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棋王》:他是一个侠客,以一敌九赢下连环大战,却一身庸俗气

“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博,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汪曾祺

作家阿城的处女作,小说《棋王》从叙事结构上说,也是一部讲棋道的棋侠小说。

主人公王一生的棋学成长经历和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中少侠的学武成长经历惊人的相似。

首先是主人公因爱好而痴迷武学。第二步是途遇假高手,显示英雄少侠的聪慧潜质。

王一生和一名手讨论残局,替古人赢了。名手要收他为徒,王一生反问名手:这残局你可走通了?名手回答未曾。

他则毫不犹豫:“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展示了初出江湖的英气和少年,即将纵横江湖的锐气和霸气。

第三步是偶遇闲云野鹤的真正世外高人,得绝世武功真传。

王一生因去垃圾站找自己抄的丢失的棋谱,偶遇捡烂纸的老头,和老头下盲棋比赛,终赢了一盘,老头欣赏其资质,赠古象棋谱。

最后“华山论剑”,终成当世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完成了由初出江湖不知名的少侠到江湖顶天立地大侠的转变。

王一生也如是,特别是九轮连环大战,以一敌九,用自己的棋艺、棋品赢得了胜利、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仰慕,成了当之无愧的棋侠。

然而,《棋王》中的英雄并非传统文化中手拿宝剑的大侠,阿城笔下的王一生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他没有武侠那种超脱隐逸的精神,甚至还带有几分世俗的庸气。

这并不影响王一生的侠义性格,反而把他拉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社会中。

作者阿城并没有一味地突出王一生的英雄形象,而回避世俗生活的真实。

这才让阿城笔下的“棋”侠不仅是一个侠客,更是一个凡人。

小说虽然将“棋王”作为题目,但作者却没有急于写主人公的棋艺如何。

与其他作家一直以来不屑于描写的“吃”不同,阿城在其文章中却大费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似乎有意凸显王一生身上的烟火气、庸俗气。

“棋”和“吃”表面上代表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层面,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

以“吃”养“棋”,吃饱了才能才能下棋。

世俗中的王一生是个孱弱的知青,饥饿是他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最真实体验,“吃”是他生命历程中最神圣的事情,吃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而在象棋世界中,王一生却完全变了一个人,萎缩的生命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成就了他作为棋侠者的精气神。

侠客有江湖的血雨腥风,“棋呆子”王一生在象棋江湖中也有搏杀和较量。

在他得捡烂纸老头的指点,棋力大增后与对手有过两次大的博弈:和脚卵对弈,脚卵郑重其事,王一生野鹤闲云、淡定从容的赢了他。

脚卵说:“天下是你的”,又说:“你的棋是跟谁学的?”王一生看着脚卵,说: “跟天下人。”

好一副江湖大侠风范。

这场比赛只是一个铺垫和序曲,第二次是与地区比赛胜出的九人车轮大战。

赛场氛围的凝重不像在下棋,倒像在搏命:“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地……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博。”

这里棋盘的赛场已不仅仅只是赛场,还是人生命运的博弈。

胜利后的王一生,活像一个决战疆场的英雄,又像一个身怀绝技胜利后孤独的武林宗师,所留下的就是那一点精气神。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大家,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干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这场景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大赛何其相似:高手对决,观者屏息;打败对手,傲然兀立,心里所思的却是人生和命运。

后来,回到住处,母亲送给他的棋子,王一生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

“人生不仅仅是为了吃米而活着”,总要有点东西,有种精神,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王一生终于在象棋中找到了快意人生、叱咤拼搏的生命乐趣。

明明是以一对九的棋赛,却弥漫着一种以一对千万、睥睨群雄的英雄气概。

梁羽生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武是侠的基础,侠是武的表现。侠者,必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不拘小节、不求名利。

《棋王》中的王一生,对棋的痴迷只是想能找到个对手好好的下盘棋,而不在乎那些所谓的靠下棋赢来的名与利。

他失去了参加棋类比赛的资格,这对于一个痴迷于下棋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极大的遗憾。但当脚卵用明朝的古棋为他换取到比赛的机会时,他却拒绝了。

他认为那是小人所为,一点也不光彩。

“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沾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

王一生没有因没能比赛有任何沮丧行为,反而在棋赛之后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一对九的棋局车轮大战。

在王一生的眼里,能畅快淋漓、正大光明的与人下一盘棋才是他所执着追求的。

这股最朴素的是非意识让他在世俗中又有了几分超脱的侠义性格。

旁人的一句“呆子”,便是他痴迷于象棋又不被棋名所俘虏,意在下棋而不在夺冠的侠客境界。

在侠客那里,他们的忠诚是绝对的,是将之上升为一种使自己成为自己,使自己彻底地展示自己人格的原则。

作者对王一生苦难生活的描述,一路下来娓娓而谈,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他的生活态度还是精神追求都带着鲜明的传统儒道文化色彩,不断地救赎着这个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着挫折与不公的天才。

在特殊的背景下,通过俗人与天才的强烈对比,展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天才内心与现实的碰撞乃至传统文化在当前现实的碰壁,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完成了王一生对于棋道的领悟。

于是,王一生理所当然地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棋王”。

棋呆子王一生酷爱象棋,在棋的世界中精进进取、腾挪闪移,有着永不屈服的博弈精神,棋道就是侠道。

王一生是个棋侠。

文章部分配图来自严浩导演的电影《棋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寻根小说——阿城《棋王》
雉雉读阿城
荐书 | 王朔称他是“作家中的作家”,有真正的中文之美
《棋王》教案4
阿城《棋王》一个棋痴的传奇故事:好的小说,可以反复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