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竟然还藏着这么多优秀的摄影方法论


欢迎关注【影像派】

前言

距今近千年的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诗人通过文字抒情写意,托物言志;诞生于19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则开创了以影像为记录载体的历史先河, 人们用图像描绘周围的世界,也传递各自的艺术创意与审美主张

唐诗宋词与影像艺术,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存在天壤之别,然,艺有同源,美有同宗,两者同为艺术,必有相通之处。

今天,笔者斗胆以影像视觉艺术的视角,从几首宋词元曲切入,挖掘其中的美学宝藏,作为我们提升摄影创作的「他山之攻」,在构建文字与影像的联系时,亦为大家提供多一个解读经典的「外部视角」。若有纰漏,还望斧正。

一、诗词之「对比」vs 摄影之「对比」

1.1

对比」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对比」,是指将两种属性对立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并置展示、互相比较,以突出或强调某种特性。

摄影中亦存在「对比」,作为一种构图手法,其涵盖范围甚广,可包含色彩、大小、形状、高低、远近、质感、动静等维度的对比。

下面以一首唐诗为例,尝试从影像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先看前两句。与许多古诗词中的数词一样,此处「千山」和「万径」中的「千」与「万」均为虚指,表示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奠定了视野开阔、山河壮丽的视觉基调。

这两句犹如一帧定场镜头,开门见山地以一幅恢宏的画面为我们交待了环境和背景。诗人如同用一枚超广角镜头将延绵不绝的群山收入视野,以航拍的视角为大家展示一幅壮丽山水画。

末两句,画面切到了另一个近景机位。诗人慢慢运镜,逐渐变焦,将镜头定格于孤舟渔翁:四周俱寂,白雪皑皑,渔翁披蓑戴笠,独坐江中,静默垂钓,仿佛于天地融为一体。颇具禅意。

「孤」与「独」既前后呼应,又与首两句中的「千山」和「万径」形成了近与远、小与大的对比关系,在壮阔的群山之中,独钓渔翁在视觉上显得如此渺小,如沧海一粟,两者的强烈反差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张力

1.2

这种将「」置于辽阔天地之中作为尺度参考系的表现手法,在风光摄影中尤为常见。人的入镜,既给观者一种亲近感与「代入感」,又提供了一个物理空间上的参考系,使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反衬大自然之壮丽与雄伟。

我们来欣赏著名香港摄影大师何藩先生的两幅黑白风光作品(如图1-1、1-2):

图1-1:黑白风光摄影作品(一),作者:何藩

图1-2:黑白风光摄影作品(二),作者:何藩

这两幅作品都有这么几个共通之处:

(1)引入了「人」这个重要元素,为风光作品注入了生命与活力,而且利用较低的色阶,令其在画面当中脱颖而出,既奠定了「视觉锚点」的地位,又成了整幅照片的「点睛之笔」;

(2)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在空间上形成了小与大、近与远的视觉对比,增强纵深感

(3)后期处理时,摄影师渐变式减淡了远山和水面的影调,提升了明度,营造出一种雾气朦胧的氛围,视觉上显得比较「虚幻」。人离镜头较近,则通过加深影调的方式,令其视觉上比较「」。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既指色调上的深与浅,也指焦点上的虚与实。

何藩先生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独特见解,以及精湛的暗房技术,使得风光摄影作品不仅光影层次丰富、构图精美考究,而且处处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耐人寻味的中国水墨画,深得王维《山水论》中「远景烟笼,深岩云锁」「人物不过一寸许」之精髓。

我们在平时拍摄时,也要善于利用「人」的元素。如图1-3:

图1-3

为了凸显广州大剧院的恢宏气势,我一直在旁边等待时机,直到这位「路人」经过我预期的位置时才按下快门,此时,他与周期环境构成了空间尺度层面的对比

二、诗词之对仗 vs 摄影之对称

对仗,又称「对偶」,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法和修辞规则,前后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两两相对

在古诗词中,对仗修辞比比皆是。以王维《山居秋瞑》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与「清泉」,「松间」与「石上」,「归」与「下」,「浣女」与「渔舟」,词性对仗工整,平仄遥相呼应。读之,朗朗上口,诵之,余音绕梁

可见,先贤们早已意识到,对仗犹如节奏和谐的音韵,可以产生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美感」。因此,我们也能从中受到一些美学启发。

在摄影艺术中,有与之相近或类似的创作手法吗?

有!

下面从「形式」和「涵义」两个层面来横向对比分析

2.1 形式对仗

从「形式对仗」的角度而言,摄影中的「对称构图」或许是可与之横向类比的最佳范例。

诗词的对仗常常通过词性、字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摄影中的对称构图,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则善于利用线条或几何形状等视觉元素。对称构图可以表现和谐之美

如图2-1,以地面为对称轴,利用了水面的镜面反射进行「上下对称构图」,这种构图法在风光摄影中尤为常见。

图2-1

左右对称」,多用于建筑摄影中,常常表现建筑的庄严、神圣等,如图2-2:

图2-2

中心对称」,利用线条的汇聚循环往复,表现节奏感与韵律之美,如图2-3:

图2-3

2.2 涵义对仗

对仗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涵义」上。

如上文提及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中的「明」与「清」是属性层面的对仗,「间」与「上」是「空间层面」的对仗。这种涵义上的对仗,兼具「对照」「比较」之意。从这个角度而言,摄影中亦存在与之类似的表现手法。

以图2-4为例:

图2-4

主体是左侧近处的泗洲塔,陪体是右侧远山的广播电视塔,虽然都为「塔」,但功能与涵义却不一样

前者为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变迁;后者则是人类科技探索的产物,代表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一古一今,一近一远。

两者虽然在线条、形状上未构成狭义上的对称关系,但在涵义范畴却存在一种对仗关系。我们平时在摄影选材或构图时,不妨多一个这样的思考角度,或许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

三、诗词之「用色」vs 摄影之「配色」

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又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北宋张舜民亦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可见,在古代文人眼中,诗与画已无明显界线,视「诗画相融」为最高境界。

为了用有限的文字描绘出无限的「视觉世界」,娴熟老练的用色技巧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古代,虽无色彩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但伟大的诗人们却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诗,用丰富的色彩语言提升诗词的视觉表现力。用心细品这些诗词中的「色彩语言」,体会诗人遣词用「色」之深意,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色彩的视觉敏感度,对摄影中的色彩搭配有更深刻的认知。

3.1 补色潮流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色彩运用,其中,以「」与「绿」最为常见,诗词界仿佛曾经兴起过一股「红绿配」的配色潮流。比如:

(1)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知否,知否,应是绿瘦。(李清照《如梦令》)

(4)桃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5)绿蚁新醅酒,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在色彩理论中,「红」与「绿」在RGB色环中处于相对的位置,夹角呈180°,互为补色,亦称“对比色”(如图3-1所示)。

图3-1

补色的最大特点是:

若补色并置,则各自色相愈加鲜明、突出,红者愈红,绿者愈绿,红色为暖色、前进色,绿色为冷色、后退色,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补色搭配在花卉摄影中尤为常见,如红花配绿叶(如图3-2):

图3-2

类似运用了补色搭配的还有「」与「」,如:

草色青柳色,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的《思春二首》之二)

「青」和「黄」分别处于「绿」和「红」的邻近位置,属性相近。

同样,在花卉摄影中,若以黄色的花为主体,如黄花风铃木,可尝试在拍摄构图时将其置于青色背景中,如远山、树叶等,或在后期处理时给背景加入少量青色,使其低色调区域略泛青色,以加强黄色花朵的色彩主导地位。如图3-3所示:

图3-3

3.2邻色组合

除了红绿搭配,「绿」与「」的色彩组合在古诗词中亦频繁出现:

(1)绿树村边合,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绿竹入幽径,箩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 客路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在色彩学中,绿色与青色处于RGB色相环中的相邻位置,互为邻色,亦称为近似色。与绿色相邻的色相有青色和青黄色(如图3-4所示):

图3-4

这组冷色系的邻色具有以下特点:

冷暖属性相近,对比柔和,过渡自然,视觉上给人以清新、明净、淡雅之感。

「青」与「绿」在诗词中的大量运用,也契合古代诗人对「归隐田园、渴望与自然亲近、追仙寻道」的审美需求[3]。

摄影中只使用两种邻色的情形相对较少,毕竟摄影面对的是真实世界,无法像绘画那样挑选或设计自己所需的颜色,只能做「减法」:尽一切可能地避开视觉干扰元素,保留其它。

下面以「黄色」和「橙色」这组邻色为例。如图3-5所示:

图3-5

清晨,朝霞洒在海面的浅滩上,金光灿烂,流光溢彩。为了突出和强调朝霞的暖色氛围,影像君在后期处理时增加了黄色橙色的自然饱和度,并提升了各自的明度,使其看起来视觉上更加明快、充满朝气。

此外,影像君还对画面做了二次构图,裁掉了右侧深色(因不反光)的沙滩,令画面整体的色调更纯净、更协调。早起觅食的白鹭处于低色阶中,是画面中唯一的生物,也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

2.3 多色兼修

若要数色彩最斑斓、视觉最丰富的诗词,影像君认为非此首莫属: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绿水,花。(白仁甫《天净沙 秋》)

一首词,短短28字,词人却运用了青、绿、白、红、黄等五种色彩,用色可谓大胆,别出心裁。

诗中使用了两组邻色:青和绿是一组冷邻色,红和黄则为一组暖邻色。前后两句,冷暖色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词人如一名印象派画家,用几个大色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饱满、层次丰富的秋意图。

此外,对比不仅运用于色彩中,还隐藏于意象中。词首两句有四组意象,其中,「落日」、「残霞」属暖色系意象,而「老树」「寒鸦」则属冷色系意象,两者亦构成了一组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让人在品读时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可谓匠心独运。

纵观全词,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玩味和摄影创作借鉴的地方:

(1)

词中的青、绿、红、黄四色,既有邻色,又有补色,虽多色并举,却未杂乱无章,四者构成了「矩形配色」的色彩方案(如图3-6);

图3-6

(2)

第一帧镜头(前两句)主要描绘秋之寂寥,在意象层面使用了冷暖色对比,加强读者的视觉联想,并以动物「寒鸦」点缀画面,制造一个视觉上的焦点

在摄影中,当元素较多时,我们需注意主体、陪体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另外,也不应忽视色彩、形状或大小等方面对观者视线的影响,主体应成为观者最终的视觉停留点,称之为「视觉锚点」(如图3-7)。

图3-7

(3)

第二帧镜头(后三句),由「飞鸿影」切换到另一个角度的画面:青山、绿水是视角宏大而色彩清新的远景,白草、红叶、黄花则是细微别致而色彩明丽的近景。词人巧妙地利用了多种色彩的对比,并引入「飞鸿」这一动态元素,打破了秋天肃杀与衰败的固有印象,为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活力

在摄影中,要善于利用远近对比和焦点虚实构建空间上的「纵深感」,如图3-8:

图3-8

虚化的远山与处于焦点的木棉花形成了远近对比,另外,花之暗红与夜之淡蓝亦构成了冷暖色调对比。

结语

纵观全文,笔者以几首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作为引子,分别从诗词的对比、对仗、用色等三个视角切入,引申出摄影中的对比、对称和配色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知无涯,学无疆。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与品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距今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艺术作品,其巨大价值不仅体现在给我们带来了美学启蒙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潜藏着许多可以横向迁移、跨界应用的摄影理论。

这些传诵千年的诗词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们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造诣颇深的影像艺术家,若穿越时空赠予他们一台相机,他们将会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大师」。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2]苏东坡《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3]《简析唐诗中的色彩学》,黄果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摄影中的基本取景方法 全景构图法
7小时精通数码单反风光摄影——色彩篇
色彩构成教学讲义
文徵明1536年草书《桃源行》 镜心
还不会配色?先学学色相对比!
补色应该怎样用? | 百画苑·油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