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欣赏漫谈(3)

语言的表述都有某种目的,而不会是胡言乱语的堆积。韩礼德指出,要想使语义明确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情感联系,只能通过语篇衔接来实现,如果语篇衔接不清,文本意义就会不清。语篇衔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包括连接、省略、替代等,后者由文本以外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协助呈现。表面上看,诗歌省略较多,语篇衔接不紧密,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例如五绝,四句往往就是一句话,或者前后两句各是一句话。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以为诗歌具有跳跃性,可以东一句西一句,这才是诗,才有诗味,结果是意脉断裂,给人拼凑的感觉。诗意是属于文本层级的东西,不是靠人为割裂语句产生的,也就是说你在生活或构思中有了一个新发现(立意),觉得这个发现有意思,然后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古人说“五言最难于浑成”,不是说语篇连贯多难,连贯有什么难?小学生也能连贯,难在连贯又有新发现。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

从衔接上看,重复的“郎”和“别、归、来、去”都是一种照应,大量使用了主语省略:欲别(我)牵郎衣,(我问)郎今到何处?(我)不恨(你)归来迟,(你)莫向临邛去。四句意思非常连贯:第一句提供一个情景,后三句是女子说的话,一气呵成,构思精巧,言简意深。诗歌和散文原本没有质的差别,既然是文学,就有其共同之处,诗歌好似摘取散文中最精彩的几句,然后合律地表达出来。

能够写得四句各不搭界,颇为不易,就像写得四句意思一样,这是两种极端情况,多数情况位于两极之间。陆游的“数掩围柴荆,王维画不成,尤怜月中影,特地起诗情”有点不搭界,“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重复啰嗦,但也不到极端。人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存在,很难去除目的性,既然是写诗,自然有其目的,哪能写得全不搭界或完全雷同?事实是,诗句的衔接与连贯是个复杂问题,难以作出定量分析,有李白那种衔接连贯紧密,一气呵成的,也有“枯藤老树昏鸦”这种没有字面衔接的。说没有字面衔接不等于绝对没有,隐性的衔接还是有的,这是基于文化惯例与空间知觉的一种衔接。

张力是借自物理学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诗句间的距离与效果。诗句间不能没有张力,什么都说出来,也不能张力过大,成了猜谜和考据,最好的情况是读者初不知其然,稍一思索便恍然。衔接连贯顺畅自然,读来省力,但易流于平庸,这就要求出新,否则白开水一杯,没有味道。于是便会动用技巧,尽量表达翻新。看看“杨柳枝”,一个离情别意,主题就一个,但表达各异,翻出了多少花样?再看看梅花,一个高洁的意思,多少人翻来覆去围绕这个主题写个不休。绝大多数都没有新意,不过把旧词颠来倒去重新组装,就像转魔方,转得好也能接受。

逻辑的联系最紧密,次之是类比,象征更次之,距离最大的是“兴”,有些现在都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逻辑是范畴化的结果,归纳、演绎,大前提、小前提、事例,层层涵盖,联系自然紧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事例。为什么看得这么远?因为有个大前提: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反过来,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归纳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结论。诗不是科学,其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事实逻辑,即自然、生活逻辑,是一种常识。诗要符合自然、生活常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生活常识,也是科学常识,暗含地心引力定律与竹的物理性,当分子间引力小于外界拉力时就会断裂。诗句不是要证明这个常识,是一种借用,借此表达深夜的寂静与不眠。

类比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任何神话都是依据类比思维虚构的关于事物的起源故事。随着理性思维的兴起,这些故事逐渐萎缩成了比喻,因此,维科说比喻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神话故事。凡是性质相似的事物都能扯到一起,管它天地山川鬼怪精灵,种属类差别再大也无妨,只要有点相似就行。“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鹃、杜宇、杜鹃花、冤魂、愁怨全都类聚于此,怎么写都不会跑题。“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看到身边的山桃花和一江春水,顺手拿来一比,文本衔接连贯紧密。“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不沾边,其实有“休”这个显性衔接手段,还有非语言因素的协助,古人称之为连类比物。

象征意义比比喻具有离散性,两造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不确定,如果两造关系确定就是信号。屈原是象征主义的鼻祖,香草美人到底指什么?指君臣还是其他?很难说清——能说清就不是象征,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只要逻辑自洽就行。正因为如此,象征诗的争议最大,现在所谓的“朦胧诗”,大抵如此。象征诗写得好的如李贺、李商隐的一些诗,可以巧妙地扩大意与象、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容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得差的如一些悟道诗禅诗,努力去寻找对应物,本身已经着相,甚至都不是诗。不过,技巧是表达手段,决定不了诗的效果,效果如何还得看你的融炼能力。如果把逻辑看作线性的话,比喻是非线性的,象征是一个个套叠的同心圆。

兴义比象征义松散(一般而言),很难确定语境之间的关系,因为兴主要是一种文化的联结。“关关雎鸠”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底是什么关系?“雎鸠”与鸳鸯一样是爱情鸟吗?也许原来有关系,但后来失传了,很难恢复。孔颖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这是不对的,兴不仅不是取譬,还超越了象征(一部分有象征意义),它根植于某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就源于生活,农耕民族获得蛋白质较难,因此对狩猎所得比较稀罕。男子猎获一头獐子当然稀罕,足以拿来换取女人的欢心,就像现在钻戒能换取女人的欢心一样。这既非逻辑也非比喻和象征,而是一种生活实践,其联系是“有故事”的。

以前写过一篇《绝句前后失联举隅》,专论一二句与三四句失联。初学者多有这种毛病,有时高手亦不能避免,更有不知诗为何物者,故意为之,截断四句联系,让人去猜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他本没有一个发现(构思),又非写一首不可,只能挤牙膏一样,难免不前后脱节。用张力来说明,这叫语间距太大,语篇分析叫缺乏衔接连贯。新诗的影响到了诗词领域,读不懂写不通的就叫诗,好多都前言不搭后语。诗是一种新意的发现,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乱拼,有人不会写诗,只能靠这种手段来蒙蔽。“花烂一支瘦,凋零独释优。捍春何必虑,褒贬锁千秋。”这诗写的什么?一个诗坛名宿说:“大概意思能懂。”意思能懂?不懂不必装懂,我就不懂。先不说有没有诗意,意思都没理顺,典型的前言不搭后语。就人文科学而言,今日的教育与传统教育差距颇大,如果不信可以看看民国那些诗人的诗和诗话,不可同日而语。文学不像自然科学可以推理,有模式可循,怎么遣词造句、怎么安排结构、怎么写出文采、怎么写出风骨……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潜移默化和感悟。比较好的方法是死记硬背,这是基本功。小时候记住的范文会在你心里扎根,不时去揣摩体会,开始是模仿,后来是感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看看古代的官员,哪个不是作文的好手?哪像今天靠秘书写稿?这就是教育的差异。就网络诗而言,散文都写不好,不过处于QQ聊天那种语言水平,居然还要写诗,难免纠缭错乱。他为什么不敢写小说却要写诗?因为诗句可以跳跃断裂,哄住一部分人。一个人会不会写诗,看他几句留言即知,有些人病句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哪会写诗?不过混诗坛装高雅而已。

七绝一二句见功底,三四句见才华,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一二句不好尚可挽救,三四句不好就完了,无药可救。“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前两句平铺直叙,没什么出彩的,全靠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挽救了全诗。“玄洲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劫长,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如果不是最后这个特写镜头,整首诗将无法卒读。可见后两句的威力!这就是为什么绝句要把最强的句子放在最后的道理。好的绝句一二句交代背景、事由,大多平淡,但三四句特出,好比蓄水,水位越提越高,最后奔流而出。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二句平淡,唐代多数诗人都能写出来,但三四句越写越大,越写越好,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迸溢而出。这已经不是写瀑布,而是自我精神的一种写照。谁要去反映生活,比照庐山瀑布,说庐山瀑布细流一线,并不如诗中所写,那说明他不懂诗。“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李梦唐《咏史》)很多人看不出一二句有问题,尤其第二句放在这里不知何为,这就是功底问题。比较鲁迅的“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和元稹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你能明显感到专业与业余的区别。为什么元稹的诗好?因为他把不必要的省略了,专注于最应该写的,由于聚焦不同,效果便异。

第一句写得弱多是一种疏忽,其他几句都能写好,第一句为什么写不好?比较而言,这个难度不大。如萧劳的《夏日萧斋》:“昼永吟哦句易成,萧斋梦入乱蝉鸣。长杨解为人驱暑,尽日楼前作雨声。”以萧先生的功力第一句不应该写成这样,显然是随手了,可以结合夏日萧斋来一景句,使其更饱满。写诗作文不必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出来,有些话完全可以省略让读者想象补充,你不说“昼永吟哦”别人也知道你“昼永吟哦”,不“昼永吟哦”哪来这首诗?所以这句是废话,属于充数,有点疲苶。

最多见的是第二句写不好,这是到达高级水平后的通病,稍不留神就会错迕。能到高级水平,你的才华是无疑的,因此三四句没有问题,起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承前启后的第二句往往不到位。“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饶节《偶成》)其他都挺好,就是第二句坏了一锅汤。“离思茫茫正值秋,每因风景却生愁。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严格说第二句是衍句,可以包含在第一句中,但由于衔接顺畅,较难觉察。“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牛兆濂《登华岳南峰绝顶》)也是第二句不好。千辛万苦登上峰顶,可见可感可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专注于一个小水坑?这和全诗的大气格调不合。“木皮五片付山根,左袒三号怆暮云。昨朝此刻怀中物,回首黄泥斗大坟。”(郑珍《吊才儿》)第二句本来不错,但“怆暮云”三字随意,殊为可惜。“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节月同孤。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杨启宇《挽彭德怀元帅》)“月同孤”三字不贴切。高手写诗多是有了三四句,觉得挺好,然后回去补足一二句,第一句倒好写,但第二句难度较大,既要押韵又要承启,且要恰如其分,那股气还不能塌陷,就容易出问题。

    语句均衡,气脉贯通只是基本技能,属于技术活,难度不太,具有一定功底的人只要细心都能做到,真正难的是对整首诗的把握,这是多种因素合成的,最考验人。下面是薛能的18首《杨柳枝》:

1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风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2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

3嫩绿轻悬似缀旒,路人遥见隔宫楼。谁能更近丹墀种,解播皇风入九州。

4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处处轻轻可惆怅,后人攀处古人栽。

5潭上江边袅袅垂,日高风静絮相随。青楼一树无人见,正是女郎眠觉时。

6汴水高悬百万条,风清两岸一时摇。隋家力尽虚栽得,无限春风属圣朝。

7和花烟树九重城,夹路春阴十万营。唯向边头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8窗外齐垂旭日初,楼边轻好暖风徐。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9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曲江亭。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绕厅。

10帐偃缨垂细复繁,令人心想石家园。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11数首新词带恨成,柳丝牵我我伤情。柔娥幸有腰支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12高出军营远映桥,贼兵曾斫火曾烧。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万万条。

13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14狂似纤腰软胜绵,自多情态更谁怜。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15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

16晴垂芳态吐牙新,雨摆轻条湿面春。别有出墙高数尺,不知摇动是何人。

17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著玉搔头。

18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

我经常拿这组诗考人,请他们选出其中的好诗,但至今也没一个选对的。有些人叽叽歪歪,说什么“文无第一”,个人喜欢就好。如果叫你选本诗集,你能不做出选择,把这18首诗一股脑塞进去?显然荒唐。不会何必找理由辩护?毋庸置疑,这18首诗不会是一样水平,肯定有等级差异,这就很考人。你能辨别吗?

多年前读《李希声诗话》时注意到这组诗。《李希声诗话》说:“……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其(刘白)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我认为不对,“华清高树”这首固然不好,但“洛桥晴影”这首挺好的,俊爽有杜牧诗风,还有“和花烟树九重城”这首也挺好的。当然,就整体水平而言,薛能这组诗不能和刘禹锡、白居易的比,薛诗气卑格下,和刘白诗不是一个档次,所谓“薛许昌诗天分有限,不逮诸公远矣”。如何对诗的优劣作出综合性判断,这是下一讲的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梦龙 ‖ 学写古典格律诗的一点体会
你好,机器作诗了解一下。丨语言学午餐
只有会写诗的人,才会写出更多诗
美梦靠想诗画5则
如何读懂现代诗?现代诗有哪些写作特点和方法,它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现代诗的写作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