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鸡民俗博物馆开门迎宾啦(166P)
带你去宝鸡民俗博物馆看宝鸡民俗
宝鸡民俗博物馆2012年12月19日开门迎宾啦!
宝鸡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恢复筹建宝鸡民俗博物馆是我市文化旅游、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市上经过多方论证,征求专家意见,集中力量建设颇具西府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宝鸡民俗博物馆是我省首家民俗类博物馆,由原市青铜器博物馆改建而成。展厅分两层,陈列面积3661平方米。二楼“西府人生”主题陈列展区由三间偏厅环绕中庭组成,以西府人一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将西府人极具民俗意趣的四季八节融合于“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人生阶段,分类展示;三楼  “民俗瑰宝”展厅以西府人世俗生活为主线,通过经济民俗、尚美民俗、生活风尚、民俗交流四个方面,展示西府人生产生活中求富、求美、求乐的心愿和独特的风尚。据民俗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整个展厅通过民俗展品、场景复制等静态形式,辅以民俗项目互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立体展示极具宝鸡特色的民俗文化。
12月22日下午,在龙蛇准备交接的时光里,我有幸到宝鸡民俗博物馆里先睹为快,为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有如此之多的艺术瑰宝而骄傲与自豪!徜徉于宝鸡民俗博物馆犹如进入一个多彩的艺术殿堂,宝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秦人的彪悍与豪爽、西府人的热情与豪迈在这里表现的酣畅淋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艺术人生的多彩殿堂吧!
(除每周一闭馆外,每周二至周日, 9:00到 17:00为开馆时间,现在游客不需证件免费进馆参观!)
(元旦放假期间,宝鸡民俗博物馆正常开放,但每天限接待2000名游客,参观者可凭身份证及其他有效证件参观,还可聆听免费讲解。)
宝鸡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宝鸡民俗博物馆参观游览。
宝鸡民俗博物馆利用西府民俗文化资源,以民俗文化实物、文字资料、民俗事象为依据,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生动真实地展示宝鸡民俗文化。
宝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具魅力,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民俗文化形态,传承、弘扬西府民风民俗,我市利用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旧址,改建成了宝鸡民俗博物馆暨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宝鸡民俗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面积 3161平方米,收藏民俗文物展品 1249件(组),将“宝鸡民俗”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展示了大量的民间民俗事象。正如展馆建筑外形平台五鼎一般,宝鸡民俗博物馆盛满了西府民俗文化瑰宝。
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是馆前广场,走进馆前广场,环视四周,用拴马石桩、石槽、上马石构制围栏新奇引人,仿佛听到陈仓故道、褒斜道、回中道、丝路过境道上脚户商队的驼铃、车铃、栈道挂铃演奏交响乐声。看到“关西都会”庄、行、铺、店林立,过载商行、驿站栈铺边吧遍布的壮观景象。玩味“金宝鸡、银凤翔,不及岐山一后晌”高效办事的繁忙景象。
正观馆前,水井、辘轳、碌碡、石磨、石碾、石狮门墩见证了“江南才子山东将,西秦出的孝郎儿”,“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婆娃娃热炕头”那种安家守土的理想追求和生活场景。
视线左移,由“纳祥童子”、木版画、泥塑马、泥塑羊、布衣猪组成的国发邮票,映射宝鸡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称誉,心中顿生自豪之情。
请点击参阅宝鸡民俗博物馆前的邮票图和拴马桩
抬阶仰望,乃华君武“宝鸡民俗博物馆”书题馆名,金碧辉煌,潇洒动人。
登上台阶就是宝鸡民俗博物馆二楼的大门,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对凤翔泥塑坐虎   坐虎前腿立后腿坐,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面部紧凑,耳朵夸大,显其威严。躯体饰以莲花、牡丹等纹饰,浓艳大方,很富有观赏性。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虎的模样,他们却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这所有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形有着很大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这种理想化创作是与当地的风俗相互影响着的。我们当地风俗,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们通常以坐虎相赠,置于炕头上,以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虎,就成了这种质朴情感的寄托。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民间习俗前门帖门神,后门悬挂虎。虎,这时成为正义的化身,用以驱魔辟邪。
远眺一尊鼎,近观“聚宝盆”,大门两旁一副对联,上联“一鼎藏风雅”,下联“万世承文明”
现在就请您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宝鸡民俗博物馆,一览宝鸡民风民俗,品尝鼎中文化盛宴。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引厅,左右两边以剪纸形式,将西府长期的民俗文化积淀,外地人对宝鸡人的生活风尚打趣之言概括的“西府十大怪”,较为真实地彰显宝鸡人以礼为先、忠厚豪爽、恋家守土、勤俭持家、至诚至孝的风气。
面条像腰带,西府面条薄宽筋白,一条面能盛一碗,汤酸味辣又爽口;
西府的锅盔又圆周又厚,里酥外脆了,既解饿又便于携带;
西府农村老太太,每人头戴花格手帕,防雨防晒,随手擦脸擦汗易携带;
姑娘远嫁娘不爱,西府姑娘不对外,而且人杰地灵水土好,不喜欢把自家的女儿嫁入外乡;
吼着乱弹走得快,过去的西府地广人稀,造就了西府人的嗓门大,唱句秦腔像吼破天一样,边走边唱就像漂起来一样;
老碗聚会大门外,西府人的胃口大,吃饭时与隔壁邻家蹴在门口,边吃边谝;
石头枕起来,三秦大地人喜欢枕硬砖不爱枕软枕,既冰凉又舒服;
板登不坐蹴起来,西府人习惯不坐凳子喜欢蹲起来,这样自由自在很随意。
房子半边盖,在关中地区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其实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
辣子一道菜,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抬头仰望我们看到的是四季平安四字雕刻图样,四个团花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分别作边围,内镶大篆“四季平安”;边饰用“绾不断”,四角蝙蝠图案剪纸,寓人们对“四季吉祥、幸福无边“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进去参观的是西府人生主题展区,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观念信仰和礼仪规制中构思了一个人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死亡各个“节口礼仪”的戏剧化图式。这就是周公姬旦制礼作乐中的“吉礼”。每个人必须“通过”这五花八门的人生礼仪。
“西府人生”这个板块,分“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展厅,以“人生礼俗”为主线,展示西府人观念的、礼仪的人生史。
主序厅以“门楼、照壁、宝鸡溯源浮雕、万家灯火”等场景组成,展示宝鸡民俗生存状态中重要的'“背景遗传”,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门楼既是一个家庭的出入口,又是一个家庭的标志。有“穷房富门楼”之说,不论是富家豪门,还是贫家柴门,有居家尤重门之习,以显“家世”。
门匾“西府人生”,以剪纸“门笺”,“门旗”手法予以标识。门神是每个家庭的安全守护神,最早守门二神名“神茶”、“郁垒”,能食虎且领万鬼,受皇帝的敬重,画于门户,以驱邪崇,俗称“门神”。唐以后,又以唐将秦琼、尉迟敬德守宫护驾的俗传,改秦琼、敬德为二门神,沿袭至今。
走入主序厅,映入眼连的是西府影壁,俗称“照壁”,是对着大厅以作屏蔽用的墙。有“影壁墙,石灰塘,影壁墙上落凤凰”之说。有驱邪求吉的心意追求。影壁的正前方为宝鸡地形阴刻,雕塑秦腔场景,这是秦腔的泥雕场景,正面两边分别为展馆中英文前方言解说,正中为“宝鸡民俗文化概述”,背面为西府乡村地名传说,这个电子影屏为您清析地一一展示出来,使您更能刻地了解西府乡村的由来。
西府是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追朔到宝鸡的溯源浮雕,展现宝鸡民俗的文化根基、说明宝鸡民俗文化的遗传基因、中华民俗文化的好多源头在宝鸡。左边和尊是宝鸡的珍宝,右边为雄鸡,此乃寓意宝鸡。宝鸡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沃土,其“西安府”以西之地域,惯称“西府”。地处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沃野纵横,四季分明;自然生态,宜农宜牧;人文薪火,生生不息;是人文初祖炎帝的故乡,曾经孕育了我国历史上两个强大的王朝:周、秦。文王访贤、周公制礼、穆公称霸、始皇加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炎帝即神农,又称赤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姜姓部落的首领。约出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之间),今陕西宝鸡古姜水(今清姜河)。传说死于误尝断肠草(俗名“火焰子”)葬于今宝鸡市南天台山。在位120年。时下以文化给城市定位,其言曰:“50年看深圳,100年看上海,3000年看陕西,5000年看宝鸡。”考5000年前宝鸡人文史,典籍载:“神农之世,定居农业,耕而食,织而衣”;制陶用火,告别茹毛饮血,由生食变熟食;始制耒耜,由刀耕火种的锄耕变耒耕;神农氏尝百草,育粟谷种子,殖食五谷,使百草入药疗疾。陶器上的图纹画配现文字初始轨迹。筑姜氏城,设太阳市,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端倪。姜炎族人在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能力低下,为求生存多凭借巫术、神话、图腾]原始意象等支配。为敬天娱神,神农制五弦琴,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在春播秋收之时举行祭天庆贺之礼,这是对“中国年”的孕育,过“年”习俗从此发生;祭祀中的傩舞,头饰牛角、羊角,脸挂图腾面具,击打土鼓,载歌载舞,这就是“西府社火”的原生意义,亦是“社火”的产生。这些原始民俗,或曰始前民俗,才使宝鸡有“中华文明源头之地”的殊誉。
自古公禀父迁岐周,带着不同于夏商时代的国家模式,开创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促进了高踞众邦之上的权利中心产生。“超商迈夏”,以“法则周公”,启以“夏政”、“商政”为策略的大规模分封,都体现了浓郁的“雨水农业”文明特点。岐周有“礼仪之邦”的口碑,由于岐周礼仪教化,民皆祥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民皆让长,务本业,不好华靡。四方仰慕西岐社会风尚,“虞芮之君,相与朝周”有言曰:“疏风犹在,于此一吸,可得三日饱”。曾在天下出现过“关西陇右膏腴地,四方求喝西北风”风习。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人尚青铜礼器,钟鸣鼎食以示等级,功绩铭于金石。周公鉴于夏商二代损益,制礼作乐,其乐规制、祭祀、人生礼制而成为后世民俗行为模式,沿续至今。以家族本位,宗法制、等级制、礼乐制对社会生活覆盖的周文化,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文化,中华众人文文明由此开端。青铜时代是以青铜器的使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自汉代以来,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原居甘肃东总部,陇山以西的秦人,踩踏着周王朝的兴衰东移,迁徙经kai陇、kai 渭之会,平阳(陈仓区阳平)到雍城,先后经营400年,其中在雍城的时间长达287年,为秦王政横扫和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作了长期的准备。在此期间,所形成的雍秦文化是秦部族在西府创造的一种处理分裂和统一关系的耕战文化。对此,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不到秦,曾感慨说:“吾惧也夫,不复梦见周公矣!”秦都雍城,已街癯纵横、作坊林立,秦人耕战结合,车马强国,文公曾设对zhi祭祀炎帝,中华祭祖文化由此开始。汉唐以后,民族融合,宝鸡地处秦陇交界,是京畿通往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从而使以雍(风翔)陈仓(宝鸡)为中心和“旱马头”形成,驿站遍布,脚户驮运、过载商行、马扎坐具、拴马石桩、石槽、掌铺、胡风烹调、餐饮饭庄遍布各地。同时,还有大散关、固关、留凤关等关隘重地,不仅有军事设防,而且有关市贸易,胡汉民族文化融合在此。形成的商业文化、手工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异域文化方面的民俗事象较为独特。佛教传入,修建佛寺道观风气大起,法门寺就是其中一例。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北20华里的法门镇中,史书记载法门寺“因塔而置,寺因塔而名著“。这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的佛寺古刹。1987年佛指舍利和大批珍宝再现于世,震惊中外,有“东方佛都“之美誉。
西府早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西府人除具有爱美的心灵外,还表现在追求生存环境和生活设施的艺术美。从居有门楼到造型剪纸、刺绣、面花、印染、雕刻、木版年画、彩绘泥塑、社火脸谱等的美术手工艺制口中,各品类之间互生互长,交相影响,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母体”,那就是祈福求吉追求美好意象。呈现现西府人的生命情感和生活理想。
西府人追求生活红红火火,这就由“万家灯火”拉开了“西府人生”的序幕。有老井台、老槐树、石碾子、老院门、老窗子构建了西府人的庭院故事,凤情画卷。“火”是生活的使者,是传递感情的媒介。火能划破黑暗,产生光明,火能驱赶野兽邪恶,火能垦荒,由于“火”的威力,加速了人类的进化,所以“灯火”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作为光明,兴旺、吉祥、驱邪、欢乐、幸福的象征物出现。追求生活“红红火火”是西府民俗价值的永恒主题。
俗话说:“人生在世,三件大事,娶亲、送终、养儿女”。其中,生儿育女是关系传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对生育极为重视,因此而形成了一整套求存禳夭的生养育儿习俗。本厅以“孕育、出生、满月、钻启蒙”的版面文字说明以及满月、钻曲联、碰干大等场景反映西府生育习俗。首先讲述到版面文字孕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概念和研究倡导的国家。妇女在怀孕期间,耳不听邪音,目不视邪色,行端坐正,当然,在古代胎教,第一要谨寝室,一般规定妇女在怀孕三个月之后,夫妻分居,寝室里忌剧烈动荡、吵闹等。二要戒淫声,不能听淫乱、不洁之声和各种噪音,多让胎儿听诗书之声与琴瑟之乐,使其养成平和、优美的性格、品德。三要杜邪色,孕妇不看丑恶之物、异类鸟兽、不操干动戈、打架斗殴、射杀生灵,房间内张贴一幅可爱的“胖小子年画”,要“外象内感,感于善则善”,用美的物象来诱导和感化胎儿。在孕期,孕妇禁忌噪音、震动、丢扔重物、搬大家具等,忌与生人来往,以防疾病的传染,窗台放枣棘、木灰等物,在孩子未满月前禁止取掉,进产妇房忌带钥匙,产房外竖一犁铧,表示静养,外人不能打扰,忌在娘家、亲戚家坐月子,怕冲好运,产房门上挂麻和红布,架铧,忌男士进入。祭床公床母,宋代以来,不论宫廷或民间都相信有床公床母,这一对神的职责是保护房帏,凡夫妇安寝、妇女生育、儿童康健须祭过床公床母保佑媳妇快开“产门”须胎生养,保佑母子平安。
生儿育女是家族中一件大喜事,所以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婴儿出生为“添喜”、婿往岳父家通报媳妇生孩子为“报喜”。出生,就是西府将妇女生孩子称“坐月子”,在产妇房门帘上贴一个纸剪老虎头,挂一绺大麻以辟邪,忌生人进入。产后第七天,由孩子父亲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称“主人”,生女孩称“客人”或“亲戚”。第十天或第十五天,娘家人携鸡蛋、小米、红塘、挂面等看望叫“送米面”。半月至二十一天,娘家人用买麦面烙30至60个干粮,给女儿送来,由男家分送亲、邻,并告知满月日期,叫“打饽饽”。在此一月中,给产妇从饮食加强营养多吃小米、鸡肉,以保护乳汁和产妇的身体恢复。贺生馈蛋,西府人家生了孩子,就给乡亲邻里贺送馈蛋为了喜庆家庭增添人丁祈求孩子安宁成长。开奶与开荤,婴儿出生三个月进行的一项礼仪。请能说会道的妇女将黄莲汤抹一滴于婴儿嘴上,并说“好乖乖,三朝吃的黄莲苦,来日天天吃蜜糖”。
抓周,孩子满周岁时,大人在孩子面前放一“百眼筛”,里面有书本、甩(shuai)子、刀子、算盘、称、针线、玩具等物品,让小孩子用手去抓。以先拿哪一样,判断他未来的职业和前程的俗信。
孩子出生一个月,称为满月,这就讲述到“满月、钻曲联、碰干大”泥雕场景,孩子在满月时,要行落发礼,男孩额上顶前剃头要留“血发”,形如“寿桃”,以示长寿;女孩在头上的前、后、左、右要留四丛,俗称“刘海”,表示孩子对母亲的“尊重”和“孝意”,是日,主人要宴请和酬谢“理发师”。
亲朋在孩子“满月宴”上用红绳将钱绑住,挂在新生儿颈上胸前,名曰“拴住”也叫“拴娃娃”。
当然,“肚兜”也是必不可少的,“敲敲器、器器敲,掰着脖项搂着腰”。这是一则流传于西府的民间谜语,谜底就是“肚兜”、“裹肚”,西府俗叫“奔奔”,以绘制“蛙”的图案为最标准,穿在人身上形状大体也类似一只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体的形象。“肚兜”是护身符,贴身系在小儿腰肚子上,起保护肚脐免受风寒的作用。在12岁前,每年五月的“端午节”,舅家要给外甥送裹肚。过了12岁,裹肚是自家备制使用。小孩出生满了月或周岁,外婆、姑姑、姨姨给送庆贺礼时,当然也少不了有肚兜。
特别在满月这天对孩子舅家的礼品颇为讲究,这个展柜展示的是孩子满月时所送的礼品,长命百岁锁、银项圈、银腿镯、布老虎、虎头布帽、虎头布鞋等。
其次,孩子要钻曲联,“曲联”又称“弧联”,西府的弧联,一种是布制品,是围在小儿脖项的口围,以防涎水渗湿衣裳,又称为“项联”,另一种是面食制品,是小儿满月或周岁时舅家用麦面蒸的,将发酵好的上等麦面,摆成一个大圆圈和一个小圆圈,用大圆圈套住小圆圈,上面作有各种图案样式等,中间再放一个馍,上笼蒸熟后就成了弧联,形如“项圈”的西花礼馍,婴儿满月,舅家要送一个特大的,还要抱婴儿钻过去,表示套住,祝愿婴儿平安度过重重险关,免去七灾八难,健康成长,生活美满,万事如意。
当然,孩子满月午饭前要碰干大,由孩子的爸爸(如不在家由男长辈代)抱娃到牛槽里放一放,到书桌前走一走,祝愿孩子长大后要勤耕苦读,到大门外转一趟,碰上过路的成年男子叫“碰干大”,凡被碰上的人,给孩子送件小礼品,受请吃满月宴,如果条件适宜,这个人就成了孩子真正的干大。成为常来常往的亲戚。
孩子在认完“干大”之后,还要抱到祖父房呆一会儿叫“挪窝窝”,表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得到全家的庇护。起名,要由祖父母给起个“乳名”,男以猪、狗、羊、虎、熊等动物或以孝、忠、利、喜等吉祥字起名的,女孩以花、草、树木,如牧丹、芳、莲等艳丽字词为名。孩子渐渐长到虚龄六至七岁时,让上学读书叫“启蒙”或称“开蒙”。然后用红布缝制或红丝线编成三尺红绳,辫成“项圈”,两头挽一结作锁,下坠“长命锁”,然后在神前用“表”燎燎,给小儿戴上,亦称“锁关”祝其无灾无病,每年过生日时,必须在项圈上加一层红布,长到十二岁后,到神前献供还愿,将项圈用刀截断取下,以示成人,谓之“开锁”亦称“打枷”男子成年后,将发盘结于头顶,用冠冕固定,称为“冠礼”,男子20岁行“冠礼”; 女子成年后,将发盘结于脑后,用簪子将发插住挽起,称为“kai礼”,女子15岁行“kai礼”,成丁礼是婚嫁的前奏,以示男、女长大成人,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这就讲述到了婚嫁娶展厅。
进入“婚嫁娶”展厅内,引厅左侧是蜡像制作的接亲队伍,新郎戴着红花,骑着大马,后面吹唢呐的、抬花轿的、扛嫁妆的……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人物表情饱满鲜活。
引厅右侧是婚贴、礼单、嫁妆箱等婚嫁用品,用多媒体和照片展示了入洞房、抹红脸、撒床、制作“灯曲罐”、拜长者等习俗,表达着求美满、天作之合的婚姻祈愿。
“男婚女嫁”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亦是一个人“成人”、“成家”、的标志。西府是周礼的发祥地,至今婚俗仍有“周礼烙印”本厅以“合婚、订婚、出嫁、哭嫁、迎娶、结婚及谢媒等文字版面及洞房、迎亲场景及婚嫁物品展示西府婚俗风尚。
酬谢“媒人”,此处展示了谢媒的礼品。
合婚,又称“卜吉”开八字,男女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占卜,看双方命相阴阳是否相合,有无相克。合婚成功后,相亲已过,双方同意订婚,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索要“彩礼”,女方由亲戚陪同去男方家,在订婚宴上,以男女给双方父母在敬酒中叫爸妈为准。出嫁,西府过去把女儿出嫁叫“梳头”,是来自婚礼中的“上头礼”和“出阁礼”,新郎新娘流行“沐浴更衣”上头、开脸这俗,迎娶的前一日,女方设宴招待,故谓“上马筵席”。结婚是喜事,姑娘缘何“哭嫁”呢?其实,是由于旧俗包办买卖婚姻,对夫婿的底细不了解,姑娘一经出嫁,就得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后是凶是吉,是祸是福,不可预料,能不叫人悲愁交加吗?所以姑娘出嫁不哭嫁,会被人指责没有家教,便形成了“哭嫁”风俗。
随后男方就要迎娶新娘,故然要用花桥,坐花桥是出嫁姑娘刻意追求的,不仅意味着头一次,更重要的是身份的显示和认为自己“值钱、有势”的心理慰藉。
花轿是由锦绣彩套的轿盖,红色描金的轿身、抬杆等组成,它的四角各挂红布“绣球”一副,在轿门帘的两边,一边挂观音菩萨的圣物“净瓶杨树枝”寓意要娶的媳妇为“冰清玉洁,若柳易发”之人;一边挂一束“葱”,寓意姑娘一清二白,聪明伶俐。
这边呈现出一片迎亲场景,花轿多为二人或四人抬.
在轿内四角、前两角,各放一个红纸包的“馒头”以压轿镇邪,后两角各放一包发西酵面曲,新媳妇下轿进门时,由“娶女客”将轿内“馒头”及“面曲”取出,拿回“洞房”照例放在新床或“新炕”四角,特别将“曲”要放新媳妇入洞房后坐的地位,让媳妇坐在“酵面”上,寓意“坐曲发家”。这个展柜展示的是拾罗,新娘的陪嫁品。把新媳妇迎娶回就要结婚了,当然也要走红毡,新媳妇下轿走上红毡之时,要跨过“放在红毡上的木炭火盆”寓意通过跨“火”会燎掉新娘身上一切“晦气”,进入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进门时,由公婆或“长嫂”将“塍桎”交给新妇,它是古式手工织布机用来缠经线的一个部件,抱塍桎寓意长辈指令,婚后如织布一样,经纬相交,绵延无限,天长地久,百年好合。将其抱在怀中,随“伴娘”导引“走布”。在新媳妇下轿走上红毡之时,便行打草,为避“三煞”在门而打之。俗传“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煞在门,新妇不得入,谓之损尊长及无子”。
今移风易俗而变成“撒彩屑”了。在当天中午,设香案于院中,一对新人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立案前,由傧相指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新郎新娘俗称“洞房”,相传秦始皇时的美女“三姑娘”逃离阿房宫,在秦岭遇一逃避“焚书坑儒”的书生沈博,互相倾诉不幸遭遇,患难结交,在一山洞中结婚安家,俗称“洞房”。“洞房”就意味着一对新人新生活的开始,祝愿婚后和睦相处,福寿延年,子孙满堂,到处都贴有红喜字,体现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而且各种摆设体现吉祥寓意。新娘进洞房,由新娘弟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门上,俗称“送喜钱”。新娘坐曲发家中,由新郎手持秤杆挑去红盖头,取义婚后“称心如意”,暗示新娘婚后要有分寸的对待丈夫,凡事掂掂斤两,好好服侍丈夫。在洞房内安排一男孩坐在炕上,由一个身体好、多儿多女的中年妇女,用一个木盒装六个核桃、六个大枣、六个桂圆满屋走动,边走边摇,嘴里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生女满院跑”;“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聪明生女巧”,祝愿“早生贵子”
随后让新郎新娘同碗吃“和喜面”,喝“交杯酒”,以示夫妻恩爱,甜甜美美,白头到老。当然也要闹洞房,一般是让新郎新娘给客人点烟或让新郎新娘吃一块糖,共吃一个水果等戏耍活动,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婚宴结束,就要谢媒,主人把准备好的鞋、烟酒、肉和酬金和盘托出,感谢媒人撮合,成就美满婚姻。在这个展柜展示的是灯曲罐,姑娘“等嫁”的灯曲罐,娘家的陪嫁品,是一种布制的采用硬纸背缎面绣而成的,是女人准备履行使命而等待男人来娶的象征物。
天荒地老,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这就讲述到了“福禄寿”展厅,“五福临门”一直是人们永恒的祈盼和不懈的理想追求,而“寿”是排在五福之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寿才能享受幸福,创造幸福,活着才有意义。本展厅以求吉祥、祈长寿、尽孝道、续家谱。西府葬礼版面文字以及过大寿场景,展示人们孝义传家的亘古情怀,首先求吉祥,祈盼吉祥的行为——吉祥事。
“建房、娶媳、生孩子”是人生的三大喜事。建房讲究“旺相聚气”;“婚礼”,以“红为吉”,门上红对联,到处红“双喜”字,讲究红红火火;象征吉祥的物品,福到了之意,祝愿吉祥的语言——吉祥话,祝寿必唱“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婚礼中的摇床歌“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聪明生女巧”,“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生女满院跑”。祈福,凡大人。
小孩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过生日都要扎红,是生日的那天孩童一般穿红背心,红裤衩,大人多扎红腰带以辟邪祈求吉祥。吃长寿面,西府人在过生日那天,不论寿宴如何丰盛,都必须吃寿面,而且面条越长越吉庆,象征着福寿绵长。本命年,无论哪一个生肖,每十二年一次,此年称之为“本命年”,俗传人到本命年,灾殃必多,必须  才能逢凶化吉,一般人们都摘红布,穿红色衬裤等。
坎儿年,俗传“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此岁生日为坎儿年是不吉祥的年份,要多做一些扶弱救济、修桥铺路、施舍放生的事,还可积寿增寿,为祈寿的  之俗。
尽孝道,按照旧俗,居家儿孙及媳妇每天鸡叫便起床,洗漱之后,衣冠整齐的先伺候父祖起居,一日三餐要殷勤伺候,平常要随时在父祖声旁服侍,说话时要低声下气,和颜悦色,父祖不让坐,不敢坐,不让退下,不敢擅自离开,受到叱喝,责骂,不论是非曲直,只能俯首默认,不能辩解。尽孝心,就是长辈死后供上神位,以尽子孙孝心的一种丧俗,这个展柜展示的旧俗寿星所用之物,庆贺长寿的礼仪为寿礼,这就是讲述过大寿,讲究“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做九不做十”,还有“长者在,不言寿”之说,六十岁以上才有祝寿的资格,五十岁以下的人举行生日庆贺礼仪,一般称作“做生日”,六十岁以上老人在生日之时举行的庆寿活动称“祝寿”,西府俗称“做好日子”,这个就是过大寿的场景,此仪式一般都儿女操办,亲友来祝贺。
寿堂,一般设在正屋中堂,寿堂布置讲究热烈、吉祥喜庆色彩,中堂墙面多用八仙或寿星图,富贵耋耄的绣帐做背景,中间再挂一个大“寿”或“多福多贵多男子,日福日寿日康宁”,供桌中间供寿星,有寿桃,寿酒,寿镆,寿香,寿烛等。男寿供“手拿龙头拐杖的寿星”,女寿供“王母娘娘托蟠桃”,寿堂两侧墙上挂寿 ,寿屏及名人字画,寿星着寿衣,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礼拜,有的晚上让子女请戏班助兴,称“暖寿”或念“寿经”。
当然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们不得不面对死亡,这就讲述到了西府葬礼,第一,初终讣告。停尸、报丧、出门牌,;老人死后死者的儿子或孙子奔赴亲友价报 讯,因有孝在身,只能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们时,便跪地磕一个响头,泣告丧情,出门牌,也称为讣闻报丧,凡事有儿女的人亡故,立即按男左女右的惯例在街门门侧贴一方白纸,书死者姓字,生卒年月,孝子姓名以及怒不遍讣等表示歉意的文字,达到报丧的目的,亲友接到报丧,立即前去吊丧,丧家白布一副,长约丈余,给予来吊丧者,称之为散孝,死者亲戚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相应的丧服(孝服),称成服,“重孝”,指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为父母麻冠,着长孝衣,衣也不撩,鞋罩一层白布,鞋跟处不封,在腰系一根麻绳,女顶白布长巾,身穿孝服, 男同;“轻孝”指侄女为伯叔父母,堂叔伯父母,头顶短白手巾,孙为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母戴孝帽或头顶白布毛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不用戴孝),然后大殓,指尸体放入棺材内,一般在丧三天内举行,称为“入殓”。大殓时,在堂屋东边主位上入棺,然后移到西边客位上停柩,接收子孙祭奠。入殓前,首先要用呈文纸将棺内四壁胡好,棺底铺草木灰或木炭灰包,放上七星板,铺上 垫,棺头里边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星图案。入殓时,长子抱尸头由四或六人抬尸体,尸脚先出屋,屋外用毯子或者被子遮住阳光。
入殓时,尸体的脚先放入,后平放馆内,枕“元宝枕”,足蹬三块“米曲”两侧分置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和生活用具,然后,依叠盖亲友送的被褥,后盖上棺盖,顶上馆稍,随后就要封材口,亦称“盖棺落钉”,必须经死者舅家(男)或者娘家(女)视殓,方可盖棺封口。落定前,孝子孝眷及至亲好友分批跪拜,告别遗体,然后盖上馆落定,一般用四颗铁打的长钉,由木匠以斧子楔入其中三根,按男性左二右一,女性右二左一,楔到底,锚入馆帮,另一根寿钉,特制桃形,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木匠铆钉时,死者亲属皆跪于灵前,楔左面钉,要高喊死去亲人向右“躲钉”,楔右面钉,要高喊向左躲,落钉后,亲友焚纸祭奠,同时由匠人用和漆封号棺材口,随之就要守灵送葬,暖丧献乐,扯纤送葬,在安葬先一日下午举行的迎接亲朋送祭品的活动,称为迎祭,吊丧者要事先备好的纸货,献食等送吊礼品,一般亲友送纸钱和大纸,蒸三到五个献食,甥、婿晚辈送金花象座,亭子,纸马,纸鹤,童男女,珉旌。大蜡等,凡吊客到,吹手均敲鼓三下,奏乐,傧相接近门,到账房处上礼,亦穿戴好孝服,吊客在灵堂站定,吹手奏乐,吊客上香叩拜,号哭,然后就要暖丧亦称“闹丧”、“烧天明纸”,迎祭后从傍晚到天明,亲友至孝依次轮流烧纸,献乐,祭奠,由礼宾指导行九扣十八拜“三献礼”。孝子孝女按男左女右跪于灵堂两侧,在吹鼓手奏哀声乐中,主祭者灵前拈香,燃烛,跪哭,接着献饭,呈祭文,读祭文后,孝子伏地号哭,此为“初献礼”,接着“亚献礼”献乐,行“烧纸”叩“拜礼”通宵达旦,亦称“烧腰祭”,午夜吃一顿馍馍豆腐汤,称“暖丧饭”,到第二天早上,就要埋葬,入土为安了,这个场景在西府乃至关中,至今流传着“江南才子东山将,西秦出的孝儿郎”,“江南才子东山将,关中孝子排两行”。
“宝鸡人分外看重家庭,也格外守家、爱家。”李福蔚说,展厅设有砖砌屋檐、高门槛、中堂,就是按照一个家的格局设置的。一个家庭的规矩和礼仪也是不容触犯的,尤其是“孝道”之风,在“福禄寿”展厅有真切的展示。寿礼中的扎红过坎、吃长寿面,葬礼中的出门牌、树纸杆、服制斋祭等风俗都在教化后人要孝亲敬长、传承孝道。
走完三个展厅,似乎走完了一个西府人从生到死的从容一生,这一生有父辈的疼爱庇护,有夫妻的相爱相持,有子孙的孝敬尊重,正是这无数个讲“礼”讲“俗”的西府小家庭,构成了西府人的性情和脾气,凝聚成了西府这块土地的精气神。“而这种精气神,正是我们宣传、展示传统民俗的根本原因。”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周方如是说。
保根护源“非遗”展厅传承西秦血与魂。
看完一个西府人讲礼仪讲风俗的一生,接下来我们步入位于宝鸡民俗博物馆三楼的“宝鸡风尚”部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就从这个门上三楼。
据李福蔚介绍,“宝鸡风尚”部分以宝鸡人的世俗生活为主线,反映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农耕民俗、娱乐民俗、年节民俗及语言民俗。展厅利用泥塑和蜡像,一边塑造西府人吃年饭、过大年、耍仪春的热闹景象,一边是女娃娃翻绞绞、抓羊拐,男娃娃打砖碑、赶丑等童年趣事。有滋有味的西府日子呈现在游览者面前。
一墙之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也分外热闹,一进门,展厅中央是十几座蜡像塑造的陇州血社火群像,在大红灯笼和灯光的掩映下,原生态的血社火更加摄人心魄。
据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徐林会介绍,宝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5项。展示陈列凤翔泥塑、木版年画、马勺脸谱、西秦刺绣等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让更多市民看到、了解这些民间财富。
展厅内,胡永兴的泥塑大挂虎脸谱和薛亚兵的大型插花脸谱分挂两侧,最为引人注目。
除用图片、文字、影像来表现丰富的宝鸡民间手工艺,对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行重点宣传外,展厅内还设置了很多小展台,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在展台前现场制作手工艺品,并向参观者推介自己的手工艺品。社火脸谱绘画代表性传承人张星的展台前,不仅放满了他绘制的陈仓马勺脸谱,还有他新设计的马勺脸谱书签,车挂饰物,脸谱图案的记录本等,巧妙地将西府脸谱元素融合到日常生活用品当中,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星说,有了这样一个展馆,宝鸡的非遗传承人就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虽然他个人在老家陈仓区周原镇张谢村办了一个展览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实现了非遗传承人共同的愿望。因为西府民间工艺在民间不仅要有传承人,在城市中也应该有人去宣传,让更多的西府人知道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精妙工艺是如何制作的,现状是怎样的,困难在哪里。
正如民间艺人的心声,只有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才能使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走出三秦。
木版年画
西府皮影
西府剪纸
当然少不了西府花馍
此外,还有许多宝鸡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文物的展示
生产工具
生活用品
最后展示的是宝鸡的“老行当”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谈到,宝鸡民俗博物馆是全省博物馆建设的重点工程,博物馆突出了宝鸡民俗文化的特点,突出了周礼在宝鸡民俗中的积淀,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结合起来,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尝试,可以说是一座宝鸡人文新地标。
这个容纳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美术的展馆,应该成为更多宝鸡人了解地域文化根脉的课堂和书本,让更多人走进和参观。尤其是一直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西府人的礼仪和风俗,祖辈们是如何持家劳作的,如何表达情感的,很有教育意义。
这座民俗博物馆紧系民间,更像是一本展示宝鸡根土情怀的书籍。馆内馆藏的千余件(组)民俗文物,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均来自于文化工作者在田间地头的第一手收集,展示了宝鸡人生产生活中求富、求美、求乐的心愿和独特的地域风尚。再好的书,也只有在读者阅读之后,才能发挥出书籍的作用,希望广大市民积极走进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参观,翻阅这本书,认识了解宝鸡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开馆 周二至周日可免费参观
周秦文明的印痕——宝鸡民俗博物馆
关中民俗风情集散地 宝鸡休闲一日游
走进陕西宝鸡青铜博物院、宝鸡民俗馆
世界风行宝鸡年俗
天津民俗博物馆 (绝品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