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乾、坤之本字论《周易》的哲学内涵(廖名春)



 一、问题的提出

 

  《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三玄”(《老》、《庄》、《易》)之一。讲中国学术,讲中国哲学,讲中国思想史,不能不讲《周易》。

 

  帛书《要》篇载孔子说:“《易》,……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又说:“《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1]认为《易》有“德义”,具体而言,既有“以阴阳”表现的“天道”,又有“以柔刚”表现的“地道”,还有“以上下”表现的“人道”,更有“以八卦”表现的“四时之变”。

 

  传世文献也有相同的记载。《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并借“子曰”赞为:“《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庄子·天下》篇的“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则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则曰:“《易》以道化。”

 

  所以,《周易》是讲“德义”的,是讲“天道”、“人道”的,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近代以前中国学界的普遍认识。

  但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主流的认识却截然相反。

  陆侃如说:“我们知道《易经》并不是古圣王说教的著作,而是民间迷信的结晶,从起源到写定,当然需要几个世纪。这些迷信的作品,与近代之‘观音籖’、‘牙牌诀’极相近,既谈不到哲理,更谈不到文艺。”[2]

  高亨说:“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3]

 

 


 

  朱伯崑也说:“就《周易》全书的情况看,大部分内容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多数卦的卦爻辞之间缺乏甚至没有逻辑的联系。所以《周易》还不是《诗经》一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占筮用的迷信典籍。”[4]

  总而言之,他们都认定《周易》的“哲理”是后人“加上”去的,是《易传》强加给《易经》的,这是“孔子之《易》”而非“文王之《易》”。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否定《周易》有阴阳观念。

 

  张立文说:“在《易经》的卦、爻辞中连‘阴’、‘阳’两字也找不到,当然无法肯定《易经》有了‘阴’、‘阳’的两个基本范畴了”,“《易经》不见”,因此“不能任意”将阴阳观念“附会到《易经》中来”。 [5]《易经》“阴”字仅一见(《中孚·九二》:“鸣鹤在阴”) [6],连“阳”字都没有,怎能说《易经》有阴阳观念?怎能说“《易》以道阴阳”呢?所以,他坐定了“以阴阳”解《易》,是《易传》的无中生有。 

辩之者却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阴爻和阳爻就是阴阳的代表。《易传》将其阐发为阴阳哲学,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但否定论者却不信:“《易经》中‘’、‘’符号,后来都称其为‘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意义是否代表‘阳’与‘阴’,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7]强调“”、“”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坚持要有文字来表现阴阳观念。

  《周易》是否真的就没有阴阳观念?孔子和以《易传》为代表的早期文献“以阴阳”解《易》,是否真的是无中生有?其间是否另有曲折?这是论定《周易》一书的性质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试为之解。

 

  二、名异而实同

 

确实,《周易》本经的卦画中只能抽象出“”、“”符号,并没有严格的“阴阳”范畴。但是,中国古人表示哲学范畴,不重形而重实。因此同词异义,异词同义的现象屡见不鲜。

  汉语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同义词是其语言发达的标志。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同义现象已很突出。如表示看的意思,就有“见”、“观”、“省”、“相”、“望”、“视”、“监”等词;表示洗、浴的意思,就有“沃”、“沐”、“盥”、“洒”、“沫”等词;表示杀伤的意思,就有“蔡”、“杀”、“戕”、“”、“雉”、“岁”等词;表示年老的意思,就有“老”、“考”、“耋”等词;表示给予、赏赐的意思,就有“畁”、“赏”、“锡”、“厎”等词。[8]

 

  《尔雅》作为现存的最早的汉语词典,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如郭璞所言“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如:《释诂》篇“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都有“起始”的意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是说“天、帝、皇、王、后、辟、公、侯”都有“君”的意思;“如、适、之、嫁、徂、逝、往也”,是说“如、适、之、嫁、徂、逝” 都有“往”的意思;“朝、旦、夙、晨、晙、早也”,是说“朝、旦、夙、晨、晙”都有“早”的意思。《释天》篇“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是说年岁的名称,代有不同: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唐虞时代称“载”。“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同样是狩猎,因春、夏、秋、冬季节不同,而有“搜”、“苗”、“狝”、“狩”不同的称呼。换言之,“搜”、“苗”、“狝”、“狩”虽然名称各异,但都是打猎的意思。[9]

 

  《吕氏春秋》一书,总共5000词,其中同义词共有472组。每组包括两词的有258组,如邦、国,诵、读;每组包括三个词的有46组,如分、别、辨;每组包括四个词的有24组,如封、疆、境、边。[10]可见其同义词之多。

  所谓的阴阳观念,其本质就是二元对待思想,也就是对待的统一的思想。[11]这一思想,古人除了用“阴阳”来表示之外,还有没有用其它相近或相似的词来表示呢?也就是说,“阴阳”还有没有同义词?只要我们不是从形式而是从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先秦文献里表达二元对待思想,“柔刚”与“阴阳”往往无别。

 


 

  我们先来看《彖传》。

  《周易·否·彖传》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所谓“内阴而外阳”,指否卦下卦为?坤,?坤三爻皆为阴爻,故说“内阴”;上卦为?乾,?乾三爻皆为阳爻,故说“外阳”。所谓“内柔而外刚”,“内柔”也是指否卦下卦?坤;“外刚”也是指否卦上卦?乾。可见,在这里,“内柔”也就是“内阴”,“外刚”也就是“外阳”。“柔”、“刚”也就是“阴”、“阳”。虽然,“柔”、“刚”与“阴”、“阳”指的是阴爻和阳爻,但言外之意,也代表了“天地”、“上下”、“君子”与“小人”。

  《咸·彖》和《恒·彖》也有“柔”、“刚”说: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咸卦卦画为,下卦为?艮,而上卦为?兑。恒卦卦画为,下卦为?巽,而上卦为?震。依《系辞下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说,咸卦下?艮一阳二阴,当为“阳卦”,故称“刚下”;上?兑一阴二阳,当为“阴卦”,故称“柔上”。恒卦下?巽二阳一阴,当为“阴卦”,故称“柔下”;上?震二阴一阳,当为“阳卦”,故称“刚上”。在这里,“柔”、“刚”指的都是阴卦和阳卦。但《恒·彖》“刚柔皆应”说,则是指恒卦的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阴阳互相应和。“刚柔”也指的是阴爻和阳爻。很明显,这里的“柔”、“刚”是完全可用“阴”、“阳”取代的。所以,这里的“柔”、“刚”也就是“阴”、“阳”。值得注意的是,《咸·彖》的“二气感应以相与”,将“柔”、“刚”所代表的阴爻和阳爻说成是“二气”,是以气化论来解释“柔”、“刚”。而“柔”、“刚”二气,实质就是“阴”、“阳”二气,就是阴气和阳气。

 

  再来看《系辞传》: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这里的“刚柔”,指的是阴爻和阳爻,也可称之为阴阳。故韩康伯注:“相切摩也,言阴阳之交感也。”[12]是将“刚柔”称为“阴阳”。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孔颖达疏:“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13] “刚柔”也是指阴爻和阳爻,它们的“体”是“阴阳合德”之所生。形式上是“刚柔”,实质上就是“阴阳”。

  《说卦传》也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两段话表面上说“阴阳”与“柔刚”同中有异,一是“立天之道”,一是“立地之道”;其作用一是“立卦”,一是“生爻”。但紧接着道:“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阴阳”与“柔刚”还是名异而实同。

  马王堆帛书也有一些记载值得注意。

 

帛书《衷》篇:“《易》之义谇阴与阳,[14]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15]这是说《周易》的精神是阴阳,在卦画形式上,阴爻“曲句”表现“柔”,阳爻“正直”表现“刚”。“柔刚”实际是“阴阳”的代名词。

  又说:“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浧。”[16] “阴阳”、“柔刚”对文见义。

  帛书《要》篇:“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17]此与《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说同。一用“阴阳”,一用“柔刚”,与其说是意义上有别,不如说是修辞的需要。

 

  非儒家的先秦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

  如马王堆帛书《姓争》篇说:“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18] “刚柔”与“阴阳”同义。

  帛书《十大经·观》篇说:“黄帝曰:……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因以为常。……牝牡相求,会刚与柔。柔刚相成,牝牡若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19]

 

  《淮南子·精神》也有相似的描写:“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显然,“牝牡”、“阴阳”、“柔刚”在这里都是同义词。

  《国语·越语下》载范蠡曰:“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则用阴,先则用阳”与“近则用柔,远则用刚”意义相同,“阴”、“阳”与“柔”、“刚”完全是相同的概念。

 

  由此可见,在表达二元对待思想上,“刚柔”与“阴阳”异名同义,内涵和作用都是基本相同的。

  “健顺”也是一对与“阴阳”、“刚柔”名异而实同的概念。

  《泰·彖》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卦卦画为,下卦为?乾,而上卦为?坤。“内健”与“内阳”义同,都是指下卦?乾三爻皆为阳爻。“外顺”与“外阴”义同,都是指上卦?坤三爻皆为阴爻。在这里,“健”、“顺”也就是“阴”、“阳”。与《否·彖》的“柔”、“刚”与“阴”、“阳”名异而实同是一致的。

  《系辞下传》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帛书《衷》篇则说:“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20]乾、坤是“至健”、“至顺”,也可以说是至刚、至柔。这说明,健就是刚,顺就是柔。健、顺就是刚、柔,就是阴、阳。

 

  所以,讲二元对待思想,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重此轻彼,更没有理由一定要顾此失彼或是此非彼:只讲“阴”、“阳”而不讲名异而实同的“柔”、“刚”和“健”、“顺”。 


 三、“乾”的本字

 

 《乾》卦的卦名“乾”,以前人们都以为是本字。《说文·乙部》:“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如此,“乾”则是形声字,倝为声符,乙为形符,义为“上出”。段玉裁注:“此乾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之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徐灏《注笺》:“乾之本义,谓艸木出土乾乾然强健也。”[21]

 

   但《说文》又训“乙”字曰:“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段玉裁注:“乙乙,难出之皃。”[22]因此,章太炎则认为:“此说艸木冤曲而出,无取‘天’义。字从倝声,当读为倝。倝,日始出光倝倝也。语转为晧、曍、昦。曍者,晧旰也,旰乃倝字。昦者,元气昦昦,春为昦天,称天者多言昦,故以声转谓之倝。其言健者,象声而为训也。”[23]如此则“乾”为借字,本字为“倝”(gàn),其义为“日始出光倝倝也”,是太阳刚出时光辉闪耀之意。

  清末俞樾(1821-1907)却提出:“《说卦传》:‘乾,健也;坤,顺也。’而《乾》卦古即谓之‘健’。《象传》‘天行健’即天行乾也。《乾》卦谓之‘健’,故《坤》卦谓之‘顺’矣。”[24]这是说《乾》卦之“乾”“古即谓之‘健’”,根据有三:一是《说卦传》有“乾,健也”之训;二是《大象传》有“天行健”之说,“‘天行健’即天行乾”;三是“《坤》卦谓之‘顺’”,与“顺”反对的“乾”自当“谓之‘健’”。

 

 

 

  俞樾六、七十多年后,原杭州大学教授刘操南(1917-1998)讨论了《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断句。历来人们都是将“天行健”连读,以为“健”是说《乾》卦之德。[25]刘操南却认为这有违《大象传》的体例,此句应断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是释体,“健”是命卦,“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设辞。[26]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万多字的帛书。这批珍贵的帛书中,有关《周易》方面的共有二万余字,既有经,又有传。在帛书《易经》里,《乾》卦之“乾” 都写作“键” [27]。帛书《易传》共六篇,约一万六千余字。其言“乾坤”、称举《乾》名的有《二三子》[28]、《系辞》[29]、《衷》三篇[30],“乾”字也毫无例外写作“键”。

 

  1984年,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韩仲民据帛书“乾”作“键”之证,支持了刘说,认为《大象传》此句的断句,应该和其它各卦相同,“天行”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天行”即天道,指天体的运行,《彖传》多有此说。[31]张立文也有相同的意见。[32]

《大象传》六十四条中,六十三条都是先释卦象,再点出卦名,最后才得出卦义。比如:“地势,坤”、“云雷,屯”、“风雷,益”、“洊雷,震”、“兼山,艮”、“随风,巽”、“丽泽,兑”。惟独《乾》卦一条不同,这是很难说通的。但“天行”与“地势”句式相同,释“行”为运行,明显与“地势”不协,因为“势”只能作名词解。李镜池(?-1975)已经看出了这一点。[33]笔者认为,“天行”之行,应释为阵行,行列、排列。“天行”依《大象传》体例,是指《乾》卦上下经卦之象,《乾》卦上下卦皆由经卦组成,乾为天,两经卦乾相重为复卦乾,故重卦乾之象为“天行”、天之阵行。将“天行健”、“地势坤”连读,否认“健”为卦名,不合《大象传》释象名卦以明卦义之通例。所以,从《大象传》来看,“健”应该是卦名,应该是《乾》卦之“乾”的本字。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中的“键”,多数人认为是“乾”字的假借。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34]和于豪亮的《帛书〈周易〉》[35]两文,就是这样处理的。而邓球柏则认为“键”是本字。他说:“卦名以键列于六十四卦之首,盖以此为六十四卦之门户(即关键)。键,引申为门锁、关键、关闭、封锁、囚禁等义。”[36]其实,马王堆帛书《周易》的“键”,是“刚健”之“健”的假借。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乾”皆写作“键”,正证明了《大象传》“乾”作“健”的正确。而“乾”应该是“健”的同音借字。

  四、“坤”的本字

 

  坤卦的本字是什么?从《乾凿度》[37]到《玉篇》,从宋人到清儒都有所探讨。从现有的材料看,《坤》卦之“坤”原来并不写作“坤”。

  在马王堆帛书《易经》里,《坤》卦之“坤”写作“川”。 [38]帛书易传其言“乾坤”、称举《坤》名的有《二三子》、[39]《系辞》、[40]《衷》、[41]《缪和》四篇[42],“坤”字也毫无例外写作“川”。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据屈万里统计现存4400余字,[43]但从屈氏书所录残字影片看,似不包括上海博物馆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之二。这一残石192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东汉太学故址,正面内容为《周易》下经《巽》至《未济》8个卦的卦爻辞以及《乾》至《师》卦《彖传》的一部分,共15行,存256字;背面内容为《系辞下》的一部分,共15行,存251字。[44]如此说来,熹平石经《周易》残石现当有近5000字存世。在这些残字中,“坤”字都写作“”。

 

宋人洪适《隶释》荟萃汉魏碑碣189种,乾坤之“坤”字无一作“坤”,都写作“”、“川”、“巛”。如卷一《孟郁修尧庙碑》:“乾川见征。”[45]又《成阳灵台碑》:“乾川之象。”[46]又《孔庙置守庙百石孔和碑》:“孔子大圣,则象乾。”[47]又《韩勑修孔庙后碑》:“孔圣素王,受象乾巛。”[48]又《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孔子乾巛所挺,西狩获麟。”[49]卷二《西岳华山庙碑》:“乾巛定位,山泽通气,云行雨施,既成万物,易之义也。”[50]又《樊毅修华岳碑》:“灵既定□□,兆民乃列祀典。”[51]卷三《张公神碑》:“乾刚川灵,何天之休”,“乾川传亿万兮”。 [52]又《三公山碑》:“□□分气,建立乾川。乾为物父,川为物母。”[53]卷四《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惟巛灵定位,川泽股躬”,“上顺斗极,下荅皇”。 [54]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川兑之间,高山崔嵬。”[55]又《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乾剖兮建两仪。”[56]卷五《巴郡太守张纳碑》:“□□乾川,其润如雨。”[57]卷八《卫尉衡方碑》:“恩降乾太,威肃剥川。”[58]卷九《故民吴仲山碑》:“乾盖载,八十有长。”[59]卷十五《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我邦,乾川垂极。”[60]卷十七《益州太守无名碑》:“失明哲兮入川户。”[61]卷十九《魏受禅表》:“若夫复载简易,刚柔允宜,乾之德。”[62]《魏修孔子庙碑》:“崇配乾。”[36]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其中“川”为最多,11见;“”次之,7见;“巛”最少,仅4见。

 

  传世文献里也留下了若干痕迹。如《大戴礼记·保傅》:“易之乾巛。”[64]《贾子新书·胎教》“巛”作“坤”。 [65]《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坤曰。”《释文》“坤”作“巛”,云:“本又作坤。”[66]《后汉书·舆服志下》:“‘黄帝尧舜垂衣服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67]按,此即引《系辞下传》之文。《乾》《巛》,《系辞下传》作《乾》《坤》。

 

“坤”与“川”、“”、“巛”的关系,前贤有不同的认识。洪适认为:“隶书未尝有坤字,此乃乾坤尔。”[68]这是以“川”为《乾》《坤》之“坤”的本字。《集古录》下《司隶杨君碑》:“巛灵定位。”欧阳修云:“以巛为坤……汉人皆尔。”[69]《玉篇·巛部》:“巛,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70]李富孙《易经异文释》云:“《乾凿度》以八卦之画为古文,天地风山水火雷泽字是。古坤作?,此即转横画为巛耳。”[71]

王引之的说法却正好相反,他说:“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浅学不知,乃谓其象坤卦之画,且谓当六段书之。夫坤之外,尚有七卦,卦皆有画,岂尝象之以为震巽离坎等字乎,甚矣其凿也。”[72]朱百度[73]、阮元说同[74]。他们皆以“坤”为正字,“巛”为假借字,“巛”与“”形近且古音相同,故得假借。

 

 

 

王氏说乾坤八卦不可能唯独坤象卦画之形,似乎很有道理。但以“坤”为本字说,却与帛书、汉碑等不合。我们可以说帛书《易经》写了别字,将“坤”写作了“川”;帛书《易传》四篇也写了别字,将“坤”也误作了“川”。但以洪适的说法,是“隶书未尝有坤字”;按欧阳修说,是“以巛为坤……汉人皆尔”。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隶书里,都是写“坤”的别字,所有的“汉人”“以巛为坤”,都写错了。特别是熹平石经,是我国经籍最早之刻本,由汉帝诏著名学者“蔡邕等正其文字”。石经始立之时,天下来观视摹写者,至“车乘日千余两,填街充巷”。“自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若依王引之说,熹平石经《周易》不写本字“坤”,反而写假借字“”,“蔡邕等正其文字”何从谈起?又何能“五经一定,争者用息”?因为《周易》之“乾坤”,毕竟不是经学上的小问题。由此可知,王引之等的“坤”为本字说是不能成立的。马王堆帛书、熹平石经和其它汉碑等皆将《周易》之“坤”写作“川”等,决非偶然,当较今本更近古。

 

 汉人的诸种写法中,“”是“川”的转写,当无异议。但“川”和“巛”关系如何呢?还值得深究。

  《说文·页部》:“顺,理也,从页从巛。”[75]《广雅·释诂》:“巛,顺也。”[76]可知在许慎、张揖等文字学家看来,“顺”字所从之“川”,实即“巛”。由此可推知,帛书和汉碑中的“川”,作为卦名,实质都是“巛”的别写。

徐锴《系传》将《说文》的“巛”改为“川” [77],实际是有问题的。在帛书《周易》经传中,乾川之“川”与“利涉大川”之“川”在字形上很难说有什么区别,这是抄手水平低劣所致。但在熹平石经《周易》里,《坤》卦名“”、《系辞传》和《说卦传》里的“”字和《益》卦卦辞“利涉大川”之“川”字截然有别[78]。《成阳灵台碑》的“乾川之象”的“川”字和“颖川”的“川”字[79],《张公神碑》:“乾刚川灵,何天之休”,“乾川传亿万兮”的“川”字和“激川”的“川”字[80],《卫尉衡方碑》的“恩降乾太,威肃剥川”的“川”字和“颖川”的“川”字,[81]其区别也是明显的。这就是说,在蔡邕等汉代主流学者眼中,乾巛之“巛”和山川之“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象《焦氏易林》那样,以“巛”为大川,为水,为江河淮济,既颠倒了正文和别写的关系,也违反了易学的逻辑。八卦中既然以?坎为水,又怎能以?为水呢?可见“川”并非?之正名,当是“巛”之别写。我们只能以“乾川”为“乾巛”,而不能将“乾巛”改为“乾川”。

 

徐灏云:“马部:‘驯,马顺也。从马川声。’引申为凡鸟兽驯服之称。顺与驯声近义同,人之恭谨、逊顺曰顺,故从页。页者,稽首字也,恭顺之意也。川当为声。”[82]《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礼记·乐记》、《史记·乐书》都将“克顺克比”引作“克顺克俾”。而《中山王鼎》就有“克克卑”之句。[83]《礼记·缁衣》引《诗·大雅·抑》“四国顺之”,郭店楚简《缁衣》篇作“四方之” [8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缁衣》篇此句作“四或川之”。 [85]战国行气铭:“巡则生,逆则死。”“巡”实即“顺”字,故释者读“巡”为“顺”。 [86]所以,不论顺也好,驯也好,也好,巡也好,它们都是同源辞,其共同的语源是“川(巛)”,而页、马、心、辵这些义符仅表示它们各自的区别性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川”(实质是巛)是最基本的“顺”,坤卦本为巛卦,“巛”就是顺。

 

  《说文·土部》:“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段玉裁《注》认为“坤”“从土,从申”是“会意”;“土位在申”是“说从申之意也。《说卦传》:‘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坤正在申位”。惠栋《义证》:“‘土位在申’者,《易·坤卦》‘西南得朋’王注:‘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易乾凿度》:‘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王筠《句读》认为《说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说是“主卦而也,若主地而言,则当云‘从土,申声’矣”。他不同意《说文》的解释,其《释例》说:“案云从土申声可矣。许君曲为之解,段氏又极力助成之,非也。”[87]按王筠《释例》说不可从,“申”古韵为真部,“坤”为文部,两字主要韵母元音不同,因此“申”不可能表“坤”字的读音,“坤”字不能解为“从土,申声”。段玉裁、惠栋以《说卦传》、《易乾凿度》说来解许慎的“土位在申”说,不但符合许慎本意,也是迄今为止关于“坤”字造字本义的最优解。[88]

 

俞樾指出:“‘巛’即‘川’字,非坤字也。疑‘巛’当读为‘顺’。……此作‘巛’者,乃‘顺’之叚字。‘顺’从‘川’声,古文以声为主,故‘顺’或作‘川’。” [89]郭沫若也说:“《汉熹平石经》残石作,汉碑凡乾坤字亦均作,并未见有坤字。可见坤字是后起的,才是坤的本来面目。”[90]这些意见都足以凿破混沌。 

 

五、二二相耦,相反为义

 

  孔颖达揭示《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91]

 

  所谓“二二相耦”,就是说《周易》六十四卦是二个卦二个卦为一对,依此当分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习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忽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三十二对。

所谓“覆”就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一个卦体上下颠覆而成两卦,如屯,倒过来就是蒙,说是两卦,其实只有一个卦体。

 

所谓“变”就是两卦卦画阴阳相反,如乾与坤,习坎与离。它们“反复唯成一卦”,只好“变以对之”,以相应卦位上相反的阴、阳爻来分别。

《周易》三十二对卦中,属于卦画上下颠倒而成的覆卦有二十八对,它们是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既济未济。

属于卦画阴阳相反的变卦有四对,它们是乾坤、颐大过、习坎离、中孚小过。

 

  孔颖达所谓“变”韩康伯称之为“错”,所谓“覆”韩康伯称之为“综”。 [92]但不论变卦,还是覆卦,它们的卦体都是相反的。只不过一是两卦卦体阴阳相反,一是两卦卦体方向相反而已。

  《周易》卦画结构的这种反对性质,表现在卦义上就是“二二相耦,相反为义”。《杂卦传》就是以反对卦为据系统探讨《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耦,相反为义”之作。[93]现在看来,这是揭示《周易》六十四卦本义最有效的方法,是一条最为重要的易例。

 

屯蒙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屯为草木初生,而蒙为蒙蔽。

需讼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需为退缩不进,而讼为争讼。

师比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师为打仗、战争,比为亲比团结。

 

小畜履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小畜义为蓄止,而履义为行。

泰否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泰为通泰,否为否闭。

同人大有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同人是讲亲疏远近,大有则是不分彼此。

 

谦豫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谦为谦虚,豫为自大。

随蛊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随为随从而无事,蛊为蛊乱而生事。

临观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临为监临,居高临下;观为观摩学习。

 

噬嗑贲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噬嗑为嚼食食物,象征施用刑法;贲为文饰。一文一武,一软一硬。

剥复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剥为剥落,复为回复。

无妄大畜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无妄是无所希望,为之绝望;大畜是大为畜聚,五谷丰登,是得天时。

颐大过卦画阴阳相对,其卦义也相反:颐是颐养天年,生活得很好;大过是死亡,永别人世。

 

习坎离卦画阴阳相对,其卦义也相反:“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火向上升腾,水往低处流。所以上下相反。

咸恒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咸为速,恒为久。咸是谈恋爱时间短,恒为成家立业过日子时间长。

遯大壮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遯者隐避退遯,大壮者浸强健盛。

 

晋明夷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晋为晋升,明夷为陨落。

家人睽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睽为同中生异,由内而外,犹如姐妹,生为同根,而归属不同;家人为异中生同,由外而内,犹如夫妻,本为异姓,而成一家。

蹇解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蹇为行走艰难,解为舒难解困。

 

损益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损为减损,益为增益。

夬姤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夬为缺失,阳盛阴消;姤为有遇,阴长阳消。

萃升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萃为荟萃内聚,升为上升不返。

困井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困是穷困不通,井是活水不绝。

 

革鼎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革为革命,而鼎象征政权稳固。

震艮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震为震动不止,艮为限止不动。

渐归妹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渐是循礼渐进而“吉”;归妹则有弊而“凶”。

 

丰旅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丰是家大业大,官大势大,故旧之人多来亲近攀附;旅是在外作客,则少有亲人。

巽兑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巽为隐入,而兑为显现。

涣节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涣为涣散,节为节制。

 

中孚小过卦画阴阳相对,其卦义也相反:中孚为有心于信,小过为无心有过。

既济未济卦体相反,其卦义也相反:既济为已经成功,未济为尚未成功。[94]

 

乾坤这一对与上述三十一对一样,卦画阴阳相对,其卦义也应相反。如果依《说文》,《乾》卦之“乾”为艸木“上出”,则与“土位在申”之“坤”构不成反对。依章太炎说,“乾”为“日始出光倝倝也”,与“土位在申”之“坤”的反对关系也不明显。如果以“顺(巛)”为“坤”之本字,“乾”与“坤”的反对义更无从谈起。而以“健”为《乾》卦之“乾”的本字,以“顺(巛)”为《坤》卦之“坤”的本字,健、顺意义相反,与两卦卦画阴阳相对相配,是十分自然的。

 

  由此可知,《周易》六十四卦不但卦形是以“反对”的形式出现的,其卦义也是以“反对”的形式呈现的。“反对”是《周易》的基本特点。

 

六、健、顺的意蕴

 

 明白了《周易》乾、坤之本字就是健、顺,那么对其意义我们就可作一简要的分析。

 

  《周易》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卦名称之为“健”。可知阳爻所代表的就是健,乾卦的题中之义就是论述刚健的问题。[95]

  坤卦六爻都是阴爻,卦名称之为“顺”。可知阴爻所代表的就是顺,坤卦的题中之义就是论述柔顺的问题。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由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八卦也是如此,可知健、顺是构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基本因子,它们相反相成,对待而又统一。

 

  从这一意义上说,健、顺内涵了二元对待的思想,是《周易》本经本身就具有的一对概念。

  《彖传》的“乾元”、“坤元”说正证明了这一点。

  《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坤·彖》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这里的“乾元”,指的是阳爻;“坤元”,指的是阴爻。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由阳爻和阴爻构成的,阳爻和阴爻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因子,所以称之为“元”。从“万物资始”、“万物资生”说来看,“乾元”、“坤元”又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乾元”“资始”,在宇宙万物生成中的地位相当于父亲;“坤元”“资生”,在宇宙万物生成中的地位相当于母亲。“乾”就是“健”,“坤”就是“顺”。所以,“乾元”、“坤元”也就是“健元”、“顺元”。《彖传》在这里实际是强调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就是健、顺二元。

 

  《系辞传》也有一些论述值得注意: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这里的“易”,论者以为《周易》之书,而“乾、坤”则指《乾》、《坤》二卦。[96]其实误矣。“乾、坤”就是“健、顺”,指的是阴爻和阳爻,“易”就是指六十四卦卦画。有了表示“健、顺”的阴爻和阳爻,才有六十四卦。没有表示“健、顺”的阴爻和阳爻,就不会有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归根结底就是乾、坤,也就是健、顺。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健、顺虽然是二元对待的,但健是“成象”的,主事的;顺是“效法”的,随从的。作用还是有所不同。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是说,健、顺虽为对待的二元,但地位却有尊卑、贵贱的不同。健为尊贵,顺为卑贱。健代表男性的特点,顺代表女性的特点。健有创始之用,顺有生成之功。这里的乾(健)、坤(顺),已从阴爻、阳爻抽象为表示二元对待思想的范畴了。

 

  《彖传》、《系辞传》对乾(健)、坤(顺)的这些论述,虽然不免有提炼、加工的成份,但基本上符合《周易》本经的实际。

  表示二元对待思想的范畴,流行且为我们熟悉的有阴阳、刚柔,但真正在《周易》本经里能找到根据的,则只有乾、坤,也就是健、顺。

 

  因此,《周易》本经里尽管没有阴阳二字,但却有二元对待的思想,其概念就是健、顺。健、顺就是阴、阳,健、顺就是刚、柔。

 

  《周易》是二元对待的哲学,是对子哲学,是阴阳哲学,是刚柔哲学。从它本身的概念而言,《周易》则是健、顺的哲学。孔子和以《易传》为代表的早期文献以“阴阳”解《易》,形式上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就实质而言,是抓住了《周易》二元对待思想的本质,并非是无中生有。

 

  明了这一点,否认《周易》本经有哲学的论调就可以休矣。 来源:原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9辑 作者:廖名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文化”入门基础(三)
《周易》里《坤》卦的“坤”字,该如何理解
易经原本是古代兵法
《易经》卦序的分析探讨
闻道国学:《乾》《坤》两卦卦符的原始面貌
(1)文化丛谈第三部:王亥演易密境【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