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作者:王国伟(笔名:zenmax 浮凸)




《秦汉雒史》后记

(接上篇《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

《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1、《左传》与《史记》秦记(下同)二者“统一”隐匿了《系年》秦先人“西迁”的共性

《左传》成公十三年明载有“西”代表西秦;襄公十年等大赞东秦人,似乎因“西迁”之链的缺失而与可称帝的西秦无关,这一东、西秦同宗关系被割断,在古人同宗亲近信仰的情况下不认亲宗是少见的,因而是有意而为之的行为。

《秦本纪》、《周本记》载录《秦记》不载秦西迁,是秦人模仿周史传沿的模式,却不愿把“不光彩”的一面留下传世的见证。战国时的《荀子》亦有秦人飞廉、造父,表示东、西不同两地秦人的记载,李斯不仅在《荀子》中同框,且凭“荀子”入秦至相位主政大秦,参与定稿《秦记》。由此,反映出今本《左传》与《秦纪》同为秦的属性并不是巧合。

2、秦是平王、晋救世主的错觉共性

《左传》、《史记》二者统一隐匿了《系年》晋文侯的辉煌,因夸大秦的功绩而有意忽略了晋文侯、郑武公才是平王东迁的主要策划组织者,秦是随从者。

《左传》 隐公六年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艸既》,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郑庄公去周都,第一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不加礼遇。周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来了。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大体意思是,幽王被杀。这时,周携王僭位称王,各诸侯国将其灭掉,拥立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周平王,并将都城东迁洛邑。但没有记载晋文侯杀携王,晋文侯才是东周春秋的幕后创始人。

周携王与周平王同时立王,在周史是属于特大事件,但《史记·周本纪》一字未提。取而代之的是《秦记》内容的《秦本纪》: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这件事的直接策划参与者其家族《晋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上边已无显示晋是救周的关键,仅见宣传秦;

这件事的第二直接策划参与者其《郑世家》:仅“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更不提郑是平王东迁的主要策划者;以及《史记》的齐、吴、楚、燕、卫、鲁等诸侯国的“世家”,统一用“犬戎杀幽王,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的标准“秦记”属性的模式记载。似乎有平王东迁是以秦为主的史实错觉。

尤其是记载周史的《周本记》,大跨度的迈过幽王死后双王鼎立的过程,仅“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显然此种载录方式是秦人《秦记》所为。当然,此雒邑之“雒”既是秦属性的特殊标记。

《系年》、《竹书纪年》无“秦穆夫人”的记载。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史记·晋世家》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曰齐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晋献公巴结秦而嫁女伯姬于秦穆公,秦穆公与齐、晋都是亲戚关系。晋惠公被俘,秦穆公要杀惠公,其姐伯姬、周王求情喊话免杀的记载。

《左传》、《史记》二者扩大秦穆公救晋惠公、文公及帮助晋称霸而突出颂秦,是在向“孔儒”仁义靠拢,造成没有秦就没有晋,就没有魏、韩、赵的以后的错觉,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统一后新朝下的臣服。

不过,秦的确在救平王的事件中作用很大。其他诸侯都有封国,有军队,而秦在平王东迁以前无国,仍是以“且御戎”,其应属于周室直接隶属,负责京镐城外,主要对戎狄作战的安全部队。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实际可控制周王室的安全所以,周幽王被杀、周携王被晋文侯所杀,并立于京师,都与京镐秦所在的位置密不可分。虽平王东迁论功行赏,秦被正式封国,但仍被限制在旧周宗“守周之坟墓”而不是与晋文侯一样“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在平王的身边封地保护平王新王室。可见仍体现出周对秦不同宗的忌讳。

3、二者表现秦忠于天子、立规矩的儒属性表述

1《桓公四年》载:“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2)《僖公十一年》载:“夏,扬、拒、泉、皋、伊、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3)《僖公二十四年 》载:“冬,王使来告难曰:'不谷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汜,敢告叔父。’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

4)《僖公二十五年》载:“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由于晋人耍了小心眼而被甩有刻意描写)

《秦本纪》载:“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

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春秋晋文公前仅记一次,怀疑删减)。战国,其秦献公时仍尊重周王,直至秦昭公时周王室衰败无力统领全国,仅为东、西周分治;“王赧谓成君。”“周君王赧卒,”实为周王变为“君”已无天子身份,自然无天子传承的机会,造成天下不可以一日无主的迫切需要新主的形势与氛围,加之“周民遂东亡(才)取九鼎宝器(及周室籍典),而(秦仁义的)迁西周公於狐。”可见,《左传》、《秦本纪》、《周本纪》的君臣“儒性”、“秦新朝”笔下的属性一致。

4、秦新朝的符号“雒”

《左传》、《史记》(秦记)二者“统一”用秦入周室改朝换

代的标记“雒”或“南雒北洛”,秦以同玄鸟、同玄鸟卵之宗“雒”替换周洛,将周都洛邑(亦有洛阳称谓)变为秦雒阳县。是最早的“凡洛皆雒”战国阶段(《左传》)。“雒邑”、“雒出熊耳”、“河图雒书”、“河雒”、“雒阴”之雒,亦是识别“秦记”与“非秦记”、“秦新朝”属性,既是最简单亦是最了不起的工具之一;

5、二者统一记载秦是楚的救世主儒性仁义的感动内容

秦不助楚灭庸,楚必亡。《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秦哀公不计楚平王的无耻而救楚。《定公四》记载:楚被吴攻入楚都城后,申包胥代楚昭王请求秦哀公出兵,立下宁可让秦取其疆土,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的承诺:“'……君其取(楚疆)分焉。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秦以天子之兵御西戎之势),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史记》相同,用此来谋划统一后教育新朝下楚地的臣民,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6、统一忌讳帝祭祀洛神是因为洛邑之洛

《左传》、《史记》二者统一消失“天子祭天地(《六国年表》)”轩辕帝在玄扈祭祀洛祖洛神,才获“河图洛书”,是古人获取文化、治理天下大法的重大事件记载(《竹书纪年》除此外还有尧帝等);亦是《秦记》、秦新朝忌讳周洛的一个重要标志。

7、秦人是最有能力征服天下的人

《左传》、《史记》二者统一宣传赞美秦是最有能力可征服天下的大力士。

《左传》东秦人:“孟氏之臣秦堇父”,如孟献子说:《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左传》西秦:“及雒,魏颗(晋大夫)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大力士)也。”《史记·秦本纪》战国秦人“武王有力好戏,(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与秦同玄鸟卵宗的商纣称帝,亦有“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而《秦本纪》、《殷本纪》都属《秦记》范畴,《传·宣公十五年》、《左传˙襄公十年》的秦记意义就不言而喻。

8、儒圣孔子的门徒是秦新朝包装的标签

荀子是李斯的老师,《荀子》的编著有李斯的身影。《荀子》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儒家的治国思想体系,亦是李斯进入秦的敲门砖。《秦记》在《史记》所载的“纪传体”中,大量反映《荀子》的治国内容,与李斯参与倡导推荐全国推广的《秦记》的内容密不可分(下文《左传》《史记》纪传体同为“史”“文”合一下的秦新朝属性)。虽汉人仇秦对《李斯列传》中的李斯记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动,但列传中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欲西入秦。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故斯将西说秦王矣。’”的开篇首先知道李斯学的就是“《荀子》”。

打开《荀子·儒效》却发现:其满篇记载荀子(孙卿子)与秦昭王的说教,反映了之后《史记》“秦记”的诸多思想,不难看出《荀子》实为李斯入秦先说服吕不韦,通过吕不韦说服秦始皇的“教案”,以及之后“秦新朝”的大部分思想核心。

荀子回答秦昭王的提出如何使天下臣服的问题,荀子从“大儒之效”开始说,用周公与武王身份变化的关系,阐明圣人大儒的作用,夏、商、周开创、统一天下的共性。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荀子以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为例,以至“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即秦昭王问: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荀子用同是秦先人的东秦飞廉、恶来的愚忠,与西秦造父可培养出千里马的对比、比喻;“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矣,而不能射远中微,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而阐明秦统一天下孔子儒道的重要性。以及说明所谓圣人就是道的总和。历代帝王的道《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精髓都包含在里边云云。

其文有“《春秋》言是,其微也。”即《春秋》说的内容是圣人的微言大义。其《春秋》的出现,在《荀子》之前,荀子时才给秦昭王灌输“儒”经,那么《春秋》的孔子与荀子一样,颂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能获得天下的同时,就少不了对反面人物飞廉的批评,应与《荀子》一样对秦昭王说秦尚无“大儒”,而《左传》就不同,不但会颂杨秦是儒最忌讳、头等之恶“弑君”外,秦救晋、救楚充满可统一天下必须的儒性。所以《春秋左氏》不是《春秋》,正如司马迁所言,“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即今本《左传》的形成,但并不是在春秋形成,而是在秦入周室前后的战国(本著《秦汉雒史》“《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

所以,《荀子·儒效》说:“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即《秦始皇本纪》“数以六为纪”的基础,秦始皇对李斯“秦记”思想的采纳。

《左传》、《史记》二者“统一”记载了孔子、孟子祖上(孟献子)与秦的特殊关系,虽《荀子》与《孟子》在“人自初”是“善”与“恶”有分歧,但孔子的思想、治国理念则大同小异。孔子是秦祖上的老师,秦是最早接触儒宗思想的人的记载,在《系年》面世后才发现作者的用意,确是令人吃惊的。此与《秦记》“孔子世家”对秦儒性的定位衔接十分吻合,但不是巧合。是李斯贯彻《荀子》统一天下者必须具备“儒效”等思想的反映。

《左传˙襄公十年》有:“孟献子以秦堇父为右。生秦丕兹,事仲尼”,是今本《左传》秦人通儒较突出的一个“儒”点。

《史记˙孔子世家》实际是秦通过孔圣人的口对世人宣布,秦具备了《荀子》“大儒”的条件:即“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秦才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国家。

《史记˙周本记》周太史儋预言“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这与秦是儒祖的学生,迎合《荀子》天道、禅让等儒效对接呼应,亦是汉及汉后排秦的因素所最不可能记载的。

9、“今文”流传的版本

史记载录的《秦记》史料与《左传》统一为“今文”(隶形文字载录)被汉后人误解秦“书同文”为小篆,包括司马迁亦认为“今文”与秦当然无关。这也是司马迁为何没有直接认为《秦记》是出于秦史官之手的原因之一。(从对古文春秋、伏生口述尚书的记载)

10、秦无色、酒、利记载,《左传》唯秦无弑君

春秋总结夏、殷,尤其是周诸侯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好色、酒、唯利是图、无君臣父子的观念。并列举夏桀、商纣、幽王、等。尤其是《左传》对春秋众多诸侯国灭亡、兴衰的举例中,其涉及嗜酒、好女色,臣弑君、子杀父、父杀子使朝廷坍塌的事例,“弑君”为儒家治国思想中大逆不道之首。但在《左传》中唯秦国最符合儒家这个核心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序》说:解读《春秋》(因《春秋》出现古文,实为固有的秦隶今文《左传》内容)“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可惊奇发现不涉及秦,只有秦国最符合孔子提倡的君臣父子仁义礼智的道德行为规范。意喻秦的本质和具备儒性、天子标准。

不过,《史记˙秦本纪》有载公元前698年,大庶长三父等串通贼人谋杀秦君出子复立秦武公的事件与《左传》不同外,(此点与《左传》不同,或秦史官疏忽,或为《秦本纪》、《左传》二者其一被后人所改或删除,待考)《史记》亦无有秦“淫于酒妇人”、沉溺于酒色之类;即《荀子》总结夏、商以及诸侯国灭亡的最大特点与忌讳的记载,此点与《左传》相同。


    11、同宗的褒义倾向

统一有对同宗(玄鸟族氏)的褒义倾向。(赵氏、宋、商与孔子)晋文公称霸,除过秦穆公外,赵衰从文公逃亡直到称霸;“赵盾弑其君”典故的洗白;“赵氏孤儿”感动世人的名典;帝托梦赵简子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即:天帝还告诉我:'晋国将逐渐衰落,再传七代就要灭亡,嬴姓的人将在范魁的西边大败周人,可是你们却不能占有那里。’对同宗赵秦结局的交代。

战国苏厉为了齐国致信赵王挑拨赵秦关系使赵脱离秦,“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最终被秦人吞并。苏厉有“秦诚爱赵乎?

秦为何灭赵坑四十万,是白起之过,或为后人丑化秦杀同宗残暴,将四改为四十之故;可以相像:坑四十万,那么秦人需要多少人对付面临死的四十万秦的同宗之人呢?显然是后人有恶意的改动。

《左传》记载鲁秦人及所处的鲁国,即便是周王之意而对秦的麻隧之战是处于无奈。晋除召集“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也“使郤锜来(鲁国)乞师作者首先交代鲁的参与是霸主晋的请求,且晋人无“敬、礼”。尤其是鲁国的参与,事先到周室汇报,周王打赏的描述,隐意伐秦是周天子的意图,而不是鲁国想要罚秦与秦结仇的表达,显示了作者与鲁秦人、秦国秦人二者的深一层的友好关系(实为东西秦人的关系)。

宋国、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典故、对重耳的宽厚。《史记》秦昭王亦有“三十八年,(齐)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的记载。更说明左传、史记隐晦清华简《系年》秦先人的史实准确。(《左传·文公九年》、《左传·成公十三年》、《史记· 田敬仲完 世家》、《史记·宋微子世家》等)

12、先法后儒是秦新朝执政纲领的依据

《左传·昭公六年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晋国的大夫叔向郑国的大夫子产函交流子产向叔的复信,对当前以“法”为先的解释,是用来挽救当前,而不是以后,表达与向叔的儒说思想“德、道”并不矛盾,作者意喻秦用商鞅而强大,再用儒治天下的寄托。而儒学理论在战国的鼎盛时期,确与孟子、鲁国相关。《史记》中对秦记属性标志下商鞅、孔子篇的独立载录与左传吻合,反映了秦新朝政治体系、李斯灌输荀子思想的特点。

三、《左传》秦记属性的性质:

《左传》(或左氏春秋)是秦入周室获九鼎及天下籍典前后的产物。《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要达到《春秋》纲目的“目的”其历史记载的事件无疑十分准确,以至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根据拙文“《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推断:《史记》秦史、鲁史,楚史的记载,楚报复秦灭郢城而灭鲁,鲁东秦人史官(或左丘明)带已有的天下奇书“春秋”稿,归至将要获得天下天子地位的同宗西秦,结合秦所获周室籍典,总结夏商因酒、色、无道灭亡的原因;并通过周籍典史记及朝廷春秋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各诸侯国的真人、真事,用细致刻画描写人物的手法又以记录辞令、对话的方式,将周王室分封制度下所导致的衰败,诸侯争霸分争土地而出现的战争、杀戮、兼并是此分封制度的必然,即便是晋国的霸业无比强大,也预示必为魏、赵、韩所分而战争没有穷尽。

没有道义、伦理、等级秩序而出现臣杀君、子杀父,贯穿于整个称得上数的所有诸侯国,究其历史原因就是描述分封制度下必亡的后果。而孔子对各类礼仪规范、道德观念、臣父子不可逾越的制约关系,是维护典章制度、国家强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举孔子在周游列国讲述治国方略时,却没有被一家所采纳之例,是因为这一些国家都有子杀父、臣杀君及色、酒、图利的腐败,没有天成统一之命。孔子认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预示了孔子虽没有机会去秦,但秦一定是超越霸主可以按照孔子学说做到高于霸主地位(去统一天下)的国家。

《左传》文中把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通过记述和评论的方式表现出来预示秦统一,必要遵循孔(孟)子思想实施中央集权制的必要性,因此今本《左传》不但是“秦记”、秦新朝的“春秋历史教科书”,亦是秦新朝贯彻中央集权制,李斯灌输《荀子》可效法后王思想的依据。这个思想,在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得到印证。即“太史公读《秦记》……先暴戾,后仁义……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文中得到记载的印证。

四、《左传》秦属性认识的过程: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及文义解注、历史依据、作者、年代、性质、的讨论从汉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西晋杜预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注《春秋经传集解》,之后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徐仁甫、沈玉成刘宁孙绿怡张端穗等对《左传》与《春秋》的研究深入;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日本安井衡《左传辑释》日本竹田光鸿《左传会笺》等,或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或新义而论,都是比较有影响的竹本

同时,历朝对作者的年代所提出的质疑从未间断。唐朝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宋人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期的人,否认是春秋时期的作品;郑樵《六经奥论》认为作者是战国楚人;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明代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以及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康有为认为是刘歆所作。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不同意此观点;亦有同意或是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的观点;……今诸方家多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或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等,使《左传》的年代属性、意义逐步接近战国秦统一前期的历史原貌。

直至《系年》秦先人西迁、东西同宗的出现,秦忌讳周洛邑之洛,“雒”又是秦新朝的标志,秦与孔孟最特殊的秦记属性关系,把《史记》、《左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待续)

编辑:校:王  羿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夷夏东西说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
陈晨捷:“周公摄政”史实探原
2、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不战而胜的战争
426爪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