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也是最难解的一篇
  •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他唯一一篇的爱情小说,同样也是一个悲剧。整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无尽的悲哀之中。作者不断用否定的句式强调涓生的懊悔,同时也让我们好奇,到底是因为什么,涓生能有如此的悔恨之情呢?

曾经读一直读不懂,人渐渐成熟后再读,会发现这篇小说确实很好的写出来爱情的本质。

《伤逝》的爱情悲剧从何而来

《伤逝》的条理十分清晰,主人公是涓生和子君,而中间穿插着小狗阿随等配角。初读完全文,我不禁为子君的命运感到深深地惋惜,同时也对涓生产生了咬牙切齿的恨意。但是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的爱情悲剧,难道只是涓生的问题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女主人公,也就是子君的性格。从文章的开始来看,子君就是民国初年新式女性的代表,她有着新潮的思维,与涓生畅谈男女平等,阔论泰戈尔的诗歌,这些表现在刚刚废除封建专制但充斥的封建遗毒的民国初年着实不同寻常。她也具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少有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她曾说过:“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在后来竟和她的叔子闹翻,更重要的是,她在未婚之时就与涓生同居了。这些违背封建伦理的事情,怕是难以被当时还未完全开明的社会所接受吧。从这些事情看来,我们可以说子君是叛逆的,但是也可以说子君是觉醒的,她作为一名在封建社会末期成长起来的女子,敢于冲破牢笼,她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从表面上看,她的这种与当时社会主流道德伦理相悖的做法可能为之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但我觉得,她的“新潮”还未深入骨髓,换句话说,她只是表面上的“新潮”,而传统的封建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侵蚀她的身躯,使她不断堕落,最终以悲剧收场。

再让我们看一下涓生,他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但纵观全文,他却有着极大地性格缺陷。他是一个自私的人,当家庭遭遇变故,生计难以维持,却抛弃了子君。他也是一个怯懦的人,始终在逃避现实。他将自己的生活压力逐渐转移到了子君身上,并且将关系破裂归咎于子君逐渐变得世俗。在我眼里,虽然涓生在子君离开自己,步入死亡之后进行了“自责和忏悔”,但这仅仅是忏悔罢了,涓生是不会为了爱而走向死亡的,在他忏悔的同时,维持生计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但是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如果生活都无法保持,又何谈爱呢?话说回来,生活的窘迫与涓生的犹豫和懦弱不无关系。涓生是典型的书生形象,知识渊博却无法面对生活的琐事,不能够圆滑处事。所以如此看来,涓生对于窘迫的生活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又何谈爱情呢。

那么涓生究竟爱不爱子君呢?答案看似是否定的,子君可能被涓生当做了逃离寂寞和空虚的工具。但是涓生对子君真的没有任何爱吗,显然不是,涓生和子君在相识初期的甜蜜是有目共睹的。涓生正是由于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对爱情的期待与信心,虽然心里一直保持着对子君的爱,但是这种爱是无力的,并且在逐渐变淡。完美的爱情,应该时时保持最初的样子,不断增强新鲜的感觉。而涓生对子君的爱,却逐渐湮没在令人失望的生活中了。实际上,鲁迅的文章也少不了对社会的批判,涓生有着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也许会有反抗,但无论何种反抗,在封建思想的压制下,都是无力的。子君可以说高于涓生,她有着大无畏的精神,她舍弃了自己而成全了子君。这样来看,子君是可怜的,而涓生更可怜,他从一个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新青年逐渐变成了对爱情和生活失去信心的麻木者,这是很可悲的,涓生借着爱情逃离寂寞和空虚,最终仍会回到原点。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涓生是个弱者,不是勇士,若他能够时刻饱含对生活的希望,勇敢面对任何挑战,相信无论整个封建制度如何阻碍,是能够看到光明的。每个人的恋情或许都是美好的,但是当爱情变成了生活,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生活的烦躁之中,而失去了爱情中的浪漫主义。每个人或许都要经历生活的挫折与爱情的伤痛,但我觉得,“真的勇士”能够跨越这段经历,重新拥抱自己的爱情。《伤逝》看似是时代的挽歌,是鲁迅先生讽刺社会的佳作,但是它也告诉了我们在生活和爱情中的真谛。

寂静空虚、生与死

在鲁迅的文字里,时常会出现多个名词意象的罗列堆叠,或是看似病句的表达,《伤逝》也不例外。但这样的表达却营造出极具带入性的画面感,让我在阅读涓生与子君爱情的故事时,仿佛也如临其境。

在《伤逝》这篇小说中,“寂静”和“空虚”这两个词贯穿全文,衔接起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涓生从最初的寂静和空虚,最后又回到无限的寂静和空虚中,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轮回感,这也是鲁迅刻意的安排。但其中的含义却有着不同之处,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伤逝》中寂静与空虚的理解。

在整篇小说中,“寂静”一词出现8次,而“空虚”则更是出现18次之多。文章用词向来切忌重复,作者这是词穷么?显然不能这样认为。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这其中所有的“寂静”和“空虚”,只集中出现在开头涓生的回忆,文中涓生与子君爱情的逐渐凋零,还有文末子君无助的死去。在开头处,涓生口中的寂静和空虚,是满怀着对明日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却又带着回忆的苦涩。涓生想要忘掉子君,忘掉和她在一起的那段短暂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却又只能独自一人面对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涓生感到空虚的理由。而文中,当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受到残酷现实的不停打压而奄奄一息之时,涓生看到子君的失望与逐渐麻木,想到越来越迷茫的明天,还有左邻右坊相对的冷眼,子君父亲的决不饶恕……他此时已经预料到了子君的离开,甚至想到了子君的死。而涓生一直渴望用爱情作为动力,来实现革命理想的美好蓝图,这样的想法却一次又一次遭到无情命运的制裁,最终走向了破灭。由此看来,涓生当初渴望与子君同居,以求逃避这寂静和空虚,却又无时不刻不在寂静和空虚的边缘徘徊、挣扎。那些笨拙的求婚的姿势,还有心潮澎湃时许下的海誓山盟,也不过只是对自身命运的辩护而已。

但更多描写寂静空虚的文字,出现在子君死后的情节里。涓生心底“沉重的空虚”的感受,看似矛盾却又真切,这恰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些回忆那么空,却又那么痛——宛如转瞬即逝的美梦,留下的却只有梦醒时分的无限感伤。那些空虚,是谎言的虚伪,是悔恨而心虚,是灵魂的虚无,是梦想的虚名。而此时的寂静也和开头所写的有些不一样:开头时的寂静,更多的是心中的平静,却怀着期待和憧憬;而子君死后带给涓生的寂静,是死寂,是沉寂,是寂寞,更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静”。此时外部的环境是静的,涓生的心却永远也无法平静下来。

在《伤逝》中,关乎生与死的文字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也带给我很多人生的启迪。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生命的生离死别,更提及到了爱情的生与死,带来了爱情与生存之间抉择的命题。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旧的封建制度虽有着消亡的迹象,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也进一步流入中国,但是国民的劣根性仍旧存在着,这也是鲁迅借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悲剧,所要抨击的一点。子君和涓生从热恋到疲倦,到冷漠,再到最终的哀怨与决裂,中间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是他们生活质量的每况日下,以及众人对待他们的冷眼和嘲讽。但涓生知道,子君始终是纯朴的、善良的,当生活越发拮据,她还是把最好的都留给涓生,甘于奉献,哪怕最终她的软弱又将她堕入封建黑暗家庭的深渊中,她还是愿意把所有的物质财富留给涓生,自己不带走一文。而子君也是前卫的、无畏的。她身为一个弱女子,敢于穿上高跟鞋而不过小脚,敢于去打破家族的藩篱渴求自由恋爱,在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年代,当属不易。涓生在子君的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但这份希望却一直为生活所迫,他们的爱情也由勇敢无畏走向庸庸碌碌,最终化为泡影。

而在故事的最后,涓生幻想子君的葬礼,想到葬式上人们唱歌一般的哭声,自嘲着死亡是一件多么聪明的事。这样的矛盾却恰恰暗示着只属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悲哀:因谋生而生活在悔恨,纠缠,拷问中的人们,承受着无数双冷眼的漠然相对,行尸走肉却又无可奈何,人们会忘记他们,甚至忘记他们的死去;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的死,却仍旧是那样寂静和空虚,仍是被那些千百双的冷眼,葬在遗忘中。至此,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便可以这样作回答:这是属于一个麻木、愚昧的社会的悲剧,也是人性软弱、妥协、自私所引发的悲剧。涓生的形象可以说就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但这缩影决不是完全贬低他们,这其中的先进思想,敢于冲破封建制度牢笼的决心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伤逝》:全职太太的原罪,并非全然在于经济不独立
鲁迅《伤逝》:比不爱更可怕的是推卸责任,涓生为何害怕面对子君
解读《伤逝》: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伤感而警醒
鲁迅《伤逝》赏析
读鲁迅的《伤逝》,别高估爱情,别轻贱自己
鲁迅《伤逝》——“五四”爱情小说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