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摇曳的中国浅谈近代爱国主义
摇曳的中国,新生的爱国主义 ——浅谈近代爱国主义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救亡图存”是的 时代主题,孕育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特点。传统爱国主义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中浴火 重生,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斗争,爱国救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 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充实,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近代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现实启示 一、传统爱国主义面临的冲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忠君报国” 、 “精忠报国” 、 “致君泽民”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为国纾难,为君分忧”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警句格言,历来都是备受国人赞美的民族优秀品德。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各国列强蜂拥而来,对中国敲诈勒索,蚕食鲸吞,迫使中国走 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进行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的独立与尊严、拯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卓绝斗争,提出一系列爱国、救国主 张,爱国主义精神磅礴于神州大地。如林则徐在抵抗英国侵略者时提出的“杀敌要诀”— —“心齐、胆壮、器精”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太平天国在 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战斗中呼喊的“斩邪留正” 、 “与番国并雄” ;冯桂芬的“采西学” 、 “制洋 器” ;郑观应的“商战”以及洋务派的“富国强兵”等主张,大抵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前, 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代表人物对于爱国、救国之路艰辛探索的思想轨迹。这些探索既 有新的收获,也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表现为这些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传统的“忠君爱 国”观念的制约。郑观应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成就比较突出的思想家。他写的《盛世危言》 曾经在社会上产生过振聋发聩的影响,但其改革强国方案依然渗透着“忠君爱国”观念。 他说: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御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宪章王道, 抚辑列邦,总揽政教之权衡,博采泰西之技艺;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 集众议;精理商务,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建皇极于黄农虞夏,责臣工以稷契皋夔,由强歧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 无难矣。猗欤休哉!拭目而俟之矣。 1 这说明,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人的爱国思想尽管在一些具体方面已经有了新的 变化,但是在国家观、政治观方面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藩篱,爱国主义 还是停留在传统观念的水平上。由战败而引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 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 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英勇悲壮的爱国救亡斗争,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爱国斗争。救亡必然促进启蒙。进化论、民权说、 “自由、平等、博爱”说等思想学说陆续 传入中国,为中国人形成近代国家观、政治观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要素,也成为传统的爱 国主义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新契机。梁启超把中日甲午战争看成近代中国“慷慨爱国之 士”崛起的转折点,他说:甲午以前,吾国之士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焉。自中东 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 有。非今优于昔也。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 2 随着爱国救亡斗争的深化与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以“君权至上” 、 “朕即国家”为核 心内容的传统国家观念受到新思潮的挑战、冲击,以“民本君末” 、尊重民权、 “民为国本” 为基本内容的近代国家观、政治观就是最具挑战力的新思潮。近代仁人志士对“朕即国家” 的封建君权思想展开抨击,并用新的观念取而代之,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历史 性转变。 二、近代爱国主义的新使命 挽救民族危亡和促进中国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进程中解决救亡图存时代课题 的两大任务。挽救民族危亡是最直接又最紧迫的现实任务,民族国家失去独立自由,从根 本上限制了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时间和精力,破坏了现代化正常进行的社会条件,故救 国是兴国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贫穷落后,必遭列强凌辱,要改变被动挨打的悲惨处境, 就必须促进中国现代化,为救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故兴国又是救国的基础和支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救国,就既要坚决捍卫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又要顺应世界历史和 全球化的趋势,向西方学习,独立自主地实现中国现代化。 “救国”与“兴国”难以分开。中国资产阶级从创立近代民主国家的价值出发,把 “救国”与“兴国”理解成破与立的关系。所谓“破”就是废除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反对 1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染指,追求民族独立;所谓“立”就是创建近代民主国家,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后,维新改良派主张拒签和约、与 日开战。康、梁发起“公车上书” ,把“主战”作为上书清帝的主要内容。严复的态度更为 激烈强硬,他强调:“今日之事,舍战而固无可言” , “唯有战相终始,万万不可求和,盖 和则终亡,而战可期渐振” 。 3 虽说清政府没有采纳,但说明维新改良派要求自卫战争、争 取国权的“救国”态度十分明朗。不仅如此,康有为还从“开创”与“守成”的二律背反 中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把“开创”新政制看成是应对外变,维护主权独立之根本。他劝 导光绪帝“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如果一味“守成”则“率由旧章” ,政治上陈陈相因,缺乏生机活力,则无力应对时局之变,无力与列强争雄。但如果推行 变法, “开创则更新百度” , 4 就能在君民团结和谐的君主立宪政体之下,奋发有为,合群竞 争,称雄世界。可见, “守成”就是固守传统, “开创”就是创建近代民主国家,两者不可 兼得,必舍“守成”而取“开创” 。可见, “开创”既是“破”又是“立” ,所“破”者封建 之专制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所“立”者一曰君主立宪政体,二曰工商立国,三曰 教育兴国。实现君主立宪政体是强国之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立国之本” ,废科举、 兴新学是立人之本。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政纲,更强调新旧势不两立,先破然后才能立,所破者卖 国、投降、专制的满清政府,所立者中华民国。1912年他解释说:“本会之民族主义,为 对于外人维持吾国民之独立” ,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直指帝国主义,宣称民族主义是中华 民族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又强调在国家建设中要坚持 主权独立的原则,说“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可见,主权独立对现代 化的决定意义。把用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手段去解决民族国家独立看作是实现现代化的 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 , 5 把经济现 代化视为救亡图存的根本。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民族危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寅:甲午战争是日本国策第一仗(6)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教学课件PPT
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时为何清朝不敢反抗,甚至还保持中立?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如果日本输了,中国的历史将是什么样的
香港被清政府租让给英国,有付租金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