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丝铁线”的由来

“金丝铁线”是宋代哥窑瓷器的一个典型特征。<<宣徳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句话重点一是对宋代名窑排了名次,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些名窑传世的珍贵瓷器是大明建国后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几朝搜寻保存在内府库,而宣德皇帝要开始对这些瓷器进行整理研发,以图烧造。下图是宣德皇室收藏的宋哥窑瓷器,在上面刻字记录并装饰了宝石。

(底款大宋哥窑,应该是后代刻字)

 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匮乏,实际哥窑遗址也一直未被发现,以至于很久以来学术专家及民间学者对围绕“金丝铁线”如何形成的问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下图是典型的哥窑器表面“金丝铁线”的图案。

(哥窑器表面典型的“金丝铁线”图案)

最典型的说辞是国内外著名的陶瓷品鉴专家丘小君给出的,他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第11期[上] 总第96期上发表论文《从哥窑“金丝铁线”谈起》说,“铁线”是在瓷器出窑尚有余温时沁沾墨汁所致,之后残余应力持续不断使得釉面产生开片,而这些开片又长时间受土侵,产生了“金丝”。

(一组带有典型“金丝铁线”的哥窑器)

但此说法对照实物观察,很难令人信服。重庆人著名藏家周天华在新浪博客撰文说,宋哥窑的“金丝铁线”是色元素与釉质配方在窑炉高度烧制下天然窑变形成的,不管是釉色怎么变化但釉质元素成份不变,两种不变(色元素和釉质元素)就使“金丝铁线”的形态特征不变,又会使器型不同、釉色不同(浅黄色釉、米色釉、豆绿色釉)的“金丝铁线”形态不变,“金丝”始终占釉面积比“铁线”多。宋哥窑“金丝铁线”的形态不变是由色元素和釉质元素决定的,因此万件不同器型不同釉色的宋哥窑它的“金丝铁线”形态都是相同的。

(周天华老师所藏哥窑器)

     并且周天华认为哥窑器周身的纹理是一体的,并不存在开片说,我们看到的金丝铁线实际是瓷器釉面下的微观呈现,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纹线。事实上,我们对照哥窑瓷器的实物抚摸、显微观察也可以看出,釉面并无裂纹。

(继贤阁收藏的哥窑器)

360图书馆古瓷探秘有文章说,哥窑的纹线是“金丝铁线、片片相联”,不是开片。从釉的质地看,整个釉面就像一块完整的玻璃一样,没有任何开裂的地方;从釉色看,则有黑黄两种色泽。那些肉眼观察到的铁线金丝,实质是一种玻璃相。

      所以,我赞同后两者的说法,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釉下纹理,如同钧窑窑变出绮丽的色彩一样,哥窑窑变出了鬼斧神工的“金丝铁线”。但是,我还要加进去胎土这个因素,哥窑独特的釉料(色与质的完整融合)配方,加上其特有的胎土,经过复杂的工艺烧制过程后窑变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特纹理——“金丝铁线”。据资料介绍,有一个北京藏家严宝先生做过实验,将哥窑瓷器打烂后,白色的断面遇空气没多久开始变红,最后变成和鳝血一样的颜色,可以推断胎土中独特的成分在烧制过程中进入了釉质,形成了“金丝”。

(典型的宋官窑贯耳瓶)

为缺少跟多的文献和资料,接下来我不得不展开联想,并加上一些演绎和推理,进一步揭示关于“金丝铁线”更深层次的问题。

根据瓷器的发展史可知,宋代以前,由于胎体和釉质层膨胀收缩系数不同,瓷器出窑冷却后,釉质层自然会形成裂纹,这本身就是瓷器的一种缺陷,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有脏污沁入,既不美观也不卫生。我相信古代无数的窑口技术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直到北宋徽宗登基,这个皇帝虽然做的比较失败,但作为书画艺术家可谓是天才,更由于他对瓷器的偏爱,以及大力的推动,中国瓷器才真正步入成熟,走向辉煌。

史载,徽宗由于不喜欢定窑有芒而下令官方烧制青瓷,要求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可以比较容易的推测到,接到此任务的不会是汝窑一家,应该还有钧窑、哥窑等其他窑口,但最终获得成功的是汝窑。据文献及后世评价,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件无纹水仙青瓷盆成为唯一的极品,其他都有各种模样大小不等的冰裂纹。想见当初,烧制出没有裂纹的瓷器是多么的艰难。颜色虽然烧制出了青色,但裂纹的缺陷仍然没有解决,我相信作为艺术家对完美有着极高追求的徽宗皇帝是不会就此满意的,那么解决裂纹的问题,就继续成为各大名窑的艰巨任务。

(典型的宋官窑花觚)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在官方的督促下,无数的窑口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各出奇谋,又经过无数的实际烧制试验,最终哥窑获得成功,我推测这个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釉料的配方及胎土的选炼淘洗,这样的组合膨胀系数虽然不同(估计也应该很接近)但收缩系数非常接近。烧制过程中,釉面初时的裂纹被后来高温熔化的釉质填补,出窑温度下降时,釉质层就不再开裂了。

再往后,官窑就诞生了,徽宗下诏编了《宣和博古图》,主要仿照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式样烧造,釉色就是吸收了汝窑烧制天青色的方法,而不开裂的技术就是取自哥窑。但是看过宋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的人就会发现,宋官窑瓷器釉下纹理并不是“金丝铁线”,而是铁线加冰裂纹,可以称为蝉翼纹,就是说只有“铁线”并无“金丝”。网上很多资料,说官哥不分,将“金丝铁线”作为宋官窑瓷器的特征显然是讹传。

(继贤阁所藏宋官窑贯耳瓶)

因为没有遗址也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哥窑的“金丝铁线”为何没有被官窑复制成功,以及哥窑烧制的详细技术,都成为不解之谜。由于哥窑瓷器的精美以及那鬼斧神工的纹理,被后世各朝代官方推崇,也就成为无数逐利者想要仿制的对象,清朝著名的瓷王上面也试图烧制出哥窑的纹理,但也是只有“铁线”没有“金丝”。

实际上,业内大多数藏友都知道,很多哥窑的瓷器被一些专家品鉴后认为是现代仿品,我不得不问那些专家们几句,既然没有考古也没找到哥窑遗址,文献记录也非常缺乏,我也多方网上网下搜寻探求研究,都没有关于“金丝铁线”烧制的详细技术,那些具备“金丝铁线”纹理的仿品是如何诞生的呢?在科技发达,资讯发达的今天,如果有人仿出了哥窑这样的宋代名窑,必然早已天下皆知了(比如汝窑现在仿品就很成功),可惜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信息。

唯一的解释是,哥窑烧制“金丝铁线”的釉料配方和胎土成份资料在南宋之后失传,后世再也无人可仿,所以可以说有“金丝铁线、片片相联”的就是哥窑名器,只有“铁线”而无“金丝”就不是哥窑出品。

(原创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别哥窑,
两宋官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的区别
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五:官窑
哥窑解析
【参评】元末哥釉青花高足盘
解开哥窑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