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摘 要】 高等专科学校由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高等职教育。转变过程中,尚有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近年来,又面临高校大规模扩招,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教学质量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从高等专科学校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若干项保证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扩招教学质量措施
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8%上升到11.5%,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扩招,预计“十五”期间将超过16%,达到国际上通行的“大众化”教育的毛入学率最低标准(15%-50%),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超常规发展,也相应的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等专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制改革后,与高职教育、成人教育一起被定位在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受经费、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数量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限制,近年来,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些困难。扩招以后,所出现的问题就更多一些,特别是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人们的担忧,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
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教育体制改革后,目前仍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管理者对专科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楚,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第二,有的专科学校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上规模、上层次上,为升格为本科学校做软硬件准备,把扩大招生数量、提升教师的职称结构和整体素质、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等理解为升本科的条件准备。第三,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办高等职业教育要比办其他高等教育容易,只要是学校存在就不要担心没人来上学,只要有毕业证书发,学生总会来上学。忽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等的深入研究,将教学质量指标视为软任务,学校主要管理者很少研究教学,更多是将精力花在后勤工作上,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教学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松懈,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缓慢。
2.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存在误区
(1)重视知识传授环节质量管理,轻视能力培养环节质量管理。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通过教育和训练,学生应该具有能够学习,能够做事,能够生活,能够与人共事的能力,成为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一些教学管理者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仍然认为质量的内涵在于知识水平,没有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另外,历史上传统高等专科多被办成本科压缩型,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应的理论教学质量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和程序,操作起来驾轻就熟。而学生能力培养环节的教学,内容繁杂,变化频繁,定量的指标少,定性的指标多,尚无形成完整的规范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各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管理难度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强调外控手段的作用,忽视教师内在积极性的发挥。认为质量是抓出来的,只要外控到位,没有搞不好的质量。有些学校沿用或学习中专学校、职业高中的管理模式,实行座班制或增加到校次数,制定机械的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打分或扣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需要有宽松的环境,舒畅的心情,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制度管理,对教师实行严格的控制,虽然对一些简单问题能够见成效。但如果没有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没有教师自我控制与约束,没有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学校的质量只能是低水平和低效率的。(3)注重单个环节的管理,轻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质量产生于环节,只要将教学质量的环节加以严格管理,就能产生好的质量。教学管理人们更多地关心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系统管理重视不够。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求环节的质量,更要求环节接口的质量。如果只有环节的质量,而不考虑环节之间的联系质量,就不可能有整体的教学质量。很多专科学校实行一级教务管理,即由教务处全面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事务,各系(部)很少参与。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教务处是对整体的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对某些单个环节进行全校统一管理,而不是对具体某个专业自始至终进行整体的质量管理。在招生数量少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可以维持,当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之后,已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4)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不正视专科学校所处的教育层次和扩招后生源的质量下降的现实。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用本科的精英教育标准来衡量高等专科的教育质量,不但不会使教育质量上升,反而会丢掉自己的特色。例如,有的学校不顾生源的质量,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基础,比照本科学校的标准,强调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结果不但过级率难以与本科学校相比,而且,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未达到规定的标准。
3.师资队伍还不完全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生师比为16.2:1,超过美国、世界经合组织国家,高校教师有很大缺口。学校因急需师资而集中引进一大批教师,其中多数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他们未经培训即走上讲台,有的还担任多门课甚至主干课的教学任务,尽管他们起点高,年富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方面的熟悉掌握还需要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等公共课的师资,热门专业的师资,实践类课程的师资短缺,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教师缺口很大。而那些长线的、需要压缩与调整的专业,却又教师过剩。有的学校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好上大课,甚至有的打破教学计划,将课程推到下一学期,出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时上的情况。
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学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的思想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表现:一是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甚至茫然。表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体现基本素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注重理论讲授,追求系统性、完整性,方法上以单向灌输为主。二是由于受传统的以学科 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产生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 “低层次”教育的错误认识,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4.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资体制。作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的政府投入,远未达到应有的标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国家近年来增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又发行了教学国债,但是,增加投入还远跟不上发展的实际需要,投入额度与发展速度反差太大,办学条件改善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实验设备、图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从总量上看,高教投入有较大增长,但以生均指标计算,实际上是下降了。例如,2000年与1998年比,全国高校图书总量增长15%,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48.8%,校舍建筑面积增长35.1%,教学及辅助用房增长34.4%,实际情况是,生均图书占用量减少了33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减少了550元,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减少了2平方米。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原行业办学的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或预期办学经费不足,为求生存和发展而超规模办学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5.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许多学校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无实质性进展,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无明显改变,不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变迁,这其中有师资整体素质的原因,有教学设施的原因,也有教育观念的原因等。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 "三段式"仍占主要地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另外,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二、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
1.因材施教
因扩招而降低了录取分数线,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生源,当地教育水平较低,又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进来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但并不一定说明他们的智商就低。高考的分数低的原因可能有各种,要区别不同原因,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因单门课程如数学、外语等基础差,而使高考分数低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会感到很吃力,迅速提高不易。需要教师付出耐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帮助。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大成绩。有少部分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有误被专科学校录取,这类学生往往比较自卑,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针对这类学生需要教师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能力会比学历更重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在学习中期能够通过选拔进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学贪玩荒废了学业,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态度不好,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涣散。但是,他们中有许多特长,如绘画、书法、文艺、体育等。需要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让其得到发挥,同时,要提出严格要求,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质量意识
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多数诞生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给其留下很深的烙印,多年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的教育思想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很大,仍是依据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考虑市场的需求也不多,缺乏行业依托,办不出特色。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的选择受到市场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是生命线,质量就检验办学的标准,毕业生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与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质量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管理的文件,也对教学质量提出了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学校要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教学质量的硬件保障。多数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时间不长,校园面积狭小,经费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扩招后急剧增加的学生数量,给本来已经相对紧张的基础施增加更大压力。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办学规模,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建成配套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是高职高专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4.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社会的需求是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现代化建设中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如果专业设置不当,不论教师有多么高的教学水平,多么先进和教学设施,多么科学的教学管理,培养的学生不能被人才市场所接受,就谈不上有教学质量。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必须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注意处理好面向市场所需的灵活性,保证教学质量所需的稳定性,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所需的超前性和学校办学的效益性四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决定专业的设置。高等专科学校即可以设置职业覆盖面较广的专业,也可以根据某一社会职业的需要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5.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体系多年来一直比照本科的教学体系进行设计,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以来,一些学校的这种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转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各成体系,形成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要打破老三段模式,形成由系列课程组成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以经被高等职业教育界人士认可。但是,何为 “必需够用”,掌握怎样的“度”, 如何处理必需够用为度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矛盾等,这些内容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并落到实处。既不能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不能为了削减而削减,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在知识整体上区别不同专业特点,删减有别有度,增添必要的新内容,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有一定的发展潜能和对岗位的应变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以科学、完整、有针对性为原则,不是简单建立几个实验室或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量的就算完成了,如果体系和内容不科学合理,与培养目标不符,再多的课时,再先进的设施也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力度
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有许多优秀成果,但真正被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并不是很多,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不但高职高专学校如此,一些本科学校和中小学也如此。有学校教学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原因,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学习习惯的原因。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习惯了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听的"填鸭式"教学法,甚至有的学生如果老师换一个地方讲,他就感到不习惯,一些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在国外被证明讲课效果很好,来我国任教却不能取得令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教学方法的改革看似简单实际运作起来却又比较困难,需要调动教师、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开展起来。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对象积极探索。另外,对于实践性教学,由于国内重视和大量开展的时间不长,成熟的教学方法不多,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
扩招以后,生师比大幅度提高,教学基础设施出现紧张现象,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明显加大,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7.重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市场协调行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对学校来讲,教学质量控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实行规范化管理,常抓不懈。建立起各种保障机制、质量控制系统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等。宏观层面上,政府管理教育事业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国家应制定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最低标准,强制执行。在些基础上,各地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并不是要强化政府直接的、微观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变为以宏观的、法律的、拨款、评估和信息、服务等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基本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解决的是准入和资格问题,如果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办学单位就要被强制取消办学资格。各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不能仅满足最低标准,要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评估是保证基本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基本质量标准前提下的质量多样性,评估指标必须是多样性的,即必须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学校进行评估。同时,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还应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变为由社会认可的中介机构进行,这样有助于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助于质量评估公正性和科学性。
8.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简单划一呆板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扩招以后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需要,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对原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制度创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弹性学制,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为学生创业或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减轻单位时间内学习的压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规定的最多长有效学籍时间内,学生注册交费入学,可以减少由于欠交学费而对正常办学带来的不良影响。留、降级制度是实行学年制下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弹性学制后会自然消失,使教学管理更加柔性化。取消补考制度,凡单科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交费重修。近年来,学生补考的人次呈快速上升之势,每年组织的补考,既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考试的信度比正常的差,教师有怨言,学生有意见,管理人员又很辛苦。实行交费重修制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对于学生对自己考试成绩不满意的,也可以交费重修,成绩记载以最高者记。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质量,增强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1)教师稳定与流动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的稳定和教师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流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师资队伍要在流动 中求得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流动。学校应采取措施,稳定住一批学术骨干,特别是对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学术骨干在这样的前提下,允许部分教师进行流动,对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2)教师培养与引进的关系。引进教师周期短,见效快,有一定的可选性,但它伴随着丰厚的待遇,投入大,而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教师针对性强,投入小,虽然周期稍长,但具有规模效益。所以,引进教师是辅助的,培养才是根本。
其次,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应重点培养。
第三,从校外聘请一定数量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校任教,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目前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促进并带动校内教师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第四,对教师“双师型”素质的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类型总体上分为三种: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应地,教师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基础理论课教师与普通高校基础理论课教师无实质性区别,对于这类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不必硬性规定其具备"双师型"标准;专业理论课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偏重于实际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实践课内容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智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完全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两类课教师要求具有"双师型"标准是完全必要的。
第五,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师职称评定应执行不同的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则要兼顾到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践课教师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但在评定时,也要适当考核其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类型教师参加"双职称"的评定。
第六,站在发展的高度,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对青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师德和专业思想方面;中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特别是80年代参加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教学第一线年复一年从事教学工作,从没有间歇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急需更新和充实。高校扩招后教学工作量更加繁重,这种情况下,更应从长远角度考虑,挤出时间拿出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修培训。
10.建设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公共课类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制订了规划并着手进行了建设,但到目前为止离形成完的教材体系还相去甚远,各校的适用教材基本上处于短缺状态,沿用以前版本的教材和使用本科学校的教材现象依然较普遍,特别是专业性强的教材和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非常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情况下,建立一套充分反映本专业特色并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材体系是各校的当务之急。教材建设并不是要学校的各专业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全部自行编写一整套系列教材,而是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引进与自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市场上公开出版的教材进行认真选择确定,加上本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行编写的教材,形成适合本专业的完整的教材体系。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决定了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任务,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
11.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区别于初、高中主要在于集中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有科研能力,有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能够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引路人,要把科研的方法交给学生,教学生敢于和善于探索,尽早地参与科技活动,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有科研项目就有经费,项目多经费就多,就可以支持教学,科研用的先进实验仪器和设备,也可以有用于教学,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很大的支持。教师的科研成果,可能充实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已经证明,设有科研大师,也就没有教学大师,一所学校科研水平上不去,教学水平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高等专科学校的任务虽然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教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的方向和重点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学校,选题重点放在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和高职高专发展中的各种实践问题的研究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服务,为学校改革决策服务。
12.探索新的办学机制
全方位、多层次面向社会办学,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高职高专教育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或者说按照产业的需要办学,必须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由企业、学校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后,确定方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需要。还应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效益显著的教学实训基地,使学校、企业、社会连成一片,紧紧依靠社会开放式办学。走依靠产业办专业,发展专业促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学生在社会、企业的大课堂中锻炼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科研意识,启发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便于学生上岗就业。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2001:《走向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研究》第4期。
[2] 张尧学,2001:《把抓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高等教育》第18期。
[3] 顾亿天,2001:《着力教学管理改革的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第16期。
[4] 阎黔灵,2001:《高校扩招后师专如何保证教育质量》,《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第1期。
[5] 陈家颐、路可榜:《走出误区 面向未来--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构想》,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 艾修俊、姜运生、宋亦刚,2000:《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职业与教育》第5期。
[7] 吕鑫祥,2001:《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8] 纪宝成,1999:《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教文摘》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降低中职校学生流失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级标准及内涵
全过程控制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强化管理效能之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状态数据库建设与探索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构建实施“53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