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汉川

羊城广州,全国著名的商都。80年代伊始,以杨林沟、中洲地区为主体的5万多汉川农民汉子,陆续奔赴这里,在成功与失败、血汗与泪水的考验中,凭着执著、勤劳、勇敢和智慧,在异地他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致富神话。他们的故事,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家乡人民。

近日,记者组团南下广州,探访这些农民汉子的创业传奇,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他们的酸甜苦辣。

 

上篇:神奇的杨林沟“效应”

 

广州大道南,有个名为兰州路的公交小站,站牌前的道路两侧,是广州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每天,一拨拨生意人大包小包在此出入。

紧邻市场的,是海珠区的两个并不算大的城中村——沥滘、后滘,两村仅一条马路之隔。如今,5万多南下广州淘金的汉川人大多在此安身立命,仅以杨林、西江、湾潭为主体的老杨林沟一带就有近2万人在此驻扎。10年来,杨林沟人在这里创造了致富神话,也推动了服装业快速洗牌。


 
店再小,也是个老板

上午,除了上档口的人匆匆忙忙赶往十三行守档外,其余岗位的人大都在沉睡,街面上热闹起来要等到午后。

 如果不是街面上林立的门面,你可能感觉不到这里的特别。大大小小数十家制衣小作坊,大都只有一个单独门面,里面放着四五台缝纫机、剪裁器等,这里的作坊,绝大部分是服装辅料的加工厂。

清晨6点,住在后滘村的张婵就和老乡们挤上了一辆面包车。如往常一样,准座7人的车里,塞满了10多个人,连放脚都困难。

张婵是土生土长的杨林沟人,在读初中时她就听过很多传说:一对30多岁的夫妻带着所有积蓄来到广州,凭着自己的眼光,进了几套服装做样板,然后找工厂加工,再在十三行租了个档口搞批发,销往东南亚。很快他们就开着小汽车回来,还在镇上盖起了小洋楼。

这些口耳相传的传说,让一拨又一拨杨林沟人涌往广州。张婵夫妇就是被传说吸引来的。那是2009年,当时沥滘、后滘的服装生意渐成气候,第一年他们夫妻俩就挣了近10万元。

张婵的哥哥张涛原本在汉正街做生意,听妹妹说这边商机还不错,次年,张涛夫妻俩也转战过来。

 “十三行里,每间档口都小得可怜,却至少有三个人在守档,左面、右面、正面各一家,有的甚至有五、六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档口。

尽管辛苦,利润微薄,但在兄妹俩看来,还是比在家里强多了。夫妻齐上阵,一年能挣20多万元,店再小,也是个老板。张涛坦言。


 “
打死我也不回去了

石伟、蒋运姣夫妇是杨林沟镇最先探路的一批人。辛酸泪用脸盆都接不完。谈起创业的艰辛,42岁的蒋运娇感叹。

早些年,夫妻俩在镇上开过餐馆、卖过烧烤,勉强能糊口。2002年初,不安于现状的他们投奔在深圳立下脚跟的老乡杨少华,学着做服装生意。

由于没有经验,加工质量经常出差错,潮流趋势也拿捏不准,东拼西凑来的7万元钱2个月就亏光了。

闯出来是个人,闯不出来是个鬼,打死我都不会回去的。他们咬咬牙,又找亲朋借钱从头开始做。守到年底时,所幸遇到从南非、台湾前来采购服装的两个大客户,生意出现转机,一拨生意就赚了10万元。

来到沥滘很偶然。2003年闹非典,整个市场生意惨淡,他们突然接触到一家广州客户,每次下单都是1000件、2000件,精明的石伟判定:广州市场隐藏着巨大商机。

 “3点半起床上档口,守到下午5点半才收档,一天下来,腰酸背疼。体力上的苦尚且吃得消,让蒋运娇懊恼的是,因为不懂行,错失了不少机遇。

在挫折和摸索中,夫妇俩积累了丰富经验。飞跃发生在200610月,因为一系列爆板吸引外单,一个月就赚了200多万元。很快,他们在广州有了房有了车,女儿也到澳洲留学了。

石伟夫妇口中的杨少华,在杨林沟一带无人不晓,被当地人认为是服装业的元老和领头雁

1997年,20出头的杨少华就在深圳做服装生意。一碗冷饭就着腌菜就是一天的口粮,爱人守档口,我在外面跑布料、看板。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有时站着都能睡着,但很有奔头。

深圳挖到第一桶金后,感觉商机有限,2008年他也转战到了广州。

 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同乡的人也开枝散叶般来到沥滘。杨少华、石伟等第一批淘金者每人先后带来了20多个老乡,这些人有的出师后就单干,每人又带来一批人,一个带十个,十个带一百个。杨林沟人能吃苦,头脑活,很快就脱颖而出,百万富翁不断涌现,每年少说也可为家乡赚回10亿元!

 

家乡人多起来,竞争就更激烈了

杨林沟人的不断成功就像磁石一样,渐渐地沥滘、后滘成了汉川人的聚集地。

大街小巷人们都操着地道的家乡口音,里面随处可见汉川餐馆。如今南国的沥滘和后滘活脱脱就是一个小汉川

只是老乡带老乡的传统也有它的弊端,因为人扎堆了,导致租金高,竞争大,现在出来做服装生意会感觉越来越难。

 “服装这行还是适合年轻人,体力、精力跟得上,眼光独到。早期挖到第一桶金的人纷纷开始转行,石伟夫妇转行做起健康管理,石伟的姐姐专注于孕婴店经营,杨少华则回武汉开起了连锁酒店。

张涛兄妹也曾想过回汉川做服装,毕竟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后来回家一考察,还是放弃了。这边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件衣服,从拿板、生产到穿到客户身上,24小时就能办到。

虽然恋家,也想过回乡重操老行当,但最终放弃。货源、物流、网络、潮流都是问题,地域就是天然的障碍,广州与国际大市场接轨,这是内陆永远都赶不上的。杨少华一语中的。


下篇:赤脚趟出“淘宝”路

 

2008年以前,广州市白云区犀牛角村还是个偏僻的村落。一批批汉川人进驻村里后,这里成为日出货10万单、主导广东女装市场的淘宝村

中洲人李俊平、李超、李俊超等人就是光脚闯进来的淘金者。起初,他们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脉,但凭着一种智慧、一种胆识、一股勇气,在电商市场中沉沉浮浮,拼杀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业界的佼佼者。


 “
失败了,大不了再回家卖西瓜

走进犀牛角村李俊平的大李网络公司,叮咚叮咚声此起彼伏,28个客服人员在各自的电脑前快速敲打着键盘。从一无所有到拥有6家淘宝店,只有小学文化的泥腿子李俊平用了5年时间。

在此之前,他在老家卖过西瓜、贩过棉花、踩过麻木,看到村里有人在广州淘宝,陆续开着车回来,他动了心。

20093月,38岁的李俊平揣着东拼西凑的2万元闯进了犀牛角。在没有电梯的7楼租了一个单间,买了一台旧电脑,牵上网线,就开工了。

 “别人申请一个淘宝店铺,只需要几分钟,我硬是摸索了三天。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李俊平,有迈不完的坎。不了解行情,不会做推广,就趁拿货时,坐在楼梯口,竖起耳朵偷听,看别人怎么做的。

客服、看板、打货、搬运、打包,所有的工作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做。早上9点起床,坐公交车去沙河服装市场,随便买点吃的,边吃边看货,为了挑选到性价比高的衣服,上千家档口要来来回回走许多遍;下午2点,扛着货回村,一包五六十斤重,一次要扛两三包上7楼,左肩、右肩各挎一个,脖子上再套一个。随后就是打包、发货,光是发货用的布口袋就要缝几十件,缝得他眼睛发花;下午四五点客流量高峰到了,坐在电脑前和客户谈生意,直到深夜1点,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李俊平总算可以下楼,吃一顿正餐。

如今,李俊平的网店每天能销售四千多件衣服,每年收入上百万元。沙河档口的老板们主动上门找他做推板,以前12件都要付现款,现在12万件,人家都放心赊,不怕你还不上,生意做旺了,人也连带着增值了。


 “
还要打开辽阔的天地

李俊平的哥哥李俊超原本在福建民间演艺舞台做主持人,在当地业界也算小有名气。听说弟弟在犀牛角淘宝,他也跟了过来。当主持人压力大,再说年纪也不小了,想转行。李俊超吐露心声。

当时只是想瞧一瞧,谨慎的他把弟弟的生意里里外外盘算了好多次,一笔笔账反复核算,觉得确实有盈利空间,索性抛开福建的一切,迈进了犀牛角。

有电脑基础,再加上弟弟引路,李俊超很快上手了,每天能接50—60单,收入几百元。

后来就遇到了一个瓶颈,怎么都上不去。李俊超干脆停下来,外出拜师学艺,听说番禺电商做得不错,他专程去学了一个月。

淘宝竞争非常激烈,怎么让买家搜到你的货成了核心问题。2011年春节,没有赚到钱的李俊超干脆留在了广州。焦急的他,白天在家守着电脑琢磨对策,晚上到消夜档和同行交流心得,吃完饭回家接着琢磨。靠着一股子钻劲,李俊超的网店渐成规模,每天能销售2000多件衣服,收入可观。

眼下,兄弟俩正在谋划做独立商城。淘宝店家只需在商城上千种产品里面挑选上架,在电脑前敲敲键盘谈生意,后面的发货、售后都由我们来做。李俊超介绍,他们在沙河服装市场有稳定的货源,如果量大的话,拿货价更低,每件衣服只赚1元的差价,1万件就有1万元的利润,双赢。

针对火爆的电商,他们还准备开办淘宝培训班,我们有很好的实战经验,可以教授网店运营推广,还可以提供实战场所。李俊平说,慕名前来培训的人一拨接一拨。

说白了,就是培训你开网店,还为你采购产品、拍摄产品照片,你生意谈成后我们这里下单、发货,就是为合作的网店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是两兄弟不约而同的构想。转行一旦成功,更辽阔的天地将打开。


 “
别人忙着淘宝,我乐得跑服务

今年30岁的李超中师毕业后在乡下做了孩子王,但习惯到处跑跑转转的他,始终定不下心来。两年后,李超辞去了公职。

来广州之前,李超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行当。起初,他和几个老乡在广东中山一带,到瓷器厂上门收尾货,然后拿到市场上出售,有时一天赚几百元,等到晚上约朋友出来胡吃海喝一顿,也不用攒钱。回想几年以前的生活,李超依然感觉快乐不已。

2009年,经朋友介绍,李超到了犀牛角村。老乡们经营网店,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时候,李超还是不为所动,平常和朋友吆五喝六惯了,他静不下来。

2013年,机会来了。随着电商淘宝业的日渐火爆,申通物流广东公司因为发展业务,计划将犀牛角作为直营点,李超觉得发展物流很对自己的胃口,就主动揭了榜。因为朋友多、人脉好,开业的时候,大家大包小包把要发送的货往我家里扛,首月接单就超过4000单,2个月后到了10000单。说起创业的经历,李超不无自豪。

 “还想拓展领地,开几个分店,力争年底每月能接到20000单。李超介绍,原来行情好的时候,每单利润可以达到1元,现在除去各项开支,每单只能赚0.3元左右。

光在犀牛角淘宝的汉川中洲佬就有4000多人,他们是这一带最大的电商群体。有他们作后盾,我尽量搞好淘宝的物流服务,不愁业务量大不起来,利润还是可观的。说到这,小伙子信心满满。

 

相关链接:

http://szb.xgrb.cn:9999/epaper/xgrb/html/2014/06/23/05/05_81.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服装生意进货经典,6年赚600万
汉川市荣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走进淘宝村 你买的淘宝“爆款”衣服大多来自这里
看服装生意怎么赚钱的
UC头条:有人称“双十一”要拼到2000万 有人担心订单骤增会把商家拖垮
我叫汉川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