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雍易诗选解

序     言

        《击壤集》存有一千五百多首邵雍自己创作的诗歌。诗歌大多以揭示易理为主要目的。本书摘选了其中十六篇进行解读,与准备学习《周易》的读者共享。关于邵雍生平,大家百度搜索,非常详细,恕不赘述。

        邵雍著作博大精深,笔者易学功底有限,请大家批评指正,以求共同进步。

       本文适合初学《周易》的读者阅读。

第一篇   乾坤吟

        乾坤是《周易》中核心的两个卦,只有真正理解乾坤两卦才会弄懂剩余六十二卦。所以孔子解易时,对《乾》《坤》两卦做深入论述,并且特意把这两卦单独拿出来进行解读。《乾文言传》《坤文言传》就是孔子深入理解《周易》的心得。今天我们谈《乾坤吟》是宋代邵康节的一首诗,是邵康节对《乾》《坤》两卦的理解。

        邵康节即邵庸,是研究河图洛书大有成就者之一,他的先天学透天彻地,为后代几乎所有人易学有成就者叹服。

邵庸原文:

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

用六利永贞,因乾以为利。

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

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

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点评:

        这首诗的特点文字浅显,大家都能读。如果要懂得每句话的意思,必须有易学功底才行。实际全诗都在谈乾坤两卦,目标是提高读者对乾坤两卦易理内涵的理解。

        现在笔者试着点批这五句话:

        原文:

      “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

        点批

        这句话是告诉读者:对《乾》卦用九爻辞:“见群龙无首吉。”的理解必须联系孔子彖辞:“首出庶物”。

         《乾》用九爻辞:“见群龙五首吉”的意思,我们分开讲:其一“群龙”,《乾卦》有六爻,就是六条龙。群龙就是指这六条龙。其二“无首”,按邵庸在诗中揭秘或者叫提示:就是“无首出”。怎么理解“无首出”哪?六爻俱静,就是六条龙都不动。六条龙都不动,就是说六条龙都不首先出来。能人都不出来,都遁藏不动,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易理:“吉凶生乎动”。所以,占卦遇《乾》卦六爻都不动,没有动爻,就要使用“用九爻辞”来断卦。

        《乾》用九爻辞“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看到一群龙都不首先出来,吉利。

        那么邵庸的:“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意思就是说:《乾》卦用九表现的是群龙都不首先出来施展抱负,但是,这里的群龙是能够有一天时机成熟,第一个出来施展身手的。“庶物”就是普通的,一般的事物,普通的东西。

       原文:

      “用六利永贞,因乾以为利。”

        点评:

       这句话易理藏的更深。《坤》卦用六爻辞:“利永贞”意思很浅显:就是永远贞卜都是“吉利”。但是,邵庸告诉读者,这个“吉利”是因为《乾》卦。为什么?

       要理解邵庸这句诗的意思,需要首先理解《坤》卦。我们知道:《坤》卦六爻都是阴爻。阴爻和阳爻是有区别的。从大的格局来讲,《乾》为阳爻,《坤》为阴爻。乾坤就是有阴阳发展而来。

        阳爻和阴爻在《周易》中:阳爻,是形而上的,主思想,智慧;阴爻,是形而下的,主有形的,主身体。如果用人来比喻:阳爻为人的大脑,思维,智慧;阴爻代表人的身体。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就会明白《坤》卦六爻全部是阴爻。说明《坤》卦没有灵魂,没有头脑。《坤》必须借用《乾》卦的大脑来指挥行动。这也是《坤》卦顺从的原因,因为《坤》没有智慧和灵魂,似乎只是一台机器而已,谁都可以开走。

        《坤》卦是顺从的,与《乾》结合,才有利。占卜遇《坤》六爻俱动,则变为《乾》。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占全了易经中吉利的词。

原文:

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

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

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点评:

        这六句诗,都说明一个意思。《周易》贞测人间事,就是九与六。为什么?这里背后的易理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们简单的说:九是阳极,六是阴极。易理贞卜原则:极其数,知未来。就是极变思想。九与六都是指动爻,不是《乾》《坤》两卦代表位置的“初九,初六,九二等”而是在成卦法中,用蓍草进行四营十八变,运筹分策,出现的九与六。九与六都是动爻。吉凶生乎动。所以邵庸说:“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而“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这两句话,说明《周易》中,九数与四象相乘为三十六,六数与四象相乘为二十四数。三十六和二十四都是蓍草分策时得到的中间数。另外,二十四节气和三百六十天都与四时吻合。

        邵庸这首《乾坤吟》告诉读者,学习易卦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仔细弄通易卦背后的道理。纯粹的训诂,追求字意,绝对学不通《周易》。现在,市面上大多《周易》著作,都是一些文人和哲学教授所出。《周易》本身就不是哲学,与西方哲学没有任何关联。有《周易》的年代,根本就没有哲学。哲学是《周易》玄孙子辈。

        《周易》是科学书,是自然界终极法则。哲学及其辩证法都是阶段性的理论,基本概念是错误的。尤其是物质和意识分类,矛盾的概念都不科学,不客观。

第二篇  阴阳吟

           邵庸是易学历史的一个高峰。在易学领域,历史上公认的易学高峰不多,伏羲、西伯姬昌、孔丘、京房、邵庸这四圣则无疑是无可争议的。易学学者,如:孟喜、焦赣、梁丘贺、杨雄、虞翻、郑康成、王弼等等虽然成绩显著,但不足以与易学五圣的成就相提并论;易学英雄中,黄帝、玄女、姜尚、鬼谷子、黄石公、张良、东方朔、诸葛亮、郭璞、管骆、袁天罡、李淳风、刘伯温、陈抟等等,易学应用能力发挥无与伦比,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如亲历,但是,在我看来不足与易学五圣相比,因为他们没有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告诉人们这种能力如何获得。

        只有易学五圣才能做到,他们功绩是:伏羲第一个把易理发明出来出来,一画开天,开启中华文明,揭秘天地终极法则;西伯姬昌第一个公开把伏羲易这部天书标注卦爻辞留给后代子孙,后人才有机会看懂六十四卦;孔丘第一个把《周易》解读出来,这才是真正继续往圣绝学,从春秋开始到今天,学习《周易》者,谁绕不开孔丘的《易传》,这是让《周易》飞起来的翅膀;京房第一个把《周易》用五行方法破解出来,给六十四卦纳甲纳支纳气纳六亲纳神,给后人指明了用五行解读《周易》,解读天地万事万物生灭过程的方法;邵庸第一个成功地把《周易》用河洛数理解秘出来,先天学告诉后人,世上还有先天八卦和先天六十四卦,告诉后人如何用数理来解读《周易》,解读天地万事万物,更可以解读人类起源的秘密,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物闭于戌,中华五千年皇极盛衰劫厄如亲历。易学五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把其智慧毫无保留地传给他的子孙万代。他们建立起易学五个灯塔,照亮子孙万代学习易学的方向。

        解读邵庸的《阴阳吟》,心中忐忑,其易理精深,所以只能试着解读,大家共享,权做抛砖引玉。

《阴阳吟》原文:

阳行一,阴行二;

一主天,二主地。

天行六,地行四;

四主形,六主气。

        点评:

        看到这首诗,一眼就知道,这是用数字来解读阴阳,解读天地。阴阳源于太极。太极说是天地终极法则的基础,也是《周易》的基础。天地、阴阳、乾坤、数理、象理在这里交会,在这里出发。

        “阳行一”:意思是说:阳数字为一。阳执行的是“一”道。按易理,为乾道。

        “阴行二”:意思是说:阴数字为二。阴执行的是“二”道。按易理,为坤道。

         “一主天”:意思是说:数字一为天做主,是天的后台,天听数字一来指挥。

        “ 二主阴”:意思是说:数字二为地做主,是地的后台,地听数字二来指挥。

        以上四句话,整个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一为阳,为天;二为阴,为地。

“天行六”:意思是说:天数为六。

“地行四”:意思是说:地数为四。

“四主形”:意思是说:数字四主形;

“六主气”:意思是说:数字六主气。

       以上四句话,整个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六为天,为气;六为地,为形。

       邵庸全诗表面的意思如上所述,但是其易理精深,需要继续挖掘。前四句,从先天角度说,后四句从后天角度说。先天是本源,后天是用。如果不理解什么是先天和后天,读者自己去温习一下文王八卦和先天八卦知识,自然明白。

       天为阳,为一;地为阴,为二。这很容易理解,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字一,和二来代表阴阳两仪,无可厚非。但是诗的前四句,刚说一主天,二主地,马上话锋一转,天又为六,地为四?为什么?

      研究数字与《周易》八卦的关系,必须祭出河图洛书。

       在后天八卦与洛书合体就会知道:乾数为六,所谓乾六宫;巽数为四,所谓巽四宮。读者一定会奇怪,为什么不是坤二宫?要回答这个必须弄通《乾坤凿度》(度古代意思为路,乾坤凿度,意思是说凿破通天地之路)。《乾坤凿度》为《易纬》,不知作者。

       按易理,乾卦主西北方向,为天门。巽卦主东南方向,为风门,也称作地户。古人把天门想象为万灵汇聚的地方;风门(地户)为乾坤之气交感的地方,所谓:乾坤成气,风行天下。易学认为风生于地。所以,邵庸认为,巽四主地。天地交感成物,物有形。

      古人认把坤想象为人门,是万灵孕育的地方。

      易理是精细的,八卦万物类象也是精细和巧妙的。邵庸就是透天彻地的易学家,所以才会对易理有超乎常人的认识。全诗在向后人传播对易理的正确认识。

      学习易理要灵活,学习数理也一样要灵活。奇数一可以主阳,主天;而偶数六也同样可以主天。要学会灵活,站在不同角度。例如:乾卦六画,坤卦十二画。六即为一,十二即为二。

        全诗核心,是形和气。邵庸用数理推导出“形和气”。天主气,地主形。完全与孔丘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道理一脉相承。描述天用气的阴阳;描述地用形表示刚柔物体;用仁义来描述人的本性。所谓:“阴阳其气,刚柔其形,仁义其性。”

       诠释易理,确实不容易,这里做个小总结。这首诗告诉读者,数字可以描写解读阴阳,天地,解读《周易》。而且教会读者,先天学的基础为:一主阳,为天;二主阴,为地。四为后天之地,主形;六为后天之天,主气。更进一步,要理解:天为乾,为阳,为形而上,为气(气无形),为智慧,为思想;地为坤,为阴,为形而下,为形(形,为形体,为事体,为实体。)。

       另外,必须特别注意区分和理解透彻,后天八卦主用,而四主形,六主气。要彻底明白形与气,必须透出理解天圆地方说和体用说。一而三为用数,并之为六,源于圆“径一围三”;一而四为体数,源于方“径一围四”。

        这首诗言外之意:易学数理从阴阳之一二,气形开始。

第三篇  大易吟

       邵庸身后有三千多首诗传世,应该是多产作家。邵庸的诗作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易学家对天地人的感悟。阅读邵庸的诗作,体会圣人对天地的情谊,对天地规律的认识,对其先天学揭秘,对《周易》和河图洛书的理解的方法,对其在数字以及观物方面的心路历程,处处都留下了活生生的一代易学大家邵庸宇宙观。

       读邵庸的诗,不能用文学家的眼光,而需要注重在其诗词的字里行间找寻易理的真谛。作为易学人士,到达从邵庸诗作来认识先天学,认识《皇极经世》,认识《梅花易数》,不是好高骛远,就是对易学有极高的造诣。不推荐一般的研究命理,学习占卜预测的易友去读邵庸的《击集壤》《渔樵问对》《观棋大吟》。原因,其一浪费时间,其二需要很深的易学造诣,其三没有易学大师进行注释和解读的辅助资料。作为文学作品,手法单一,少有佳作;作为易学著作,诗歌涉及面广,不是易学专一作品,而且易理深奥难懂。如果是专门研究邵庸先天学,邵庸的所有作品都值得去阅读。

《大易吟》原文:

天地定位,否泰反类;

山泽通气,损咸见义;

雷风相薄,恒益起意;

水火相射,既济未济;

四象相交,成十六事;

八卦相荡,为六十四。

      点评:

       这首诗是对孔子《说卦传》的深化解读。《说卦传》原文:“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说卦传》这段话说的就是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圆图中:首先乾坤两卦,上下定位。乾在上,坤在下。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为天地定位。

      天地定位后,先天八卦圆形排布。左边:由东南兑,正东离,东北震组成左边半圆,为右旋(逆时针);右边:西南巽,正西坎,西北艮组成右边半圆,为左旋(顺时针)。读者可以自己找来先天八卦图参研。

       邵庸以前,八卦与数的关系是:“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邵庸推广从陈抟哪里接受的河洛学说,所谓先天学。给出的先天八卦与数的关系: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按邵庸先天数排列顺序,看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可以诠释“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的深层易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参研。

        邵庸的首诗,叫做大易,就是明确指出,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扩大,交互后成十六事,相荡之后成六十四卦。所以,六十四卦也被称作大易。

       “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天为乾,地为坤,天地交互成为两卦即:天地否,地天泰。这两个卦,否主凶,泰主吉,当然是相反的类象。

        “山泽通气,损咸见义;”山为艮,泽为兑,山泽交互成为两卦即:山泽损,泽山咸。这两个卦,损卦为施舍财物为义举,为道日损为道义;咸为夫妻之义。所以《损》《咸》见义。

       “雷风相薄,恒益起意;”雷为震,风为巽,雷风交互成为两卦:雷风恒,风雷益。这两个卦,恒卦意志坚定,“立而不易方”;益卦意志灵变,“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水火相射,既济未济;”水为坎,火为离,水火交互成为两卦:水火既济,火水未济。这两个卦,作者没有给予总结。既济表示完成,未济表示没有完成。这两个易理颇深。

       “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四象相交”?明明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大象,而且八大象双双相交,为什么说:“四象相交”?这里暗藏易理本质。八大象来源于四象。

        邵庸认为:“天依地,地附天,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依气。”天地就是阴阳两仪,两仪生成四象。“天依地”为少阳;“地附天”为少阴;“天地自相依附”就是说:天自相依附为太阳,地自相依附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太阴就是四象。八卦就是由这四象所生。这里暗含易理是:万物类象,最低要求就是四象,也即由阴阳两仪构成的四象。说白了:数一个是点,不能成形;数二才能做出“形”。所以,古人认为:一主天,无形,为气;而主地,有形,主形。三生万物,指的就是阴阳两仪相交,即天地相交构成人。这里人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的代表。有智慧的天与有形体的地,结合后就构成了有智慧的人。如果全部由阴构成,则是无智慧无思想的物;如果都是有阳构成,则是只有灵魂,古人想象成为:只有智慧的神仙。懂得这个易理,就明白“天依形,地依气”的意思。气为无形,为天,用阴阳来计量;形为形体,为地,用刚柔来描述。由阴阳构成的万物(四象)的生灭用气数来衡量。气数全无即为死,有气数尚存,就是生。万物气数增大,就是向好,吉利;万物气数减少,身体能量减少,就是向坏,凶险。

        有了上面的认识,就会对所有八卦大象都可称四象。四象就是象。每个卦就是一个四象。邵庸在诗中故意用“四象”就是引起读者注意,要理解“四象”。

        八个卦,两两相交,何以生成十六个卦。每一卦可以代表一件事。这里说“一事”深藏易理。为什么?一件事,如果确定为与一个六爻卦象所主,那么这个所主的六爻卦,就能预知这件事的所有情况。一个六爻卦可以解读一件事。

     “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卦。”这句话直接来源于孔丘《系辞传》中的“八卦相荡”。这里邵庸提示,孔丘所说的“八卦相荡”指的是“六十四卦”形成的方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孔丘的《系辞传》,自然知晓八卦相荡之意。另外,南怀瑾大师的《易经系传别讲》对“八卦相荡”讲得浅显易懂。想了解《易经》,南怀瑾的著作可以浏览。

第四篇  义利吟

        谈起邵庸,世人无不称道其《皇极经世》和《梅花诗》。《皇极经世》是用易理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古今只有一人。我们读历史都是读司马迁,司马光,罗泌,吴乘权等的著作,很少有人看邵庸通过易理还原的历史。按照邵庸《梅花诗》的预言能力,《皇极经世》的历史或可以参考。只不过现代史学家大多不通数术,更因为现代人对数术大多斥为迷信,所以只在少数人中传承。

       对于研究数术预测,需要弄明白天地初开的易理,必须弄明白甲子纪年所本的易理。即使使用纯《周易》进行预测,也必须弄通纪元。到底上元甲子是如何确定的?帝尧甲子是否符合易理?七曜齐元是否更适合对接上元甲子。现行的古代干支历,使用的是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七曜齐元之年月日时作为上元甲子。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宇宙中连珠排列成一线,就叫七曜齐元。古人用这一天的子时开始作为日历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这就是上元甲子。

       古人发现人类,万事万物的灾厄、劫数是循环的,是有周期的。例如:自古流传的阳九百六说。有心人曾经按照劫数周期进行总结,确实遇到某种特定年数灾厄会增多,而且大事件多有发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资料看一看。

        七曜齐元确定的上元甲子到公元1年确定为:10153917年。我们现行的干支历使用的是这个上元甲子确定;太乙式使用这个上元甲子开始五元六纪进行太乙积算的;玄空风水计算元运也是使用这个上元甲子的。邵庸使用的是帝尧甲子。计算基础是10153977年为上元甲子,例如:《皇极经世》以唐尧元年为甲辰年(公元前2357年),唐尧在位第一个甲子年为公元前2337年。这与杨景磐老先生所言相符合。中华历史年表使用的就是邵庸的帝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

        到底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那一年是公元前10153917年,还是10153977年还真是个迷。希望数学高手使用现代天文物理学的方法,计算出上元甲子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不过这两个数比较奇怪,相差正好一个六十甲子。这里笔者就是不在纠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破解这两个数的来龙去脉。

        每次写文章,如果有时间,都喜欢讲一些易学知识之后再入正题。今天我们试解邵庸的《义利吟》。这首诗背后到底隐藏多少易理,实在是检验一个人的易学功底。

《义利吟》原文:

贲於丘园,束帛戋戋;

义既在前,利在其间。

舍尔灵龟,归我朵颐;

义既失之,利何能为。

尚义必让,君子道长;

尚利必争,小人道行。

       点评:

       读这首诗,并不简单。这里有三个易学基础必须首先拿下。第一是《乾文言传》,这是孔丘大作,是古今对利和义诠释最透彻的文字;第二是《贲》卦,必须真正的明白其爻辞的意思和位象意义,并且深通《贲》卦“六五爻”为什么用《家人》卦来诠释;第三必须弄懂《颐》卦,明白《颐》卦初九爻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如果把“观”改为“归”意思是否变化了?我说的这三点,是学习《周易》必须知道的基础。当然,不排除,被文人训诂,旁征博引给弄糊涂的可能。

      “贲於丘园,束帛戋戋;”这里指:在山下修饰庄园,捆着的戋戋绢帛。山火贲,卦象就是山下有火。火为红色,所以这里《离》卦象征庄园布置的火红喜庆,里面还有一捆一捆的纤细的绢帛。按易理,一个卦有非常多的象意,可以从吉利方面去解释,也可以从凶险方面去解读。至于什么时候解读为吉或凶,全看环境,位置。例如:《贲》卦六五爻,虽然不当位,但是处于中爻,就要从吉利方面解读。另外,这一爻象古人用风火《家人》来解。《家人》是吉利的卦,卦象说:“言有物,行有恒。”

        说了这么多,总之,“丘园”和“束帛”都是财产。这首诗第一句的前半句,让读者看到了山下的财产。财产就是利,引导读者去思考“利”

       “义既在前,利在其间。”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必须熟读《乾文言传》。孔丘说:“利者,义之和也。”利就是义的总和。利就是利益,利包括财产、金钱、自身的能力。把利让给他人,就是是义举,简称为义。

       “义既在前,利在其间。”说的是“丘园”和“束帛”就是前面。“园”和“帛”就是利;“园”和“帛”就是义。孔丘之言:“利者,义之和也。”没有举出例子,邵庸这里用实例,明确告诉读者:前面的“园”和“帛”这些财产,就是义,利也在其中。非常形象。

       邵庸的这两句话,揭示了,财产中含有“义”和含有“利”。利和义是同样的东西。义和利是分不开的。

       “舍尔灵龟,归我朵颐;义既失之,利何能为。”这句话是承前启后。这里引用《颐》卦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朵颐。”这个爻辞的意思是说:你舍弃了宝贵的灵龟,却一直观察我尽情的吃象。说白了,就是你舍弃的宝贵东西给我,但是你却一直盯着我消费这些宝物。这可有一比:美国人援助他国的东西,他必须按美国人的要求使用,而且全程检查;中国人援助他国,不会去“观其朵颐”。易经中《颐》卦初九,虽然当位,而且有应。但是爻辞还是说,你虽然做了该做的义举,但是你总是不放心,非要死盯着我,所以凶。

       邵庸引用这句段爻辞,把“观”该为“归”,已经脱离了《颐》初九的爻意。改后的意思是:你舍弃了宝物,给了我去享受。说白一点:你把好东西让给了我,这就是义,自己也同样失去了利。所以邵庸说:“义既失之,利何能为?”意思是说,你舍弃了灵龟,灵龟就是财产,就是义,所以说:舍弃灵龟,义就已经失去了。义就是利,相互是不可分的,义失去了,同样利也就消耗了。既然你已经有义举,利还能做什么呐?随义的失去,而消耗没了。

      “尚义必让,君子道长;尚利必争,小人道行。”有了前面的解读,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崇尚“义”必须让利。消耗自己,救济帮助他人,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君子道的修为增加。崇尚追逐名利,有利必争,这是小人的为道的行为。这就是老子为道日损的道理。

       《义利吟》全诗揭示义和利的关系。最后一句彻底揭示了利和义之间的秘密。财产,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利。利中含有义,只有放弃,无偿消耗时才正式叫义。尚义,消耗自己的利,道业增长。争利,是小人崇尚的道行。

       邵庸用《周易》来解读义与利,凸显其易学功底。《周易》六十四卦爻辞,顺手拈来,毫无做做。也同时告诉读者,六十四卦爻辞不能当做金科玉津,需要灵活解读,灵活使用。

第五篇  大象吟

       邵庸无愧于易学五圣。对万物本质的认识叫人叫绝。《击壤集》里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篇,是其对万事万物认识毫无保留的诠释。许多诗篇告诉人们日常所见,日常行为应该如何看待。让读者知道古人是如何看待万事万物的。

       邵庸的《大象吟》是一个首比较难理解的诗。其中所含易理,与黄帝《阴符经》一脉相承。讲的都是非常至理。只可惜,今天人们不太在意,使自己处于不利境地。

       一首好诗,如果诠释得太浅显,会伤害原诗高贵的,深奥的等等神秘性。幸好,我的文章读者不多,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

《大象吟》原文:

大象自中虚,中虚真不渝。

施为心事业,膺封口功夫。

伎俩千般有,忧愁一点无。

人能知此理,胜读五车书。

       点评:

       要读懂这首诗,必须有《周易》基础,否则不知如何入手。“大象”这是《周易》的概念。孔丘给《周易》六十四卦每个卦标注象辞,叫大象辞;给六十四卦每一爻标注的象辞,叫小象。使用《周易》解读一件事,一般先选择一个卦来主这件事。所以,“大象”在这首诗中,指一件具体的事,就是今天的一个行动项目。“大象”是事体的轮廓。

       “大象自中虚”就是说事体可以有轮廓,按易理为形;“中虚”指的是中心虚。虚为无,所以,“中虚”为“中心无”。

      “大象”就是观大象,把看万事万物,为观大象。观事体,就观大象。任何他人观事体能够看到事体,但看不到中心。因为中心是虚无的。古人认为,“心和大脑”主智慧,思想,做事方案。“大象自中虚”就是说:观大象,只能被他人(或对手)看到事体,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实施方案。

      “中虚真不渝”就是说:做事方案,行动的想法必须保密,一直不变。

      “施为心事业”这里就是呼应前面两句,“中虚”就是心中行动方案,也可以称作“心事业”。“膺封口功夫”这句话进一步明确,“心事业”绝对要封口。“心事业”必须一个字也不能泄露,如同练功一样不能泄气。

        前四句诗,邵庸反复强调:“事以密成”的易理。

       “伎俩千般有,忧愁一点无。”这句话邵庸告诉我们,只要保密,守口如瓶,胸中千般伎俩(巧妙手段),忧愁就不会有。诗的余意是说,如果泄密,会给自己带来千般忧愁。

      “人能知此理,胜读五车书。”这句再一次强调,事以密成易理的重要性。用惠施“五车书”的典故来警示读者。

       有兴趣的 读者,想再一步理解“大象自中虚,中虚真不渝。”还需要会易学中的体用说。用为天道。天者不变其道,可变其体;地者不变其体,可变其用。如果依然不明白,就要学习张载易说中的气论。“太虚即气”。太虚就是气,气为阴阳,阴阳为道。道不可变。

        这里不能钻牛角尖,道如果变,可变者,则为道中之数。

第六篇  《观物吟》之一

        邵庸的先天学的基础就是宇宙生成说。任何学问不能正确说清楚宇宙生成问题,那么其理论根基不牢。就像西方的哲学,与牛顿的经典物理一样,进入上个世纪之初,就出现了瓶颈,到如今将近一百年了,一直没有发展。哲学中的辩证法的法则,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哲学一个世纪了,哪有新的东西产生。自己都在打自己的脸。为什么哪?因为哲学一开始,基础没有打造好。哲学建立了世界观说,把世界观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类。这是极大的错误。也是对世界本源无知的胡乱分类。按哲学的概念,分成物质和意识。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哲学上的所谓“意识”是可以隔空驱动一些物件,意识是有能量和力量的。所以说,哲学上分出的“意识”依然是物质。说白了,电脑的芯片也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物质的。西方人现在完全可以把大脑的记忆下载到电脑里。

       只有中国国学中三才理论才是正确的。世界由天地人构成。易经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的代表。三才中天地人中的“人”就是万物。为什么用人来代表万物哪?这里深藏易理。西方人推崇中国的“一元论”主要原因在这里。

       西方人重来不把《周易》当作社会学,或哲学,而是把它当作科学,天地万物终极法则。莱布尼茨看到中国的易学,启发其发现二进制数,认为数的伟大;波尔看到中国易学,用易理诠释量子理论。易经阐发的是天地自然法则的科学。西方科学家所说的中国“一元论”,就是指《易经》中的太极说。古人认为:太极为真一,太极内部阴阳鱼为浑元状态。太极内部也不是静止的,包括空、混沌、浑元几个阶段。易学认为:宇宙的全过程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太易到太极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这个话题太复杂,我们还是简单说。为什么三才中,用人代表万物?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代表万物。易理认为:一物一乾坤,一物一太极。我用易学预测例子来说明,你就会明白。太极含有两仪中,阳仪代表天,代表阳,代表思想和智慧,具有思考能力;阴仪代表地,代表阴,代表形体,具有实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阳爻和阴爻表示,这就是四象之一。一个人就是一太极,就是一乾坤。阳爻构成人的灵魂,思想和智慧;阴爻代表人的身体发肤。还可以进一步说:如果都是阴爻组成的万物,就是没有智慧的动物或植物;如果都是阳爻组成的万物,古人想象为只有智慧,威力无穷,没有身体的仙、鬼、神。“神无方而易无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关于西方哲学中物质和意识分类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哲学许多概念在量子科学面前,就是胡说八道。其实,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说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无数,是灭绝人性的理论。无数西方英雄豪杰或者说,无数西方正义势力和恶势力,都是使用“唯物和唯心”来划分阵营,互相消灭。这种学说是强大思想武器,好人也用,坏人也用。好人用来推翻旧世界,坏人用来杀害无辜科学家。想一想,美国人被哲学理论所坑,总是找对手,找假想敌,就是哲学思想在作怪。也让西方人学习中国的国学,为道日损,各国之间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命运共同体。

         好多伟人和学者,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直就是不醒悟。中国自己的理论自信全无,完全拜倒在西方理论中。经常拿西方理论来衡量中国的国学,实属脑残。说什么:“易学”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西方哲学是在中国易学起源至少二千年后才出现的带有血腥的而且是错误的东西,给易学当孙子都不合格。真的希望,中国文人和科学家,勇敢的否定西方理论,用中国的国学理论来衡量,诠释西方的科学。把西方的科学融入中国国学框架内,变成升级的现代科学。高铁就是吸收西方技术,升级为我国自己专利技术的。华龙一号又是一个好的案例。为什么我国文人和科学家不能把西方的科学理论消化吸收升级出更科学的更现代的理论。早一天觉醒吧。

       现在开始点评邵庸《观物吟》。邵庸《观物吟》同名的诗作很多,我选一首来点评。

《观物吟》原文:

一气才分,两仪已备;

圆者为天,方者为地;

变化生成,动值类起;

人在其间,最灵最贵。

     点评:

      邵庸的这首《观物吟》咏的是古代的三才说。前文聊的宇宙生成说,如果读者明白,那么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不成问题。

       “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太极一气刚刚才分开,阴阳两仪就已经具备了。这句诗为咏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人认为:宇宙起源于开天辟地,无极(即太易)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圆者为天,方者为地。”这是在咏“天圆地方说”。邵庸在这里明确指明:“圆的为天,方的为地,这是象。”因为,阴阳两仪之后,就是四象。四象说的是万物之象。

       在这里,必须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易理。“一”为太极(也叫真一);“二”为阴阳两仪(阴气和阳气);“三”为阴阳合体的万物,就是观万物看到的四象。这里必须理解:“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两仪生四象”之间的关系,和所包含的易理。

      “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宇宙生成说的开天辟地之后,天地交感生成万物。这是老子的天地自然角度理解。而《周易》是讲究“象”,从观象的角度来说:阴阳两仪生四象。这里四象,是从观象角度看到眼里的万物情况。天地初开时,万物还没有名字,所以按易理称作四象,简称象。

       而“圆者为天,方者为地。”就是伏羲第一次给万物分类,圆形的归到“天”这一类;方形的就归“地”这一类。天属阳,地属阴。这句诗也有了的说明,天圆地方,不能理解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这是无知,脑残的,直肠子看法。

       这里邵庸再一次诠释天圆地方说。乾为天,天的万物类象是圆,所有圆形的东西归天的类象;坤为地,地的万物类象是方,所有方形的东西归地的类象。

     “变化生成,动值类起;人在其间,最灵最贵。”这四句是总结,诗的意境就是三才世界。天地开辟之后,天地交感变化,生成动物,植物等等万物崛起。在万物之中,最灵的,最贵的是人。天地人为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的代表。三才的“天地人”其实就是“天地万物”。读者今后理解三才中的人,就要理解这个人为万物,甚至是万事万物。

       读者可以自己继续探索三才的秘密或更深的易理。提示一下,三才不仅可以从“形而下”去理解,也可以“形而上”去理解,所谓:“先天下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

第七篇《观物吟》之二

       邵庸诗作虽然比不了陈抟的诗句优美洒脱,但是言易理却是一绝。邵庸的每一首诗尽藏易理于字里行间。之前我应经试着解读了几首,今天再选一首《观物吟》点评,大家分享。

《观物吟》原文: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

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点评:

       这首《观物吟》易理遁藏的非常深,开篇表面意思就非常浅显,但是没有一定的易学功底根本就搞不懂。通读之后,通易理的人就会明白:这首诗是讲六十四卦的。与笔者之前解读的《观物吟》之一是姊妹篇,一首是咏三才,是观天,观地,观人的大象;现在《观物吟》之二是一首咏八卦,是观六十四卦之大象。有了这个背景思路,有了这个意境,解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耳目聪明男子身”暗指乾卦。乾卦为阳,阳主智慧,聪明。而且,乾卦卦体(经卦为三爻,重卦为六爻)六爻都是阳爻,比喻男儿之身。懂得卦象(《说卦传》是言卦象的),乾卦为头,耳目在头上卦象本来是坎为耳,离为目,但是邵庸把耳目作为形容词,“耳目聪明”主体是“聪明”,所以这里依然是指乾卦。

      “洪钧赋予不为贫”这句话暗指坤卦。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必须阅历广泛,通古博今。先说“洪钧”这是一个古人传说的神人,小时候,祖辈说:洪钧是曲蛇精。传说洪钧经历过许多混沌。洪钧是古人想象中的一个见证开天辟地的人,甚至就是开天辟地的人。《封神演义》中的那个鸿钧老祖,就是以传说中的洪钧为原型塑造的人物。本句诗中,洪钧比喻为混沌,能够提供“形体”,没有智慧的“象体”,纯阴的坤。“贫”的意思,实际是指“乾卦”,是一种谦称。例如:古人常说:贫道,贫僧。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乾)通体都是阳,地阴(坤,洪钧借指地的前身)给予阳(指乾)交感不是为了阳(指乾,用贫这个谦称来指代)。说白了,意思是说:坤来与乾相交感,不是为了乾。言外之意就是为了生成万物。

     “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这句诗易理藏的更深。首先要熟悉“天根月窟”的概念。古时候,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有“西压月窟”之说。《昭明文选》是汉文章的宝库,世间最好的文章都在哪里。牧乘、司马相如、杨雄等等,这部著作文人必读。因为是邵庸的诗,一定要用邵庸先天学的“天根月窟”说来认识。

      在先天卦中,东北方向为震卦,叫天根。震卦是从坤卦的方位发展而来。先天卦北方为坤。八经卦坤通体为阴。发展到东北方为震卦。八经卦的震卦,下爻为阳爻,上面两爻为阴爻。象征着阳气始生。全阳为天,震象征天开始生长,为天根。古人认为,太阳为卦爻全阳,用离卦代表。太阴为卦爻全阴。太阴古代也叫月亮,用坎卦代表。

       在先天卦中,东南为巽卦,叫月窟。巽卦从乾卦的方位发展而来。与“天根”道理一样。巽卦有下爻为阴爻,上面两爻为阳爻。乾卦全阳,而巽卦象征阴气始生。全阴为太阴,也就是月亮,巽卦下爻为阴,象征太阴开始生长,长到全阴就是月亮。所以形象的叫月窟。

       其实天根月窟的概念,还可以扩展开来,例如:朱熹在十二辟卦中找天根月窟。

       通体全阳,只能代表智慧,灵魂。通体全阴,只能代表形体,实体。“须探月窟方知物”那么从全阳的乾卦,是没有实体的,所以只有象,没有物。发展到巽卦,下爻有了阴爻,这时巽卦就有思想,又有形体。有形体才能叫物。所以说:探月窟才能知道有物。“未蹑天根岂识人。”坤卦全阴,阴爻代表形体,实体,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所以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到震卦。震卦下爻为阳爻,阳爻为思想,智慧,灵魂。所以说:踏上天根,才能够认识人。这里震卦既有阴爻也有阳爻,有形体,有智慧,所以才能认识人,才聪明。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这句诗就是补充说明,什么是“天根月窟”。直接点明:巽为月窟,雷为天根。八卦中,震为雷。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这句诗邵庸交代六十四卦的易理。提示六十四卦可以看做“三十六卦”。为什么哪?

        举个例子:地天泰卦和天地否卦,在邵庸看来是一个卦。在桌子上写一个六爻卦地天泰卦。你走到桌子对面去看着个卦,就变成了天地否卦。同样的方法,六十四卦立即变成了三十六卦。其中有八个卦,怎么看都不变,例如: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所以有五十六个卦可以二合一。

       《序卦传》按来之德总结:上经为十八卦,下经为十八卦,总共三十六卦。

      “天根月窟闲来往”指的是卦变,从月窟开始变卦,一直到天根;再从天根开始变卦,一直到月窟;这就是往来。这里变卦说比较复杂,本文无法展开,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找资料学习。不懂变卦,学习《周易》等于没有入门。

      “三十六宫都是春。”这里三十六宫就是指我前面所说的六十四卦浓缩成“三十六”卦。邵庸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周易》六十四卦的方法。把这三十六个卦的卦象看明白。按易理:泰否虽然是两个卦,占卜遇到泰卦,如果泰卦不能说明求测的问题,就可用否卦来找求测问题的解。因为泰否是一个卦。

      “三十六宫都是春。”这里“春”是四时之一,这里统指春夏秋冬。邵庸这里告诉我们,看卦象,就是观象,要与四时结合。观卦象,要在春夏秋冬四时休旺来理解这“三十六”卦。不能孤立的去观卦。这里“宮”也可以作为卦的形象量词,这里指三十六卦所处的环境。京房有八宮卦。九宫格与后天八卦合体,也可以把第六宫叫乾宮。

第八篇   《观物吟》之三

      邵庸的诗作,读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读着大师的诗作,仿佛一个活生生的邵庸就是在眼前,音容笑貌,心路历程,为市井朋友解卦,与朝堂大臣踏青。春和景明,天津桥上看南方的鸟飞到北方,预言王安石的崛起;一个传统的高人,住在距离天津桥不远的安乐窝。感觉在与古人对话。

       今天再选一首《观物吟》来解读,邵庸是古今观物高手第一人。

《观物吟》之三原文:

物不两盛,事难独行。

荣翠迭起,贤愚并行。

      点评:

       这首是看起来简单,却不容读。“物不两盛,事难独行。”表面意思是:万物不能两次昌盛,万事难以单独施行。这么解读虽然通顺,可以体会,但是却没有领略诗中遁藏的易理。等于还是没有明白这首诗的真正意思。

     “物不两盛”需要用易理来解读。物可以扩展为万物。三才说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才的世界。这里的人是万物之灵,代表万物。本来三才应该是:天、地、万物。为了说明天地之本质,古人用天地人定义三才。

     “物不两盛”中的“物”转换成最高级的物,即万物之灵的人来解说,就非常容易明白了。古人说:“人无两次再少年”。的意境一样。“盛”就是人最旺相,处于帝旺之时。任何人都有从生到灭的过程。万物也有生灭。同样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过去的时代不会再来。

       如果想更进一步明白,人不能再少年的原理。可以举一个例子。

       古人把人的一生划分十二个阶段,叫十二长生。包括: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按易理是不可逆的,人不能有两次帝旺,也不可能两次长生。就是不能出生两次。十二长生的易理,古人扩展到万事万物,都符合其法则。所以,邵庸说:物不两盛。

    “事难独行”这句话意思是:事难单独运行。万事的展开都是会受周围环境,对手,盟友的影响。一句话:一个人难成事。但是,这句话遁藏着易理。

       从观象角度,人的心智,大脑为天,为阳。人的智慧,谋略,行事方案都有心和大脑主导。人的智慧属于阳,通天。人的身体,手脚为阴。按古人宇宙生成说:人为三才天地人的人。天为阳,与地为阴交感,由地孕育产生天地合体的人。天提供人的智慧,地提供人体。所以,人就是与宇宙一样,是天地按自己的模式创造的小宇宙。我们宇宙是天地成就,人为万物灵体,也是一个天地构成的与宇宙相同的小宇宙。人要做事,必须天地配合才能实现。天提供之后,方法,智慧身体去行动。这也是邵庸“事难独行”所遁藏的易理。

       读者懂了三才说,能够解读古人许多奥秘无穷名句。作为中国人,老祖宗千辛万苦,经历无数劫厄,才传承下来的太极说、三才说、五行说、八卦说都是天地终极法则。

       烽火戏诸侯,犬戎灭东周,周天子的图书馆被兵戎蹂躏,三皇五帝的典籍经历了第一次浩劫,结果无数典籍流落民间;

       孔丘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怨恨河不出图,洛不出书,风角不至。圣人泪如雨,叹大志难伸,把人生的悲愤化作犀利的倚天剑,删古传《六经》,几万首古诗仅留下《诗三百》。从黄帝,夏二千年的文章删到只剩下不到24篇。这是华夏典籍经历的第二次浩劫,结果后人只能看到孔丘想让后人知道的严重残疾的典籍;

       李斯给秦始皇出的馊主意,焚书坑儒,秦始皇一怒,引发伤天地,泣鬼神的,人妖共惧的九州烈火,焚尽四海藏书,这是华夏典籍经历的第三次浩劫,结果无数典籍烧毁,上古文明和智慧大量失传,再没有人知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什么内容,成了传说中的典籍;

       永嘉之乱,是中华典籍又一次大型浩劫。好不容易,发现先秦魏国大墓的十几车竹书,让人类有一观先秦的书籍,可惜,永嘉之年,八王之乱,战车再一次碾压了失而复得的先秦书籍和无数幸免遇难仅有书籍。从此,华夏书籍几乎没有完好的。

       历尽劫波,千锤百炼的,经过几千年检验的太极说、三才说、五行说、八卦说都是闪耀历史光辉的圣典,是值得我们华夏子孙学习的。虽然西学帮助我国重新复兴,但是,国学不可不传承。

         我们继续解读《观物吟》之三的最后两句。

       “荣翠迭起,贤愚并行。”这句话容易理解。“荣翠迭起”值得是人的一生荣辱起伏不断上演。这句话对应“物不两盛”。“贤愚并行”意思是一起做事的人一定是贤明的和愚蠢的并行。这句对应“事不独行”。这最后一句,告诉读后,做任何事,不可能都优秀,这是自然法则。

第九篇   《观物吟》之四

       陈抟抛出的图书说早期有个著名的争论。图书的“图”指河图;“书”指洛水。陈抟的图书是两个数图,一个由十个数组成,一个由九个数组成。第一个把河图洛书公诸于世的人叫刘牧。刘牧认为九数的为河图,十数的图为洛书。宗这一种说法的人很多。同样得到传承的邵庸却认为十数的为河图,而九数的为洛书。宗这一种说法的人也很多。即使到现在,看着刘牧说法,一直感到别扭。但是刘牧有事用河图洛书诠释《周易》的第一人,理论为正传,所谓“根红苗正”。

       为什么会感到别扭哪?因为明代朱熹支持邵庸,认为十是河图,九为洛书。明代以后主流学者都是公认朱熹的选择。邵庸虽然指出河图洛书,但是对河洛理论的研究著作没有刘牧的专业和深入,邵庸主要精力用于研究的是先天图。世传:邵庸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包含《周易》和《易传》所有易理;刘牧的《易数钩隐图》是河洛之祖,学习数字解易的第一书。虽然河图和洛书名字搞混,但是刘牧对龙图的解读,确实无人能敌。读者如果象我一样,感觉别扭,索性把刘牧著作中的河洛调换一下,去阅读便罢。学习河洛理论,刘牧的著作是绕不过去,就像写中国革命,是绕不过林彪的。

       今天我们再解读邵庸《观物吟》之四。观物,理解成观象。万物是一个小宇宙,我们万物之象,要对应到卦象。卦象与物象是一致的。用六十四卦参透天地万物,就是观物。

       必须理解观物和观卦的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周易》。另外,学习《易象》不能拘泥于孔子的《象传》。学习孔丘《象传》和西伯姬昌的卦爻辞,主要是学习他们解卦,观卦的方法。六十四卦原本是没有卦爻辞和象彖辞的。如果被西伯姬昌和孔丘的那些东西束缚了手脚,你的易学修为则大打折扣了。

《观物吟》之四原文:

 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聊静权。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点评:

      “地以静而方”:地的万物类象为阴,为静,为方。

      “天以动而圆”:天的万物类象为阳,为动,为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聊静权。”观物,分辨万物类象就要确认斧正万物是方的还是圆体;还要明确权衡是动还是静。这里“聊”借指“些微的动”。

      “静久必成润”这句话说万物产生是从水开始。古人认为: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首先生成水。水生成之前的天地历史非常久远,一片死寂,不知经历的几多万年。按照易理:天一生水,地六乘之。按河洛理论,水数为一。古人用易理中极变理论认为:世界静久了,静到极处,水第一个被生成。水的功用为“润下”。这是大禹洪范五行认为:“水润下,火炎上,金从革,木曲直,土爰稼穑。”

     “动极遂成然”这句话说万物运动极处变成火。这里“然”就是“燃”的通假字。火的功用为炎上。“炎”通“燃”。洪范五行理论认为:“火以明热为体,炎上为用;水以虚寒为体,润下为用;木以温柔为体,曲直为用;金以强冷为体,从革为用;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用。”为什么动极成火哪?

      按易理,火的卦象为离。离为太阳、为火。先天八卦图中,乾为天,天地定位,则乾卦为天极,最高。易理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后天八卦天位为离。(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合体)。这样洪范五行理论与易理铆合,离为乾体之用,离之用为“炎上”。所以,邵庸使用“动极成然”这个“然”。

     这里邵庸给大家指明了易理中:“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的道理。更提示读者“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的易理所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资料仔细研究和体悟。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这句话在明白了上面笔者提示的先天和后天八卦理论,以及洪范五行理论,就是很容易理解了。润就是指水的润下功能。如果水的功能都可以运用了,当然水体早已具备。同理,火的炎上的功能可以发挥了,当然火体一应俱全了。这里火体全包括体用。后面还会介绍体用知识。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这句话含有五行相生之理。“水体以器受”实际是指“金生水”。表面意思是容器可以承受和装载水。“火用以薪传”实际是指“木生火”(薪,为木材)。表面意思是火的燃上功用是用木材来传递的。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这句话比较难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体用的实质。邵庸有一套完整的体用系统。体用是易学里比较重要的概念。在邵庸解释卦象时,首先分清八卦的体用。体为主,用为事。说白了,体为己身,用为别人或事。体用理论是邵庸解八卦的核心之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细心研究邵庸使用体用说,的神奇解卦技巧。

     “体在天地之后”是说太极阶段,天地开辟自后才有天体,地体和人体。没有天地那来的天地万物的形体。

      “用起天地先”这句话是需要仔细体会其中的易理。前文诗句有“体备用全”之说。天地造出万物,是仿照自己建立的小乾坤宇宙体。用人来代表。人被天地构造之后,天给人的智慧和思想;地给人以身体。天地合,人才“体备用全”。根据邵庸体用说:体为主,用为事。人是乾坤合的小宇宙,要做事,必须具备“天地合的完整的人”。但是,主导人智慧思想,指挥做事的是人体(乾坤体)中的天。天为阳,是先天首先提供的。所以,做事最先是从天开始,智慧的本源,先于人体宇宙天地。所以,先规划后,由智慧指挥天地合体的人行事。虽然我讲的比较麻烦,但是读者要自己体悟,“用起天地先”。必须灵活思考,换位思考。“用无定体,体无定用。”琢磨通了,解卦会上一个层次。

第十篇  宇宙吟

        邵庸的《宇宙吟》是其一千五百多少诗中最难参透的诗。今天把这首诗拿出来,心里没底。大家权做参考或者灌水吧。如果有参透这首诗的,希望能够回复,不吝赐教。

直接上《宇宙吟》原文:

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

绵绵而若存,用之岂有勤。

     点评:

      不要小看这四句诗,句句有来历,句句深藏易理。为了能够找到邵庸要表达的意思,笔者先把与这句诗相关的引用资料补充一下,然后再去解读《宇宙吟》。

       这句是难度在于:

       其一:本诗开篇两句来源于《黄帝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需要读过《阴符经》,才能明白邵庸所要表达的意思。

      其二:本诗后两句来源于《老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需要读过《老子》,才能明白邵庸所要表达的意思。

     《阴符经》是与《周易》《老子》齐名的古代奇书。这三部经典著作归根结底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就是易理,天地自然的终极法则。《周易》《老子》都不超过五千字,《阴符经》惜字如金,只有短短不到四百字,却讲出了与《周易》《老子》一样多的易理。

      为什么对邵庸的《宇宙吟》心里没底,正是因为这本《阴符经》和《老子》这两部难懂的书。而《阴符经》笔者读过千遍以上,根本没明白其道。在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解读。邵庸的《先天学》正是效仿这三部著作。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邵庸的《先天学》基本没有形成文字,也没有任何泄露天机的文字资料。更难学。

      邵庸为他的《先天学》留下了一首诗《先天吟》:“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下功夫;拔山盖世称才力,到此分毫强得乎。”这里邵庸义正言辞的告诉那些想得到其先天学的人:要问先天?我一个字都没有。如果象学习先天学要自己下功夫。可有一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他的才力到达的地步是分毫强行得到的吗?邵庸这是告诉用诗告诉后人:中国的绝学《易经》《老子》《阴符经》,包括其先天学,不仅需要读尽天下的书,还要有超绝的天赋和悟性。

       我读了许多解《阴符经》的著作,基本上是胡说八道,流于表面字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就像这句“宇宙在乎手”,直接解说成:“宇宙在手中”。这种解读,几乎是文人,老学究训诂那一套,解释字的本义而已。所有的解读根本没有说清楚,等于“张三是张三”重复一遍。任何人都知道:宇宙比你手大多了,宇宙在手中,简直痴人说梦。《阴符经》是严肃的科学著作,绝对不会去夸张的。背后一定有遁藏的易理。

      “宇宙在乎手”到底是什么意思?

       邵庸引用了《阴符经》这句话,想必邵庸是认可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继续说说《阴符经》。据说《阴符经》是通过骊山老母的指点,李筌才明白其意的。

       《阴符经》开篇点出中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思是说:观天的法则,按照天的法则去行动,完了。关于《阴符经》就是说这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阴符经》原著来读。实在不明白可以参考《天机经》。

       《老子》这部书更有传奇色彩。传说老子是给周天子管理图书的。西出函谷关准备归隐,守关的关于尹喜要拜老子为师,老子为了早一天过关,写《道德经》五千言给尹喜,才被放行。老子出函谷关后从此消失,杳如黄鹤。老子的五千言,阐述天地终极法则,是留给整个人类的宝贵文献。许多学者以为老子是主张无为,小国寡民等表面意思,尚没有破解老子蕴含的深奥易理。把老子当成哲学,这又是一桩用孙来解释爷爷的脑残人士。老子是科学秘籍,不只是社会科学,而是阐述天地万物的终极法则。

       啰嗦太多了,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解读《阴符经》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首先把这句话前边的文中交代的核心内容补齐,就可以解读通了。

      《阴符经》原文节选: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文句中“五贼为:命、物、时、功、神。”这是《阴符经》全文要教会后人如何发现五贼的方法。全文详细说明什么是贼命、什么是贼物、什么是贼时、什么是贼功、什么是贼神。如何去发现。只可惜,全文为双关密文,普通文人看不懂。这五贼都是天地自然终极法则的机密。历史上学会和悟出五贼的人,即发现五贼之人都是声威贯古今的人物。如:黄帝、周文王父子、管仲、范蠡、张良。当然如《阴符经》所说:见之者昌。“昌”为旺盛,崛起之意。

     “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这句话中,首先要懂得易理,才能读懂这句话。阴阳太极说中,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阳主智慧,思想,心智,无形的东西;阴主形体,实体。天为阳,主心智,智慧。地为阴,主形体,实体,没有智慧,没有思想。所以,这句话说:五贼在心。古人认为智慧是有心和大脑的功能。“施行于天”里的“天”就是主人的思想智慧,与“五贼在心”的“心”是同一个意思。人的行动是通过心和大脑指挥行动。

      说白了就是:发现了五贼,心中就有了五贼,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施行。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句话参考前一句,顺理成章,向前推进。这句话还要补充一点易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宇宙,万物自身也是一个小宇宙。所谓:“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在邵庸自己的《观易吟》中就有:“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明白了这个道理,诗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就可以解释通了。“宇宙在乎手”是指自身就有一个小宇宙,就如同宇宙在手一样。五贼就在自己这个宇宙天地里。“万化生乎身”意思据说:“万千的变化都从自己身体出发。”

       这里要明白一个易理。人身是一个宇宙,有天地,就是有阴阳。天为阳,主思想,方法,行动方案等;地为阴,主形体,对于人就是身体。所有,天主智慧,指挥身体,身体才能行动。大脑指挥身体说话、写字、做出各种行动。所有,万千的变化都是从身体发出。如果发现了五贼,象心脑装着,永远也不会变化。

       明白了《阴符经》的这句话,邵庸《宇宙吟》的前两句就是非常容易理解了。

     “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这句话意思是:宇宙在宇宙自己的手上;万物的小宇宙在其身体中。

     《宇宙吟》的后两句:“绵绵而若存,用之启有勤。”要搞明白其,就要先明白老子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也要把原文前面的语句补全才能说明白。

     《老子》原文选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看看这段文字,又是一个硬茬。比《阴符经》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子》《阴符经》《易经》都是及其难读的著作。尤其是被训诂的文人和搞哲学的教授胡乱解读。弄得读者,莫衷一是,越看越糊涂。在加上佛道高僧进行玄化出来,更是雪上加霜。几部科学著作,被这些不物理的易学大咖,哲学大亨,佛道大德把好端端的祖先心血给糟蹋得不成样子。老祖宗不过五千字的著作,竟然给扩展到需要一列高铁都装不完的解读著作,贻害子孙。这与现在电视剧可有一比,本来十集可以完成的电视连续剧,非要拉长到七十集,让观众受苦。

      我们继续解读《老子》的这段话:

       解读《老子》最权威应该是河上公。河上公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与鬼谷子、黄石公一样神奇高人。不过河上公解释这段《老子》的话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的。大概意思是说:口鼻是天地之门,呼吸绵绵,要温柔不要太快过度劳累。显然,邵庸引用这段话不是讲养生,而是讲宇宙,是讲观宇宙的成象。

    “谷神”为生养之神。古人认为五谷的生养功能是其内含的元气。这里老子实际是指是太极之中的真元。太极中的真元是不会死。

    “玄牝”这里玄牝两个字也不能按本字理解。“玄”意思是深奥,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陈抟认为睡梦里是世间第一玄。老子本章题目是成象,就要根据易象来诠释。所以这里:玄为阳,为天。“牝”为雌性,一般用于阴阳相关的表达。母性为阴,地象。所以,“牝”为阴,为地。

       以上的说明,读者应该能够理解:“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意思是说:天地未开之前浑元状态时,天地之象已备,读者可以看看阴阳太极图。生天地万物的真元气不会死,不死就会变化生成,就是阴阳,阴阳也为天地之元。

      古人认为万物出生需要从一个孔出来(古人称窍)。老子把天地出生地笔者阴阳之门,也叫天地之门。太极浑元中的阴阳,是天地出生的门。出生地当然是天地的根。

      古人描述太极浑元状态时,就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示,天地未开,宇宙所成之象,真元之气若隐若现,绵长不断,应用这些天地真元之气不要太勤快,要慢慢生成。人生小孩都要慢慢,不能太鲁莽。这是这个状态。

     老子的这段话,就是描写天地初开前夜之象。古人作诗,多用隐晦之语。

      至此,邵庸引用的《阴符经》和《老子》的原话都做了充分解释。再看《宇宙吟》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绵绵而若存,用之岂有勤”这句话是写开天辟地之后的大象。意思是说:万物自身的宇宙就像在其手里一样,万物自身的宇宙好像绵绵而存在,用的时候不用再担心“用之不勤”。因为这是万物自身的宇宙,没有天地出生养胎时那么娇贵。

       读邵庸的诗,需要细心体会,要联想到易理,否则,看表面意思似乎难解。

       另外,读者想更深的理解邵庸的《宇宙吟》,要找来古人的关于宇宙模式的资料。《云笈七签》是道教理论的浓缩版,普通人读其就可避免读《道藏》。古人的宇宙模式并不统一,但大体上差不多。笔者感觉邵庸心里的宇宙模式是可信的。宇宙初开假说是否正确,关系到科学基础,今后的学说是否正确。西方哲学的处境,和停滞不前的发展就是因为基础错了。尤其是“物质和意识”、“矛盾”概念的设置,或者叫定义不科学。才造成今天西方哲学发展的瓶颈。西方哲学担当不了万物终极法则。只有人文的东西与自然天地的道理一致,找到它们共同遵守的终极法则,才是正确之路。科学法则为天地万物所共同遵守。

第十一篇   听天吟

       邵庸的诗深藏易理,如果把遁藏的东西摊开,就失去了其神秘性。这就如同看景不如说景。曹操看到渤海边散落到海水的石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苏东坡看到一处火烧石的长江岸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因此,我也不建议,去揭秘邵庸的这些易理诗作。甚至《周易》《阴符经》《老子》这些著作背后的易理,也不要去点破。读者在自己学习中,亲自探寻到其中奥妙,岂不更妙。

     今天选出邵庸的《听天吟》进行点评。

《听天吟》原文:

上天生我,上天死我;

一听于天,有何不可。

      点评: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上天掌管人的生死,什么时候让我生,什么时候让我离开,悉听尊便,有什么不可以的。

      古人讲上天掌管人的生死,这不是迷信。邵庸在这首诗中透出的观点,出于《阴符经》。读邵庸《击壤集》中的记录生活的诗句,明显感觉他把《老子》《阴符经》当《易经》来读。而且深深的体会这三部辉煌著作的遁藏的易理和探索天地的奥妙之处。

《阴符经》原文选段: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这是《阴符经》原文。邵庸读到这这里,体会到天地自然之理,才发出《听天吟》与古人对话,与《阴符经》对话。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就是邵庸《听天吟》所要表达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邵庸的生死观与古人的生死观共振。但是:《阴符经》“天生天杀”表达的意思,要比邵庸的更宽泛。《阴符经》揭示的是大自然的易理,老天生万物,老天灭杀万物,是自然之理。这是自然界的终极法则。言外之意,万物不可以胜天。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其中易理需要细心琢磨和体会。这里是告诉人们:行动,做事的方式。你出生的时间,老天事先是不会让你知道的;万物灭绝的时间,上天也不会提前告知你。万事万物的气数,在不经意间减少,象盗贼一样暗损万物的气数,直至灭绝。事情做完了,你自然知晓。这就是《阴符经》告诉你的做事方式。古人为了更加强调泄密的严重性,告诫后人:上天已经设下魔咒,泄露天机者,有损阳寿。这是古人从侧面,强调事以密成的客观法则。

       两军对垒,只有对方失败之后,才知道你的行动意图。在自己胜利之前,绝对不能泄露任何与对手作战的任何信息。这也是《阴符经》在战争中应用。现代,许多人做事,不拘小节,口里“明人不做暗事”。这在古人看来,是寓言中的人物。

      反复强调三盗,就是告诉“天生天生”是上天的行为,不会提前告知的。这是上天做事的法则。人做事,要法天,做事时,在没有成功之前,不能泄露行动意图,即使是无关紧要的内容。这是万物对垒的天则。

第十二篇  得一吟

       邵庸师传于李之才,李之才师承穆修,穆修学易于种放。陈抟传先天图给种放。邵庸的学问间接来源于陈抟。只可惜,其师傅,师爷等都没有给后人留下著作。邵庸是光大陈抟学问最有成就的人。从此,历史上图书学(即河洛学,或先天学)兴起,世间又多了一种用数字来解读易经的学问。

     今天我们选邵庸《得一吟》,词句简单,一定要懂得背后的易理,才能明白邵庸表达的意思。这是咏阴阳爻作用的诗。

《得一吟》原文:

天自得一天无既,

我一自天而后至。

唯天与一无两般,

我亦何尝与天异。

      点评:

  “天得一天无既”直译为:天得到一,天还没完。这“既”就是既济的意思,之完成。可以参考邵庸《阴阳吟》的句子:“阳行一,阴行二;一主天,二主地。按易理:一为阳,为天。天不用得一,天就是一。

   “我一自天而后至。”这句话说明邵庸的:“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思想。懂得三才的易理,本句话自然明白。人为天地所生,天地交感,天提供一阳给地,地一阴配阳,孕育生生人。人含有一阳一阴的万物之灵体。阳主思想,智慧;阴主身体。所以说“我一自天而后至。”就是说我的阳一,是天通过地交合,传给我的天阳一。按顺序,自然是后来的。

    “唯天与一无两般”意思是说:天和一没有什么不一样。根据上句话的易理,我的阳一就是从天的阳一而来,是传承自天。暗指我的阳一与天的阳一是一样的。接着,引出下句。

      “我亦何尝与天异。”这句话意思是说:我又何尝与天不同哪?这句话首先说明:我的智慧(阳爻,一代表)得自天,与天一没有什么两般。其二又与天人合一理论暗合。我自己就是小宇宙,我身处在宇宙中。代表我心智,智慧来自与天,与天同思想。“串”的象意就是宇宙的天心与我心相通的易学。心相通,就是天的智慧与智慧相通。这也明确告诉后人,人可以有与天一样的智慧。人是可以认识天道的。人类终将发现天地万物的终极法则。

第十三篇  《天人吟》之一

       邵庸的祖师陈抟是非常有作为的道士。陈抟不知从何处得来或者自悟的二十一张密图,他自称为龙图。在其大限快来时,赶紧寻找道友把看懂龙图传承下去。由于世上符合条件的好人难寻,怕误传匪类,十年间才传出几张图。终于没有办法,干脆找来雕刻师傅,把这些龙图都刻到华山石壁上,给后世有缘人阅读。二十一张龙图雕刻完毕后,陈抟突然想起,后人不一定能够看懂,赶紧写了一个说明书,取名《龙图》。目的是让后人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不要象《周易》《老子》《阴符经》一样,后人难于破解。

       不幸的是,国家兴亡,世事难料。今天,华山石壁上由于历史的侵蚀,二十一张龙图已经没有了踪迹。陈抟编著的《龙图》也仅仅残留了一篇《龙图序》传世。有幸看过二十一张龙图的人,当时又没有重视,得而复失。幸好陈抟急忙找来道友传出来的几张图,都得到了有效传承。周敦颐得到太极图,成就一代理学宗师。从此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阴阳太极图问世(阴阳鱼太极图定型于赵伪谦)。刘牧得到了河图和洛书,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数字解读《周易》的第一人。从此中国历史上开始有河图洛书数图问世(河图洛书命名最终由朱熹敲定,后人共尊)。邵庸得到了先天图,成为陈抟最有成就的后代传人。从此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先天图问世。(先天图即六十卦先天方圆图)

     传说,陈抟的二十一张龙图,张张都是无价之宝。

     今天我选邵庸《天人吟》来点评。

《天人吟》原文:

天生此身人力寄,

人力尽兮天数至。

天人先去不毫芒,

若有毫芒却成二。

      点评:

       读这首诗需要补充几个概念。什么是天数?什么是定数?什么是气数?什么是变数?先天学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数。万物本身有气数。气数没了就是其灭亡之时。万物皆有天数。古人想象着大自然赋予万物各种天数。易理就是研究天地万物的数和象的。易经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中天数五,地数五。有的数是劫数,有的数是厄数,例如:阳九百六。事情到了一定的时候,必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这是天数所决定。万物皆有定数,到了这个数字,一定会发生定数所规定的事件。万物皆有变数,一个定数本例会发生的事情,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出现了变数,原来规定的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能够计算或通晓万物所有的数的奥秘,懂得易理,就可以推断万物的天数、定数、气数、变数等。要得到这种深通的能力有五条途径。据南怀瑾说:佛教里有报通、修通、鬼通、妖通、依通。这五种方法。报通是指因果报应而获得;鬼通指因归魂附体而获得;妖通指妖精附体而获得;依通是指依靠易理推断而获得。

    “天生此身人力寄”这句话说:一个人天生其身体就有能力存寄。言外之意,身体中的能力是有气数的。气数是老天赋予的,所以也是天数。

   “人力尽兮天数至”这句话说:人身体寄存的能力用尽了,气数也归零了。这说明天数也到了。

    “天人先去不毫芒”这句话是说:天先离开人距离没有毫芒。毫芒指细微的距离。

    “若有毫芒却成二”这句话是说:天人之间的出现哪怕是微小的距离却变成了“二”。这里“二”为偶数,为阴,指死亡。

       这里面的易理是:人为万物之灵,是由一阴一阳构成的小宇宙。阳主聪明,才智,无形的灵魂等。阴代表身体,就是可以看到的人体。阳为天,人为天地所生的阴阳体。这里人就是人体。天主人的智慧和灵魂,天离开了人,就是灵魂离开了。没有灵魂和智慧的人体是尸体,就是气数已尽的纯“二”。

      邵庸全诗告诉读者,人是天地所生,天主灵魂,地主身体。天地合一就是有气数的人,如果天(灵魂)没了,人只剩下一个臭皮囊,没有用的。除非传说中的借尸还魂。

第十四篇   《天人吟》之二

      邵庸的《击壤集》,纯文人不要去读,不通易理的人不要去读。想从邵庸诗作中学习易理,难比登天。什么人适合读邵庸的诗作哪?一般有易学基础的读者,为了验证自己的易理掌握是否准确,可以阅读全部邵庸的一千五百首诗作。可以细心体悟自己掌握的易理,与邵庸的易学感悟诗的意境相碰撞。挑战一下邵庸对易理的认识。

《天人吟》之二原文:

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身安心乐,乃见天人。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

      点评:

    “天学修心,人学休身。”古人认为:心和大脑是主人的智慧和思想。而天为阳,为心智、为智慧。所以,修习天学就是修心。而人为天地交感,有地孕育产生人。人为人体,是有形的,为阴。人的学问,主修身。

       古人三才说认为:人为天地生成体。天地不可缺。天主智慧,灵魂;地主身体。作为人,修习智慧,增长知识是天学;保养身体的学问,就是人学。保证人体中的天地构成的小宇宙不会分离。天没了,表示大脑死亡,人体也废了;地没了,智慧和灵魂无所依托,人体没了,只有灵魂,就是不是人了。这也是: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天?背后的易理。

    “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句话说的是,身安,就是人体小宇宙的天和地都安全运行,所以,作为天地体人(小宇宙)正常存在。这里,天即心智,智慧;人指人体。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因为人体小宇宙,天和人是一体的,所以天与人没有距离,当然相去不远。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这句诗承接上一句,邵庸所说的天人不远。因为这句话遁藏天人易理,所以知道和理解这个易理的人是很少的。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这句话再一次说明:人指人的身体;天指人心,心智。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表达意思的深化。心已经不乐观,依托心智的人的身体哪里有安静的理由哪。言外之意:心驱动身体,心会给身体发出相同的信号,所以身体也不可能安静。这也是中医,伤心、烦恼会伤害身体的终极原因。

      阅读邵庸的事,大多是对观物,观象的心得。本首诗讲的是三才里的人。邵庸观人,看到了人就是一个小宇宙,人自有乾坤。告诉读者,人的智慧就是人本身小宇宙的天。

第十五篇   观易吟

       谈邵庸出来《皇极经世》《击壤集》这些公开行世的庞大著作,还有私底下传承的《梅花易数》《河洛理数》等冠名邵庸的著作。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人传承技艺有两种方法:采用阳的方法,就是大张旗鼓,公开发行;另一种采用阴的方法,私下传授,传子不传女,天下择善者或有缘这传之。例如:《周易》在儒家的传承,是官方的,学习研究儒家传承的易学,是被人尊敬的;京房另辟蹊径,搞出的五行纳甲等象数解易,民间方外传承,一般污名化,属打卦算命,是被官方和正常人看不起的能力,所以采用阴道传承法。

       其实象《梅花易数》宗邵庸为祖师,《河洛理数》宗陈抟邵庸师徒,是为了让这门技艺获得重视和得到有效传承。书籍考证问题是训诂专业的人事考虑的事情。我们学习一种技艺,指看他是否符合易理,是否能够准确完成预测。不要轻易否决或斥为虚假或伪书。

      今天要解读的邵庸诗作与《梅花易数》有关,所以交代了一些对其看法。

《观易吟》原文:

一物其来有一身,

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

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

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上焉有两般义,

道不虚行只在人。

点评: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万物也是乾坤体,禀天地之气生。古人认为: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物体也有生灭气数。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在三才说中,万物为天地所生,三才中人为万物之灵做代表,形成三才理论。邵庸诗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能够知道万物是否自完备(指结构完整性)需要同我进行比较。这里的“我”借指万物之灵的“人”。“肯把三才别立根”就是承接上句:要知道万物与人有什么不同,肯定要把万物之中的天地人三才分别树立起来进行比较。“立根”就是把万物内部构造解刨,天、地、人分开就知道万物与我有什么不同。

     《周易》曰:“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万物在四象阶段已经完备。与《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生万物”是同一个阶段。《周易》是观象角度看,第三步就可以观察到“象”;《老子》是写实,从万物本来生成过程看,第三步生成万物。

      《周易》四象理论就更具体。“无极而太极”为无中生有。太极具有阴阳两仪。一为阳,主天;二为阴,主地。太极图为:“一涵三”。阴仪为一;阳仪为一;整体为一;这就是“一涵三”。

      “两仪生四象”就是天极体内阴阳交互碰撞结果形成四种组合,即:阴阳、阳阴、阴阳、阴阴。古人取名:阴阳为少阴;阳阴为少阳;阳阳为太阳;阴阴为太阴。古人称:少阴、少阳,太阳、太阴为四象。万物之体就是有这四种结构形式。如果辨别万物是否与我形同,就要分别立根,摆在眼前区别就是知道了。

     人:结构阴阳或阳阴。内含完备的阴阳,阳主智慧,是无形的;阴主形体。人为无形的智慧依托有形的阴体构成的有智慧的灵体。

     万物:结构阳阳。这种结构,只有智慧,是无形的。古人想象成神、仙、鬼。

     万物:结构阴阴。这种结构,只有形体,没有智慧。动物、植物、矿物、器具等等没有智慧的物质。

      有了四象的规则,把万物与人比较,就是道万物的归类了。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这句话还是需要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前文已经有所介绍。

     “天向一中分体用”这里“一”为关键。“一”为太极。古人认为太极为“真一”。太极图内含阴阳两仪。古人认为:阳为天,为用,阴为地,为体。所以邵庸这句话意思是:天为阳,主智慧。所以动脑筋,分辨事物是天的功能。天要向太极真一中来分辨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这句话是承接上一句。人的心智有主阳,就是天。“经纶”就是韬略,完成事业规划。人的经纶是从心中升起的。这句话不能只如此简单理解。邵庸这里告诉人们:分清体用的重要,人心中升起的经纶,需要懂得体用的易理。要细心体悟“两仪观”中的体用方法。阴为体,阳为用。还要灵活思考:为什么天为用,地为体?要体会为什么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为什么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到底“用无定体,体无定用”意味着什么?留给有兴趣的读者,去找资料,弄明白。

    “天上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这句话强调人的修为。天主智慧,为为阳,天之数为一。所以,自然天哪里有“二”的道理。如果是“二”就不是天了。“道不虚行只在人”这里必须从易理来解读。天道,就是智慧,是无形的。只有天这个虚的,无形的智慧不能成事。所以,天不能自己行动,只有依靠天地造就的人才能行动。所以“道不虚行”是天地自然法则。

      邵庸的《观易吟》是学习易象的正确之法。解读时必须时刻大脑中有象,观象这个意识。否则直接解读字面意思,虽然能解释通,但是与邵庸本意相去太远,这将辜负了邵庸写此诗的良苦用心。我看来许多学者的对《观易吟》的解读,望文生义,误人子弟。这都是痴心西方哲学惹的祸。

     另外,《梅花易数》上也有一段《观易吟》与本诗基本相同,用字有些不同,附后。

《观易吟》(原载《梅花易数》)

一物从来有一身,

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

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

人于心上起经纶。

仙人亦有两般话,

道不虚传只在人。

  点评:

     《梅花易数》中的《观易吟》是对《击壤集》中的原诗的改造。

      “天向一中分造化”这句中把“体用”该为“造化”寓意依然在,这种改法,非易道高深者不能为。“造化”为天地造化。含有比体用更深的易理。造化还有“化育”“命运”的意思。说明太极中的阴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地是造化之源。

     “仙人亦有两般话”这句中,虽然不如邵庸原诗句好,但是也不算出格。“仙人”就是“天人”,交换一下未尝不可。不过涉嫌故弄玄虚。“两般话”改的不是很好,事情邵庸本义。“焉有两般义”是强调没有两种情况,反衬突出“二”; “亦有两般话”与邵庸的本意正好相反。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过《梅花易数》改诗作者,对《观易吟》是理解的。在《梅花易数》中引进“体用”观念。“造化”是神来一笔。换下“体用”,然后凭体用断吉凶造化。

第十六篇  皇极经世一元吟

邵庸的诗句大多深含易理,非常难解。也有容易的看明白的,例如:今天我选的这首介绍邵庸自己的著作《皇极经世》的诗。不论多复杂,毕竟是解释他自己的著作。

《皇极经世》是邵庸的代表作。其实邵庸的学问已经失传,邵庸身后留下的著作就成为研究邵庸易学方法的可靠资料。南宋的张行成是最热衷研究邵庸先天学的专家,依然不得其传。张行成的先天学是自己研究所得。中国自古就有天机不可泄露之避讳,历代的大学易学家虽然著书立说,重视论述前人的著作。翻看他们的著作都能找到前人的出处。自己方法的东西少之又少。即使是邵庸的著作,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这可能就是张行成研究先天学的结果:处心不著,显著则偏;做事勿尽,极尽则穷。

     邵庸《皇极经世一元吟》原文: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

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

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

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点评: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级。”这句没有难点。天地就像车轿厢的底和盖,覆载着万物何等的高级。轸是车底盘的四框,这里指车厢的底。

     “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这句把日月东升西落,累年日往月来,永远不休息,比喻成反复搬运食物的蚂蚁。磨就是指磨盘,使用时反复循环转动。 

    “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这句话再说:寒来暑往,日出月落,上下岁月到底有多少,其数难以窥探和测度。说白了,天地历史的长河中,如何能知晓,从前的岁月以及之后的岁月。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邵庸这首是开头三句是感叹天地岁月,这是兴的手法,引起读者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如何知道上下岁月的历史。话锋一转,只要用“一元”来说,按易理还可以知道。

      这首是前四句就是告诉读者,用“一元”来论,就可以凭易理知晓历史。这是点题,这首诗是题目“皇极经世一元吟”。所以这首诗的中心就是“一元”。如果要明白这首诗的后面部分,就必须知晓“一元”的知识。下面我们先简单补充这部分知识。

       邵庸的《皇极经世》历史“元会运世”定位,通过易经六十四卦还原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一元”就是一个天地世。就是洪钧老祖所说一混沌。古人认为,天地也是循环往复的,一个纪元,一个混沌,再一个纪元,一个混沌,无始无终。这个过程,易理用:太易到太极,到开天辟地。这是无中生有。然后有种生无,就是一个纪元的灭亡,一个纪元回到无的状态。

       这一元为: 1元 = 12会 = 12(会)x30(运)x12(世)x30(年) = 129600年。

     “元会运世”纪年,就是放大的“年月日时”。

      1元=12会;对比:1年=12月;

      1会=30运;对比:1月=30日;

     1日=12辰;对比:1运=12世。

      年月日时用完,按易理,周期循环。所以邵庸取:1世=30年。

      另外,邵庸使用先天学,当然用先天卦易理。六十四卦中取出四正卦:乾坤坎离做四时方伯,代表四季;(对比:孟喜的卦气采用后天八卦的四正卦:坎离震兑做四时方伯,代表四季。)六十四卦除去四卦之后,就剩下六十卦,与六十甲子纪年吻合。

       邵庸根据易理,把六十卦对应到六十甲子纪年中,每年都有一卦值事(主事)。用主事的卦来解读一年的大事。

       一元之数是邵庸定义的,具体为什么需求教其本人。要想弄懂先天学,读者自己去找资料研究。实在有兴趣,推荐南宋张行成的著作最可靠。如果想学会姜子牙、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邵庸、刘伯温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方法,最佳途径是学会《易经》和《太乙式》,京房的著作也要熟悉,就可以写出类似《推背图》《烧饼歌》一样的谶语。只研究邵庸留下的那一点著作,企图写出《梅花诗》一样的预言诗,是做不到的。

      下面继续解读本诗的后半部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有了前面的介绍,应该明白一元的具体年数就是“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

    《皇极经世》就是截取一元“中间三千年。”到邵庸时代,还原历史“陈迹”。“陈迹”就是陈年发生的历史事迹。

     《皇极经世》的道理,说白了就象:你找老先生算卦,老先生能够把你从前发生的事都能说得非常准确,叫你信服。邵庸就是基于这个方式,用易经还原中国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邵庸的《皇极经世》是一部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样的历史书。堪称北宋历史双璧。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这里诗意思是:治世乱世和成败兴废,都清晰见于历史的方策中,我能够把这些用易理一一贯通,都如同自己亲身经历。

       全诗就是邵庸推介自己的《皇极经世》。以“一元”为中心展开。邵庸还原历史开始与帝尧登基,为公元前2357年。这一年邵庸取《随》卦值事。

       读懂了邵庸的广告诗,再去读《皇极经世》就非常容易入门了,否则,拿到《皇极经世》书,不知如何下手。肯定有疑问:这是教占卜方法的书?这是象《烧饼歌》一样预言书?这是历史书?等等,总之,拿起《皇极经世》,绝对是一头雾水。

后   记

       邵雍一生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大多是把易学原理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正在学习《周易》的读者可以选读。这样能够加深对易道的认识。

                        北荒来客

                        2020.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八卦口诀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邵雍对《易传.说卦》的新诠释
从先后天八卦看六经六气_
谈朱熹对邵雍象数易学的发挥演变(郭彧)
邵雍的太极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