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一本好书是如何被边缘化的

大家都知道儒家有荀况这一号人物,也知道他最著名的观点就是性恶论,还会知道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但除此之外,对他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了。

前几年在国学热的时候,孔子最当红,孟子紧随其后,但很少有人提到荀况。其实在古代也是这样,从汉朝以后,荀况很少被人重视,他的书也很少有人认真去读。提起儒家,最早是说“周孔之道”,后来改称“孔孟之道”,总之都没荀况什么事。这倒不是因为荀先生水平低,而是因为他的观点既不纯粹,又伤感情。

所谓不纯粹,就是说他不像孔子、孟子那样属于标准意义上的儒家。所谓伤感情,就是说“人性本恶”和无神论的论调谁都不爱听。不纯粹,就得不到盟军的力挺;伤感情,就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伤感情却能有利可图,大家总还会接受的,但荀况的观点属于既伤感情又带不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坐冷板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家在中学历史课上应该都背过这样的知识点:荀况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这话大体没错,但如果我们较真一点的话,请教一下孔子和孟子,他们还真未必会接受荀况。当然,任何一种思想主张总会与时俱进,但也总该有一些核心概念是永恒不变的,正是这些永恒不变的基础概念能够使人辨认这种学说。

比如我们要问什么是资本主义,答案可以五花八门,但任何一种答案都不会缺少“私有制”这个概念。这个道理实在太粗浅了,简直就是废话,但问题是,真的就有这样一些思想主张,我们就是找不出那些永恒不变的基础概念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基督教伦理,两千年来不知变了多少样子。

佛教就更典型,教义到底是什么,在今天已经找不出任何公约数了。儒家的核心概念还算比较好找,“仁”和“礼”显然都是。但性善论是不是呢?如果不是的话,“仁爱”就会显得理据不足,话就不容易说圆;如果是的话,主张性恶论的荀况就不该算是儒家。《三字经》就是典型的儒家立场,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开宗明义。所以到了唐朝,韩愈怀着“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来整理儒家道统,认为孟子之后就是自己,完全没给荀况留位置。

他是读过《荀子》的,评价是“大醇而小疵”,也就是说,大体上没毛病,但有小缺陷。那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老办法:删。韩愈想把《荀子》当中那些违背儒家正道的内容删掉,搞一个《荀子》洁本,列入圣贤经典。幸好韩愈很忙,这件事想一想也就算了,不然今天我们又该为《荀子》的版本问题大伤脑筋了。

荀子对天道的见解也和孔孟不同,所以到了宋朝,程颐很嫌弃韩愈的老好人做派,说荀况算什么“大醇而小疵”呢,明明从根子上就和儒家唱反调。苏轼算是二程兄弟的大对头,不但学术派系不一样,更要紧的是性情截然相反,所以彼此都看不惯对方。但就连苏轼这样很宽和的人,对荀况的批评都很尖锐。

他说自己以前有一件事一直看不懂,就是李斯明明是荀况的学生,但帮着秦始皇又是焚书,又是彻底废除古圣先贤的政治体制,这不是和老师的主张对着干吗?等后来自己读了《荀子》,才明白李斯那么做一点都不奇怪,有其师必有其徒。荀况这个人啊,最喜欢标新立异、惊世骇俗,所以他的观点特别能讨小人的喜欢。

荀况的标新立异、惊世骇俗有时候很像人身攻击,确实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子思和孟子是举世公认的贤人君子,但荀况偏说他们是祸乱天下的人。我们要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儒家认为他就是《中庸》的作者,孟子宣扬舍生取义的哲学,后来被尊为亚圣。荀况这样批评他们,等于在砸儒家的招牌。

儒家也不可能既供奉子思和孟子,同时还供奉荀况。至于性恶论,善男信女都不爱听,而奸诈小人听了之后当然会去为非作歹。按照苏轼的分析,天下明明有那么多仁人义士,荀况却视而不见,非要说什么人性本恶,所以桀纣那些暴君都是性情中人,尧舜那些圣王都是虚伪之徒。

能想出这种荒唐观点的人,一定是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荀况是这种人,李斯更是这种人。李斯就是因为听老师骂遍了天下的仁人君子,这才觉得别人都是傻瓜,古代圣王也一样是傻瓜。他就没想到,老师那些话只是就一时一事而论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在苏轼看来,荀况是个很偏激的人,正因为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才故意标新立异去讲性恶论。后来有人拿苏轼的话去请教朱熹,朱熹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荀况就是一个糊涂蛋,你们别理会他那一套,只要跟着孟子体会性善论也就是了。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这是明摆着的事,哪还用得着争论呢?”朱熹的意见绝对是重量级的。后来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朱熹和二程既然都看不上《荀子》,《荀子》也就更加没人关注了。直到清朝,才有考据学家为《荀子》鸣不平。

到编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官方正式为《荀子》正名,说它完全算得上儒家体系里的经典著作,至于宋朝人的那些批评,要么是不顾历史背景,要么是感情用事,要么是断章取义,要么是训诂水平不高,把好好的概念理解错了。还是韩愈“大醇而小疵”的评价最中肯,《荀子》只是有些小毛病罢了,无伤大雅。以上这些意见,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部《提要》是把《四库全书》收录的每一部书都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介绍和评述,一般只有千字左右。所以我们读古书,看《提要》是一个捷径,只不过单是这部《提要》,篇幅就已经很可怕了,足够你消磨几年时间。

这么多内容,其实就连古人也看不下来多少。就说《荀子》吧,虽然名誉恢复了,但读者照旧不多。原因很简单:考试不考。知识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能帮人升官发财的和收效立竿见影的知识总会成为热门。

热门书毕竟是少数,所以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书就算不被政府烧掉,就算一直都有流传,也没几个人看。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阳明指着岩中花树讲的那段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读《荀子》到底有什么用呢?在古代没用,在今天一样没用。荀况自己都说老皇历翻不得,他的著作对于我们就更是老皇历了。但我们读上一读的话,总还有些漂亮的花朵忽然绽放颜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的'错位':孟子与荀子,谁才是当之无愧的'亚圣'?
孟荀不可调和,宋儒态度鲜明
王夫之论荀子
被污名化的荀子:“性恶论”到底指的是什么?
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谢老师讲国学——荀子和他的弟子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