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化教学实践活动 优化数学教学模式 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杨祥芬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校”战略。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可以说近几年来,学校变化大,发展快。学校有一支重视并积极支持教学科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善于学习、肯于钻研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这为课题的开发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一线教学中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是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基于以上的认识及理解我校确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这一课题。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现行的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它是把学生个体学习组织成群体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修订大纲中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此课题实验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现状与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延伸在课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小数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研究性数学实验、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以及开展“春、秋游中的数学”、“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安排二次数学实践活动,本课题研究年级为五年级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其他年级幅射。

(一)课题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的进行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和实践的机会;有的进行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协调的发展。实践活动课应以什么样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学习,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可以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走向,因此本课程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思路

1.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讨。并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月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要优化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记录

三、课题活动的原则与策略

(一)活动原则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但又与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 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二)活动策略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它是一种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实践性

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室内活动中的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玩一玩等,室外活动的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目的都是让学生“动”,动口、动脑、动手。例如,在教完正方体、长方体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设计“为家里的房子设计围墙”活动课,方案不仅包括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包括对围墙的空间、朝向、采光和用料的考虑;另外也可设计“为磁带盒设计包装纸”活动课,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这样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重创设情景,彰显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春季植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植树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植树?(树木能够制造氧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净化空气)。(2)探讨植树中的数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解决了与植树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且把数学与科学、环保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可谓受益匪浅。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现探索性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信息。(3)计算乘车所需要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等。(4)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遵循多样化原则,体现趣味性

趣味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在设计活动时,形式一定要多样,注重内容的“新、奇、乐、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了奇数和偶数后,可设计以一个“彩盘揭密”的游戏活动,教学时首先创设一个情景:小东在街上行走,看见有人摆了个彩盘,旁边写着:“只要一元便可转动彩盘一次,指针停在哪一格,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这格上的奖品就属于你的。”小东停下脚步转起彩盘。他手中的钱全部花光了,大奖一次也没中。教师接着问:“同学们想不想揭开彩盘之谜呢?”学生很快便热情投入,教师和同学一起研究彩盘的秘密,最终得出结论:彩盘的秘密正是利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的规律,设奖者把大奖放在奇数上,把小奖放在偶数上,让别人拿不走大奖。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这个数学规律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擦亮自己的眼睛,防止上当受骗。诸如此类的数学活动课,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富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课,从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I

、 课题实验的作用与成效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科研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每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汇报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热点谈几点认识:

1、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3、 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5、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从狭义上讲,实践活动是指一个个的“小课题”,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成效

1、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定了“实践活动”领域,第二学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学段设定了“课题学习”领域,可见新课标在实践活动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分层研究的策略。即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优化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3、形成了数学活动课的系统操作体系

数学活动课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落实新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首先对数学活动课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的类型

总结我校的数学活动课,按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游戏竞赛活动课。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动手操作活动课。操作是智力的起源,这类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拼、摆、折、画、量、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社会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4)思维训练活动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趣题、思考题等形式组织的知识延伸或提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5)课题研究活动课。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又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2)数学活动课的选材策略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让活动素材源与生活,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2)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形式,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

4、探讨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和教学策略。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素材,因此,我们要结合平时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活动因素,在运用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1)构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这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展开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目标定向、以思考为内涵的探索活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障碍性、相对性、探索性的特征。在“建立模型、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促进发展。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将知识巩固和实际应用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没有合适的和现成的模式、程序下,只有通过探索和尝试,才能获得解决。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策略

1)要巧妙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发现的机会;2)要积极组织动手操作实验,创造探索、求真的机会;3)要适时组织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4)要巧设问题和练习,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5)要注重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5、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不断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成员的脑海中,并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培养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主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发现式、实践探索式、创作交流式、相互评价式。

6、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1)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释疑或完善他人意见,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同同学教师争辩,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

(2)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实践活动经学生创设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和“做中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对应、化归、类比、统筹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践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和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别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作者:杨祥芬授权代发)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发其他网站、否则追究侵权法律责任。谢谢理解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小课题研究报告 - 惜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被分解及其价值澄清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微
中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