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要有勇气走出职业的“舒适区”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教师,工作十多年时间,对教育教学熟悉了,对教材教法也了如指掌了,既有教育教学经验,又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学生的办法和智慧。按理说,这是这些教师的财富,可以以此为起点,通过提升拔高,不断走向优异,走向卓越。

     然而,一些教师一旦成为“有经验教育者”,便不再去触及教育教学的“深水区”,往往固守自己的“经验”不放,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靠着“经验”吃老本,躺在自己的“经验”上睡大觉,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不思进取,缺乏创新。

     这种教师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职业的“舒适区”。他们在“舒适区”“躺平”,在“舒适区”轻松自在,在“舒适区”稳稳当当,在“舒适区”优哉游哉过日子,甚至在“舒适区”消磨时光,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什么是“舒适区”,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在比较稳定的环境里所表现的比较消极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舒适区”里,人们会觉得舒服、自由、放松,有安全感;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要突破固有,要挑战不确定性。这当然会带来相应的不舒服、不习惯,带来相应的对自己的“狠”,对自己的折腾。

     可以这样说,一个个“舒适区”,它像横亘在职业路上的堡垒,成为前行路上的障碍;也像那些可以遮风挡雨的避风港一样,阻挡我们去看海的脚步;也像鸦片一样,让人们在呑云吐雾中,瓦解人的斗志,懈怠人的意志。

     教师一味满足并停留于“舒适区”,无忧无虑,自得其乐,安于现状,这将如同套牢自己的一根绳索,桎梏教师身心,束缚教师发展,禁锢教师思维,以至于停步不前,萎靡不振,头脑生锈,思想老化瘫痪,极大地遏制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将落得一个“冷水煮青蛙”的结局。

     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所蕴藏的潜能超乎想象,可供挖掘的潜力深不可测。教师只有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跳出职业的“舒适区”,源源不断地进取和沉淀,便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当然需要教师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教师要走出职业的“舒适区”,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第一,常教常学。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永远不可能毕业,也永远没有毕业证,一个人只有拿到死亡证书,那才算真正毕业。2500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成这样的境界,唯有不断的学习。

     也正如正如尼采所说,“那些喜欢学习,善于积累知识的人不会感到无聊,因为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明天的智慧与教养,他们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的确,一个喜欢学习的教师,你会发现,在他的身上,总会有着对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对自己的学生取之不竭的动力,他不管是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有着热情奔放,青春永驻般的活力,都有着不用扬鞭,宝刀不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发有为,大有作为的进取力。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生存的必需,一种生命的状态。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升华教育境界,远离职场“舒适区”。

     第二,常教常思。思考与学习不可分割,教师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教育区别于其他人类劳动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加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必须时时处处对教育进行思考,必须由“经验型教师”转化成为“思考型”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凭经验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是有再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工作的无数次机械重复。

     从事任何职业都要经常坚持思考,坚持反思,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在很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背后,往往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的地方。教师不断思考与反思这些问题,才会有收获,有成长,有发展。教师善于通过思考与反思,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个例中摸索出规律,从教训中汲取教益,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决定一个教师能否走出职业“舒适区”的关键因素。

     人因思想而伟大。教师不可能都成为思想家,但是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热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因为这关系着教师是习惯于平庸度日,还是不遗余力突围“舒适区”,不断超越自我。

     第三,常教常研。要想真正走出“舒适区”,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日常研究,这是不二法则,也是必由之路。

     教师的工作仅停留于知识简单的传授,很容易陷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与重复的劳动中。然而教师以研究的姿态,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从已知中探索未知,从事实中抽象出概念,从问题中发现机会,便能点燃教师的教育理想,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热情,使重复性的工作不再枯燥乏味。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研究,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还说:“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

     教师的研究,不同于学术上的研究,它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梳理,对自己平常教学思考的系统整理,对教育教学素材的点滴积累。

     教师的研究,包括对自己的研究,以“知己”;对学生的研究,以“知彼”;对教材的研究,以“知书”;对教法的研究,以“知理”;对课堂的研究,以“知趣”,对教育的研究,以“知法”,对人生的研究,以“知道”。

     教师的研究,它能让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开更宽广的视野,更有效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去规划教学,去架构课堂,去对待学生,去诠释教育。

     在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收获成果并体验成果,收获快乐并享受快乐,陶醉其中而又一路前行,步履不停,便能看到并感受到教育一路的芬芳与美好。

     第四,常教常写。我一直主张教师写作,教师写作不是文学创作,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立足自身,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坚持做了些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了什么,就写什么,把每天的思考,每天的教育教学点滴,每天所生成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一点,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写作者。

     教师一旦拿起笔来写作,就表明他还没有自甘堕落,还没有苟且于人生,还没有屈从于那也许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现实,也表明他不愿意在“舒适区”就这样待下去,不愿意拿着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更表明他还有追求,还有梦想,还有远大的教育理想,还有一腔热血,准备豪迈地为此挥洒于教育这一片充满浮躁、功利与焦虑的苍穹。

     教师一旦拿起笔来写作,就标志着他打开了他的思考之门,开启了他的阅读之旅,也标志着他将站在巨人身上做事,站在自己肩膀上腾飞,更标志着他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教育生活,不再是刷题和考试,不再是分数和排名,不再是窒息压抑,而是将会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读写生活。

     教师一旦拿起笔来写作,就象征着教师会通过写作,让自己在写得精彩的同时,让自己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也象征着教师通过写作,在对文字的打磨中,不断的打磨自身,在对文字的提升中,不断提升自身,更象征着教师通过写作,在让文字记录岁月的同时,记录自己一路的付出,一路的成长,一路的发展,在让文字成为永恒的同时,让自己的每天教育生活成为永恒。

     第五,常教常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创新的事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的发展。

     对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品质和精神,这很重要,可以说这是决定一个教师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的分水岭,也是决定着一个教师是习惯于“舒适区”,还是敢于打破“舒适区”,勇于突破自我的显著标志。

     教师创新的重点应该是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创新,然而不少教师缺乏创新课堂,创新教学的动力,多年课堂老套路,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师主宰课堂的一切,把孩子仅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多年的教学,老生常谈,一律照旧,没有任何新意。课堂改革、教学改革,提出这么多年,可一些教师仍然是谈“创新”而色变。

     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很重要。伍斯特学院教授、教育专栏作家詹姆斯·M.朗在其书《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中有一个观点,好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节设计的不同。而且认知心理学、大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也表明:只要在教学细节上进行微调,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

     其实,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立足教学又超越教学,在这种创新中,不仅仅是激活课堂,优化教学,关键是考验着教师对课堂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生涯的态度,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

     第六,常教常变。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本身。

     一些教师喜欢沉沦于“舒适区”,因为他惧怕改变;一些教师在头脑中固化的应试思维,应试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但却不愿意改变;还有一些教师在一个团体,人际关系不好,常遭人诟病,却仍然固执己见,不善于对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说猴子想变成人,必须砍掉尾巴。在动手砍尾巴前猴子被三件事困住了:一是砍尾巴的时候会不会很疼?这说明改变是有一定痛苦的;二是砍了尾巴之后身体还能不能保持灵活性?这说明改变会有一定风险的;三是活了这么久,一直以来就和老伴在一起,跟了很多年了,老伴是不是习惯? 这说明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难受的。所以说,猴子至今没有变成人。

     教师应该坦然地面对各种困难,学会改变自己,适时地改变自己,在一次次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主动改变中,适应环境,适应周遭,适应他人,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在一次次的炼狱般的磨砺改变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突破自己,蹚出职业的“舒适区”,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发展路子来。

     教师走出职业的“舒适区”,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只要我们迈开脚步,一往向前,就会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欣喜,就会带给我们人生沿途无限曼妙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眼中的教育】数学学科培训笔记(10)
教师心得体会
与教师一起研究课堂 王洁
教师,促使专业成长的新飞跃
北京第二十中学校长:幸福教师的“三步曲”
刘可钦:保持职业敏锐度,教师要走向专业的教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