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7):池州、舒州(安庆)段长江

        这是今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铜陵市段长江卫星图。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的大部分时间,长江北岸属于舒州,其治所在怀宁县 (今安徽省潜山县),沿江分别为望江县、怀宁县、桐城县;长江南岸则属于池州,其治所在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沿江分别为东流县、贵池县、铜陵县。期间主要建制变化是,池州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设立,在池州设立前的唐朝上半期,其地属于宣州;舒州则于南宋绍兴十七年 (公元1147年) 改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再升为安庆府。

        图中的红线是一条与长江水路航线并行的陆路交通线。南宋时期的宰相兼诗人周必大,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从其家乡至南宋朝廷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他曾多次乘船往来于长江航线上,但也会偶尔尝试一下陆路。在公元1172年四、五月间,周必大在笔记《南归录》中便记录了在池州这段的陆上交通(即图中所示红线),在宣州南陵县弃舟陆行,西入池州青阳县,再到池州贵池县,然后南下过池州建德县,再进入饶州鄱阳县。

        乘船顺流而下经过彭泽县马当山后,就出了江州境地,进入江北为舒州望江县,江南为池州东流县。望江县为隋代所设,因其东南面对长江,登高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望江县城南有一条河流过,其古称雷江(雷水)。雷江原本在望江县的东北部入江(雷口),明朝时因为泥沙淤积,入江口改道至望江县东南部的华阳镇,因此如今这条河流称为华阳河。照片中是望东长江大桥,建成于2016年,其连接安庆市望江县与池州市东至县,为济广高速的组成部分。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经过望江县,在《入蜀记》中记述:“(七月)二十八日。过东流县,不入。自雷江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迭,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摇兀掀舞,才如一叶。”但陆游并不是第一次经过这里,在五年前的1165年八月,他自建康府(今南京)通判调任隆兴府(今南昌)通判,溯江而上时过望江县,曾作诗《望江道中》:

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旷野:指空阔荒凉的原野。淮南路:南宋时望江县属淮南西路。

        今望东长江大桥于望江县一侧,为望江县雷池乡,唐宋时期雷江的入江口(雷口)即大致位于此地。清代《读史方舆纪要》“望江县”词条载:“雷池,县东三十里,源出宿松县界,东流二百余里,经县东南积而为池,又东十五里入江。……其入江处亦曰雷港,亦曰雷江口,亦曰大雷江。”如今,望江县东部的雷池、雷口都已不存,只留下了雷池乡、雷江村的地名。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雷口避风,作有一首《大雷口阻风》:

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天与水模糊,不复知地厚。

谁家上江船,狂追雪山走。孤村无十室,旅饭困三韭。

黄芦麋鹿场,此地广千肘。得禽多文章,肯顾鱼贯柳。

暴殄天物悲,彫弓故在手。鹿鸣犹念群,雉媒竟卖友。

商人万斛船,挂席上牛斗。横笛倚舵楼,波深苍龙吼。

失水不能神,伐葭作城守。欲寄大雷书,往问长干妇。

何当楫迎汝,秦淮绿如酒。

三韭:据《南齐书·庾杲之传》,南朝齐官吏庾杲之,年轻时家贫,食唯有酸韭、腌韭、生韭,谓之三韭。后泛指蔬菜。文章:错杂的色彩花纹。暴殄:残害。雉媒:为猎人所驯养用以诱捕野雉的雉。牛斗:指牛宿和斗宿,属北方。此指遥远的地方。失水:谓鱼、龙等离开河海,失所凭依。此指商人和舟人困于避风港中。长干妇:这里似指作者的妻子,当时黄庭坚将家人安顿在金陵。作者在诗中描绘了避风雷口时的所见所闻,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在雷口避风多日无法出行,遂又作有一首《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

广原嗥终风,发怒土囊口。万艘萍无根,乃知积水厚。

龙鳞火荧荧,鞭笞雷霆走。公私连樯休,森如束春韭。

倚筇蒹葭湾,垂杨欲生肘。雄文酬江山,惜无韩与柳。

五言呻吟内,惭愧陶谢手。送菜烦邻船,买鱼熟溪友。

儿童报晦冥,正昼见箕斗。吾方废书眠,鼻鼾鞲囊吼。

犹防盗窥家,严鼓申夜守。冶城谢公墩,牛渚荡子妇。

何时快登临,篙师分牛酒。

庚寅乙未:庚寅至乙未共六天。嗥终风:指大风刮个不停。土囊口:洞穴。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龙鳞:此指江上的波浪。倚筇:拄着竹杖。韩与柳:韩愈、柳宗元,位列唐宋八大家。陶谢:陶渊明、谢灵运。陶善写田园诗,谢长于山水诗,都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晦冥:指阴沉的天气情况。箕斗:星名,即箕宿与斗宿。鞲囊:古代皮制的鼓风器。冶城:冶城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一带,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此代指金陵。谢公墩:即谢安墩。东晋谢安与王羲之登临处,在今南京市城东隅蒋山半山上。牛渚:位于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荡子:自指。篙师:撑船的熟手。篙师分牛酒,意味着庆祝旅程目的地的顺利到达。这首诗跟上一首差不多,描绘了避风雷口时的所见所闻,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源于东晋时的历史故事。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安徽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庾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峤坐镇江州,不要越雷池而东。这个雷池便是望江县的雷池,但具体位置有争议,有人认为其位于望江县东部的雷池乡境内,也就是古雷水入江前积聚的湖泊,今已基本干涸;也有人认为其位于望江县西南,即今宿松县境内大官湖、龙感湖等,为古雷水中段串联的湖泊。照片中是今望江县政府在高士镇武昌湖畔修建的古雷池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把“不越雷池”跟反腐倡廉教育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1192年三月,南宋诗人杨万里顺江而下时遇到风雨暂时停泊雷江口,作有《阻风乡口一日,诘朝船进雨作,再小泊雷江三首》:

其一

朔吹憎船进,东暾让雨行。

云移青嶂动,鸦度白云明。

淹泊宁吾愿,吟哦且客情。

江边一株柳,憔悴似馀生。

其二

幸自无多雨,其如不酽晴。

响窗疏复密,晕水灭还生。

燕竞波中影,山凝岛外情。

残春只五日,留取作江行。

其三

山已多姿了,云仍太劣生。

浓横半岭白,淡扫数峰青。

照水影颠倒,迎曦时晦明。

吾泓不孤杀,天赐碧瑶屏。

诘朝:黎明。朔吹:指北风。东暾:东升的朝阳。酽晴:指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晦明:阴晴;明暗。吾泓:指明澈的心境。不孤杀:不失望,不泯灭。

        望江县雷池乡的长江对岸,今为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唐朝时这里属于至德县辖地,到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东流县并治于此。宋朝建立后,东流县属于江南东路池州。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9年,才撤销东流、建德县,并组建东至县,县驻原建德县城尧渡镇。东流镇南侧的这条河流称为尧渡河,传说因尧帝就在这里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帝而得名。

        公元1192年三月,杨万里乘船出雷江口后又停泊东流县,作有一首《解舟雷江过东流县》:

云散烟还合,天昏日半烘。

青山犹淡白,碧水欲轻红。

棹进欣恬浪,公无怨逆风。

回思五湖里,敢望大江东。

恬浪:指波浪不兴。公:此指船上的众人。五湖:似指鄱阳湖。杨万里应该是公干自洪州(今南昌)返回建康(今南京),因此经过鄱阳湖。

        东流县自公元953年设立,至1959年撤销,存在了有千年,因此东流镇也被称为东流古城,如今成为以古祠堂、古塔、古街、历史名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有陶公祠、天然塔、秀峰塔、东流古街等景点。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在大雷口避风六日(庚寅至乙未)后,终于出江口来到对岸的东流县,作有一首《丙申泊东流县》:

前日发大雷,真成料虎头。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

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

野语尚信然,小市黄芦洲。惟有采薪翁,经营往来舟。

槠枥尽斤斧,山童烟雨愁。

丙申:十二月初八。料虎头:挑弄虎头,比喻冒险。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借指波涛。椎:椎杀,击杀。东流、建德二句作者自注:“语曰:东流速客,惊动建德。”意思是在东流请客,而在建德杀牛宰羊。因东流、建德两县城靠得很近,沿尧渡河相距约三十余里。槠枥:槠树、栎树,木材坚硬,可制器具。

        东流县北有祝家矶,据《清一统志·池州府》,祝家矶“在东流县北五里,为县治下流第三关,横江激湍,舟过甚险。昔有祝姓者,施缆于此,以济舟,故名。”今祝家矶上有天然塔,其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塔五层六方,砖木建筑结构。因建塔时万事顺利,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又经重修,即为现存之塔。

        公元1083年八月,北宋文人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途经东流,在笔记《彬行录》中记述:“丁酉(八月二十四日),行东岸,势类石头城,忽然天气翳黑,自北而南,时顷开朗。可三十里过祝家矶东流县。矶极为险恶,是时秋深水落,在夏潦最为难上。”

        公元1099年夏,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赴任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经过祝家矶时避风于此,作有一首《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

依依牛马辨平沙,三日扁舟近祝家。

明日扬帆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

风花: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船夫告诉作者,根据天空中气象判断,接下来两天都是顺风的好天气。

        祝家矶下游约二十里处有吉阳矶,今属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吉阳矶南侧有湖汊(吉阳湖),在古代可供往来船只入港避风,但如今湖口处已修筑堤坝,长江船只已无法进入吉阳湖。《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传》记载,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唐末淮南地区割据势力杨行密,派部将李神福去讨伐宣州叛将田頵,走到吉阳矶时,田頵拿着李神福的儿子李承鼎用以招降李神福,李神福呵叱左右射杀其子,并在吉阳打败了田頵水师。如今,吉阳矶的对岸是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两岸分别建造有190米高的葛洲坝输电网跨江电缆水泥巨塔和三峡输电网的一对240米高跨江电缆铁塔,有如擎天巨柱般耸立在长江之畔。

        公元1167年十月,南宋诗人周必大自宜兴返乡时曾停泊吉阳,其在笔记《泛舟游山录》中记述;“乙巳(十月十一日),早与兄弟别,北风粗可挂帆,才至(雁汊)上口遽止,牵挽过赵屯,望见皖公山,夜泊汲阳洑,四无人烟止,可避东北风。”这里的汲阳洑便是吉阳矶南侧的吉阳湖。

        公元1085年正月,苏辙离开筠州(今江西高安)赴任歙州绩溪县令,也曾停泊汲阳洑避风,作有一首《汲阳阻风》:

钟陵距池阳,相望千里内。江神欺我贫,屡作风雨碍。

欲投皖公宿,三日逢一噫。孤篷面空山,朝食淡无菜。

白醪幸馀沥,黄卷漫相对。饥吟非吾病,疾走老所戒。

焦先近不远,蜗舍闻尚在。区区问养生,借我一帆快。

钟陵:指南昌。池阳:指池州。皖公:皖公山,又名潜山、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潜山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指长江北岸的淮南舒州地区,苏辙有友人隐居该地,他本打算去拜访,但因遇风雨耽搁时间,遂无法成行。一噫:此指遇到天气恶劣发出的一声叹息。白醪:糯米酒。黄卷:书籍。焦先: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的《高士传》和晋葛洪的《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这里应代指隐居舒州地区的友人(可能是陈鼎秀才)。蜗舍: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区区:引申谓真情挚意。

皖口,即皖河入江口,原位于今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附近。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记载:“皖水,《元和郡县志》 云,西北自霍山县流入,经怀宁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谓之皖口。”皖河水路上通舒州的治所怀宁县城(今潜山市),因此皖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和军事战略要地,宋代在此置皖口镇。因古代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所以一直到民国时期,皖口都曾是一座繁华的古城镇。

公元1080年十二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皖口,当时他的六舅李常(字公择)正出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驻节舒州。(注:关于黄庭坚和李常的关系,本系列上一篇“庐山山南篇”中已有过详细介绍。)黄庭坚与六舅已有十年未见,便趁机自皖口登陆去到舒州看望舅舅李常和表弟李秉彝(字德叟)。第二年春,已经就任太和县令的黄庭坚,写下一组诗记念在舒州跟舅舅见面的经过,这组诗的名称为《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风雨阻留十日,对榻夜语,因咏“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别后更觉斯言可念,列置十字为八句寄呈十首》(选四首):

其一

鹄白不以乌,兰香端为谁。

外家秉明德,晚与世参差。

乖离岁十二,会面卒卒期。

何言灊丘底,玉稻同一炊。

同安:舒州的古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同安郡为舒州。皖公溪口:指皖公山下溪口,即皖口。“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出自唐代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黄庭坚的这十首诗中每一首取其一字为韵。鹄白:《庄子·天运》:“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后以“鹄白”形容洁白。鹄白、兰香都是用来称赞舅舅的品德高洁。外家:指舅舅李常。参差:这里是仕途不顺的意思。乖离:指上一次见面分别。卒卒:急切的样子。灊丘:灊山,亦作潜山,即今天柱山,在舒州城(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

其二

沧江渺无津,同济共安危。

四海非不广,舅甥自相知。

孔鸾在榛梅,鹪鹩亦一枝。

千里同明月,相期不磷缁。

孔鸾:孔雀和鸾鸟,常喻指美好而高贵者。榛梅:指低矮的树丛。这句指舅甥二人都被朝廷外放任职。鹪鹩:一种小鸟。此鸟形微处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这句是表示豁达知足之意。磷缁:磷,谓因磨而薄;缁,谓因染而黑。后因以比喻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起变化。这句是表达二人彼此之间的思念期许不会改变。

其九

解衣卧相语,涛波夜掀床。

十年身百忧,险阻心已降。

涉旬风更雨,宿昔烛生光。

衾帱无端冷,明月一船霜。

十年:上面说过,二人距上次相见,已过十二年。涉旬:经过十天。宿昔:夜晚。衾帱:被子和帐子。泛指卧具。 

其十

亲依为日浅,爱不舍我眠。

教我如牧羊,更著后者鞭。

得邑迩梅岭,开花向春妍。

碌碌幸苟免,称觞大人前。

为日浅:指分别的日子临近。迩梅岭:指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南部靠近梅岭。碌碌:烦忙劳苦貌,或平庸无能貌。苟免:苟且免于损害。称觞:举杯祝酒。这组诗的题目,看起来好像是李常因公外出到皖口,与黄庭坚不期而遇,二人在此避风,相聚了十日。但实际上是黄庭坚自皖口入舒州与李常相会,一进一出加上在舒州游历的日子一共十天。黄庭坚毕竟是有朝廷的任命在身,途中因私事耽搁只能以“风雨阻留”为借口。

        长江本有夹道自皖口镇(今山口镇)前经过,但此夹道到明清时期逐渐泥沙淤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进行了皖河下游治理工程,在此夹道上游筑坝,故皖口镇不再临江,皖河的实际入江口便移去下游,今距皖口镇约15里。

        公元1051年,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通判,他在这里勤勤恳恳,颇受好评。公元1054年,王安石三年任期已满,离开舒州回京听调,过皖口时写下一首《别皖口》: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异日:犹来日;以后。王安石这一年是34岁,他说自己下一次来皖口怕是已经白发满头。

        公元1077年,王安石年已57岁,因对变法感到失望和忧愤,前一年辞免了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他决定最后一次回祖籍故乡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看看,途中经过皖口时,写下一首《过皖口》:

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霭间。

白发行藏空自感,春风江水照衰颜。

皖城:即舒州城,今安徽省潜山市。陈迹:指曾在舒州任职三年的往事。白发行藏:指被帽子头巾遮盖的白发。


        今皖河入江口的东侧即安庆市,此地古称“宜城渡”。公元1147年,南宋朝廷将舒州改为安庆军;公元1195年,再升为安庆府;公元1260年,将安庆府移治于宜城渡,新建安庆城。此后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所,一直到清末都位于此地。

        公元1099年夏,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赴任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经过皖口时避风于此,作有一首《皖口遭风》:

欻起惊涛渺去程,扁舟三日滞长汀。

无心坐使群鸥舞,莽眇吾知未可乘。

欻起:忽然发生。长汀:水边长形的平地。无心:犹无意,没有打算。莽眇:深远;高远。作者自注:“庄周云:乘莽眇之鸟,出六合之外。”指最后这句出自《庄子·应帝王》:“子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莽眇之鸟,比喻能轻身飞上天空又不见痕迹的物体。

        第二年即元符四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祐党人。晁补之亦遇赦,又召为著作佐郎。晁补之回京途中再过皖口,作有一首《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

常爱东陵早拂衣,我行曾不叩荆扉。

凭君天柱峰头望,看我扁舟几日归。

作者自注:陈公度为“龙舒人”。龙舒:借指舒州,因舒州之地古为龙舒国。作者友人陈公度时隐居在舒州。东陵:本指秦时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晁补之羡慕友人提前退休辞官隐居,遗憾自己公务在身无暇前去拜访,故寄诗表达思念。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经过皖口,在《入蜀记》中记述:“(七月)二十七日。五鼓,大风自东北来,舟人不告,乘便风解船。过雁翅夹,有税场,居民二百许家,岸下泊船甚众。遂经皖口至赵屯,未朝食,已行百五十里,而风益大,乃泊夹中。皖口即王师破江南大将朱令赟水军处。赵屯有戍兵,亦小市聚也。是日大风,至暮不止,登岸,行至夹口,观江中惊涛骇浪,虽钱塘八月之潮不过也。有一舟掀簸浪中,欲入夹者再三,不可得,几覆溺矣,号呼求救,久方能入。北望正见皖山。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诗云:'巉绝称人意。’'巉绝’二字,不刊之妙也。南唐元宗南迁豫章,舟中望皖山,爱之,谓左右曰:'此青峭数峰何名?’答曰:'舒州皖山。’时方新失淮南,伶人李家明侍侧,献诗曰:'龙舟千里扬东风,汉武浔阳事正同。回首皖公山色好,日斜不到寿杯中。’元宗为悲愤唏嘘。故王文公诗云:'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计其处,当去此不远也。夜雨。”

        陆游这段文字中提到了两则南唐旧事,一是“王师破江南大将朱令赟水军”,指的是公元975年北宋灭南唐的皖口之战,当时宋军围困南唐都城江宁已达九个月,在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再催促下,南都(今江西南昌)留守朱令赟率兵15万出湖口顺江东下,在皖口遇到宋军阻拦,朱令赟命令火攻宋军,哪知风向突变,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李煜没有等来援军,不久城破投降。二是“南唐元宗南迁豫章,舟中望皖山”,指的是公元961年春,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之事。此前一年宋朝建立,且宋朝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感受到威胁的李璟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要迁都南昌,当船队走到皖口一带时,望见皖公山,其本属南唐但时已被宋朝所占,伶官李家明给李璟献诗一首,诗句“回首皖公山色翠,影斜不到寿杯中”颇有讽刺意味,而且还一语成谶,李璟到了南昌后郁郁寡欢,不久就病死在那里。

        陆游的泊船处“赵屯”,今已不存此地名,判断其应位于今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一带,其处于皖口长江夹道(今已湮没)的上游处,又临近长江主航道,所以他走到夹道入口处看到了船只遇险的情况。从赵屯这里望向西北,可见皖公山(即天柱山),李白有诗作《江上望皖公山》:“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王安石有诗作《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陆游认为这两首诗大概都作于这一带。陆游在此也写下一首《雨中泊赵屯有感》:

归燕羁鸿共断魂,荻花枫叶泊孤村。

风吹暗浪重添缆,雨送新寒半掩门。

鱼市人烟横惨淡,龙祠箫鼓闹黄昏。

此身且健无馀恨,行路虽难莫更论。

重添缆:不断增加固定船只的绳缆。龙祠:祭祀龙神的祠庙,舟人和旅人在此祭神祈祷风平浪静。


        陆游在上文中说:过皖口前,先过雁翅夹。“雁翅夹”,也称“雁汊”,其通江夹道成为一个避风港,在今安庆市区的长江对岸,属东至县大渡口镇。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卷22池州: 雁汊口 “在东流县,有循检寨”。清代地理志《方舆纪要》 卷27东流县: “雁汊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濒大江。旧有巡司,今革。”大概清代时此通江夹道已淤积不存,雁汊遂更名为大渡口。

        公元1083年八月,北宋文人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途经雁翅夹,在笔记《彬行录》中记述:“乙未(八月二十二日),微雨无风,纤行可五里出夹,入大江,循西岸二十里至将军堰。抛东岸,入雁翅夹下口,次上口。是日逆风,可行六十里,雨至夜,北有小龙王庙,西对皖口,即舒州路也。”

        公元1178年六月,自蜀东归的陆游再过雁翅夹,作有一首《雁翅夹口小酌》:

墟烟淡将散,江雨细欲无。回风吹衣襟,晴光满菰蒲。

隐几乐此时,清和如夏初。犬吠船丁归,小市得美蔬。

欢言酌清醥,侑以案上书。虽云泊江渚,何异归林庐。

隐几:靠着几案,表示闲适随意。清和:天气清明和暖。清醥:清酒。侑:佐助。


        安庆长江大桥的南岸为东至县大渡口镇,北岸为安庆市迎江区,建成于2004年,如今是上海—重庆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北宋文人孔武仲曾避风雁翅夹中,作有一首《雁翅夹作》:

川险固可畏,顺风胡不行?维舟雁翅浦,安此水一泓。

宗悫万里意,谢安江海情。子何独惴惴,不慕天地鹏。

传闻此洲外,飞廉正豪横。万马拖缟练,千山雪翻崩。

舟师亦无苦,老子悲震惊。此语真不迁,我怀谅难胜。

从容把卮酒,坐对离骚经。起见皖山曲,沉沉夕烟生。

开帘待明月,稳听波澜声。

宗悫万里意:宗悫是南朝宋名将,曾立下赫赫战功。《宋书 ·宗悫传》载:“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成语“乘风破浪”即出于此。谢安江海情:谢安是东晋政治家,年轻时隐居不仕,喜欢游山玩水,曾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惴惴:忧惧戒慎貌。飞廉:传说中的风神。拖缟练、雪翻崩:均是形容江中白浪滚滚。老子:老年人自称,犹老夫。不迁:不变,不假。


        前文已述,今安庆市区始建于公元1260年,南宋朝廷将位于原舒州旧址(今安徽省潜山市)的安庆府移治于长江边的宜城渡,新建安庆城。此前一年发生了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汉)的战役(参见本系列武汉武昌篇的介绍),贾似道因鄂州之战的胜利入朝为相,开始了他十几年专权的经历。南宋朝廷为了加强长江中下游的沿江防线,将安庆府移治长江之畔便是举措之一,当时还将原舒州城的城墙砖拆来建造新城,以期打造一座坚固的江防堡垒。但是十五年后的公元1275年,当元军大将伯颜攻下鄂州城并沿江东进到达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安庆守将范文虎见长江上游多城已破,便派部下前往江州向伯颜表示愿意献安庆城投降。于是城坚粮足、兵马众多的安庆,就这样不放一箭,拱手投敌。降元后的范文虎,被伯颜委任为两浙大都督,随元军招降、攻战沿江各地,第二年攻陷南宋都城临安。

        南宋末年的诗人董嗣杲,在南宋灭亡后,入杭州西湖孤山的四圣观为道士,曾作有一首《过安庆旧城》:

市邑新荆棘,风沙旧路岐。

重添多少恨,可想战争时。

蟒气缠荒塔,萤光出废池。

纤纤城角草,应是得春迟。

这描绘的大概是位于原舒州旧址(今安徽省潜山市)的旧安庆城,其曾遭元军攻占又加上南宋自己拆毁,故已是废墟的景象。董嗣杲还作有一首《安庆新城》:

清香凝燕寝,春色遍龙舒。

市井无遗地,人烟有定居。

柝声营屋邃,帘影酒坊虚。

白首三山客,编茅作校书。

燕寝:泛指舒适的居所。龙舒:指舒州(安庆)地区,因西汉时此地曾设龙舒县,东汉时为“龙舒侯国”。柝声:指军营中巡夜打更的声音。三山客:指道士。因道教传说中的海上有三神山。校书:校勘书籍。这描绘的大概是位于长江之畔宜城渡的新安庆城,因未经战火洗礼,到是有一派祥和的景象。


        安庆还有个别称叫“宜城”,意思是“此地宜城”。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登盛唐山眺望长江,定论此地适宜建城,故取此名。今安庆老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也称“宜城渡”。南宋末的公元1260年,安庆府迁建到宜城渡,此后一直建城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曾为安徽省省会。清末的1902年,安庆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因此安庆又有“千年渡口百年港”之称。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南宋彻底灭亡。当南宋末年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北上,途经安庆时,曾作诗一首《安庆府》

风雨宜城路,重来白发新。

长江还有险,中国自无人。

枭獍蕃遗育,鳣鲸蛰怒鳞。

泊船休上岸,不忍见遗民。

三四两句:指安庆城本有长江之险,是抵御元军的良好屏障,然而朝中有太多像范文虎这样的奸佞小人,献城降元,断送宋朝江山。枭獍:旧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此用来比喻忘恩负义之徒。遗育:后裔。鳣鲸:指水中的大鱼。典故“鳣鲸失水”,出自《汉书.贾谊传》:“彼寻常之汙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於蝼螘。”汉代贾谊被任为长沙王太傅,路经湘水,作《吊屈原赋》中说:一般地臭水沟,岂能容吞舟之鱼?鳣鲸离开了江湖,必然被蝼蚁所欺。后因用以比喻英雄失势之典。蛰:指蛰伏隐匿的志士。

        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囚禁期间,还用杜甫五言诗句作集杜诗二百首,其中第十三首为《安庆府第十三》:

岸转异江湖,江水流城郭。

鸱鸮志意满,山鬼独一脚。

首句来自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次句来自杜甫《春日梓州登楼》:“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三句来自杜甫《病柏》:“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鸱鸮: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四句来自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山鬼:山精,泛指山中鬼魅。


        迎江寺,位于安庆古城东门“枞阳门”外的长江边,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曾名“万佛寺”,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寺内矗立的佛塔名为“振风塔”,此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取名振风,是振兴文风之意。振风塔挺拔秀丽,气势雄伟,除了作为佛塔和风水之用,也是明清时期长江航线上的重要航标。

        南宋末年的诗人罗公升,江西永丰人,是抗元义士罗开礼的孙子。罗开礼曾跟随文天祥抗元,后被俘绝食殉国。罗公升在宋亡后,曾试图串联宋宗室成员图恢复,终不果,回乡隐居以终。罗公升曾作有一首《安庆府》:

金城图上各论功,弹压江流势自雄。

但使老熊当道左,宁愁游骑入回中。

幕间客解称杨子,席上伶谁赋皖公。

禾黍渐多青燐歇,郡人犹忆降元戎。

作者题注:“古舒州,今城贾似道还朝改筑也。”金城:指坚固的城。弹压:控制;镇压。但使:假使。老熊当道:即典故“老罴当道”,喻猛将坐镇要冲。出自《北史·王罴传》载: 王罴任华州刺史时,一次遇敌人偷袭,坦身赤脚从卧房中挥舞着大棒而出,大呼:“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吓退了敌人。游骑:此指元军。回中:秦宫名,位于关中西部。汉文帝时,匈奴兵进攻,烧毁此宫。杨子:指扬子江,即长江下游旧称。此句作者自注:“樊若水归朝,授舒州推官。”此指的是南唐人樊知古(本名樊若水),在科举落第后过江投靠宋朝,宋太祖授予其舒州军事推官。正是这位樊若水,精通长江水文,协助宋军在采石矶架浮桥,使宋军顺利过江灭掉南唐。皖公:指皖公山。此句作者自注:“李中主既失淮南,舟行望皖公山,有伶人献诗曰:'可惜皖公山色好,影斜不到寿杯中。’”此南唐故事参见上文中的介绍,这里的意思是说南宋朝中缺少忠义之士给皇帝建言献策。禾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青燐:亦作“青磷”,所谓田野中的鬼火,喻指战乱中死者。元戎:主将,统帅。这首诗一二句是指安庆城建成后,南宋朝中大臣曾夸耀其为长江防守的屏障。三四句指守卫安庆的南宋将领如果拼死抵抗,本有望阻挡元军的进攻。五六句借用南唐旧事,讽刺南宋朝廷和军中的昏庸之辈和叛变分子。七八句是叹息国破家亡,往事如烟。


        如今的安庆市城区已大大向北、向东方向扩展,这是已经建成的东部新城区。

        诗仙李白在长江旅行途径今安庆、皖口一带时,曾作有一首《江上望皖公山》: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皖公山:又名潜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庆市潜山市。西周时这里是古皖国的都邑,曾有一位国君皖伯大夫,治理有方,清明德政,封地之内,城为皖城,山称皖山,水名皖水。后人为纪念皖伯,称天柱山为皖公山。清晏:谓清谧安宁。巉绝:险峻陡峭。灵异:天柱山是道教圣地,被封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从南北朝起,道家先后在天柱山建过五岳祠、灵仙观、天祚宫等著名道观。崇奉道教的李白表达了对皖公山的向往之情,此诗大概作于其中年时期,有可能是开元二十七年(739)秋,自江南溯江西上至安庆一带所作。


        这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是连接安庆市与池州市的过江通道,于2012年建成,2015年通车运营,其北岸是今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古代这里称长风沙,为长江航道上一处著名的险段。因长风沙这一段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靠近南岸江中有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靠近北岸则是大片湿地浅滩,漫水时江滩莫辨。因此这一段航道狭窄不清,船只怕触礁便容易冲滩,防冲滩又容易触礁,因此行船格外困难。

        李白在诗中多次提及长风沙,例如其《长干行》:“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公元761年,李白跟宗夫人在庐山告别后,顺江而下前往金陵寻找机会,经过长风沙时作有一首《江上赠窦长史》:

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

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

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

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

相约相期何太深,棹歌摇艇月中寻。

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窦长史:此人不详,可能是李白在长安结识的旧友,如今在宣州一带为官。“长史”为官名,唐代地方州郡中所设,相当于刺史的幕僚长。“汉求”两句:根据《史记·季布列传》,季布是项羽的部将,曾几次率兵围困刘邦。项羽失败后,刘邦下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谁敢窝藏,罪灭三族。季布装扮成奴隶,躲到鲁国的朱家处。朱家去求见滕公夏侯婴,说道:现在皇上刚刚取得天下,却只因个人私怨,去追捕一人,岂不是显得眼光短浅?况且象季布那样的贤才,我们把他追的急了眼,他不得不去投奔和帮助我们的敌人,这就好比历史上的楚国驱赶伍子胥一样,逼得伍子胥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国反攻楚国。滕公夏侯婴便找了个机会把朱家的意图跟刘邦谈了,刘邦便赦免了季布,并召拜季布为郎中。而朱家却从此不再见季布,以避免受到季布的感恩。章华:楚国台名,此处代楚国。李白引用这个典故,显然是对自己入狱流放的遭遇不满。青云贵公子:应指窦长史。西江:古代指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这段长江。珠履三千客: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与窦长史非寻常主客之交,而别有深挚之情。


        长风沙貌似一马平川,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暗底下却潜伏杀机,往往更容易使人因麻痹而出事。新中国建立后,经过航道工人的辛勤努力,长风沙江段中的礁石多次被爆破清除,加上永久性航标的设立,长风沙的危险已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公元1177年九月,南宋诗人范成大离蜀东归时过长风沙,在《吴船录》中记述:“癸卯(九月七日)。发波斯夹(即望江夹),至皖口。北岸淮山相迎,绵延不绝。灊(潜山)、皖(皖公山)、琅琊(琅琊山),云物缥缈,生平未曾着脚处也。南岸自牛矶(今东至县牛矶村)、雁汊(今东至县大渡口镇)行几二百里,至长风沙下口,宿。”范成大作有一首《长风沙》:

夕阳明远帆,高浪兀孤屿。

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

落木两三家,炊烟南北渡。

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

眉伸:伸眉扬气,形容得意舒畅。击汰:拍击水波,指划船。梦愕:惊愕而梦,指可怖不祥之梦。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陆游赴蜀经过长风沙,在《入蜀记》中记述:“(七月)二十六日。解舟,过长风沙、罗剎石。李太白《江上赠窦长史》诗云:'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梅圣俞《送方进士游庐山》云:'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剎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即此地也。又太白《长干行》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到长风沙。’盖自金陵至此七百里,而室家来迎其夫,甚言其远也。地属舒州,旧最号湍险。仁庙(指宋仁宗)时,发运使周湛役三十万夫,疏支流十里以避之,至今为行舟之利。罗剎石,在大江中,正如京口鹘峰而稍大,白石拱起,其上丛筱乔木,亦有小神祠旛竿,不知何神也。西望群山靡迤,岩嶂深秀,宛如吾庐南望镜中诸山(指绍兴市西部会稽山),为之累欷。宿怀家洑。怀,姓也,吴有尚书郎怀叙,见《顾雍传》。”

        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离蜀东归再过长风沙,作有一首《长风沙》:

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

橹声已出雁翅浦,荻夹喜入长风沙。

长风自古三巴路,樯竿参差杂烟树。

南船北船各万里,凄凉小市相依住。

歌呼杂沓灯火明,黄昏风死浪亦平。

劳苦舟师剩沽酒,安稳明朝到池口。

雁翅浦:即上文中所介绍的雁翅夹、雁汊,位于今东至县大渡口镇。


        根据陆游《入蜀记》所述,北宋仁宗(公元1022至1063年在位)时,长风沙这里修通了长10余里的岔道(相当于人工运河),往来船只避开了长江拐弯处的急流险滩,故长风沙此后也被称作长风夹。江上船只还可在长风夹中停泊避风,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集市。长风夹大概在清代时因泥沙淤积无法行船,如今已难觅踪迹。

        公元1192年三月,南宋诗人杨万里顺江而下时遇大风泊长风夹中,作有《阻风泊舒州长风沙二首》:

其一

苦被淮西市,苛留江表船。

闻村红酒贱,看网白鱼鲜。

元是沧浪客,况逢花柳天。

山川嗔老我,醒眼对风烟。

其二

解缆鸾溪北,浮舟雁汊东。

才逢一日顺,却阻四程风。

万事乘除里,千年瞬息中。

请君明著眼,造物一狙公。

淮西:南宋舒州属于淮南西路。鸾溪:应指庐山山南的鸾溪。杨万里经过南康军时曾游庐山。乘除:此消彼长,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狙公:出自成语“朝三幕四”,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陆游在《入蜀记》中还记述了“罗刹石”,说它比“京口鹘峰”(今镇江金山脚下的舵山)稍大,上面还有竹丛树木和一个小庙祠。罗刹石,也称罗刹矶,据清光绪年间《贵池县志》:“罗刹矶,一名太子矶,在城西六十里,与长风沙相对。唐孟浩然所谓'石逢罗刹矶’、宋梅尧臣所谓'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者是也。明建文四年,黄侍中观殉节于此。”这里说到的黄观,是池州贵池人,明太祖朱元璋擢其为状元。朱棣起兵后,黄观为朝廷起草了一份声讨朱棣叛逆的檄文并奉命征兵平叛。朱棣攻占南京后,下令通缉黄观,黄观在得知自己的家人均已身亡后,遂投江自尽。今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新义村江边有马石山,山上古有黄公祠,今仅存黄公墓。马石山西为翠屏山,翠屏山下即为罗刹矶,此处水流湍急,险象环生。2006年经交通部批准,投资3600万元的太子矶炸礁工程启动,现在位于长江航道中的罗刹矶已不复存在,但岸边仍留有部分礁石。

        公元1167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自夔州赴任湖州时,经过长风沙、罗刹石,作有一首《那刹石》:

七月下三巴,孤舟近九华。

魂犹惊滟滪,石更见那刹。

九华:指池州九华山。滟滪:滟滪堆,位于夔州瞿塘峡口的礁石。


        与罗刹矶旧址相对的长江之北,今为铜陵市枞阳县,在唐宋时期这里是枞阳镇。枞阳镇南濒大江,枞川水(今称枞阳长河)在此入江,枞川水上连菜子湖,菜子湖又汇聚桐城、潜山、舒城、怀宁等地之水,这些地方都属于舒州辖地,因此枞阳镇有“舒口”之称,其成为兵家要冲和水路漕运中转地。北宋时,这里建有“大云仓”,应该是官府在此设置的仓储库房之类的建筑。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赴贬所筠州并送兄嫂一家去黄州与苏轼团聚,曾停泊大云仓,作有一首《舟次大云仓回寄孔武仲》:

一风失前期,十日不相见。君帆一何驶,去若乘风箭。

我舟一何迟,出没蔽葭薍。瓮中有白糟,床上有黄卷。

妻孥不足共,思子但长叹。池阳重相遇,抚手成一粲。

先行复草草,回首空眷眷。人生类如此,迟速亦何算。

一见诚偶然,四海良独远。相期庐山阴,把臂上云巘。

苏辙过金陵时就遇到友人孔武仲并同游,两人的船离开金陵后遇风分开,到池州时又再次相会。苏辙的船先驶离池州并停泊大云仓,在此给孔武仲寄出这首诗。葭薍:水边的苇荻。黄卷:书籍。不足共:不足恭,指不谦卑,多有抱怨之声。子:指孔武仲。一粲:犹一笑。草草:匆忙。眷眷: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云巘:高耸入云的山峰。庐山阴:庐山南。孔武仲大概是前往江州或南康军,所以苏辙与其相约到时一同游庐山。


        这是枞阳县城位于长江边的旗山,又名幕旗山,迄今在山脚下的旗山村周围已发现的战国墓葬达200余座,并出土了大量的铜剑、铜戈等兵器,故可知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一处人口繁盛的城镇。又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县政府近年在旗山建成了汉武文化生态园,以体验汉武文化及生态游赏为主题,山腰处建有旗山寺,山顶所建楼阁称为“汉武阁”。

        公元1094年九月,黄庭坚自家乡前往开封府经过大云仓时,游览此地的永利寺,并拜访住在永利寺后山高台之上的友人戴器之,作有《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

其一

戴郎台上镜面平,达人大观因我名。

何时燕爵贺新屋,唤取竹枝歌月明。

其二

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豁开。

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飞尽青天回。

达观台:这是黄庭坚给这处高台所起的名。达人:豁达豪放的人大观:盛大壮观的景象。 燕爵:燕和雀。古人把燕雀飞入屋檐下筑巢比喻为祝贺新居建成。九年后的公元1102年五月,黄庭坚赴任太平州知州途中又系舟大云仓,重访永利寺和达观台。此时友人戴器之已逝世,达观台荒凉已久,永利寺长老智达意欲重新修复此台,黄庭坚应邀重书此诗,并作跋纪念云:“永利禅寺东偏,遵微径,攀古松,登高丘,四达而平,所瞻皆数百里。……余流落䕫梓间,九年而归,见智达长老庄严此院甚有意思,而诗以经元符间掊击不存台上石刻,闻尉公密令弯生碎之,复来求本,故书遗之,并纪叙键闭游人之意,冀即识者能思之耳。崇宁元年五月朔黄庭坚书。”


        这是枞阳长河入江口处正在建设的枞阳枢纽工程,其为引江济淮工程(引江济巢)两大引江口门之一,是菜子湖线引江入口控制性枢纽工程,承担了引水、排洪、通航和水生态修复等功能,主要由船闸、泵站、节制闸、过鱼设施、跨渠交通桥等建筑物组成。目前该枢纽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底进行试通水试通航。

        南宋末年的诗人刘子澄,赴任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官时曾过枞阳,作有一首《枞阳出陆》:

浮家无定日,仕在水云乡。

棹别洞庭月,帆迎赤壁霜。

早寒裘代葛,多病药充粮。

明日枞阳客,征鞍去路长。

出陆:指由水路改为陆上行走。浮家:以船为家,形容生活长期漂泊不定。仕在水云乡:作者此前曾为澧阳(今湖北澧县)县尉、枣阳(今湖北枣阳)县令。因此作者离开枣阳,从荆州沿江而下必然经过洞庭湖、赤壁矶,船到枞阳后弃船上岸。因淮南西路安抚司驻所在庐州(今安徽合肥),故作者可能是自枞阳走陆路北上桐城、舒城至庐州。


        这是池州长江大桥,于2019年建成通车,是连接铜陵市枞阳县与池州市贵池区的过江通道,为德州-上饶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大桥的东侧便是通往池州市区的长江水路岔道(池州夹),如此至池州市北的贵池港码头约10公里。

        公元1279年六月,文天祥被押送北上大都,途经池州时作有一首《池州》:

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

南冠前进士,北部故将军。

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

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

这首诗题目一作《过池州见九华有感》。五老:指庐山五老峰。因押运文天祥的船只经鄱阳湖入长江。九华山:位于池州西南。南冠:原指春秋时楚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此借指南方人。这两句意思是说南方、北方都已陷落,指宋已亡国。


        池州市区北部的这片沙洲称为凤仪洲或凤凰洲,将池州市区与长江主航道隔开,成为贵池港的天然屏障,但其不属于池州市贵池区而是隶属于枞阳县凤仪乡。宋代时这里已经形成沙洲,清代时已有居民,筑堤围垦,种植瓜果稻麦,此洲至今仍不断向东淤积扩大。

        公元1080年十一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池州城北部池口,作有一首《池口风雨留三日》: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俛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属玉:即鸀鳿,水鸟名。因南下时,黄庭坚将家眷留在了金陵,故此句将夫妻比作远隔重山万水的两只水鸟,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舂锄:水鸟在浅水处觅食的样子,常指白鹭。临渊不羡鱼:成语“临渊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原义是面对着深渊,希望得到鱼。后比喻有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但却没有实际行动。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困于仕途公务,无法过渔翁那样结网打鱼的自由生活。俛仰之间已陈迹:一低头一抬头便已成为过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关于池州市区和九华山的唐宋诗词,将在本系列下一篇中再详细介绍。


        池州最早设于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但六年后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即撤销,此地仍属宣州。直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此地设秋浦郡;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秋浦郡改为池州。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池州曾一度改为池阳郡,后又恢复为池州,因此池州也别称为池阳。

        公元878年,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兵败,其余部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开始转战黄淮流域,又进军长江下游一带。唐末著名诗人罗隐北上长安受阻,遂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到公元883年,在唐军的围剿之下,黄巢军被迫撤出长安,已成强弩之末。此时罗隐离开池州继续寻找仕途机会,写下了一首《别池阳所居》: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黄尘:指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火耨刀耕: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列行相送:九华山旧名九子山,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诗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天气晴好时,在池州下游的这一段江面上是可以朝东南方向远眺九华山诸峰,故作者这里用“列行相送”来表达个人孤寂寥落的心情。


        今池州市区东北江边的贵池区梅龙镇,古名“梅根渚”或“梅根渡”、“梅根港”,因位于梅根河入江口处而得名,为池州的东大门。梅根河今称为九华河,因其发源于九华山北麓,由龙溪、漂溪、双溪、舒溪、澜溪汇流而成,故其上游段又称五溪河。古人曾将这条河作为九华山通长江的一条水路,据说今池州市政府也有意疏浚九华河,让游船可以从梅龙镇一直驶到九华山脚下。

        约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前后,盛唐著名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曾“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下江南途中夜泊宣城西部江边的今铜陵市一带(当时尚无池州、铜陵等建制,其地属于宣州南陵县),作有一首《夜泊宣城界》: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此诗题目一作《旅行欲泊宣州界》。西塞:不是指位于今湖北黄石的西塞山,而是指宣州西部边界的意思。南陵:今铜陵市一带当时还属于宣州南陵县。罗刹碍:指位于秋浦县(今贵池区)长江中的罗刹石,参见上文的介绍。敬亭:指位于今宣城市的敬亭山。梅根冶:也称梅根监,位于梅根渚,南朝和隋唐时这里是官办的炼铜铸钱场所。杨叶洲:在今池州市西北二十里江中。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中关于贵池县记载:杨叶洲“在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其实长江中下游段的江中沙洲多为这个形状,故有多处“杨叶洲”名称。

        池州市贵池区铜矿资源分布较多,通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已发现十余处古代采冶遗址。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即是记载了秋浦县(贵池县前身)清溪河或梅根河岸边冶炼工匠在夜间炼矿的场面。南朝和隋唐时期,秋浦(贵池)山中开采的铜矿石通过梅根河运至位于江口的梅根港,官府设置梅根监在此督办炼铜铸钱,故梅根港也称“梅根冶”,梅根河也有了另一个名称“钱溪”。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载:“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梅根的冶炼活动大概在宋代以后才逐渐衰微。

        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晚唐诗人罗隐“因其父在乾符间为贵池铁官,遂梅根浦上”。看来,罗隐在黄巢起义动乱时期隐居九华山还是有渊源的。罗隐在避乱九华山期间,曾作有一首《下山过梅根》:

岸叶经秋坠晚枝,袅烟凌鬓促征期。

家从泽国谁能问,路在侯门自不知。

但恐老侵多病日,每忧忙过少年时。

可怜江上人堪笑,独倚残阳弄钓丝。

泽国:指河湖遍布或遭遇水灾。此句指身处偏僻荒凉之地。侯门:诸侯之门,显贵人家。此句指求官入仕无望。忙过少年时:罗隐原名罗横,自大中末年“初赴举”,总共考了十多次,都榜上无名。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并因此改名隐。人堪笑:罗隐曾作有一首《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用自嘲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屡试不第、不遇于时的悲愤之情。

        唐宋时期的梅根冶,如今成了安徽省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其北滨长江,西靠池州,东临铜陵,南望九华,重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公元1167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自夔州赴任湖州时,经过梅根港,作有一首《舟至梅根,子长寄诗复用前韵》:

使节淹江左,鱼符换浙西。

诗筒犹在道,客棹已移溪。

戒险疑浮峡,行徐类去齐。

壶觞更何日,重向翠微携。

子长:李庚,字子长,时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事。王十朋在池州停留期间,李庚陪同他游览当地名胜齐山,彼此有多首唱和诗,例如王十朋的《子长招游齐山》等。王十朋船离池州城后遇江上大风,不得不在清溪口避风又耽搁了十日,期间李庚还曾携茶酒来看望他,王十朋作有《子长携具至溪口复用前韵》。终于风止可以出发了,船出溪口不远即至梅根,王十朋给李庚寄诗告别。江左:即江东,通常指池州至金陵这一段长江南岸。浙西:王十朋赴任的湖州处于钱塘江(浙江)以西。去齐:指“孟子去齐”的故事,孟子自知无法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于是准备离开齐国都城临淄,但又在城外一连住了三个晚上,期盼着齐宣王能够派人来挽留他,但齐宣王并未派人来,孟子于是怅然离齐。翠微:指池州齐山上的翠微亭。

        钱溪(今称九华河)入江口下游约二十里为澜溪(今称青通河)入江口,钱溪发源于九华山西北麓,澜溪发源于九华山东南麓,故澜溪是九华山连通长江的另一条水路。从钱溪江口至澜溪江口的长江南岸,在隋唐时期大致都属于梅根冶(梅根监)的范围。

        公元1083年八月,北宋文人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途经梅根,在笔记《彬行录》中记述:“壬午(八月九日),发铜陵,逆风可五里许,出大江。南岸皆大山,十余里抛北岸,少转而西,牵行可四十里,复抛南岸,次梅根港。江流至此稍狭,西岸上下广轮数十里皆平陆良田,极类北地;东南望九华山,见峰岭,胜于池州所见也。”

南宋末年的诗人董嗣杲,曾作有一首《过梅根港》:

雨压云低雪气浑,风帆未午过梅根。

港头惊见官舟泊,野老争先掩荻门。

住在梅根港的百姓,看到有官船靠岸,纷纷闭门谢客,这是因为正值青黄不接的冬季,百姓连自己的口腹都朝不保夕,又何来余粮供应往来船只上旅客的需求。

        青通河为池州市贵池区与铜陵市郊区的界河,河口东岸为大通镇,唐代在此设大通水驿,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

        公元1192年八月,南宋诗人杨万里由江东转运副使改任赣州知州,自金陵溯江而上经过梅根,作有一首《自金陵得郡西归,晓发梅根市,舟中望九华山》:

山外云浓白,峰头日浅红。

横拖一匹绢,直扫九芙蓉。

奔走来船里,提携入袖中。

寄言杜陵老,不用剪吴松。

前四句写景,清晨远望九华山云雾缭绕,九峰刺破白云而出,被旭日染红。杜陵老:指杜甫。剪吴松:出自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相传晋代书法家索靖观赏画家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这里用此典,是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王宰所画山水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杨万里这里的意思是说:我看到了九华山真实美景,且已经写入诗中,不留遗憾了。

        大通镇自宋初建镇后,就是一处重要的水陆交通和商贸转运集镇。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大通镇作为沿江通商口岸之一向英国商船免税开放。自此,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如今,大通古镇仍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之称,成为铜陵市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

        公元1191年八月,南宋诗人杨万里顺江而下返回建康时,经过大通镇,作有一首《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淮上:指长江北岸,属淮南西路。渔罾:岸边架设的渔网。川后:传说中的河神。

        青通河(古称澜溪)的名称是指其为从青阳县城至大通镇的水路。建国前青通河通航条件较好,百吨大船可驶达青阳县城,后因河道年久失修,大量泥沙淤积河床,且沿线多处设坝蓄洪灌溉,至1958 年基本断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青通河道进行了拓宽深挖,如今洪水季节时轮船可以直抵青阳县城。

        南宋末年诗人陈岩,为池州青阳人,屡举进士不第,入元后隐居不仕。陈岩曾作有一首《澜溪》:

小溪亦有怒涛翻,可但沧溟始足观。

世事会心无广狭,请君来此试观澜。

作者题注:“莲花峰水,西流为溪。”莲花峰为九华山北端山峰,靠近青阳县城。可但:岂止。沧溟:大海。会心:领悟,领会。澜:大波浪。作者说别看澜溪不大,但在洪水时也会翻起狂涛巨浪。

        大通镇下游约十里处有羊山矶,又名阳山矶、大通矶,其临江而立,多为绝壁,虽然不高,但伸入江中,使江面骤然变窄,故水流湍急,古代船行艰难,逆水需要拉纤方能通过。屹立于羊山矶畔的铜陵长江大桥于1995年建成通车,现为京台高速公路G3的组成部分。如今在羊山矶上,又一座新桥—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中。

        公元1170年七月,沿长江逆流而上的陆游,曾过羊山矶,在《入蜀记》中记述:“(七月)二十三日。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太白与刘梦得皆有诗,而刘至以为可兼太华、女几之奇秀。南唐宋子嵩(宋子嵩,号齐丘,曾官至丞相)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惟王文公诗云'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出自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最极形容之妙。大抵此山之奇,在修纤耳。然无含蓄敦大气象,与庐阜、天台异矣。岸傍荻花如雪。……泊梅根港,巨鱼十数,色苍白,大如黄犊,出没水中,每出,水辄激起,沸白成浪,真壮观也!”陆游看到的巨鱼,很可能是白鳍豚,如今在大通镇和悦洲上建有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是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

        陆游在五年前的公元1165年七月,从建康府通判调任隆兴府(今南昌)通判时,也曾逆流而上经过羊山矶,作有一首《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俄顷行三百馀里,遂抵雁翅浦》:

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舞。

此行十日苦滞留,我亦芦丛厌鸣橹。

书生快意轻性命,十丈蒲帆百夫举。

星驰电骛三百里,坡陇联翩杂平楚。

船头风浪声愈厉,助以长笛挝鼍鼓。

岂惟澎湃震山岳,直恐澒洞连后土。

起看草木尽南靡,水鸟号鸣集洲渚。

稽首龙公谢风伯,区区未祷烦神许。

应知老去负壮心,戏遣穷途出豪语。

北风:这一段行程为西南行,故刮北风算顺风。三百馀里:显然夸张了,从羊山矶至雁翅夹将近二百里,帆船在顺风的情况下逆水而上,一天的时间行驶二百里也差不多达到了极限。电骛:疾驰貌。坡陇:指两岸起伏的山岗。挝:打,擂。澒洞:水势汹涌。连后土:指淹没土地。靡:倒下。区区:犹方寸,人心。引申谓真情挚意。

        过了羊山矶后大约十里就进入铜陵市城区,铜陵市政府在最近十年中对长江沿岸实施了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将昔日江边砂石堆场、码头打造成为广大市民休憩、娱乐、健身、走进自然的“铜陵外滩”。

        公元1170年七月,陆游经过铜陵县城未停船,在《入蜀记》中记述:“(七月)二十二日,(离开繁昌县荻港镇)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自离当涂,风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嶂,相远映带,终日如行图画,殊忘道途之劳也。过铜陵县,不入。晚泊水洪口,江湖间谓分流处为洪,王文公诗云'东江木落水分洪’是也。”陆游停船的“水洪口”大概是今铜陵市长江中的老洲岛洲头处。老洲岛今属枞阳县老洲镇,洲头处被称为老洲太阳岛,其沙滩、绿地、花海的自然风光,吸引铜陵市民来此休闲娱乐。

        陆游在《入蜀记》中所记诗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东江》:

东江木落水分洪,伐尽黄芦洲渚空。

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

        铜陵的建制始于唐朝后期,分南陵县西部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属宣州。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并将县治移至长江边,即今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入宋后设立池州,铜陵县改属池州。此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铜陵县建制和治所都未改变。1956年为恢复和发展铜矿产业,设立了铜官山市,市中心位于铜陵县南约3公里。1958年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4年铜陵县并入铜陵市。

        公元1080年十一月,黄庭坚南下赴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时,经过铜陵避风于此,作有一首《阻风铜陵》:

顿舟古铜官,昼夜风雨黑。洪波崩奔去,天地无限隔。

船人谨维笮,何暇思挂席。凭江裂嵌空,中有暗水滴。

洞视不敢前,潭潭蛟龙宅。网师登长鳣,贾我腥釜鬲。

斑斑披文章,突兀喙三尺。言语竟不通,噞喁亦何益。

魁梧类长者,卒以筌饵得。浮沉江湖中,波友永相失。

有生甚苦相,细大更啖食。安得无垢称,对榻忘语默。

古铜官:西汉朝有官署名“铜官”,掌开采铜矿。东汉时借用“铜官”之名在此地设置铜官镇(今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笮:竹篾拧成的绳索。裂嵌空:指江岸崩塌凹陷。网师:渔夫。长鳣:长鳝。釜鬲:泛指炊器。噞喁:比喻开口交谈。有生:生来。苦相:犹薄命。无垢:佛教语。谓清净无垢染,多指心地洁净。对榻:喻指曾为同僚。语默: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喻指出仕或隐居。黄庭坚似乎从一条被捕捞的鳝鱼身上看到了朝廷中官员之间的倾轧、官场的险境。苏轼正是在本年初被贬谪到黄州,故黄庭坚应是有感而发。


        铜陵地区矿冶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铜官山,原名金牛山,海拔496米,是我国著名的产铜宝地。早在汉代人们就发现这里有铜矿,朝廷派 “铜官”,在此设置“炼铜场”,铜官山因此得名。明嘉靖《铜陵县志》载:“铜官山,在五松南,昔取铜赋,南唐封利国山,置监于下,后改为铜官场,岁久铜乏,场废。……山麓有灵祐王庙,有水名惠溪,东又有铜精山,有采铜坑见存。”上世纪五十年代,铜官山又重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色金属采选联合矿山,故其可称为铜陵的母亲山,如今随着铜资源的日渐枯竭,铜官山千年的采矿史终不再续写。

        公元754年,李白游览宣州一带时,曾来到南陵县铜官镇,作有一首《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未拟还:言留恋铜官山,不想离开。要须:需要,必当。李白看到铜官山、五松山的壮丽景色,酒醉以后兴奋地手舞足蹈,再也不想回长安去了,表达了他不愿低头折腰事权贵的傲慢者心态,同时也是壮志难酬、满腹才华无处发挥作用的失意者心态。


        根据《铜陵县志》,铜官山下惠溪之畔曾有灵祐王庙。传说晋代浔阳太守张宽,为政贤明,死后为神,乘铁船顺江来到铜官山下,因其阴间有助战取胜之功而获“游击将军”名,民间建庙以奉祀。唐贞元年间,江东观察使裴肃奏请朝廷封其为“保胜侯”,故张宽庙名为保胜侯庙;北宋时加封公爵,南宋时又赐“昭慧”庙额,封灵祐王,遂称灵祐王庙。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行露天开采铜矿时,此庙基被毁。如今铜陵市政府正规划在铜官山森林公园重修灵佑王庙。

        晚唐名相裴休(裴肃的儿子)曾作有一首《题铜官山庙》:

浔阳贤太守,遗庙古溪边。

树影入流水,石门当洞天。

幡花凝宝座,香案俨炉烟。

若到千年后,重修事宛然。

幡花:供佛的幢幡彩花。宛然:真切貌;清晰貌。 


        铜陵五松山,是由李白所命名,但现在已难觅踪迹。据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载:“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黛色参天”,故名“五松山”。此山东南与铜官山相望,西与长江为邻,北有碧波荡漾的天井湖,山脚下流过惠溪河,山水相依,分外清幽。宋人为纪念李白,还在山上建了 “李白祠堂”,相传是李白寓居之所。根据史料记载和本地专家考证,大致认定五松山在铜陵市区天井湖宾馆至五松山宾馆一带,其山势已不显,景已不存。

        公元754年,李白游览五松山作有一首《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南陵:在李白那个时代,铜官镇属宣城郡南陵县。赞府:唐人呼县丞为赞府。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在悠游隐居期间,一次与友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溟渤:大海。李白常把谢安作偶像,未仕时纵情山水,一出山就为朝廷力挽狂澜,然后再功成身退。征古绝遗老:本打算探求一下此山的来历,却无本地遗老可以征询。沃洲:沃洲山,位于今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天花:天上的花卉,此指飘落的花瓣。龙堂:对五松山上修行者精舍的美称。精修:精诚修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资源枯竭,铜官山铜矿停止开采。几代矿工挥洒汗水、绽放青春的铜官山铜矿,停下了喧嚣,大自然的宁静重归山体。近年来,铜陵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铜官山森林公园。登上铜官山山顶,可以远眺长江以及铜陵市市区全貌。

        公元1080年十一月,黄庭坚在铜陵避风期间,作有一首集句诗《铜官悬望五松山》:

北风无时休(韩愈),崩浪聒天响(陶潜)。蛟鼍好为祟(杜甫),此物俱神王。

我来五松下(李白),白发三千丈(李白)。松门闭青苔(李白),惜哉不得往(韩愈)。

今日天气嘉,清绝心有向(杜甫)。子云性嗜酒(陶潜),况乃气清爽。

此人已成灰(李白),怀贤盈梦想(李白)。衣食当须几,吾得终疏放(杜甫)。

弱女虽非男(陶潜),出处同世网(杜甫)。搔背牧鸡豚,相见得无恙(韩愈)。

集句诗:用前人诗句汇集而成的诗。这里将诗句的原作者标注在句后。悬望:盼望,挂念。蛟鼍: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古人看到江岸因风浪崩塌,认为是江中的鬼怪作祟。子云:西汉辞赋家杨雄,字子云。疏放:放纵;不受拘束。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牧鸡豚: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最后四句似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古代铜陵县城南侧有一条玉带河连通长江,往来铜陵县的人员和货物在此上下,江上往来舟船也可以驶入玉带河避风,县城东南的天井湖水也经玉带河实现吞吐涨落,沿玉带河逆水上行还可通到五松山下。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开采铜矿而设立铜官市后,随着市区的建设,地貌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玉带河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脏乱差的黑砂河,作为铜陵市排放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渠道。近年来,在铜陵市政府和市民坚持不懈的治理改造下,这条昔日的臭水河已变成一条美丽的生态公园景观带,成为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曾途径铜陵避风,作有一首《铜陵阻风》:

春色到江渚,梅花正断魂。

风波留远棹,烟雨湿寒村。

雁过传遗响,潮来没旧痕。

凄凉一樽酒,愁绝与谁论。

  • 北宋已亡,南宋虽立,但宋高宗对李纲并不信任,他只能赴地方上任职。


  •         铜陵市区天井湖,在古代时其水量会随着江水涨落而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铜陵建市后,由于长江堤岸和暗闸的建成,天井湖水面逐渐固定下来。此后天井湖公园建成,其以堤山自然分割为东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连。如今这座城市公园,山峦环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         北宋著名科学家陈翥,铜陵县人,年轻时专注科举但屡试不中,遂耕读著书,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陈翥的祖上曾为南唐宰相,陈家在铜陵有一定的影响。陈翥叔父陈陟建有一处私家园林,名“陈公园”。据清乾隆年间的《铜陵县志》记载:“陈公园,在东城外数十步,内有池二,相传苏子瞻、黄鲁直会游于此,子瞻有诗。”说苏轼和黄庭坚在此聚会应没有什么依据,但苏轼确实留下三首诗,后人编辑为:

  • 《题陈公园》

春池水暖鱼自乐,翠岭竹静鸟知还。

莫言叠石小风景,捲帘看尽铜官山。

《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

其一

南北檐楹照绿波,濯缨洗耳不须多。

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

其二

落帆重到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

要似谪仙回舞袖,千年醉拂五松山。

青铜:指青铜镜,此用来比喻月亮。青铜两处磨,比喻望月之人分处两地。谪仙:指李白。最后两句出自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这三首诗似乎不是同时所作:前两首可能是作于公元1094年,苏轼贬往惠州过铜陵时,第一首描写的是天未黑时,第二首描写的则是天黑后,题目可能为《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第三首诗则可能作于公元1101年,苏轼自海南回返过铜陵时,大概作于舟中,题目为《过铜陵》似更合适。


        公元1170年五月,南宋诗人周必大自故乡赴朝奏事经过铜陵,在《奏事录》中记述:“癸亥(五月十二日)早,南风,挂帆行近四十里,片云忽在头上转为北风,两舟相望篙师皆失色无措,急令转舵就帆逆行十余里入铜陵夹方定。午时至铜陵县泊绣衣亭下,游天王禅寺,今名护法,残僧败屋不类丛林,《山谷集》有《铜官僧舍得尚书郎赵宗闵墨竹一枝笔势妙絶行为作小诗二首》……。诗与竹皆不复存,寺后山上有富览亭,望江流凡三夹,对岸即濡须(指无为县)也。五里有宝云寺,李白祠堂在焉,十里有铜坑。知县右承务郎阎晟相候,德天郎中之子也,邑在乱山中殊陋。”

        周必大所记录的黄庭坚诗作,为公元1080年十一月,黄庭坚在铜陵避风期间,所作《铜官僧舍得尚书郎赵宗闵墨竹一枝笔势妙天下,为作小诗二首》:

其一 

省郎潦倒今何处,败壁风生霜竹枝。

满世阎刘专翰墨,谁为真赏拂蛛丝。

其二 

独来野寺无人识,故作寒崖雪压枝。

想得平生藏妙手,只今犹在鬓如丝。

赵宗闵:宋人,官尚书郎,善画墨竹。阎刘:“阎刘”二字出自周必大记录,《全宋诗》中所录则缺此二字。“阎”似指隋唐画家阎立本,“刘”似指唐代诗人、画家刘商。又或者“阎刘”应为“颜柳”,指唐代书法家 颜真卿和柳公权。妙手:指精妙的绘画手法。


        天井湖位于旧铜陵县城和今铜陵市中心之间,玉带河已不存,五松山也已消失在铜陵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中。

        公元1167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自夔州赴任湖州,经过铜陵时作有《铜陵阻风》:

其一

两年官绝塞,万里下瞿唐。

秋浦浪方息,铜陵风又狂。

五松人忆白,双竹句思黄。

今夜舟中月,中秋何处光。

其二 

江入铜陵县,舟藏芦苇间。

邮亭危压浦,佛屋陋依山。

月出乌将绕,风高雁欲还。

江山不贫处,一览见尘寰。

官绝塞:指任职夔州知州(参见本系列重庆奉节篇)。秋浦:指池州秋浦县。王十朋离开池州时在清溪口阻风十日。“五松”二句:作者自注:“五松山,李太白读书处,有鲁直双墨竹诗,今亡矣。”“鲁直双墨竹诗”即所指上面黄庭坚的诗作。“一览”句:作者自注:“山有富览亭。”


        王十朋所说的富览亭,位于铜陵县城所依靠的天王山上。据清乾隆年间《铜陵县志》记载:“天王山,在县西北,列若屏障,县治建其前,天成包络之象,旧有护法寺,因以名山,而拱群峦,大江西绕,中拥城堞,烟火万家,一览拓人心目。上有富览亭,宋贤王十朋有诗,后人属和甚伙。宋周必大录山中有富览亭,'望江流三夹,对岸即濡须’也。”天王山,因其顶状如铜鼓,亦似箬笠,故今多称为铜鼓山或笠帽山。在1949年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时,笠帽山曾是当年战场遗址。1958年铜陵市政府在笠帽山顶建铜陵烈士塔,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此塔的中层有一平台,登上平台可览长江风光和县城全貌。

        天王山上富览亭,是南宋时铜陵县令张孝章所建,他还作有一首诗《题富览亭》:

碧瓦朱甍接翠崖,周回无地着纤埃。

山从云脚断边出,水向天根尽处来。

去蜀征帆轻渺渺,隔淮春树绿洄洄。

偷闲一到尘襟涤,坐见星河落酒杯。

朱甍:朱红色的屋顶。洄洄:水旋流貌。


        前文中提到,陆游《入蜀记》中记他从繁昌县荻港镇到铜陵县途中,曾驶入丁家洲夹。因长江在铜陵市北部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丁家洲夹是一条短距离的水道,可使往来船只不必走这个大弯的长江主航道,节省不少时间。如今的这条水道仍然存在,但由于经年累月的洪水冲刷和泥沙沉积的缘故,其可能跟古代的丁家洲夹并不完全一致。据清乾隆年间《铜陵县志》记载:“丁家洲在县东北十五里。丁家沟,在丁家洲,即新河入口处。”丁家洲今属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其名称约在清末变更,今只留下个汀洲街(汀洲村)的地名。

        公元1167年,南宋诗人周必大自家乡赴宜兴,曾来回都在丁家洲夹中过夜,其《泛舟游山录》中记述:“丁巳(三月十九日),雾散晴,掠铜陵县,入丁家夹,以风逆,命挽而进,晚未出夹数里止,官军数十辈驻泊岸上,有老黥(受过黥刑的老人)谢镐字子京亦聚数村童,携酒饮之。”“甲申(九月二十日),……入丁家夹宿,三月十九日尝泊此,正七月矣,再呼谢镐,饮以酒。乙酉(九月二十一日),子后乘月扬帆出夹,过铜陵县不泊。未后抛北岸避阳山矶,晚复过南岸。日落泊梅根港,前时顺流自此至丁家夹,今者溯流西,水程无差,赖风力也。”

        南宋末年的诗人阳枋,合州巴川(今重庆市铜梁县)人,自杭州回蜀地时经过丁家洲夹,作有一首《丁家洲》:

水云留住觉无计,杞菊催归知有涯。

百丈黄昏牵月色,长洲湾处宿丁家。

杞菊:枸杞与菊花,此借指秋天。百丈:牵船的篾缆。


        丁家洲之战是南宋灭亡前最后一次宋元之间的大规模战役,发生在公元1275年二月。元军在攻克鄂州(今武汉)后,蕲州、江州、安庆府的宋军守将相继降元,如此一来,整条长江防线,在建康府(今南京)之上,便只剩芜湖一地了。这年正月十六日,宰相贾似道不得不亲自领兵出征来阻击元军,宋方集结了从各地征召的十三万精锐,还有超过三千条的战船,这几乎是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所能拿出的全部家当!贾似道让孙虎臣(贾似道女婿)为先锋,统兵七万进驻丁家洲;又命老将夏贵以战船两千五百艘封锁江面,自己则统领后军屯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二月二十一日,元军在主帅伯颜指挥下,率先对孙虎臣屯驻于丁家洲的步军发起了总攻,彪悍的蒙古铁骑沿长江两岸推进,水军战船则从中间突破。元军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双方激战时孙虎臣竟弃阵先遁,宋军遂即溃败。元军战船乘风急进,突入宋阵,夏贵也不战而逃,整个局面顿时失控,原本势均力敌的对峙转瞬变成了一边倒的追击与屠杀。贾似道闻之,惊愕失措,不得不下令退兵,乘船逃往扬州。元军乘胜追杀150余里,宋军死伤甚众,战舰多沉没。经此一役,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都已损失殆尽,三月元军占领建康,第二年二月进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公元1191年八月,南宋诗人杨万里顺江而下返回建康时,经过丁家洲,作有《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其一: 

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

围蔬放荻不争地,种柳坚堤非买春。

匏瓠放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

夜来更下西风雪,荞麦梢头万玉尘。

买春:旧时春日游乐的一种活动。此句指一年四季都需加固堤坝。匏瓠:葫芦类植物。万玉尘:指霜粒。这首诗描绘了船行丁家洲夹时看到的两岸田野风光。


        今铜陵市的旅游景点犁桥水镇,即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在古丁家洲的范围内。犁桥水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明代柏园书院、文庙、九华闸等,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水乡古镇。

        公元1191年八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其二: 

荻篱萧洒织来新,茅屋横斜画不真。

乾地种禾那用水,湿芦经火自成薪。

岛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它千万人。

白浪打天风动地,何曾惊著一微尘。

萧洒:指稀落、随意。三百里:指地域范围不大。菜把:指蔬菜。一微尘:比喻极微小之量。这首诗描绘了丁家洲上村落的景色以及当地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如今顺流驶出丁家洲夹道后,可以看到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其建成通车于2015年,上层为高速公路,属铜陵—商城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下层为高速铁路,为合福高速铁路的组成部分。大桥处在铜陵市义安区的东端,其下游即进入芜湖市繁昌区,宋代时这里也是池州与太平州的分界处。

        公元1191年八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其三:

芦挥麈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

引得江风颠入骨,戏抛波浪过于楼。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

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麈尾:古人清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类似马尾松,为名流雅器。这里形象地指芦花。颠入骨、过于楼:均是形容风浪大。“十程”二句:指江上行船因天气因素时快时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皖江
一个画家手绘的安徽美景图:从皖A到S,美翻了!
安徽省长江边有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大城市,为何都没有造化
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皖江城市带
皖江示范区将全方位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TA们跨江“拉群”,要给安徽来一剂“猛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