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来过永昌(今保山)

诸葛亮与他的永昌遗迹考辨

肖正伟

摘要: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入蜀建国后,正值南中越嶲(今四川西昌)、牂牁(今贵州)、益州(今昆明)、永昌(今保山)4郡叛乱,于是诸葛亮率军南征“四郡”,史籍只说“三月出发”、“五月渡泸”、“十二月回成都”,其路线不明,有的史家认为没有到过永昌(今保山),有的史家认为有可能到过永昌,根据今保山存在着大量的诸葛亮到过永昌(今保山)的遗迹传说,以及有关史料,并进行考疑和推断,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关键词:诸葛亮;是否到永昌;考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三国时,中国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青年时代,博览群书,志存高远。遇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三顾茅庐拜访帮助其打天下,诸葛亮便写出著名的《隆中对》阐述安邦治国的道理,并帮助刘备击败曹操,入蜀建国,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三国鼎峙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又辅助后主刘禅兴复汉室。在东汉末年,南中越嶲(今四川西昌)、牂牁(今贵州)、益州(今昆明)、永昌(今保山)4郡叛乱。于是在“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①并对原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后,认为“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年有余。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郡太守,封阳迁亭侯。……而王伉封亭侯,为永昌太守。”②可见诸葛亮南征四郡,其中永昌郡为最边远之郡,他三月从成都出发,“五月渡泸”③(今金沙江),十月回成都,时间长达近10个月之久,史书没有记载诸葛亮具体行走路线,只说南征平定“四郡”后,上表将永昌郡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分别提升为新设云南郡太守和永昌郡太守。而诸葛亮是否到过永昌,史料没有记载着,有的史家认为没有到过,有的史家认为有可能到过,但均为推论,没有史料根据。而《三国志▪蜀书》记载说:赵云“建兴元年(223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今保山)亭侯,迁镇东将军。” 诸葛亮部队南征到永昌(今保山),哪位为指挥将领, 唯见《三国志▪蜀书》载赵云。赵元被封永昌(今保山)亭侯为指挥将军。有的说他没到永昌,也查不到可靠的史料根据,从理论推测,没有到永昌(今保山)可能性不大。

现根据至今保山还依然留存着诸葛亮到过永昌的诸多遗迹传说,将其考辨如下:

澜沧江霁虹桥两岸诸葛亮凿穿索石孔和西岸筑城。唐樊绰《云南志·卷二》(《蛮书》)载:“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驿有桥(今霁虹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昔诸葛征永昌,于此筑城。今江西山上有废城遗迹(今水寨)及古碑犹存,亦有神祠庙存焉。”这里说的孔明凿的穿索石孔,即在今澜沧江霁虹桥两岸。在江西山上所筑的城,即今水寨。

诸葛武侯城。唐樊绰《云南志·卷六》(《蛮书》)载:“永昌城,古哀牢地。……隔候雪山西边大洞川,亦有诸葛武侯城。城中有神庙,土俗咸共敬畏,祷祝不阙。蛮夷骑马,遥望庙即下马趋走。”其中“诸葛武侯城”,据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考证为今龙陵城。

诸葛营村。该村又叫汉营,最早称凤凰村,位于保山城南5公里处,永昌路东侧,今有居民1200多户,4800多人。大姓有杨、张、葛等。据说这里是蜀汉诸葛亮南征永昌时的驻军之地。明宣德《诸葛忠武侯祠记》说:“民相谓曰,若等诸葛公遗民也,相率安营屯兵,以生以长,遂名之曰诸葛营。复于营中构诸葛祠。”又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二》载:“相传诸葛孔明南征屯兵之所。孔明既凯旋,汉人有遗于此者,聚世居,至今犹称为旧汉人。”可见,这里的居民最早不是明代迁移来的,而是蜀汉诸葛亮率军南征永昌郡后的“遗民”,所以明代移民称之为“旧汉人”。同时这里也是诸葛亮“安营屯兵”之地,故称“诸葛营”,或说是蜀汉军队“安营屯兵”之地,又称之为“汉营”。两个村名,至今犹称。

诸葛堰。位于诸葛营村西北约1000米处。清乾隆《永昌府志》载:“在沙河之南,相传为武侯所浚。”现水域面积17.2平方公里,蓄水208万立方米,灌溉田地面积达1万多亩。相传为蜀汉诸葛亮率军南征永昌时,驻扎于凤凰村(今诸葛营或汉营),因众多军马饮用水困难,即在这里修建长约450米的蓄水池1个,以供军马饮用水,时称为“洗马池”,后称“诸葛堰”。后相继于明清民国时期修建过,形成现今规模,周边绿树成荫,四时野鸭成群。

汉营走马。民国《保山县志》载:“在诸葛营,旧有观骑楼。暮春二十七日为走马盛会,楼久毁而俗犹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总兵偏图建大生阁于此,较昔颇盛。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生阁为火所毁,走马盛会仍存。”该遗址在诸葛营村南侧今沙河旁,称为“走马场”,为保山古代外八景之一。据说蜀汉诸葛亮军队开到凤凰村(今诸葛营或汉营)驻扎后,便在村南开辟了一骑射练习场,并在场边建有观骑楼,除平时训练外,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定为“走马盛会”,号召周边四方骑手和蜀军比武演习,作为骑术表演。蜀军走后,地方仍作为一种节庆日沿袭下来,直到明代依然空前壮观。所以明诗人毛铉谪戌永昌写有《汉营走马》一诗云:

我闻汉诸葛,深入不毛地。

庙食在此邦,世远名愈高。

至今蒲僰儿,犹能记前朝。

曾传训练法,弓刀随手操。

走马不执缰,手中弄旌旄。

红藤束两腕,捷若猿与猱。

垂射掠地过,取物名夺标。

一呼万人和,军容亦何骄。

持酒争劳之,俱曰毋足劳。

由此可见,这是作者当时观“汉营走马”盛会表演后的真实写照。写出了骑术比赛的高超及其整个观看的热烈场面。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总兵偏图增建大生阁,场边设有高栏、垛堑和箭靶。从而每年“走马盛会”更为壮观。这一天,远近各民族骠悍骑手,骑着各色高头大马,云集此地。此时永昌府文武官员登上观骑楼,一边观赏比武表演,一边评比表演成绩。城乡群众也纷纷前来观赏,人流拥挤不堪,参加比赛的数百名骑手,“一”字形排在观骑楼前,主持者青旗挥动,一声号炮放响,骑手们催动坐骑,执长弓,持利箭,向箭靶方向直奔,到规定的射程曳满弓箭,反身疾射,如此3趟,优胜者便奖给锦旗、马匹或银两。然后,又进行各种精彩的骑术表演。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生阁被火所焚,只存观骑楼,但“走马盛会”依然传承,直到民国初期才自然废止。

武侯台旗。据明正德《云南通志·卷十三》和《汉庄镇志》载,诸葛营村东岳庙里曾有台旗,为一土墩,高2米,周长10米。俗称“武侯台旗”,当地群众又称之“中墩”。另在村南又筑有7个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三米,当地群众分别称其为“马将墩”、“武将墩”、“张将墩”、“车将墩”等。主要是诸葛亮军兵用来演练插旗之用。

右军台。据清《永昌府志》和《汉庄镇志》载,在诸葛营村东有右军台,为诸葛亮南征永昌时的“右军屯兵之地”,故称为“右军台”。

武侯祠。位于诸葛营村中,据明宣德六年(1431年)刻立的《诸葛忠武侯祠》碑载:“营中构诸葛祠,……自祠之作,迄今千百余岁,不知其几兴废矣。”④可见武侯祠的建造之久远,祠内塑有诸葛亮塑像。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兵燹被焚,后来未重修,今遗址上有一旧公房。

粮堆。明万历《云南通志》载:“在永昌府城东南山中,墩埠甚多。昔孔明南征时,阴为此堆,以粮覆之于外,以备远夷窥伺。”

诸葛井。清雍正《云南通志》载:“在城东二十五里哀牢山上,有二穴,相去一尺五分,各围三尺许,形圆如碗,可饮千人,夜有火光。孟春,居民视水之盈涸,以占岁之丰歉。相传为武侯凿以济军者。”清乾隆《永昌府志》说:“一名天池,又名金井。”此井至今依然存在完好。

关索岭。清光绪《永昌府志》载:“在城南六十里,相传武侯征南时,关索随军驻此。林木丛杂,岩谷参差,旁有邓公祠。”

盘蛇谷。清光绪《永昌府志》载:“在蒲缥打梆箐,两山壁立,只容一人一骑。相传武侯南征时,火烧藤甲兵于此,今尚草木不生,沿山色赤。”此地至今还传说着益州郡叛乱头人孟获率兵西逃缅甸,在此被俘后释放;而诸葛亮在此用计,借用该地蛮夷“藤甲兵”来此深谷与孟获迎战,最后放火残苦地歼灭了“藤甲兵”。这里至今还有个“刨石灶”⑤遗存,传说也是当年诸葛亮用来烧火煮饭吃用的刨石灶。

哑泉。清光绪《永昌府志》载:“在旁蛇谷旁,即武侯征南时之哑泉也。饮者多哑,其旁有碑,同治伊里布立。”说的是当年诸葛亮军队到这里有的人饮了后突然失声,从而命名为“哑泉”,后人并在旁刻立碑文警示过往行人。

老仙水的传说。21年编修的《道街乡志》载,相传三国时,蜀国武侯丞相诸葛亮南征在今道街乡南怒江东岸的澡塘行政村安营扎寨。当时这个地方瘴气严重,杂草丛生,周边没有水,于是大家就去找水,最后在早塘山的一个小岩子的下面找到一个大约四尺见方的小水潭,水源是由上面的岩石上滴下来的,潭内水满而不溢,但喝不干,足够几千军马饮用,解决了诸葛亮军队的饮水问题,于是就称其为“老仙水”。此水至今一直存在,四季都是满的。

登高地名的由来。《道街乡志》载,该地位于道街乡南怒江东岸,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在此训练兵马,以备过怒江攻击孟获。每到晚上的时候,就把用纸表的灯笼高挂于竹杆头,故取名为灯高。后人慢慢地写成了“登高”。

甘浩地名的传说。《道街乡志》载,相传诸葛亮率军来到今道街乡甘浩,人困马乏,在此休整,准备第二天过怒江。等第二天早上天亮出发到半路时,发觉军号不在了一杆,于是由此得名。后人便写成了“甘浩”。

三达地地名由来。《道街乡志》载,该地位于道街乡南端怒江东岸,相传诸葛亮率军来到此地,在怒江边开辟了万家湾、蛇树两个渡口。据说当时雨季不宜渡江作战,便在此屯兵,并准备长久打算。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开垦了3大块耕地,每块耕地相距不远,当时每块地称为“一达”,3块地相连,故取名为“三达地”。

核桃村司麻寨的传说。《道街乡志》载,该地位于道街乡东南部核桃村,相传诸葛亮率军到此,看到这里山麻雀特别多,每天啄食老百姓大量的粮食,造成很大的破坏。于是诸葛亮不知使了个什么法术,后这些山麻雀逐渐绝迹,后人将该地称为“死麻寨”,即山麻雀死完的村寨。后便写成“司麻寨”。

炮打山的传说。《道街乡志》载,该地位于道街乡,传说当年诸葛亮率军追击孟获来到此地时,而孟获率兵马已远跨怒江西岸,于是诸葛亮设计在此架锅生火煮饭,有意让孟获军兵看到。而诸葛亮军兵吃饱饭后,又在熟饭上重新下米略煮一下,使锅内的米饭生熟不一,然后把灶内的火用水泼灭,又在灶内埋置火药,这时孟获兵马追过来,诸葛亮军兵撤走。当孟获军兵追到此地,看到锅内的米饭盛来就吃,突然发现锅内的米饭怎么半生半熟,于是重新生火再煮,一旦生火原埋藏在灶内的火药即爆炸,孟获的军兵即炸死不少;又火药爆炸引发山火,兵马又被烧死了一些。此时孟获才发觉中计,再也不敢追击诸葛亮军队了。因此,后人就把这里称为“炮打山”。

太保山武侯祠。该祠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南征永昌郡的历史功绩而建的。座落于太保山顶一平场西边。清《新纂云南通志》载:“该祠系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兵备副使任惟贤建。”又清《永昌府志》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总兵偏图重修,大学士阿桂题额‘人臣师表’,辛丑(1781年),兵燹焚毁。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云章重建一殿。”后因失去管理,断壁残垣,破烂不堪。1984年重修,占地458.5平方米,东西长741米,南北宽63.5米。座西向东,有正殿、前殿、北厢“三进两院”组成。正殿塑诸葛亮,其左右两旁分别塑有吕凯、王伉。3尊塑像均有文字内容简介。

腾冲镇兵石、陇川寄箭山等。清《腾越厅志.卷之八秩官志(下)》载:“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南征到腾,遗有镇兵石;陇川有寄箭石;分水岭山上有城,相传丞相驻军于此,一宿而筑,唐《志》(《蛮书》)所谓诸葛城是也,丞相之天威矣。……而今果有葫芦国,安知宗悫狮御象,其法不本自武侯乎?又今龙江有诸葛铜炮、诸葛剑,则知火器有自来矣。明正统间立祠祀之。”

保山坝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的香童戏。香童戏是保山民间至今不知流行了多少年的一种叫“跳神”或者叫“跳老爷”的戏曲,这种戏曲属于“傩戏”类,后被称为“香童戏”。这种“香童戏”有的地方又称“五通”,即祭祀“五郎神”的一种民俗活动。祭祀的每坛“神”,传说是蜀汉诸葛亮率军南征永昌(今保山)胜利后,回蜀途中渡江时遇大风大雨,船筏难以前行,把军队搞得难以上岸,几乎毁于江中,而诸葛亮懂易学,掐指一算,说是南征永昌(今保山)被杀的这些地方民族各村寨的寨主,变成亡灵所扰,于是就退回江岸设坛祭祀,告慰这些被杀的地方民族“寨主”,说南征军回蜀后一定上奏将其“寨主”封为“神”,请给予放行回蜀,后南征军果然得以顺利渡江回蜀国。诸葛亮回蜀后就马上上奏将这些“寨主”以及南征逝去的蜀国兵将全部封为“神”(如今当地老百性纪念这些逝去的兵将“神”,既有寨主神也有诸葛亮南征的兵将神),让当地百姓世代供奉家中,经常开展各种带有歌舞形式的戏曲祭祀活动进行祭祀。“香童戏”虽在保山地区各处都有,但以保山坝为最多。通过历代的继承和发展,也融入了各个朝代的地方原始宗教文化色彩。

综上可见,如此诸多遗迹传说,均说诸葛亮亲自率军到过永昌。而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到过,有的学者则认为到过。永昌郡是诸葛亮“南征四郡”之一,只是说《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没有记载其具体行走路线,只说“三月成都出发”、“五月渡泸”(今金沙江)、“十二月回成都”,至于说今天认为的路线走向,都是后来一些专家、学者在争议之中考证出来的。而其中争议较大的一点,就是诸葛亮是否到过永昌郡。通过我研读的史料看,认为没有到过的学者,也没有具体史籍根据,是通过分析当时的战况,主观臆断出来的,有利于说明自己观点的史料就用上,没有利于说明自己观点的史料则弃之(或许是不掌握这方面的史料);而认为到过永昌郡的学者,已经看到这方面的史料,但又没有深入细致的论证(或许这方面的史料掌握不够充分),最后导致观点在争持之中,谁也没有把谁说服下去。我认为我们在论证一个自己的观点时,要注重这样3方面的史料:即史籍史料、遗亦(考古)史料、口碑史料。而认为诸葛亮没有到过永昌郡的学者,则仅是凭史籍史料(甚至还不够充分)论证,没有考虑到遗迹史料和口碑史料。而我认为诸葛亮是完全有可能到过永昌郡的。要论证这个问题,这3方面的史料都具全。现将考辨如下:

第一,史籍记载也没有说诸葛亮没有到过永昌。《三国志》和《华阳国志》载,永昌郡是诸葛亮“南征四郡”之一,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军从成都出发⑥,沿今岷江而下,至宜宾,又初步分为3路进军:即诸葛亮攻越嶲(今四川西昌)、马忠攻牂牁(今贵州)、李恢攻益州(今昆明)⑦。可见分工是基本明确的。而永昌谁来攻则没有记载。但诸葛亮攻克越嶲“三月渡泸”(今金沙江)后,这就成为他是否到永昌的一个推论难点。若说他没有到永昌郡,又怎么能平定永昌郡呢?今有那么多的遗迹传说,又怎么解释呢?并且在把永昌郡平定后,分出建宁、永昌部分领土为新设云南郡辖,将原永昌郡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分别提升为新设云南郡太守和永昌郡太守。若没有到永昌郡与吕凯和王伉晤面掌握郡情,岂能做出如此历史性的重大决策?这也是说不过去的,就是说诸葛亮到过永昌郡,其理由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第二,怎么看待今保山那么多丰富的遗迹传说呢?认为诸葛亮没有到过永昌的学者,从没有用过“永昌遗迹传说”史料论证过,这是一大缺项。在史学研究中,难道这一块史料不能视为证据吗?在今保山民间,这一块内容还大量流传着,并且还依然指得出遗址。这难道说民间老百姓不约而同自己编造的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块史料,尤其是对今诸葛营村研究更应该看重。据今出土的保山诸葛营汉晋古城址,就在该村东侧,据考证推论应是当时永昌郡古城址。这样来看,当时诸葛亮率军驻扎于永昌郡城旁,与郡吏吕凯、王伉共商郡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一点,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说《新唐书·地理志》,认为“永昌地区传说诸葛亮事迹甚多,则曾亲至其地,抑吕凯、王伉、龙佑那来会晤。”⑧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否定诸葛亮没有到永昌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三月成都出发”、“五月渡泸”(今金沙江)、“十二月回成都”,并且其任务重点是到益州(今昆明)攻孟获,这在时间上和任务上也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应该是错的。从三月出发,十二月回成都,时间长达近1个月,并且其中五月就渡泸(今金沙江);从三月出发到五月渡泸(今金沙江),要是说从成都出发到永昌要经过的示意图路线看,⑨时间是相当神速的,仅两个多月时间就渡泸(今金沙江),这还不计算攻战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南)所需要的时间,里程已去三分之二,那么到永昌的里程只剩三分之一了,按如此行速推算从渡泸(今金沙江)到永昌也只需1个多月时间,那么到永昌时至多也只是六月底。这个时间推断,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述是吻合的,说:“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秋,遂平四郡(越嶲、牂牁、益州、永昌)。”因为永昌郡是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四郡中最边远也是最后的一郡,那么“秋,四郡平”,说明永昌郡在秋季的7至9月间也平定了。假如说诸葛亮没有到永昌郡,永昌郡又怎么能平定呢?并还记载说:“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许置生口直。”这个诸葛亮为当地民族画的图谱,可以看出是根据“九隆传说”创作的。其“以赐夷”就是赠送给永昌当地的少数民族,以此安抚民心。这也可看出诸葛亮是到过永昌郡的。再者,从成都到永昌时间也只仅需4个多月时间,而诸葛亮到永昌把战略安排后,又从今保山出发,经昆明返回成都,还有近6个月时间是足够的。所以说,诸葛亮“三月渡泸”后,无论是从时间、里程或任务上看,都绝对会到永昌的。而有的学者认为从时间上看不可能到永昌是不可取的,不然的话,史籍记载平定永昌郡的事迹又怎么解释呢?今保山有那么多的遗迹传说又怎么解释呢?因此,诸葛亮应该是到过永昌的。

注释:

①⑥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岳麓书社,1990年7月第1版,1995年3月第6次印刷。

②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吕凯传》,岳麓书社,1990年7月第1版,1995年3月第6次印刷。

③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岳麓书社,1990年7月第1版,1995年3月第6次印刷。

④闵成燕、徐鸿芹主编《隆阳碑铭石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版。

⑤段琳撰文《保山日报·文化周刊》,2006年9月7日B1版。

⑦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1985年5月第2次印刷。

⑧方国瑜著、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⑨徐冶、王清华、段鼎周著《南方陆上丝绸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版。

主要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巴蜀书社,1984年7月版。

2. 道街乡党委政府编《道街乡志》(内部),2001年3月编印。

3. 方国瑜主编民国《保山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 聂开升主修《保山市文化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8月版。

5. 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6. 方国瑜著、林超民编《方国瑜方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7. 萧霁虹等著《滇史疑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8. 徐冶、王清华、段鼎周著《南方陆上丝绸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版。

9. 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0. 马曜著《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1.清《腾越厅志》。

(原载2008年12月《云南日报·文史哲》连载)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第二辑之《诸葛亮安定南中及其
江应樑 || 诸葛声威远被于西部诸族间之原因的推测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哪里?
360doc个人图书馆
诸葛忠武书卷五
诸葛亮从未到过缅北,为啥当地人把他当神供奉? | 循迹晓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