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以活血止痛。湿重苔厚腻者加茯苓10g、通草10g,以利湿。月经量多者酌加黄芩129、蒲黄炭10g、贯众炭15g,去枳实、牛膝,以清热固冲。

先师刘云鹏先生之科硏课题“妇炎康冲剂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研究”,即将本方制成冲剂,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本证型是感染湿热邪气,与血相结成瘀,(盆腔炎)甚至形成癥瘕,阻滞气血。其痛在平时,只是经期加重。其治重在非经期,经期只是治标。

湿热清化于平时,则经期不痛也。

4、寒凝胞中证

寒凝血瘀痛经重,寒则温之瘀则通

平素摄生不慎,经期感受寒湿之邪,贪凉饮冷等,

以致寒湿客于胞中,气血凝滞,经行不利,发为痛经。

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有块,或经期迟至为主症。并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畏冷身痛,甚者呕吐、昏厥。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散寒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法。用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0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5g,赤芍15g,蒲黄10g,五灵脂10g。

《素问·调经论》云:“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不通则痛,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通达下焦,温暖冲任胞宫,此三味属温经散寒部分。当归养肝活血芎、赤芍活血祛瘀,此三味为活血化瘀调经部分;蒲黄配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行气止痛;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此四味属止痛部分。寒散血行,下焦胞官气血通畅,自无疼痛之虞,且有种子之效。本方以温经、活血化瘀以治本,止痛治其标。

痛甚而厥者加附子10g、细辛5g,以回阳散寒。痛甚经量少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血竭5g,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功。腹胀者加乌药10g、香附10g,以理气。气短倦怠者加黄芪30g、党参15g,以益气扶正。

5、阳虚胞寒证

虚寒痛经或兼实,温经汤方兼活血

素属肾阳虚弱,阳虚则生内寒,冲任胞官失于温煦,滞碍气机,血为寒凝,以致经血运行迟滞,经行不畅而发为痛经。

以经行小腹冷痛,喜按喜温,经量或少或多,经行后期为主症。并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甚者汗出,呕吐便溏,腰膝酸冷。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经暖胞,养血止痛为法。

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吴茱萸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qg,桂枝10g,阿胶10g,丹皮10g,党参10g,半夏10g,麦冬10g,生姜10g,甘草6g。

方解:吴茱萸入肝经,散寒止痛。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以止痛。川芎、当归养血调经,白芍柔肝止痛。丹皮祛瘀行血,兼退虚热。阿胶、麦冬养血益阴,并可制吴茱萸、桂枝之燥。半夏降逆和胃。生姜温胃散寒。甘草补中调和诸药,与白芍配合以缓急止痛。人参益气补虚。

下腹冷痛甚者去丹皮,加艾叶10g、附子10g,以增强温阳止痛之功。腹痛甚夹血块者去党参、阿胶,加蒲黄10g、五灵脂15g、山楂20g,以化瘀止痛。经血量多者加艾叶炭10g、三七粉6g(吞服)以止血止痛。无呕吐去半夏

本方证应与少腹逐瘀汤证区别:彼为寒凝血瘀实证,痛经少腹拒按,经血有块脉沉弦紧为主证;此则为阳虚胞寒虚证,以痛经小腹喜按,得温通减舌淡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6、肝肾不足证

肾虚血亏不荣痛,调肝归芍经后用

肝肾亏虚,冲任精血不足。行经时血脉滞涩,经行后血脉空虚,冲任胞官失于荣濡而致“不荣而痛”之痛经。

以经期或经后1、2日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色淡,量少质薄为主症。或伴头晕耳鸣,心悸腰酸。舌淡红,苔少,脉弦细弱。治宜补益肝肾,养血止痛为法。痛于经后伴腰痛,头晕耳鸣者,为肝肾亏虚证。

经验方加味调肝汤主之: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5g,山药12g,阿胶10g,香附10g,艾叶6g,甘草6g。

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川芎与当归相配,活血调经。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肝肾同源”,配伍山茱萸,益精血,补肝肾。巴戟天温肾阳,益冲任。艾叶暖胞止痛。阿胶养阴补血。香附理肝气使补而不滞而调经。山药健脾益肾。甘草调中和药,配白芍加强缓急止痛之效。诸药合用,以奏养肝益精,止痛调经之功。

痛于经期而经血少,伴面色萎黄,心悸倦怠者,为肝血不足证。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味为治:当归12g,白芍3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

方中以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主。当归、川芎调肝养血,活血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除湿。并常规加入炙甘草以增缓急止痛,健脾补中之功。

以上二方之加减:经量少者加熟地黄10g、鸡血藤25g,以补血调经。心悸气短者加黄芪30g、党参15g,以益气。兼胁痛胀者加柴胡10g,以疏肝。腰痛明显者加杜仲15g菟丝子25g,以补肾益精。有热者加黄芩10g,以兼清热。有寒者加吴茱萸6g,以暖肝缓急。

盖血虚之体,脉道不充,血行迟缓,瘀滞胞脉胞中。此即《竹林女科》所说:“经后腹痛,此虚中有滞也。”因此用加味调肝汤调肝益肾,养血止痛,临床用之数十年多效。俾木得精濡,肝得血柔,胞得温养,气疏血活,痛经可止。

当归芍药散为健脾柔肝、养血止痛之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余常用于肝血不足,经脉失养之经后腹痛,随症加味有良上述六证型之外,尚有蛔虫内扰,脏腑功能失调之上热下寒证可见痛经,但目前较少,宜用乌梅丸加减,以调理寒热,驱虫止痛。余曾用该方加减治疗此类痛经42例,治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以“乌梅止痛汤治疗痛经42例临床观察”为题,发表于《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还应重视调摄以预防发生痛经,如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及保暖;调情志;消除紧张情绪;注意饮食,不宜过服生冷寒凉药食;注意计划生育,减少人工流产手术。

西医学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以青少年为多见。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盆腔器质疾病如子官发育不良、子官内膜异位症、子官腺肌病、子官肌瘤、盆腔炎、宫颈炎、宫腔粘连等引起,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临床须详细询问病史,已婚妇女应行妇科检查。或行B超、子官输卵管造影、宫腹腔镜检查以明显病因与相关疾病,以利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施治。同时须与异位妊娠、流产相鉴别。

【验案赏析】

1、肝郁热结痛经案

朱某,30岁,2011年8月10日初诊。

近2年来,每于经前2天及经期第1~2天小腹疼痛,月经5/25天,经量时多时少,有小血块。LMP7月14日。诊时乳房胀痛,心烦口苦而干。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数数天前B超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稍增厚,轻压痛,子官大小正常,前位,压痛(-)。诊断为痛经。

证属肝郁热结,气血不调。治宜疏肝清热,理气活血。

方用宣郁通经汤加味: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黄芩12g,丹皮10g,香附12g,郁金10g,白芥子6g,益母草15g,川楝子12g,玄胡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19日二诊:月经如期于8月12日来潮,量中等,较畅,仅经期第1天轻微疼痛数小时,心烦口苦已不明显,口干亦减轻。舌苔如前,脉弦。改丹栀逍遥散加昧以疏肝清热:柴胡10g,当归129,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丹皮10g,栀子109g,郁金10g。7剂

如此治疗两周期痛经未作,月经复常,诸症消失。

按:本案属肝郁血结之痛经。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夫肝属木,其中有火疏则通畅,郁则不畅,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生。”以乳房及小腹胀痛,心烦口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经期用加减宣郁通经汤7剂,二诊时痛经明显减轻,余证基本消除。即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以疏肝漬热,调和肝脾。再次经潮时痛经未作而愈。

2、寒凝胞中痛经案

赖某,32岁,已婚,2008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近3月来出现经期腹痛,月经5/40天,量少,月经今天来潮,量少有血块,腹痛甚,按之痛不减,热敷减轻,坐立不安,畏冷,四肢厥逆,大便溏泻。舌黯淡,苔白,脉沉弦。诊断为继发性痛经。

证属寒凝血瘀,胞脉不畅。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2g,乳香10g,没药1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肉桂6g,蒲黄10g,五灵脂12g,香附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10日二诊:服上药后腹痛大减,诸证好转,舌脉如上。妇科检查未见异常。B超:右附件见一约20×15mm囊性包块,提示“卵巢巧克力囊肿?”经期已过,改处上方去乳香、没药、延胡索,加棱129,莪术129,土瑩虫10g,黄芪30g。15剂,配以外敷药包敷右下腹以温经散寒,化瘀消癥,辅以益气扶正为治。

12月4日三诊:今日经潮,量增,腹痛较轻,畏寒肢冷好转,大便已调。舌黯红,苔白,脉弦。再守一诊方5剂。经后服二诊方20剂。服药共3月,痛经未作,月经调畅,诸证消失。B超复查,未见囊肿。

按:月经后期,经来量少有血块,腹痛甚,按之不减,热敷则痛减轻,肢厥,舌黯淡等为一派寒凝血瘀之证。一诊时值经期,用少腹逐瘀汤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基础上,加乳香、香附以加强其理气止痛之力,果获显效。二诊时经已净,B超提示“卵巢巧克力囊肿?”与临床证候基本相符,即以一诊方去乳香、没药、玄胡之止痛药,加三棱、莪术、土鳖虫等并配合外敷以温经散寒,化瘀消癥。加黄芪防其损伤正气。如上治疗3月,病除经调,癥瘕消散。

3、阳虚胞寒痛经案

柳某,16岁,2007年2月2日初诊。患者15岁月经初潮,半年后逐渐出现经期腹痛,近两月加重,月经5/30~35,有小血块,量偏少。

诊时为经期第1天,腹痛较甚,喜按,热敷则痛缓,伴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舌淡红,苔白,脉弦软。诊断为痛经。

证属阳虚胞寒,血滞胞中。治宜温阳养血,活血止痛。

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桂枝10g,吴茱萸10g,法半夏10g,麦冬10g,五灵脂12g,蒲黄10g,生姜10g,大枣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以热敷腹部

2月25日二诊:上药服3剂腹痛止。现处非经期,唯怕冷肢凉,余无明显不适。舌脉如前。原方去失笑散,加党参12g、阿胶10g,附子10g,以加强温阳益气养血之功。5剂。上法调治两周期后痛经已不明显,诸证悉除。

按:本案为青春少女,虽然月经稍后而量少,痛经较剧,然其病喜按喜温,舌淡苔白,脉软等为阳虚胞寒证之辨证要点。用温经汤加减加热敷以温阳养血,此证型虽为阳虚胞寒,但临床多见夹瘀滞,乃阳虚内寒,血行迟滞而然,故同时加失笑散以加强化瘀止痛之功,去丹皮以其无热,去党参、阿胶防其滞血。服3剂即痛止。二诊时为非经期故去失笑散之止痛,加入党参、阿胶、附子以加强温阳益气,养血之功,冀之大地阳回,春江水暖而流畅。果然调治两周期而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经的中医疗法
对付痛经的“葵花宝典”秘籍!!
中医治痛经方法盘点
王庆国教授:治疗痛经用对这3个方,彻底告别止痛片
爱爱医资源-痛经(中)
孟景春教授运用调经止痛汤治疗痛经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