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江百佳牛肉面推鉴:说起这十家牛肉面,我“清口水”都快下来了

    内江人爱吃面,

  最爱的就是牛肉面,

  牛肉面已经成了

  内江人不可或缺的美食;

  外地人到内江,

  如果不去吃一碗牛肉面,

  将是一大憾事。

  



  一碗嚼劲十足、汤鲜味浓的牛肉面

  牵动着众多食客的味蕾

  今天,让我们继续开启

  “邦泰杯”内江牛肉面品牌推广系列活动

  探访“内江百佳牛肉面”——

  寡妇面:

  为了顾客,我们也要用心做好面

  漫步于内江城区大街小巷,牛肉面随处可见,对于很多内江人而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承载了太多情怀。

  位于市中区民族路的寡妇面店,自1980年营业至今,已然成为内江人心目中的老字号。

  



  正在吃面的张先生说:“我出差回到内江,放下行李就过来吃面了。在我心里,这碗面才是正宗的家乡味道。”

  “为了顾客的这句话,我也要用心做好这碗面……”老板刘勇笑着说。

  据了解,每日清晨,商贩会准时将面条和鲜牛肉送到店内。逢年过节生意好,一天要订购三四百斤牛肉,淡季时也要订购一百多斤。“就最近这段时间来看,每天牛肉的成本就是两千多元。小店经营,必须货真价实。新鲜的食材是美味的基础,否则,师傅拥有再好的经验和技术也做不出一碗好面。” 刘勇表示。

  制作过程颇有讲究,刘勇举例,就拿炒牛肉臊子来说,要先将鲜牛肉洗净、沥水、切块备用。肥瘦牛肉要分开,肥牛肉要经过一道爆炒工序,制作出来的臊子才既松软又有嚼劲。然后将新鲜的辣椒、香料、老姜等炒香后,放入牛肉翻炒。翻炒入味后,再采用一定的火候炖煮。炖煮的时间和火候要拿捏好,做出来的臊子才好吃。

  刘家祖孙三代与寡妇面店有着不解之缘。38年前,刘勇的母亲陈淑芝开面店,将寡妇面的招牌挂在了门前。自小耳濡目染的陈勇,少时便开始学习母亲的手艺,走南闯北,时至今日,他一步步将寡妇面店做到了有口皆碑。

  “现在年轻人追求口感鲜美,我们便从‘老方子’里找突破口,不断创新。跟上潮流,生意才会经久不衰。”刘勇说,“现在,我儿子刘聪聪每天上午都会来店里帮忙,学习臊子的烹饪方法、食材的选购、店员的管理和培训等。”

  为了将面食的烹饪工艺传承给更多美食爱好者,这些年来,刘勇广收学徒,目前已有百余人跟着他学习面食烹饪。

  其中,学有所成的小古,不仅是刘勇的得意门生,还是寡妇面店的“首席”大厨。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制作美食,跟着师傅学了几个月,掌握了面食的制作方法,接下来还要不断练习,争取将寡妇面发扬光大。”

  42岁的杨丽是寡妇面店的老员工,工作20多年来,她见证了寡妇面店的成长。“刘勇既是老板,又是我们的师傅,怎样和顾客打招呼、店内卫生的清洁、食材的鉴别和选购等最基本的事,他都会一点点地教我们,对我们也是格外照顾。这应该也是寡妇面店一直颇受好评的原因。”

  小唐面馆:

  用简单新鲜的食材,做纯正的牛肉面

  用餐高峰期,市中区大洲路小唐面馆,老板娘唐佰芳正忙着煮面,只要有客人进店,她都会问上一句:“老样子啊?”客人会很自然地回答:”是的”。这样的场面,既像熟悉的朋友打招呼,又如家人般亲切。

  家住长城大厦的蒋女士带着孙子来吃面,蒋女士称, 媳妇怀孕时就特别喜欢吃小唐面馆的牛肉面,没想到孙子也喜欢。“一两牛肉面,多加青菜,不加辣椒。”唐佰芳清楚地记得这位小食客的口味与需求。

  随即,唐佰芳开始煮面,她抓起一把面放进锅里,再用长筷子搅拌几下,面条在锅里翻滚,不一会儿,将面捞起,放进碗里,再铺上佐料,一碗可口的牛肉面随即被端上桌,小男孩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

  



  “面好吃,汤好喝。”小男孩称自己每次吃完面都会喝完汤,其他食客吃完面也会喝几口热汤。

  难道面汤很特别? 这还得从6年前说起。

  



  唐佰芳来自农村,一心想进城打拼。6年前刚来城里,和老公一起做米生意,但每天的肩挑背扛让两人都患上严重的肩颈疾病,无奈之下只好改行。

  深思熟虑后,两人瞄准了风险小,投资成本低的面馆,于是盘下门面,做起了面生意。开面馆前,唐佰芳认为内江的面有底子,名气大,会不愁生意,但事与愿违,他们每天仅卖出几斤面。“到底哪里没有做好?为什么食客不多?”唐佰芳深感焦虑。

  生意不好,收入微薄,家人让唐佰芳放弃,但好强的她继续坚持,并坚定了将面店做下去的决心。后来,她认真分析,认为生意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味道不好,于是,下定决心改进。

  为了做出内江人喜欢的牛肉面,唐佰芳不断尝试,始终坚持用最简单最新鲜的原料,做出纯正的味道。刚开始做牛肉臊子时,唐佰芳并不知道牛身上的哪个部位适合,于是就买回不同部位的牛肉进行尝试。经过多次试做,唐佰芳发现牛肋条肉最适合做臊子,油脂多。煮熟后,牛肋条肉中的油脂和肉会溶为一体,会有汁多味美、入口即化的口感。

  选好了肉,接下来就是制作。将牛肋条肉用清水冲洗,去掉血水,然后切成块状,加入郫县豆瓣、八角、茴香、香果等,经过爆、炒、烧、炖、煨多道工序,上好的牛肉臊子就制作完成了。

  汤底对于一碗牛肉面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次尝试的经验告诉唐佰芳,营养美味的骨头汤是绝佳的汤底,而且一定要用猪骨头熬制:骨头一定要选大的,骨油多,经过大火煮、小火炖,骨油就会慢慢涌出来,能增加汤汁的浓度和香味,而且还能让面条吃起来更爽滑入口。

  因为当初的坚持和认真,唐佰芳的牛肉面被越来越多的食客认可,面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

  羊肉面:

  小老板只卖早上这“一餐”

  “老板,来一碗干的,多放点辣椒。”“我也要干的,多煮一两。” 上午10点过,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来市中区翔龙路的羊肉面馆吃面的人仍不少。

  



  老板和老板娘配合默契,待水开后,把面放进锅里,用筷子迅速搅动,使其散开。不一会儿,在沸水里翻滚后的面条被捞起,放到佐料碗里,撒上葱花, 一碗香喷喷的羊肉面就可以端上桌了。

  



  “我在这家面馆吃了多年的面,干净卫生、服务周到。特色羊肉面的味道实在巴适,周围很多人都喜欢。”市民黄先生说。

  羊肉面馆推出干拌羊肉面和汤面,干拌羊肉面吃起来麻辣鲜香,没有膻味,面条口感细滑有嚼劲,加入香味独特的油辣子,让人胃口大开。

  好吃的羊肉面还有一段故事。

  1996年, 羊肉面馆开始营业。刚开始,面馆生意惨淡。当时,老板黄祥付没有经验,做出的羊肉臊子有一股膻味。生意最差的时候,一天只能卖出几碗面。黄祥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 黄祥付专程到贵州学习羊肉臊子的制作方法。经过数月的学习实践,黄祥付炒制的羊肉臊子不仅没有了膻味,而且鲜香扑鼻,辣味适中,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渐渐的,面馆生意好了起来,每天卖出200多碗面。

  “羊肉很‘小气’,一旦过夜就会严重影响味道。每天早上4点过,我们就会到店里炒臊子,做到当天购买当天使用。而一些调料,比如,油、盐等都选用好质量的。”

  正因为食材新鲜,用心做面,该店生意十分火爆,每天早上8点几乎要排队就餐。由于精力有限,黄祥付夫妇每天只准备20斤羊肉和60斤面条,只卖早餐一顿,卖完即止, 那些慕名前来品尝的顾客,常常会发现老板已经关店下班了。

  如今,黄祥付在东兴区开了分店,还收了不少徒弟,他们在隆昌、威远、成都、资阳等地开店卖面,生意都不错。

  



  22年的时间里,食客们的口味喜好悄然发生着变化,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黄祥付总是能够及时做出改变,让消费者满意。“一千个食客可能喜欢一千种味道,这就要不断学习,及时调整口味,尽量满足食客的需求。”黄祥付如是说。

  桥头牛肉面:

  “港式高汤”为传统牛肉面添鲜

  在内江城区逛一圈,不难发现,牛肉面遍布大街小巷,仅市中区民族路就有一二十家。其中,不乏一些名气颇大的面馆聚集于此。

  在民族路50号,有一家面店因为挨着西门桥,所以取名“桥头牛肉面”。

  



  2015年,桥头牛肉面馆开业,范雪春对面店的前景信心满满。首先,父母是开伙食团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得到父母真传,煮面技术不在话下;第二,他的妹妹在乐山开内江牛肉面店多年,不论口味还是服务都得到了外地食客认可,开业前他到妹妹店里取了不少经;第三,他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从小吃内江牛肉面长大,孰好孰坏,一目了然。

  “汤由精选的牛骨、牛肉煨制而成;牛肉则选用上好的牛腩,辅以各种调料,再熬煮2~3个小时;面条是正宗碱水鲜面,几时下锅几时出锅,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此制作出的面条爽滑可口、筋道耐嚼。”

  



  果不其然,自开业以来,面店从来不缺客人,牛肉面的好味道得到食客们一致认可。为了让食客随时吃上美味的牛肉面,原本只经营白天变成了24小时不打烊,范雪春夫妇与父母每天两班倒经营。尽管很累,但生意每天都很红火,他们也乐此不疲。

  然而,范雪春不满足于现状,现在的内江牛肉面百花齐放,自己的传统做法随时可能被淘汰,于是他变着法子创新。

  一次, 定居香港的舅妈给了范雪春方向。

  舅妈告诉他香港、广州一带特别爱煲汤,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熬制一锅好汤,餐馆里的高汤更不在话下。

  范雪春灵机一动,高汤不就是面条的精髓吗?于是,他拜托舅妈在香港学习如何熬制一锅优质的高汤。学习后,如数教予范雪春,并长期为他提供特有的煲汤料包。

  如今,桥头牛肉面馆内的牛肉面就是以港式高汤作为汤底。

  “客人吃了都说我们的牛肉面汤味独特,很好喝,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范雪春称,传统的内江牛肉面以麻辣鲜香为最大特点,他在传承的同时,想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赋予内江牛肉面更多可能性。

  店内挂着“面食名店”的奖章。范雪春称,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80后的他过去对内江牛肉面的理解不透彻,直到一步步更深层次地研究,他为做内江牛肉面而感到自豪,希望内江牛肉面更上一层楼,内江的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

  三三正宗牛肉面:

  三代“单传”三次搬家味道不变

  



  上午10时,东兴区汉安大道西段三三正宗牛肉面庄内已是座无虚席,前来吃面的食客络绎不绝。

  “老板,来两碗牛肉面,辣椒多放点。”“好的,现在有点忙,请稍等一会儿。”走进面庄,扑鼻而来的香味,瞬间让味蕾活跃起来。

  一碗牛肉面上桌,“哧溜”吃下去,牛肉鲜嫩、面条爽滑、汤汁香辣,让人胃口大开……

  



  “三三正宗牛肉面庄味道好是大家公认的,我吃了8年,不但没有吃腻,反而越吃越有感觉。”老顾客张先生表示,三三正宗牛肉面庄最合他的胃口,一天不吃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一直以来,内江牛肉面的味道都没有统一标准,何为正宗?

  三三正宗牛肉面庄老板张强对“正宗”的理解是质量上乘、味道要好。

  为此,张强重点在原料上下功夫,舍得多花钱购买高品质原料。只有原料品质好,才能做出正宗牛肉面。精选的辣椒、纯正的菜油、新鲜的牛肉、秘制的配料,再加上订做的鸡蛋水面成就了正宗牛肉面。

  “闻其香味就能让人食欲大增。”张强说。

  为了让自家牛肉面留住食客的心,开面店以来,他不断改进面的味道和创新面的品种。

  2016年,他踏遍四川的每个城市,品尝面的味道,对味道出众的面进行反复研究、对比,从而不断改进、完善自家面的味道,确保食客久吃不腻。

  如今,从过去单一的红烧牛肉面发展到了多种口味的面条,适合不同人群。

  张强说,从婆婆那一代开始就是开面店的,婆婆后来把做面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以前在市中区河坝街开了一家小面店,做的面味道好,当时在河坝街小有名气。

  “我是从小吃牛肉面长大的。”张强告诉记者,每天放学回家,他都喜欢到父亲的面店去看父亲做面,每次去都能吃上一碗牛肉面。

  在张强18岁时,父亲问他愿不愿意继承手艺,把张家牛肉面发扬光大。张强当即表示愿意,长大后也要开面店,为大家做最好吃的面条。

  张强最先在河坝街开面店,然后在内江火车站开面店,2008年来到汉安大道西段开面庄至今。

  “虽然前后换了三个地址,但不管到哪里,做出来的牛肉面都得到了食客肯定,生意都不错。”张强表示,不管你在哪里开店,只要料足味好,都会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面店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

  随着三三正宗牛肉面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找张强开加盟店,但都被他拒绝了。他担心加盟店牛肉面做不好,会影响正宗牛肉面的品牌。不过,他表示:“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在内江城区开分店。”

  张强既是面馆老板,也是做面师傅,从食材进购、原料制作到煮面起锅、调料添加等都是他自己动手,确保食客吃到正宗的牛肉面。

  20多年来,张强始终坚持良心经营,用心做好每一碗面,以明厨亮灶的经营方式赢得了顾客认可。

  



  “三三正宗牛肉面不仅味道好,而且食材新鲜、干净卫生,在这里吃面很放心。”食客张明。

  老刘抄手面:

  开店24年,五姐妹只为父辈手艺流传

  



  寒冷的天气,来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暖胃又暖身。位于市中区沱中巷46号(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南病区对面)的老刘抄手面已有24年历史,一直以来,深受众多食客的喜爱,这样的冷天,更是人气爆棚。

  12月23日傍晚,20余平方米的老刘抄手面店内,8张桌子旁,坐满了吃面的、等待的食客;厨房里,切菜、煮面、加料、端面……6名身着统一碎花围裙的工作人员分工合作,井井有条。

  



  “老刘抄手面在这里开店已有24年,她们五个姐妹一起帮忙经营。”老刘抄手面老板陈建凡介绍,老刘抄手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妻子刘代英的父辈身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刘代英的父辈在市中区钟鼓楼附近做小吃生意,卖抄手、面等。随着时间推移,父辈的小吃烹饪技术越来越娴熟,生意也越来越好,名气也随着传扬了出去。之后,父辈将做小吃以及做牛肉臊子的技术传授给五个女儿,后来,五个女儿传承了父辈的手艺,就有了老刘抄手面。

  老刘抄手面的旁边是内江二中,许多学生常来这里吃牛肉面,有些毕业后也会特意来此回忆“青春”的味道。肖杰曾是内江二中的一名学生,现在是中国内陆比较知名的街舞舞者。

  陈建凡说,肖杰回到家乡时,也喜欢来老刘抄手面吃上一碗牛肉面。

  老刘抄手面,顾名思义,不仅有抄手,还有内江人最喜欢吃的牛肉面。红色汤汁,绿色嫩叶,白色面条,吃一口,味道麻辣鲜香,爽口开胃。

  “这里的牛肉面正宗,放学路过,闻到牛肉面的味道都会馋得流口水,味道也很好。”正在店里吃牛肉面的一名内江二中学生笑着说。

  



  “面做得好不好吃,秘诀全在于真材实料。”刘代英介绍,牛肉面臊子是到市场上挑选的新鲜牛肉制作而成,基本没有肥肉,再配以秘制调料,运用独特工艺将牛肉炖得嫩弹有嚼劲,而汤汁则飘香数米,吃上一口,回味无穷。

  



  “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开始忙活,直至晚上八点左右,一天最多可卖出近300斤面条。”刘代英说,姊妹们都是传承和发扬父辈的手艺,以后也会传给后辈,让内江“味道”延续下去。

  红莲面馆:

  拒绝“冻货”,讲求的就是食材新鲜

  



  “来了,你的二两牛肉面!”

  12月25日早上,位于东兴区能力路的红莲面馆内,热气腾腾。何应章和邱先芳夫妇俩忙前忙后,热情招呼着店内络绎不绝的顾客。

  一碗鲜香爽滑的牛肉面下肚,食客竖起大拇指“老牌!正宗!”

  自红莲面馆2005年开业以来,何应章夫妻俩每天清晨4点半准时开门迎客,一直到下午两点半才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卖出600多碗面。

  



  面馆走过13年,记录下了夫妻俩踏实走过的每一步,以及那份特别的牛肉面情怀。

  很早以前,邱先芳的母亲在街边摆摊煮面,邱先芳则在附近做服装生意,经常没有时间做饭。每当她饿着肚子时,母亲就会煮一碗牛肉面端到服装店来给她填肚子。

  2005年,邱先芳夫妇做服装生意亏了本,于是两人打算换个行业继续做生意,因为邱先芳对牛肉面有着特殊情感,便向丈夫提议开一家面馆。

  后来,夫妻俩从能力路其他商家手中盘过一家商店,重新装修成面馆,因为原先的店名叫做“红莲小吃店”,所以新店名中的“红莲”两字也就由此而来。

  这家面馆空间不大,只摆放了6张餐桌,但来往店里的顾客很多。

  一碗牛肉面端上桌,大块牛肉、红辣辣的汤底,让人忍不住咽口水。吃进口中,牛肉鲜嫩入味,面条爽滑可口。

  面馆对于食材的选用要求较高,凡是“冻货”,统统不予购买,由此一来,何应章每天一早就要到附近菜市场挑选新鲜的上等食材。

  部分主要食材则有专门的进货商,这些商家都是经过夫妻俩多次筛选定下来的,有着很高的信誉度,特别是店内所用牛肉,全是当天凌晨从杀牛厂运过来的现杀牛肉。

  严格要求是取得顾客信赖的秘方,而让顾客真心喜欢上这家小店的还不止这些,邱先芳道出了另一个“秘方”:“对顾客要笑脸面对,对生活也要笑脸相迎。”

  以前,夫妻俩在忙面馆生意时,常常午饭都吃不上,慢慢的,丈夫显得有些烦躁,邱先芳鼓励丈夫,要给顾客展现积极乐观的一面,不能让顾客闷闷不乐地吃完一碗面。由此,夫妻俩养成了一个习惯:煮面时喜欢和顾客唠上几句家常。

  渐渐地,许多顾客和邱先芳夫妻俩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甚至朋友。家住面馆附近的小王从读书时就经常在红莲面馆吃面,和邱先芳夫妇俩逐渐成了朋友。后来,小王毕业结了婚还专门给夫妻俩送来了喜糖。“在红莲面馆吃了十多年的面,对他家的面十分信赖。”小王说。

  四季面馆:

  食材正宗 用心烹饪

  一碗牛肉面,看似简单,却藏着很多诀窍。东兴区西林大道101号的四季面馆以正宗的食材、纯正的味道,做强品牌,受到食客称赞。

  “老板,一两清汤牛肉面,二两红汤牛肉面。”两位食客进店点餐。

  



  “清汤牛肉面的高汤不加酱油和醋,保证汤色清亮 ;红汤牛肉面关键在于辣子油,辣子油要香而不辣。”老板蔡东梅准备着佐料,待水开后,将水叶子面放进锅里,两分钟后捞出,舀一大勺砣砣牛肉铺在面条上,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热气腾腾、味道浓郁的牛肉面端到了两位食客面前。

  “味道好!”食客赞不绝口。

  两位食客是某金融单位的职工,一位姓王,一位姓廖。她们都爱吃牛肉面,四季面馆是她们的“伙食团”。

  每天5时30分许,四季面馆就会开门营业。7时至8时30分许,迎来第一次营业高峰。一时间,人声鼎沸,店内打拥堂。

  据了解,四季面馆每天21时打烊,卖出的各类面条数百碗。

  “面馆经营了6年,来吃面的绝大部分都是老顾客。”蔡东梅说,牛肉面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食材和制作方法。

  “牛肉面看似简单却不简单,食材不周正,难有好味道。”蔡东梅表示,牛肉面味道要好,最关键在于牛肉臊子,其次是辣子油。牛肉软而不柴,烂而不“绒”,配上爽滑可口的面条,让味觉达到巅峰。四季面馆的老板蔡东梅经过多年的摸索,做得一手好臊子,而纯正菜油熬出来的辣子油,能为牛肉面提香。

  谈到开面馆的经历,蔡东梅回忆说,十多年前,在内江打工,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早上吃一碗牛肉面。 哪里的牛肉面好吃,她就会约上好伙伴一起去品尝。后来,内江大街小巷的牛肉面她都吃了个遍。有一天,蔡东梅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干脆做牛肉面生意,既能满足胃口又能养家糊口。

  说干就干,蔡东梅在东兴区西林大道摆起面摊卖夜宵,主打牛肉面,其次是荷包蛋。蔡东梅选择最厚实的牛肉肋条肉,慢烧两三个小时,做出来的牛肉臊子满街飘香,面摊生意红火。后来,随着城市环境治理的进一步加强,依法取缔了地摊。蔡东梅积极配合整治行动,租下西林大道101号门面卖面,于是就有了四季面馆。

  曾家面大王(分店):

  老板辞工创 精心烹制牛肉面

  “内江人的早晨不是被闹钟叫醒的,叫醒他们的是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市民李女士说,牛肉面是内江人最喜欢的早餐,色泽红润的面条,让人充满食欲。她最喜欢吃的牛肉面位于龙湾半岛小区附近,名叫曾家面大王。

  



  据悉赵强介绍,面店于2016年6月开业,而他叔叔经营的总店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

   “内江的牛肉面馆很多,竞争激烈。 曾家面大王凭借好味道留住了不少顾客。”赵强说。

  一碗牛肉面,首先面要好。“我们的面,请专人制作。面条中加了清油、鸡蛋等。”赵强说,这种面吃起来更顺滑、有弹性。

  牛肉面的高汤用猪骨熬制而成。据该店工作人员介绍,早上5点到店的第一件事就是熬骨头汤。“将上好的猪骨放入锅中熬制6个多小时。”赵强说,当汤汁变成乳白色时,表明猪骨里的油脂、营养成分与汤汁完美融合,使汤变得香味四溢,营养美味。

  比起面条本身,内江人更在乎的是臊子和调料。该店选用质量上乘的鲜牛肉,洗净切块后放入锅中,配上调料炒香,再用小火炖制,做成臊子。“牛肉要炖得软烂。用筷子戳一戳,就可以知道肉的软烂程度。”赵强说, 辣椒油是牛肉面缺一不可的调料。选用三种辣椒,混合炒香后捣碎,再浇上金黄色的油即可。

  



  “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能让人一天都充满力量。曾家面大王就是我心目中最好吃的牛肉面。”食客王女士说,她是面馆的常客。

  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许并不知道烹饪者的辛劳。

  “卖牛肉面很辛苦,凌晨四五点钟就得起床,晚上九十点才能休息,而且一年365天无休。”

  据赵强介绍,过去,他主要从事水电安装、刷墙等装修工作。后来在父辈的建议下,辞工创业。

  2015年底,赵强来到亲戚经营的曾家面大王学习做面。一两个月后,赵强认为炒臊子很简单,于是试着炒制。但真正实践起来,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赵强将洗净后的香料直接倒入油锅中,油遇水四处飞溅,他的手臂上被烫起了一个鸡蛋大小的水泡,鲜红的印记至今还清晰可见。

  还有一次,赵强炒的臊子炒糊了,吃起来有一股苦味,只能倒掉。看着倒掉的臊子,赵强觉得很可惜,于是他开始不断总结和反思。

  “油温低时才能放香料!”“炒臊子要适当缩短时间,而且要特别注意火候!”此后,赵强沉下心来仔细琢磨牛肉面的制作方法,并向有经验的亲戚讨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要点。

  2016年6月,赵强的面馆正式营业,每天卖出200多碗面条, 受到市民欢迎。

  米线·面:

  18年来坚持做一件事

  “回到内江,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牛肉面。”市民刘先生说,他常年在外务工,最想念的就是内江牛肉面,而市中区民族路的米线·面店便是他的最佳选择。

  



  “老板,来二两牛肉面。”

  “好的,马上就来。”

  店老板李时择一边热情地招呼顾客,一边抓面、煮面、捞面……动作干净利落。李时择煮了18年的面和米线,早已熟练掌握了每一个动作。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上了餐桌,辣椒油、牛肉、蒜等混合在一起,香味扑鼻而来。

  市民李女士是这家店的常客,当天专门从东兴区龙湾半岛过来吃牛肉面。“以前我住在民族路,天天都要来吃。”李女士说,2017年搬到龙湾半岛之后,因为距离较远,她过来的次数明显减少,但对这家店的喜爱却没有改变。

  李时择介绍,米线·面店于2000年开业。开业之初因为名气不够响亮,生意不是很好,但后来食客们发现分量足、味道好,便口耳相传,生意日渐好起来,如今一天能卖几百碗。

  制作臊子、汤料、米线等,李时择有自己的方法。

  “我们店内的牛肉臊子制作起来特别讲究,先用清水漂,洗净去血水,捞出沥干后切成小方块,然后将牛肉炒香,下豆瓣、辣椒、花椒等,最后再将牛肉进行炖煮。”李时择说,这样制作出来的红烧牛肉才更香,味道也更浓。

  除了牛肉面外,该店的米线也颇受欢迎。“米线全都是自己做的,选用优质专用米,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做出来的米线筋道、爽滑,有大米的清香。”李时择说,制作汤时,要将海带、墨鱼等海产品放入锅中炖煮几个小时。香浓的汤汁与米线的清香融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李时择是泸州人,1998年来到内江,迫于生活的压力,萌生了创业开餐馆的想法。

  不懂就学,这一学就是两年时间。“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李时择说,就以炒臊子为例,同样的食材和调料,不同的人炒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这里面包含着大学问。如果温度过高,香料容易糊,吃起来就有苦味;如果温度过低,炒出来的臊子就不香。

  米线要先用水浸泡,而水温和时间又是关键;煮米线的时候,如果时间掌握不好,就会出现过硬或者过软,从而影响口感。

  学习那段时间,李时择一边看,一边记,下班之后,还会不断回想,加强记忆。炒料、熬汤、制作辣椒油、抓面、挑面……每一个步骤他都细心学习,一年之后,他得到了师父的认同,开始自己炒料、熬汤、挑面等,成为 “主厨”。

  2000年他的面店正式开业,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凌晨两点,生意好时,还会通宵营业。

  18年来,李时择坚持做一件事,就是把米线和面做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为市民的味蕾服务,让更多人喜爱内江牛肉面和米线。

  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来源:内江日报、内江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特色面条大盘点,哪一碗是你家乡?
名气不比重庆小面和成都担担面,但吃了内江牛肉面天下便再无面!
四川这些特色面条,哪一碗才是你的心头爱?
盘点内江40家牛肉面馆!内江人外地人必须珍藏!
四川究竟哪个地方的面最好吃?
中国哪里的牛肉面最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