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中药出口占世界草药市场份额究竟有多少?

有人说,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中所占份额仅为3%~5%,2000年海关“洋中药”进口额已超出同期我国中成药的出口额,我国已经成为中药的“进口国”。更有人说,日本的中药(汉方制剂)出口占据了世界中药市场的30%,甚至有人说70%、80%。

我国中药出口在世界草药市场到底占多少份额?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到底如何?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医药领域两项国家级软科学研究,且一直侧重于中医药国际化问题。故不揣浅薄,试图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一、3%的来历与引用失误

1992年,在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支持下,由徐绍颖教授任组长,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合作进行了一项国家级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就笔者所知,此系中医药领域第一项国家级软课题。由于该项课题的开创性工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课题研究了世界三大市场:①以华裔为中心的中药传统市场(东南亚、我国港澳台以及西方国家以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中药传统市场);②日本、韩国中药传统市场;③西方草药市场(拉丁美洲、非洲、东欧以及中亚、南亚的草药市场未加研究,实际上其市场规模也不大)。1993年,所研究的三大市场规模约140亿美元,同年我国中药出口创汇4亿美元,约占三大市场的3%。

该课题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西方国家日益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和西药的毒副作用,出现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西方国家草药市场(请注意,不是中药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大多源自天然产物,因此,中医药走向世界适逢良好的机遇。但是,我国中药出口额(请注意:不是中药产值)仅占世界草药市场(请注意: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且由于中成药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中药出口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出口额20%~30%,西方国家在加紧研究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传统药物,因此,中医药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句话,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建议国家制定“弘扬中国传统医药学工程”来弘扬中医药。

从此以后,3%这一数字纷纷引用,到处流传。然而,引用时往往忽略了3%的两个前提和一个基本概念。一个前提是,这是指世界草药市场而非中药市场,其中大部分是未纳入任何医学体系的植物药或说草药的市场;另一个前提是,世界草药市场不含我国大陆的中药市场。一个基本概念是,这是“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报告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出口创汇,因而只是讲我国中药出口占世界草药市场的份额,而不是讲我国中药产值占世界草药市场的份额,更不是讲中国是不是中药生产与应用大国。不少人引用这一数字时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将之变成了我国中药占世界市场3%。

若论我国中药(而不是中药出口额)在世界草药市场的份额,我们可以这样估计:2000年我国大陆中药产值493亿元,合60亿美元,约占世界草药市场的1/4,至少是1/5;若论我国中药产值在世界中药(而非植物药)市场的份额,则应在50%以上。所以,迄今为止,我国(且不论我国港澳台的中药产业)仍是世界最大的中药研发、生产、应用与出口大国,没有任何国家堪与匹敌。总之,我国中药出口占世界草药市场的份额确实不高,当年约3%,今天也差不了太多,甚至更少。尽管这一数字可能不太十分准确,但偏差不会太大。原因很简单,中药是由中医大夫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西方国家没有多少正规的中医大夫,且不承认中医药,中药只能作为饮食补充剂、保健食品上市,明显影响中药疗效,自然中药出口不可能太多。关于这一问题,将另文论述。这里只是想说明,要想提高中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必须为他国培养大批中医人才,促使其承认中医药,应用中医药,如我国周边国家那样,而不在于将这一数字精确到什么程度。

二、“洋中药”进口到底有多少

由于看到我国中药出口在世界草药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于是有人惊呼:狼来了,狼来了;甚至有人说2000年“洋中药”进口额大于我国中成药出口额。这一看法甚至影响到国家决策层。

是否真的“狼来了”?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洋中药”。

所谓“洋中药”,顾名思义,是指洋人生产的中药,主要指中成药,对此,应当有个清醒而科学的认识。中药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对此,下边还会论及)。然而,迄今为止,在我国市场上尚难见到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的“洋中药”,能见到的则为以中药尤其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真有“洋中药”,那么中药走向世界则已经成为事实了,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应当科学地提有关中药的概念,别再给已很混乱的中药概念之丛添乱了。姑且还称“洋中药”,但从目前社会上对此名词的使用情况看,非常混乱,将进口的西方植物药(西方草药)、生物制品、维生素、深海鱼油等保健品,甚至将历年我国一直进口的高丽参、**、没药等中药材,统统算作了“洋中药”。

在我国,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5个。由于政出多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因而“洋中药”进口数据也不确切。例如,有人查阅我国海关总署统计年报后认为,2000年我国进口“洋中药”5亿多美元。但是,从国家药监局了解到,并未批准什么“洋中药”作为药品进口。从卫生部了解到,只批准了一些保健食品进口。那么,“洋中药”到底是些什么呢?为此,我们又专门查阅了海关总署的统计年报。其海关进口税则中有一项1165亿美元的进口被上述有关查阅人员列入了“洋中药”范畴。此项即“30049090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产品构成的药品”,但此项到底应归属西药还是中药,请教有关部门,告知也不清楚。于是,我们调查了此项下进口额最大的前11家公司的进口情况。该11家公司在该项下共进口2.4亿美元产品,占该项总额4.165亿美元的58%,全部都是西药或西药原料,如尼莫通粉剂、扶他林原料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该项下的进口并非“洋中药”而是西药。

此外,在海关总署统计年报中列出了许多著名的中成药,如片仔癀、白药、清凉油等,而30049059项则为“其他中式成药”。与上述“30049090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产品构成的药品”项则相对照即可知,后一项下应全为西药,因为若为中药,当列于“其他中式成药”项下。故此项绝不应计为“洋中药”。

按我们查阅与调查的情况,2000年我国出口中成药0.846亿美元,而同年进口的中药1.06亿美元,其中,进口清凉油等和其他中式成药共2449.2万美元,其余为历年我国均需进口的中药材,如西洋参、高丽参,以及**、没药等南药和其他药材。

总之,没有出现“洋中药”进口大于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怪现象。但我们应有这样的警惕,因为中成药的进口确实在增长。如不加快发展中医药,我们中药大国将来真有可能都吃进口中药。

三、日本到底占领了多少世界中药市场

有不少论者看到我国中药出口占世界草药市场的份额不高,不去研究这一份额的所指及意义,就主观臆断日、韩在国际市场占了大头。有人说日本出口的中药占世界中药市场30%,更有人说占70%,甚至说占80%。

在徐绍颖教授领导我们进行的“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中,以及在甘师俊、李振吉教授领导我们进行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研究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我们先后数次设法查阅了日本厚生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发现日本中药(汉方制剂)产值1992年达到最高峰,约17亿美元;由于小柴胡汤事件的影响,产值逐年下降,1999年约10亿美元,约占同年我国中药产值(尚且不计我国港澳台中药产值)1/6。日本中药即使全部出口,在国际市场(此时的国际市场需计及中国市场)又能占到几何?更何况,根据日本《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日本中药生产主要供国内消费,每年出口仅数万美元,最高年份为几十万美元,哪能占到国际市场的百分之几十呢?甘师俊、李振吉等主编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书第240页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当然,也不能排除如下可能性:日本出于本国利益考虑,有可能对其药事工业的统计拿出两套数据,可以公开的那一套数据用以“示弱”,另一套真实数据供内部使用。如此情况,也只能是猜测而已。从下面的事实看,此种猜测的可靠性不大。

19世纪明治维新时,日本宪法只承认西医药的合法性,日本应用了1400年的中医药被废除,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又重新承认中药,当中断线100年。而且迄今日本仍是废医存药,只承认中药,不承认中医,日本中药均由西医大夫对症而非辨证地使用。众所周知,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废医存药不可能有太高的水平,因而出现小柴胡汤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中药工业怎可能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

从另一方面说,日本人将西药工业、化学工业的技术成单元地搬入汉方制剂的生产中,加之重视中药科研及生产工艺研究,其中药产品从物质组成角度的质量控制乃至外观等,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加之其他因素,《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指出:“日韩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对手”,但这里只说“可能”,没有说“已经”,更没有说日本中药已占世界市场80%。

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日本有关中药研究和生产的某些表面现象,误认为本质且加以夸大,要坚信中医药学及中药的内在科学性。

四、中药不等于植物药

为了促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了扭转“洋中药进口大于中成药出口的怪现象”,不少论者建议研究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建议与国际接轨,希望中药能像“完全符合现代药物研发的要求和规律”的洋中药那样,即天然植物药那样,搞些单味中药的提取物出口。

在笔者看来,这些论者没有完全弄清中药、植物药、天然药物等概念,导致不少读者思想混乱。在此不揣冒昧,希望澄清这几个概念。

所谓中药,系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包括中药材、饮片和制剂。狭义的中药系指汉族传统草药。广义的中药还包括民族药(即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使用的草药)及民间草药(即民间流传的仅根据经验使用的草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中药资源有12807种,但其中大部分是民族药和民间草药,只有少部分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可以称为中药。

所谓植物药,又称草药、西方草药,系未纳入任何医药理论体系,仅按民间经验而使用者,与我国民间草药没有什么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又把中药或说中草药纳入其植物药管理范畴。外国人不懂,我们不能跟着瞎说。中药绝非植物药。中药的大部分得自于植物,若因此就将中药视作草药,实在是人为地降低了中药,实质上是在否定中药乃至中医药学。因为如前所述,草药乃是尚未纳入任何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与中药相比,植物药即西方草药没有系统理论;多为单方,偶用复方亦无君臣佐使之说;对症用药,无辨证施治理论指导;只限植物药;应用生药,无炮制工艺。

西方人又将植物药称为天然药物。中药不能称为天然药物,这基于以下事实:第一,得自天然产物的物质,并不能简单地称为天然产物,例如人工橡胶由天然乙烯聚合而成,只能称为人工橡胶,而不能称作天然橡胶。中药的很大一部分品种,确系得自天然产物,例如,熟附片得自天然的生附片,但生附片变成熟附片后,其中的乌头碱已被水解成乌头次碱乃至乌头原碱,此过程为人工所为,不能称为天然药物,更不必说众多的炭类中药了。第二,确有一批中药完全是人工合成之品,例如机制冰片,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再如密陀僧,即为粗制氧化铅,其制法为: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黏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显然为人工合成之品。当然,大多数中药是天然的,在大家都能理解、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今天,西方不得不承认植物药有别于西药,也制定了有别于化学药品的标准,如美国的《植物药产品行业管理指南》。但在许多重大方面,《指南》仍将植物药按西药对待。植物药没有理论,按西药管理已被西方认为不妥;中药是有系统理论的,当然不可能按理论体系迥异的西药或根本没有理论体系的西方草药进行管理。贾谦、曹彩等明确指出了中药与西药的区别、中药与植物药的区别,以及中药与生物制品的区别,从而明确提出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制定原则是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中药的系列标准规范只能由中药大国--我国来制定,并逐步推向国际,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系列标准的典范。因而,中药不能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没有中药之轨。当然制定中药系列标准规范时也需要参考目前国际惯例和西药先进可行的方面,一则完善自我,二则易于为国际尽快认可,这就是我们说的“双向接轨”。

也有不少论者认为,我国中药应像植物药那样,搞些提取物出口,易于质量控制,可以达到西方国家标准,可以得到认可。从商业角度看,这也许是一条创汇之路,我不反对。出口就应该多一条腿走路。但从弘扬中医药看,这是将具有系统理论的中药降低为没有任何理论仅根据民间经验而使用的草药,将可能造成中医药自然消亡,犹如中医之外另三大传统医学体系那样不复存在。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信心。1840年以来,我们有些同胞民族自信心不足,总觉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树立民族自信心。

五、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我国仍是中药研发、生产、应用、出口大国;但我国中药出口在国际草药市场所占份额确实不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所占份额就比我们高,实际上,日本远低于我们。

我国中药出口近年在5亿美元上下徘徊,其中中成药出口多为1亿美元左右;“洋中药”的进口虽有增加趋势,仍远小于中成药出口。

我国中药出口难以迅速增长的原因很多,客观上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药品法规限制,以及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不能因为中药出口难以增长就想仿效西方草药做法。我们可以搞些提取物出口,但那不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要紧的是宣传中医药文化,让西方国家认识中医药,与我们的系列标准规范接轨,让中医药与西医药成为国际上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两大医疗保健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中药在世界草药市场的排名
周末文摘 | 国际植物药市场现状概述
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植物提取物作为中药产品出口全球得到广泛认可
天然药物在国内外近现代的现状及研究方式的发展趋势
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过渡期限将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