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懂刘慈欣,看什么《流浪地球》

说起今年春节档最令人惊喜的电影,《流浪地球》当之无愧。

上映4天后,《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突破10亿。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数据,《流浪地球》首日票房1.87亿,成为最大黑马,逆袭第一,超越《疯狂的外星人》。

不仅是票房,这部电影的口碑表现也相当好。目前,该电影的豆瓣评分为8.0分,豆瓣好友们将其评价为好于88%的科幻片,好于90%的灾难片

这部电影让科幻迷们欢呼,也让很多第一次接触科幻电影的人感到惊喜。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将开启中国的“科幻电影元年”

原著作者、电影监制刘慈欣微博上如此感慨:“中国的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

在《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后,刘慈欣居功甚伟。

他为很多人熟悉是因为那部《三体》。2015年,《三体》曾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也为他赢得了远超过科幻迷圈子的名气。

夜空中的那颗星

1963年,刘慈欣出生在河南罗山的一个农村。

7岁时的一个夜晚,在罗山老家的池塘边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望着夜空,窃窃私语。刘慈欣也跟着来到池塘边,好奇地望着夜空。

过了许久,一颗小星星在天幕中缓缓飞过。霎时,喝彩声此起彼伏。

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刘慈欣内心涌现出不可遏制的向往之情。卫星星空,贫穷与饥饿、“文革”与自然灾害,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纠结混杂,“成为我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我今天的科幻小说。”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人们的欢庆场面↑

几年后,刘慈欣在阳泉“新家”的床下翻出一个箱子。里面,有《托尔斯泰文集》麦尔维尔《白鲸》,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阿卡赞采夫太空神曲,以及刘慈欣的最爱之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这几本小说,成为了刘慈欣走向科幻,从现实走向未来的铺路石。

左为《寂静的春天》,右为《2001:太空漫游》↑

由于热爱阅读,长大后的刘慈欣很理想化地决定要当个作家。但一开始,他所写作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出版。

刘慈欣工作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刘慈欣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1997年,刘慈欣重拾丢掉多年的“科学幻想”,几经周折找到《科幻世界》杂志。他的一部环保反战科幻短篇《鲸歌》终于得以在纸上发表。

这是他自1978年陆续创作以来,第一部正式印在纸上的作品。

这段时间,他失败过,也迷惘过,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世界优秀科幻作品的阅读。不变的是,他对科幻的不懈“追梦”。

有了第一块敲门砖,刘慈欣的作品开始在《科幻世界》上频繁发表。

不忘对星空的仰望

在一次次磨练中,刘慈欣的笔锋越来越老辣犀利,行文越来越流畅,思想也越来越宏大。他的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

刘慈欣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

但他有时也在困惑:“杂志上只能发表中短篇,长篇发表不了。”

21世纪初,互联网是新玩意儿,网上连载小说方才兴起。刘慈欣决定,在网上连载长篇。整顿思绪,他建立了一个文档,名为“地球往事”

2007年,小说连载完毕。连载的时候,网上仿佛燃烧起来一般火热。2008年1月,《地球往事》正式出版发行,书名被改成两个字——《三体》

脑洞大开的想象、震撼人心的科技展示,刘慈欣和他的《三体》一起火了。有人将《三体》称为“目前中国唯一最大科幻IP”

然而这位“科幻IP”本人,却极为谦逊

2015年,拿满国内奖项的《三体》,入围雨果奖。8月,雨果奖揭晓前夕,刘慈欣打电话给主办方:“如果不去,会不会影响得奖?”

主办方回答:“不会的,我们希望你能够出席,但实在出席不了也没关系。”

一句“没关系”,刘慈欣待在了老家,他成为五十多年来唯一没到场的获奖得主。

他还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但他却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他甚至调侃:“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

2018日11月,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

他表示,《三体》能红成这样,对他来说甚至是个谜:“坦率说,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三体》走红后,对于媒体记者采访的要求,他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地分开。

他曾说过:“心忧柴米油盐,不忘仰望星空

刘慈欣和粉丝们在一起

在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现场,粉丝尖叫、簇拥、欢呼;摄影师环绕,快门不绝。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院士与刘慈欣同台讲座时说道:“今天我有一种感觉,科幻作家好像比科学家更受欢迎得多啊。”

陈院士的话未必是对的,但科幻作品在今天的受欢迎程度,却不容置疑

带上地球去流浪

再一次让科幻作品在大众视野中火了一把的《流浪地球》,在2000 年发表于《科幻世界》第七期。

写这篇作品时,刘慈欣刚刚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他想要描绘的是一个有着文学美感的科幻故事,“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表达一种“游荡在外”文学意象。

最初的篇幅只有现在一半,应编辑要求,刘慈欣才在修改时将内容增加到了两万字。

中国最早的赛博朋克系作家杨平就说,他从小说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回乡情结”。但当时深受阿瑟·克拉克影响,一心想着“流浪”的刘慈欣并不认同杨平的看法,他说,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

在搬离居住了20多年的故土之后,刘慈欣才逐渐意识到那些深埋在自己作品里的传统思维。他渐渐开始认同杨平所说的“回乡情结”。

“从我自己的创作来说,我从来没有刻意让自己的作品显示出中国特色。选择这种方式逃离,我当时并没有任何意识,别人提醒我才发现,这是典型的中华思维,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故土情结、回乡情结。”

2016 年,带着改编完成的《流浪地球》剧本,导演郭帆到美国找世界顶级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谈合作,当时工业光魔向团队抛出了他们最不解的疑问:“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要带着家一起逃跑?”

这时,郭帆才意识到,他手中的这个本子是一个与好莱坞传统科幻灾难片完全不同的故事。《流浪地球》还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西方感到奇怪的那种对土地的感情,恰恰是《流浪地球》的独特之处。

《流浪地球》有一版预告的名字,叫做“有种的中国人‘为家而战‘”

《流浪地球》特别出演吴京、导演郭帆和原著刘慈欣

虽说“带上地球去流浪”,其实也是“带着科幻回故乡”

刘慈欣说:

“将来我们散播到宇宙各处,那又是一个循环,一个螺旋性的上升。

当人类的太空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故乡的观念将再一次回到人类文化之中,而且其强烈程度远胜于以前的故乡。

因为以前的故乡可能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回家,大不了走一年,总能走回去的。但未来的星际开拓,可能回去一次要用掉半生的时间。

这个时候,故乡那种强烈的感情,和我们以前人类文化那个故乡的感情是没法比的。”

我想,这也许是《流浪地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合家欢”电影,却也能在春节档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体》跳票,《流浪地球》开拍,刘慈欣作品翻拍电影你看好吗?
《流浪地球》背后的大作家——刘慈欣
《流浪地球》有续集, 导演郭凡称在电影里埋了梗
科幻小说热了吗?
《流浪地球》像那么回事儿,中国科幻元年终于要来了?
刘慈欣又一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 吴京参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