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必须要完美才值得被爱吗?”——从抑郁症复发到重塑的艰难过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完美主义哈。

我们知道九型人格里面有很多的完美主义者,对不对?

一号是规则的完美主义者.....

三号是形象的完美主义者.....

四号是感觉的完美主义者.....

七号是自由的完美主义者.....

那完美主义到底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过度的完美主义又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

      一起来看看吧?

  • 什么是完美主义?

  • 什么是过度的完美主义?

  • 完美主义者的孤独

  • 如何利用人际关系更加自我接纳?

赝品焦虑:过度的完美主义

首先要声明的是,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相反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获益的。

比如渴望自己事业上更成功啦,钱赚更多一点啦,房子更大一点啦,自己更漂亮/帅一点啦,人际关系处理更灵巧一点啦,亲子/婚姻关系更圆满一点啦.....

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追求完美让我们趋向于更好,更完整,更丰盛。但是,过度的完美就不是这样了,它不仅不会让你体验到更多满足,反而会破坏你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什么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呢?

有一个公式:我希望我时时刻刻,每时每地都一定要XXX。

比如任何时刻都要求自己拿第一,成为最优秀的;

或者表现得体,每一句话都说的恰到好处;

或者可以完美的处理每一段关系,不会有人不满;

甚至希望自己每一刻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

这些都是过度的完美主义。

有一种强迫性,唯一性。

而它的背后,有一个深深的信念存在在那里:

我只有表现完美,才值得被爱。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可能经常体验到一种焦虑,叫赝品焦虑。

什么是赝品焦虑呢?

就是你期待我是什么样子,我就塑造这样一个精致的外壳给你看,并希望得到你的认可和喜欢。

但我心里清楚的知道,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我。


所以,在这个壳下面掩藏的真实自我让我焦虑,不完美的那个我是被爱的吗?他们看见真实的我之后,会抛弃我吗?

永远光鲜亮丽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最深刻的部分从来没有被看见。

而他们对于自己的不完美是如此的羞耻,对自己的“缺点”是如此的批判,以至于他们无法相信,看见真实自己后的人不会抛弃他们。

无法展示脆弱,成了横在他人与自己中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过度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养成的?

完美主义者的内心一定有一个被内化的苛刻的父母。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我们是好的?

是可爱的吗?

是被喜欢的吗?

我们自己是无从知道的,我们只有从养育者的脸上,他们的眼睛里,表情里去观察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犯错了,你是可以被原谅的吗?

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是可以被包容的吗?

他们还会继续爱你吗?

这就构成了我们对自己的体验。

一个抱持性的父母对孩子也有要求,但是是灵活的,偶尔没有达到也是可以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会生气,也会指责,但是过后,还是一样会爱孩子的。

那么孩子就了解到:哦,原来我是可以犯错的,可以不完美的,妈妈还是会爱我的。

但是一个苛责性的父母就没有那么包容了,孩子可能会体验到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怎么做妈妈都是不满意的,都是会挑剔的。

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就会有一个糟糕的感觉,就是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爱的。

他们为了避免一切苛责,决定要把自己搞的特别完美,我只有完美了,我才不会错,我只有完美了,我才可能被爱。

所以,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此诞生了。

同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模式也被我们吸收进去了,他们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就如何对待他们。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总是对他人也有很多的苛责,一点不完美就大为光火。

这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大家不由自主地想要远离他。

父母无法接纳我们的部分,就成了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部分,也成了无法接纳他人的部分。

孤独就这么传递下去了。

父母无法接纳你的脆弱,但是有人可以

那怎么破呢?

打开自己,表达自己的脆弱。

你不需要那么完美,你的脆弱也是被喜欢的,虽然不被你的父母喜欢。


我自己一个真实的例子

去年的时候,我的抑郁症复发了。有一段时间,身体特别疲惫无法支持继续工作了,就回家休养。那段时间身心疲惫,情绪也特别脆弱。

有一天早上,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一个慢性疾病有复发的倾向,而它蔓延的后果对我而言可能是毁灭性的,这让我陷入恐慌和无助之中。

那天中午,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眼泪在眼框里面打转转,我原来努力维持的坚强和乐观,在这个时候轰然崩塌了。我清晰的感觉到自己需要支持,需要安慰。于是我没有把眼泪收回来,而是大滴大滴的流了下来,我呜咽了起来。

我开始感受到大家的反应。我的父亲愣住了,我感觉到他很僵硬,不知所措的僵在那里,我弟弟也是一样。他们对于我的情绪不知所措。唯一有反应的是我妈妈,刚开始她过来,抱着我说怎么了?然后我说了我的担心。然后我发现她开始焦虑了,甚至比我还要焦虑。

她开始极力地让我相信,我的情况并没有我想象地那么严重,并一直在”安慰“我:”都是心理作用,不要多想,越想越不好“。她不断地想要纠正我,就差进到我脑子里,把我的想法都擦掉了。

我感觉到了她的焦虑,感觉到我的焦虑和担心激发了她更大的焦虑和担心,以至于她无法承受,必须要立即矫正我的情绪才行。我开始不得不被迫收回自己的情感,反过来假装一切都好,来安慰自己的母亲。

所以,我再一次清晰的看到了,我以前的情绪化,我的崩溃性的情感模式是怎么来的了。就是我的家庭带来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容纳我的情感,我的脆弱,他们看见我的脆弱就要逃跑,就要扼杀。于是,我对我的脆弱也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失望,唯有一种失望漫上心头。纵然以前也知道他们没有能力,但是再次验证的时候,还是会感到伤感。以前,我可能就算了,然后关上心门,不愿意再打开了。但是现在,我觉察到了,理解到了,我知道他们给不了我,但有人可以。

于是,我吃完饭就打电话给我男朋友了。我告诉他我的脆弱,我的担心,我邀请他给我安慰,给我支持。结果是,他比我父母做的好多了。他告诉我,我已经做的很好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出现这样的症状是正常的,不必过度担心,他会一直陪伴我的。我一直哭啊哭啊,哭了很久。

然后,我又打电话给我一个朋友,又哭了一顿。她也是给我抱持,给我容纳,给我安慰。在这两通电话之后,我感觉好多了,眼泪也都释放掉了。我知道未来的路,还要继续走,收拾好心情,就继续上路了。

所以,这个例子特别清晰的表达出了,我们在原来的家庭里面是如何难以被容纳的,我们的父母他们也许没有能力去处理我们的脆弱,因为他们更脆弱、更无助。

但是,我们长大了,我们的世界里面有更多的人,他们有的比我们父母更有能力,更完整,他们可以给我们爱,给我们保持,可以容纳得下我们的脆弱。

我们可以借助他们,重新塑造我们的自我感受。

脆弱的力量

最近正好看到一个TED的演讲,讲得非常好,叫《脆弱的力量》。二十多分钟,大家可以看一下。     

布琳布朗研究人际关系好几年,发现在人群中,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人:

一种是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他们勇敢去爱,并且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另一种是在苦苦挣扎,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足够好的人。

那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她发现,第一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一种勇气

什么样的勇气呢?

就是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勇气。

他们身上有一种坦诚的力量,脆弱而勇敢。

他们在没有承诺的时候,还是会勇敢去爱;

在不知道结果的时候,还是会努力去做;

在等待命运的裁决的时候,会慌乱但不逃避。

脆弱,是一种美丽,他们说。

最脆弱的时候,其实是最美丽的。

因为脆弱是创造真实关系的时刻,创造深刻关系的时刻。

当你能够卸下面具,以原本的样子呈现在对方面前的时候,他完完整整的看到了你,那个脆弱、无助但真实的你。

他的回馈和抱持,能够真正滋养到你,能重新培育你。

我很珍惜自己脆弱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建立更深的关系,这是平常”完美“的时候所不能带给我的。

而我在脆弱时候建立的关系,是我所有关系中,最深刻的,最难忘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那个视频最后有一句话,是关于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的。

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也可以对自己说:

“你知道吗?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苦苦挣扎。

但是你仍然值得被爱,仍然值得拥有归属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位抑郁症家长的告诫:父母常说这2句话,孩子远离抑郁和焦虑
学会给孩子更多的“抱持”
有一碗毒鸡汤,叫“我要改变自己”
做孩子愿意求助的父母,有多重要?
我只是想要被接纳,为什么那么难? |周小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