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口气读完蒙古史
userphoto

2023.04.28 印尼

关注

  在蒙古草原这壮阔的舞台上,游牧民族实行了历史大轮回——匈奴、鲜卑、柔然、契丹、突厥、蒙古无不在这里建立牙帐,统一了蒙古高原。匈奴、鲜卑、突厥等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都来去匆匆,进了历史博物馆了,蒙古民族继承了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至今仍是草原的主人,成为我们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一个窗口。

 “蒙古”一词原来只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名称。成吉思汗之前还不存在蒙古这样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民族共同体,只有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共同体才开始形成。草原犹如海洋,蒙古族是由众多部族融合而成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室韦、鞑靼,乃至柔然、回鹘都可能是蒙古的祖先。

蒙古,原先是室韦的一个部落,古称蒙兀室韦。蒙古人原先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和克鲁伦河一带。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回鹘人西迁,蒙古草原上留下了空白,室韦人趁机涌入。9世纪末10世纪初,已经遍布蒙古草原,与原住各部落杂居在一起。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集团,分别称之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据《史集》记载,尼鲁温蒙古出自成吉思汗十世祖阿阑豁阿;迭儿列斤蒙古即不属于阿阑豁阿后裔的其他蒙古人。属于尼鲁温蒙古的有合答斤、散只兀、泰赤乌、赤那思、兀鲁、忙兀、八邻、乞颜等;属于迭儿列斤蒙古的有捏古思、弘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燕只斤等许多部落。迭儿列斤蒙古同突厥—铁勒人、契丹人、女真人、汉人接触和通婚,从中吸收人口,不断发展壮大。尼鲁温和迭儿列斤蒙古之间亦可自由通婚,他们加在一起称为“合木黑蒙古”,意为一切蒙古人。各部先后附属于辽、金。

统一前的蒙古草原各部

 辽、金统治者为保障边境安全,一直采用分化统治政策,阻止室韦人形成强大统一的力量,所以,室韦人进入漠北近三个世纪,仍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出现一个统一政权。

  公元12世纪,蒙古高原诸部通过各部间的战争和兼并出现了一些强大部落,如克烈、塔塔儿、蒙古、蔑儿乞、乃蛮等部。他们之间多次相互攻伐,互有胜负。在各部之内,为争权夺利,贵族们不断互相残杀。为保全自己消灭对方,各氏族部落贵族之间以利害关系相互结为“安答”,建立了政治与军事联盟关系,这样,两部之间或一个部落的内讧演变为几个大部之间的战争,战争的范围也扩大到整个漠北草原。这种无休止的战争和混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失去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统一才能结束诸部分散割据的状态和各部落之间的战争。

公元12世纪末,大金的衰落,无力控制草原各部,为蒙古统一提供了契机。

  蒙古乞颜部崛起,其首领成吉思汗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控制了东及兴安岭,南邻金王朝,西括阿尔泰山,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草原地区。为了便于统治,成吉思汗实行“领户分封”制,即将牧户编为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并分设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统领。万户长和千户长由大汗直接封任,一般是宗亲或异姓功臣。作为封建领主他们领有范围大小不同的封地及封地内的牧户。作为领户的劳动者一律依法固定在封地之内,接受领主的“合法”剥削和奴役。这种领户分封制将操不同语言的各部民众重新编组,原来的部族界限被打乱,统统成了蒙古国的臣民,使蒙古草原再也没有无领主的土地和无领主的牧民了。

成吉思汗画像

  为了加强大汗的统治权力,成吉思汗把他的“怯薛”即亲卫军扩充到1万人。怯薛歹由万户、千户、百户、十户那颜或白身人的子弟中挑选,他们平时负责大斡耳朵的警卫工作,大汗亲征时作为主力军参加战斗。

  成吉思汗攻灭乃蛮之后,命令乃蛮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由此创制了畏兀儿字体蒙古文。

  为了将其独裁意志贯彻到各个领域并传之后世,成吉思汗任命失吉忽秃忽为断事官,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以后不许人更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反映成吉思汗愿望和意志的“大札撒”,成了后来蒙古人行动的准则。

 成吉思汗巩固了在蒙古草原的统治之后大举西征,征服了整个欧亚草原。他将所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这些封地后来分别发展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1258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1264年(至元至元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儿汗,遂以帖必力思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在西征的同时,蒙古军不断南下,先后攻灭了金朝和南宋,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在中原地主阶级的支持下,终于打败其幼弟阿里不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1271年,依照中原的传统,改大蒙古国的国号为大元,忽必烈也就由蒙古大汗变成了大元皇帝。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草原与中原的统一。

  1274年,忽必烈命伯颜为统帅,以南宋降将刘整、吕文焕为先锋,水陆并进,大举伐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皇室投降,实现了空前的全国大统一。忽必烈重新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忽必烈统一了中国,但蒙古内部的分裂已成定局。早在成吉思汗时代,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哈台、窝阔台、拖雷之间的矛盾已相当尖锐。后来术赤长子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了伊儿汗国,四大汗国互不统属。蒙古帝国名存实亡。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用心经营中原,对四大汗国的控制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蒙古帝国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加速,其分布除岭北、辽阳、甘肃三个行中书省较集中外,也有很多散居于西北各宗王领地和中原各地。1368年元朝灭亡,其残余政治军事力量相继降明,明廷在辽东、漠南、嘉峪关外和哈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任用蒙古首领为长官。

退居漠北的蒙古,仍自称“大元”或“大蒙古国”,内讧不止。从14世纪末开始,西部瓦剌和东部鞑靼贵族,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争夺汗位战争。直到15世纪末叶,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划分为6个万户,自统左翼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三万户;任其第三子为济农(副汗),统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卜三万户。达延汗去世不久,重新分裂。其后俺达汗又曾统一诸部,终未能使蒙古草原完全安定。北元蒙古游牧政权从元惠宗至林丹汗传23位大汗,1635年亡于后金,几乎与明朝相始终。

明朝形势图

蒙古人虽然被赶回老家,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征,又给北元以沉重打击,但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蒙古对明朝北方边境构成的威胁,瓦剌部也先和俺答汗曾两次打到北京城下。

一直到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漠南蒙古达成了“隆庆和议”,首领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漠南蒙古右翼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

在清前期,漠南蒙古全部归附。清廷根据蒙古各部来降先后和亲疏关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蒙古人编为八旗(即内蒙古),由清廷直接管领,一部分编为外藩旗(外蒙古),给予相对自主权,成为藩部。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的政教事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清廷采取“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笼络蒙古上层,封以高官厚爵,联以婚姻,一方面严厉打击反叛王公,以稳定对漠南蒙古的统治。

漠南蒙古归附清朝之后,喀尔喀和卫拉特(明朝称瓦剌)蒙古部落仍处于割据状态。17世纪前期,卫拉特四部一分为三,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和硕特南迁青藏地区,准噶尔统辖留牧原地的各部落。喀尔喀和卫拉特两部贵族曾集会盟誓联合抵御清朝的兼并,但是,清朝采取招抚政策后失去外部压力,内部矛盾加剧。喀尔喀内讧导致准噶尔与喀尔喀的战争,迫使喀尔喀投降清朝。噶尔丹败亡后,准噶尔与和硕特部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权,又导致清准战争,结果两败俱伤,准噶尔势力被驱逐出西藏,和硕特被清朝兼并。噶尔丹策凌采取积极防御政策挫败了清朝兼并的企图,使双方划界议和。但是,准噶尔的内讧,阿睦尔撒纳的反复无常,导致准噶尔彻底灭亡,清朝顺利统一准噶尔及其统治的南疆地区。多伦诺尔会盟后喀尔喀归附,清朝把喀尔喀作为防御和攻击准噶尔的前哨,北路军的据点。清廷在喀尔喀采用了战时的军事管理体制,任用喀尔喀王公管理军政事务,兼并准噶尔后逐渐收回军权,归于清廷驻防官员。设立驻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和中俄边境贸易事务。土尔扈特回归后,原卫拉特四部全部归入清朝版图。

清朝前期和蒙古各部形势图

清后期,蒙古地区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俄、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瓜分蒙古地区。清廷则改变对蒙古政策,推行“新政”,强化对蒙古族的统治,强制实行蒙地放垦和移民实边政策,使蒙古地区农区扩大,牧业萎缩,商业高利贷剥削加重,贫富分化加剧,蒙古族人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蒙古族人民不畏强暴,展开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

1921年,在苏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国民政府根据与前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

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当家做主,民族平等和自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俗讲述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的分支与演变!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
现在的蒙古国人如何看待噶尔丹?答案挺让人意外的
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汗国简介:
搅动西北风云26年,准噶尔枭雄噶尔丹,只是沙俄手里的一枚棋子?
蒙古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