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人喜欢喝抹茶,擅长点茶与拉花手艺,皇帝官员与百姓比赛斗茶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

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

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

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

宋朝人的点茶

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

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

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

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

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

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

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

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

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就能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

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后来这个游戏也一直流传到民间,民间也开始斗茶,不过民间的斗茶就没有这么高级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趣味活动,有点类似街头老头下象棋。

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记载,喝茶已经变成全国流行的了,所以宋朝人的点茶、点茶中的风气、斗茶的习惯都是宋朝人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风尚。

宋徽宗的政和白茶

宋朝人的点茶技艺非常厉害,不过我前文用拉花这个词是方便大家理解,这是我们今天的叫法,在宋朝的时候不叫“拉花”,叫“沫淳”或“乳花”。总之都是白颜色的,你可能会说我前面讲的奶油白的沫子不太相信,起初我也不相信,但是查资料发现,确实是白色的,见于下面蔡襄在《茶录》中的记载。

蔡襄 《茶录》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宋徽宗在它留下的说茶著作《大观茶论》里也经常讲,要知道宋徽宗虽然不会当皇帝,但是其他各个艺术领域皆为宋朝顶峰,尤其茶,他可是真的专精,所以没必要说谎,宋徽宗时期的斗茶要求就更高了,不仅比图案,不仅比泡沫散的快慢,考核的最高标准就是谁的茶沫白、谁的茶汤白,而不仅是看谁的沫子消减的最慢,谁就赢了,说白了还是在玩茶沫。

宋徽宗为什么屡次斗茶能赢?或者说后来为什么斗茶的考核标准变成了以白为主?因为,白茶的茶叶是茶树的变异,致使茶叶是白的,并且异种的白茶芽很肥,点茶的过程中白色泡沫非常丰富且就像白蜡一样,口感也是异常的润滑,人们就觉得这是最好的茶。

这事情再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福建建州官员郑可简听说了后,他把福建北苑皇家御茶园里的白色异种茶芽,制作成茶团,命名“龙团胜雪”上贡朝庭,“龙团胜雪”比起一般的变异茶树还要好,它极其幼嫩的白色茶芽点茶,不仅茶沫是白色,就连它的茶水也是色白如雪,而且最关键的是,茶沫颜色不但雪白,且经久不散,无论从哪一点看这个白茶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斗茶而产生的。

宋徽宗大喜,就让人专门去做这个白茶,但是因为是变异的茶,漫山遍野的茶树中刚好有一株或两株的变种,所以很珍惜,在宋徽宗没有发现之前就有,当时就已经是茶商口中所说的顶级茶,他们有一些人家中就有这样变异的茶株,于是想办法去培育,最终也还是增加了白茶的产量。

于是,宋徽宗用这种团茶参加斗茶比赛屡斗屡胜,这就带动了一股新的潮流,新的玩法,毕竟在此之前的茶沫不是很白,人们不可能拿白来做重点考核标准,该白茶深得宋徽宗赵佶喜爱,而且还把他“政和”的年号赐给“龙团胜雪”茶产地的建州关隶县,把关隶县更名为“政和”。

在他所著的《大观茶论》里不但专门用一个章节来描述政和白茶,他说:“有的茶是'天生异种'打出来的泡沫就像是白蜡一样的”,这个政和白茶不仅是茶叶好,对茶种跟采茶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蜡白应该不稀奇,毕竟宋朝人的瓷器确实也让后人难以复制。

这个茶叶的要求具体是什么呢?天下好茶出福建,这句话相信大家也听过,确实在宋朝当时的好茶叶是来自于福建建州,今天的建安,宋徽宗在凤凰山那里有一个御茶园,叫做北苑,专门就在那里制作茶叶,这个茶叶在凤凰山上可谓是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产的茶特别的棒,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茶底好。

贡茶产地——建安

宋徽宗对茶的品味,福建御茶园与《大观茶论》

不仅讲究原材料,采茶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是惊蛰时期就要采了,这比今天所谓的春茶(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的更早,春天刚一开始,春雷乍响就是采茶之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刚刚冒尖的茶芽特别地嫩。

为什么?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这样说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焙人得茶天为庆”。他说:“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如果“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则其“色味两全”。如果“时旸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则其“色味所失已半”

《大观茶论》

并且皇帝的贡品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只要茶的尖,茶的叶是不要的,这才是其中一个要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是这样说的:采茶的时间“黎明,见日则止”。要求“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茶的品次:“凡牙如雀舌谷粒(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始芽萌,则有白合(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既撷则有乌蒂(茶芽的蒂头),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凤凰山

我们看的出来宋徽宗的要求之多,以至于一片山采摘下来符合他要求的茶,也没剩下太多,并且制作茶饼的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按照他在《大观茶论》里是这样说的:“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蒸芽压黄,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要做到恰到好处,所以,采摘的筛选加上做成茶饼的筛选,再加上本身白茶就很稀少,三项加之,茶饼的数量真的很稀少了。

所以,那时候茶饼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普洱茶饼完全不一样,按照蔡襄的记载,这个茶团大概只有宋朝铜板(五铢钱大小)上贡的时候用红绢把它包起来,茶饼上还盖上各种各样的花样,贡品一般来说都是龙凤印。

茶饼的龙凤印

一般来说皇帝不仅自己喝,还作为赏赐给大臣的礼品,就这么点赏赐,大臣如果能得此茶,也是开心的不得了,一来是皇帝的恩赐,二来是这茶叶确实好喝,三来是和其他官员交际打点的时候,送这个东西比金子要有效果。

茶文化背后的含义

到后来,特别是到了明朝,明太祖农民出身,他知道上层的这种需要背后是老百姓的血汗,比如采茶这件事情就需要当地好几万的老百姓上山采摘,所以朱元璋之后不准再上贡龙凤团茶,从此龙凤团茶就消失在中国的饮茶习惯里面了,只在日本一直留传下来,并且我们现在国人是不喝抹茶的。

你可能会感叹,不就是吃个茶么,非要泡沫干什么,还非要白色的泡沫,这宋朝人真会玩,所以也导致武力的孱弱。其实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因为茶这个东西,顶多是个生活调剂品,大家的游戏也不过就和你今天带着女朋友去喝咖啡,哪一家能做出好看的拉花,你就去。或者你吃吃饭,哪一家能玩出新花样,就去瞧一瞧是一样的,之前不是有很多拿铁锹上菜,熨斗堂牛排,轮滑服务员等等的花样,其实都是一回事。

所以我想今天人了解宋朝人喝茶的习惯,应该是去了解这个茶制作背后的文化,以及因为这些而导致的技术发展,比如刚才说斗茶是比泡沫消失的慢,有一个技巧就是把碗加热,这样就可以减缓泡沫消失的速度,用的是黑釉的茶碗,但是这个碗哪个地方都有产,民间也有,你如何能让自己斗茶斗赢?就是只要找一个独特的黑釉碗,于是人们发现只有福建的黑釉茶碗的泡沫不易散开,因为福建黑釉的厚重使得碗降温慢,保温效果好,如果不是通过斗茶,人们不能发现这其中细微的区别,也不会产生古代那么多精妙绝伦后人难以复制的瓷器以及技艺,这就是农业文明经验论对技术的精雕细琢,这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你看,这些背后都可以表达我们文化的精益求精,毕竟宋朝的时代过去了,说其他方面的也没有什么用了,但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真正切切的,追究那么多还不如用正确的方式传承文化,这些也应该是我们后人要正确看待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徽宗称之为神州第一茶,民间视为“茶瑞”
输入标题茶圈里有个怪现象,以为茶叶是越嫩越好
白茶的叶底发红是怎么回事?
白茶的保健功效
假如让皇帝代言茶.....
茶中祥瑞---安吉白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