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国家战略介绍之一《俾斯麦陷阱》(转载)
          在大国战略竞争中,如同华盛顿所说的“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是常用不衰的。19世纪法德竞争中的“俾斯麦陷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了法国,法国的皇帝也做了俘虏。但是德国内部在对待法国的政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德国首任驻法国大使哈里?冯?阿尼姆主张恢复法国的皇帝制度,而俾斯麦从孤立、混乱、削弱法国以使其以后难以与德国竞争的战略目的出发,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俾斯麦认为,一个不稳定的共和制政权,在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将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1872年,俾斯麦在一次奏文中指出:“对一个联合的王朝欧洲来说,巴黎的火山(不稳定的共和政权)一点也不危险,它将自燃自熄。”俾斯麦坚持叫法国搞共和制,让法国像一个不稳定的火山一样整天进行*的喷发,陷于混乱和不稳定,这是一种最有利于德国的理想状态。而哈里?冯?阿尼姆则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被撤职并且被指控犯有叛国罪。
  俾斯麦的阴谋在70年之后,被戴高乐的统计清晰地揭示。戴高乐认为导致法国战略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法国党派尖锐斗争、内阁更替频繁,造成国家涣散无力。正是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导致了“1875—1940年的65年中,法国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只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更换过14任总统”。戴高乐多次看到,某个总理刚一上台,就遭受无数的苛求和批评,“虽然竭尽全力也还是穷于应付,更谈不到掌握全局了。议会决不会支持他,给他做的事情只是暗中陷害他和离弃他。他的部长是他的政敌。舆论、报纸和党派利益都把他当成一个抱怨的当然对象。人人都知道他只能在职一个很短的时期,他自己也首先知道这一点。” (让我想起了美国建立的日本政治体系)
  俾斯麦陷阱的后遗症,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1947年确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内阁反复无常。1947—1958年,产生了24届内阁,平均每个内阁存活的时间仅仅五个多月,而且仅仅存在一天的内阁就有两个:1955年2月17—18日的比诺政府和1957年10月17日—18日的比内政府。戴高乐主张制宪议会拥有立法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但是不能代替政府执政。政府应该是“有职、有权和稳定”的。由于临时政府处处受到制宪议会的掣肘,戴高乐于1946年1月20日愤怒辞职,直到1958年9月大大加强了总统权力的第五共和国宪法通过,12月他当选第一任总统后,才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说清法国233年混乱史,看懂自由的法国,就懂戴高乐的不容易
解读法国共和史:为什么法国会有五个共和国?
法国历史上为何有五个共和国?
法国“行政双头制”政府领导体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法国现在是第五共和国,前四个哪去了?
二战后法国的重生:戴高乐是如何让法国重新登上世界大国宝座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