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次思考“中医”

当代“中医”一词,指的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亦即国医,是为了区别于西医才诞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才给中国医学起名叫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 正式确定了“中医” 的称谓。

然而,在中国古代,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典籍中就出现了“中医”一词。当时中医一词代表的含义与今天相差甚远,使中医的真正涵义少有人知。

中医古义有三

中医的第一层含义:中等医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金匮玉函经》中也提到“古者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

第二种含义:中医即符合医理

此处“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

《汉书·艺文志》日:“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即是说,庸医用热来治疗热症,寒来治疗寒症,让他们治病,还不如不对疾病进行治疗更好一点。

第三种含义:中医乃中和之医

“中” 指的是“中正”、”中和" 和“中庸”之意。在中医看来,治疗疾病就是通过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的有序状态。中医就是运用针砭灸药、按跷和导引等方法,或矫正、或纠偏、或削强、或扶弱,而最终使机体平衡重新恢复,以达到健康状态的一门医学。

从中医古义出发,阐明了以下深刻的道理。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黄帝内经》讲人与天地相应:“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

现代科学技术是发达了,但是对人体这个小宇宙大部分还是没弄明白。西医的疾病种类据统计有22500种,至今绝大多数病不能治愈。西医的特点就是对抗疗法,内科用抗生素、外科靠手术切除,不得不靠长期服药来控制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得不偿失。

而中医是治人,而非治病,扶正祛邪,靠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攻邪,不伤人体本源。中医治病首先强调治病留人,不能专事攻伐。

《黄帝内经》就告诫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凡药皆有偏性,以药之偏纠病之偏,不能过剂伤正,更要重视食疗调养。

《汉书-艺文志》说:“不医为中医”, 意思是有病了不治,就等于家里请了一个中等的医生。古人对病的认知,是彻底的,而今人对病的认知,是表面的。

毫无疑问,过度治疗是有害健康的,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来源于此,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原因就是人体是台精密的仪器,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

欲求中等医生,亦不可得

现在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好的中医大夫,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只会讲课,不会看病,到中医院看病还是西医的一套,想找到“中等医生”,居然已不可得,这就是中医的现状。

特别是若让庸医治病,结果反而越治越坏。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之所以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经方是根据药物性质寒热、温凉的不同,衡量疾病程度浅深、轻重的不同,用以通闭解结,使疾病得以排除。但如果是经过下等水平的庸医误治,用热药治疗热证,其热更热;用寒药治疗寒证,其寒更重。

这个时候,精气内伤很重,却又不表现在体表,这种治法可是庸医的严重失误啊!所以谚语这样说:“有病不去治疗,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只有中等水平的医师治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自宋以前,患者不能分辨医生之高下,因此选择不服药,内伤渐扶,外感渐退,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有了疾病不去治疗,反而能避免庸医的戕害,靠人体的自愈力,能够获得中等的疗效。正所谓:“不服药,胜中医”。

中正平和,方是治病之道

中和即中庸(平衡)、和谐的意思。 “致中和”是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 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疾病必然来侵袭身体。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也就是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因此,中医非常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把实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平衡协调作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 平衡与和谐作为“中和”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在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上,中医以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来衡量健康与否,《素问· 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治疗上则坚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在中医看来,治疗疾病就是通过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的有序状态。 可见“中和”思想虽源于哲学,但却是中医思维的重要方式。中医运用各种方法,或矫正、或纠偏、或削强、或扶弱,而最终使机体平衡重新恢复,以达到健康状态的一门医学。

可是后代中医良莠不齐,与此原则背道而驰,出现了两大派阵营,互不相让:

  • 滋阴派阵营

滋阴派的核心理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们不管治什么病,都用寒凉的药物来滋阴降火。

滋阴派自元朝创立一直传到现在,是目前人数最多的一个派别,学中医的至少有一半都是滋阴派。他们善于用“虎狼之药“、“寒凉泄下”的药,大事攻伐,往往见效快,所以拥趸特别多。

  • 火神派阵营

火神派的核心观点是“崇阳而卑阴”——即“阳常不足,阳不胜阴”之说

这一派主张“挽危救急,扶阳为先”,无论治什么病,都用热药提升阳气,而且用量特别狠。故往往冠名“某某附子”,这就是火神派用药的明显特征了,就是重用附子,这是一味极热的大热之物,毒性很大。

火神派擅长救命,不擅长治疗慢性病,他们救治的病危患者,多数都是突发性的一些疾病,比如心脏病脑梗之类。

滋阴派和火神派,他们都是失之过热或是过凉,没有考虑到中医的根本中正平和。

《伤寒论》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是平衡,治病追求平衡的医生叫中医,其学问叫中医学或中医学说 。 中医治病讲究平衡、追求平衡,故说中医学问,实是平衡学问。因为追求平衡,所以对用这种学问治病的医师称为中医应该是最妥当的。

以中医的立场而言,我们在观察和治疗疾病时,不要细究是什么病,只要把阴与阳调到各自的本位,调到“阴阳和”的状态,亦即“正”的状态,保证人体气血通调,人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处于自我向愈的过程,直至痊愈。也就是说,人体确实存在一个“自愈机制”,实际上,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一个根本思想,而且,这一机制在中医理论与临证中是根本性的,是一以贯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为什么强调治未病,未病怎么治
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施杞:中医养生,内行不说,外行乱说
中医认为亚健康就是人体从平衡到失衡的变化 收了吧!
中医治未病文字篇
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因”方能治“果”
医病,医人与疾病的真相(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