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细说古代乐器“云和”

在我国古代拨弦乐器中,带有'云和'名称的乐器,从周代起已有云和琴云和瑟,唐代有云和、云和琴、云和瑟、云和筝、云和笙、云和管。这些乐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云和、云和琴、云和瑟、云和筝为代表的拨弦乐器,二是以云和管、云和笙为代表的欥管乐器。

在古代,云和有三种含义:其一为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罗广收,圆明兼览,雕瓠饰笙,备云和之品。'由此,我们对云和这一乐器有了新的认识,唐代文献中出现了云和笙云和管等,都是由于唐代文人善于用典,用云和来形容乐器制作材料之精良。其二为地名。陈旸《乐书》卷四二:'古者琴瑟之用,各以声类所宜。云和,阳地也。其琴瑟宜于閏丘奏之。'这里就说出了云和是地名。琴和瑟一类乐器适合在圜丘中演奏。其三为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西晋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李周翰注:'云和,瑟也。'

学界历来对'云和'存有不同看法。在《东亚乐器考》中,林谦三说唐代的云和,似乎又名云和筝。他怀疑这叫做筝、琵琶,或单称云和的是同一乐器。我们认为,云和是一种兼具筝和琵琶双重特点的乐器,具有筝的形制和琵琶的演奏特点。《旧唐书・音乐志二》载:'如筝稍小,日云和,乐府所不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清乐部,乐有琴、瑟、云和等,其头象云。'据这两条史料可知:唐代的云和形状像筝,但比筝稍小ー点,在乐府中不用。唐代清乐部中的云和筝头部有云形的装饰,槽面有若干固定柱的装置,像琵琶一样斜抱在怀里来弹奏的。由于云和本属筝类而称为云和等,又由于云和同时有琵琶的特点,后世也称之为云和琵琶。云和的出现年代,目前虽然在出土实物中未见,不能断定它到底是怎样的乐器,但是我们在文献中可窥一斑。从李白、王昌龄描写云和的诗可知,云和在盛唐时期已出现,一直流行到中晚唐

有关唐代的云和等,陈旸《乐书》卷一四六说:'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象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于顷常令客弾琴,其嫂听而叹日:'三分之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声',亦可谓知音矣。'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云和筝其首像云形但其音色更接近于琵琶声。《全唐诗》卷四六八刘言史《乐府杂词三首》:'蝉红冠粉黛轻、云和新教羽衣成。月光如雪金阶上,迸却颇梨义甲声。'在这首诗中,'云和新教羽衣成'一句写乐人新学会用云和弾奏《霓裳羽衣曲》,指出云和可弹奏《霓裳羽衣曲》:'迸却颇梨义甲声'一句,说明弹奏云和时,也像弹筝那样要带指甲,这里的云和指的是云和筝。

《文献通考》卷一三七载:'云和琵琶如筝,用十三弦,施柱弹之。足黄钟均,而倍六声。其首为云象,因以名之。非《周官》云和琴瑟之制也。'这里说云和琵琶像筝一样,其首都是云形的。但这条史料中说,云和琵琶是十三弦。我们知道,唐代琵琶的形制是五弦,而不见有史料记载是十三弦的琵琶,只从史料中知道唐代的筝是十三弦。由此可见,这里的云和琵琶有着云和筝的含义。而云和这一乐器,既像筝,也像琵琶,弦数像筝,音色像琵琶。

云和多代指琴、瑟等乐器的概念,但琴、瑟多是横放在膝上弾奏的乐器,如薛能《秋夜听任郎中琴》'十指官商膝上秋'、刘禹锡《调瑟词》'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等描写即此情形,琴、瑟还是与'斜抱'的云和有所不同。白居易云和》诗云:'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欲散白头干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这是《全唐诗》中唯一一首直接描写云和演奏的诗作,为我们研究云和

提供了实例,证明了云和这一乐器在唐代确实存在。在白居易《云和》诗中说云和不是琴、不是瑟,也不是筝,这样,只剩下阮成和琵琶最有可能了,但经考察唐代乐器,琵琶并未以'云和'命名,琵琶在唐代非常受欢迎且家喻户晓,因此云和'指代琵琶的可能性很小。白居易在《和令狐僕射小饮听阮成》中'非琴不是筝'的诗句来看,'云和'极有可能代指阮成,另外,阮成的面板为圆形,刘禹锡诗中有'影似白团扇'的器形描写,王昌龄《西官春怨》和李群玉《感兴》中出现的月都有可能暗指云和的器形如圆月型,与刘禹锡诗暗合。

此外,唐代还有一些乐器用'云和'加以修饰,如云和笙、云和管、云和瑟等。《全唐诗》卷三四杨师道《咏筆(一作杨希道诗)》:'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这里就提到了《周礼・春官・大司乐》中的'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这典故。这里提到的'孤竹管'是说由云和这个地方的竹子作为制作笙的材料。

李颀《王母歌》诗云:'顾谓侍女董双成,酒阑可奏云和笙。'《乐书》巻一五○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盖其首象云也,与云和琴,云和筝类矣。'

《全唐诗》中还提到了云和管,李群玉《和吴中丞悼笙妓》诗云:'唯应去抱云和管,从此长归阿母宫。'这里的云和管,指的应该就是云和笙。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诗云:'笑擎云液紫瑶觥,共请云和碧玉笙。花下偶然吹一曲,人间因识董双成。'提到'云和碧玉笙'所引也是汉武帝时董双成的典故。

关于云和瑟,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云:'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湘灵鼓瑟'取自屈原《楚辞・远游》中的典故,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一舜帝死后葬在苍梧九嶷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这里只是用典,而不是写实。鲍溶《湘妃列女操》诗云:'有虞夫人哭虞后,淑女何事又伤离。竹上泪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云和终奏《钧天曲》,乍听宝琴遥嗣续。'诗中'寄衰云和五十丝'一句,说明这里的云和指的是五十弦瑟,即云和瑟,这里用的也是舜的妃子湘妃的典故。古代传说中上古时代的瑟为五十弦云和的音乐一般缓慢、悠扬,似流泉一样缓缓流淌,恰如韩偓《又和》诗云'云和缓奏泉声咽,珠箔低垂水影寒。'唐代的云和曲也很丰富,较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钧天曲》等。刘言史《乐府杂词三首》诗云:'蝉红冠粉黛轻云和新教羽衣成。'《霓裳羽衣曲》本是唐代歌舞大曲作品之一。

这里写乐人新学会用云和演奏《霓裳羽衣曲》,可见这一乐器已具有独奏乐器特点。鲍溶《湘妃列女操》诗:'云和终奏《钧天曲》',提到云和瑟弹奏的乐曲《钧天曲》。《乐府诗集》卷二十中载《钩天曲》是谢朓于齐永明八年(491年)奉镇西随王教于荆州道中所作十首鼓吹曲《齐随王鼓吹曲》中的第三首。唐代以后,在元倪瓒《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声弯吹拂云和',明薛素素《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曲,曲中还拟湘灵。风前泪眼几时晴'等诗词中也有关于云和的记载。从周代到唐再到元、明各时期文献中,可以发现云和这一名称更多被用于'湘妃鼓瑟'典故。

而唐代却出现了白居易专门吟咏云和这一乐器的诗《云和》,可知在唐代尚存云和这种乐器,而且可演奏独立的音乐作品。虽然我们从未见过云和这一乐器但从《全唐诗》中的记载,可以让我们对云和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纵览丨唐诗中的十大乐器
何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筝、胡、琵琶、琴、笛、箫…(每件乐器的声音12首)
【转载】筝、胡、琵琶、琴、笛、箫…(每件乐器的声音12首)
民族乐器介绍(图片)
原来中国十大乐器是这些,你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