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醉读唐诗001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圈粉无数的张九龄,码这诗的时候,心情并不如海上的明月那样皎洁美好。那是唐开元二十四年,倔巴倔巴的张九龄把唐玄宗怼急眼了,加上奸相李林甫的排挤,张九龄被贬了。要不老话怎么说“愤怒出诗人,忧郁成作家”呢?老张挨贬的这一时期,心里的火苗蹭蹭的,不仅创作了“怀月望远”,还一气“感遇”了十二首,首首出彩儿,本诗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唐诗三百首》开篇的第一首。

 

搁过去,当官的讲究“武死战文死谏”。意思是,带兵的,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纵然死后马革裹尸,那也是死得其所,无上光荣。那么文官呢,就得时时刻刻和“万岁爷”顶着干,有事没事的就给皇上奏上一本,谏上一谏。皇上听谏了,皇上是明君,而文官就是贤臣,为朝野上下所称道;要是把皇上怼急眼,豁出去担上个“昏君”的历史骂名,把丫的剁吧了,这文官就彻底完美了,那叫千古流芳,是后人楷模。说白了,那时候甭管文官武官,都算是高度敬业,为名而已。

 

其实,唐玄宗对张九龄还是不错的。早在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赏识张九龄的才能,将张九龄从校书郎提拔到右拾遗的位置。后来,因为“泰山之力”事件,宰相张说被罢免,作为张说的亲信,张九龄原是要被打发到冀州当刺史,玄宗考虑到张九龄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就又改任张九龄为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能就近照顾老母。

然而身边有这么一块料,唐玄宗心里也是拧巴的很。不理他吧,见天的嘚啵嘚啵;搭理他吧,丫的就跟对生命有仇似的,老那么冲,说着说着就翻车。你说不计较吧,他直愣愣的能顶你仨跟头;计较吧,丫正想着名垂青史呢。所谓“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可皇上也是人啊,也有脾气啊,怎么办?得咬牙忍着。所以,过去当个明君也挺不好受,明君身边就得有个诤臣谏官紧盯着自己呲叨,自己还不能发火。火大火小都是事,一不留神死后的谥号就的加个“灵”啊“厉”啊什么的。瞧瞧唐玄宗他曾爷爷和身边的魏征,就知道要想当个圣君明君,那日子跟刚过门的小媳妇也差不太多。

 

老实说,张九龄的很多建议,唐玄宗都是采纳的。只不过张九龄的性格过于狷介直耿,也就是情商不高,工作的方式方法太粗暴简单,常常怼得玄宗下不来台。

比如说,早先玄宗想提拔自己的本家亲戚李林甫进政治局,张九龄直接say No;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娃将太子取而代之,递话给张九龄,这位没心眼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面,楞撅撅的顶了回去,气的玄宗武惠妃两口子晚上搂在一起直翻白眼,啥啥的心情都没了。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屡立战功,玄宗龙颜大悦,想调回朝廷当宰相,张九龄这个不愿意啊,好一通掰扯,生生的让唐玄宗打消了念头。

安禄山吃了个潢水败仗,张九龄打眼安禄山那厮面相不对,力主杀之,丝毫不管唐玄宗的爱才之心,结果君臣俩又吵了个乱七八糟。

后来,玄宗想提拔一个叫牛仙客的官,张九龄立马反对,气的玄宗直哆嗦:奶奶个熊!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什么事都你说了算吗?要说这话从皇上嘴里出来已经够狠的了,识趣的赶紧跪下向皇上请罪。这货倒也是跪了,可跪在地上照样怼,反正就是坚决反对。结果还用说吗?遭贬呗。

 

其实文官比较怕“贬”,死了到痛快了,这“千古名臣”算是赚到手了。“贬”就是活受罪啊,穷山恶水的吃不上喝不着,赶上水土不服就得大病一场,死不了也得扒层皮。以前可以隔三差五的哥几个叫上三五个小娘皮,吹拉弹唱,饮酒赋诗的香艳“轰趴”,也没了毬了。关键是没机会怼皇上玩了,怼皇上把自己脑袋怼掉了能捞个名号,怼上级那多没劲,怼噌了死了就算白死。因此,被贬的、失意的文官大多要写点嘛,抒情寄情,算是给当今圣上婉转的抛抛媚眼,万一皇上圣明了,自己就又有机会回丫身边怼去了。

 

天底下最倔巴的苦人当算是跳了汨罗江的屈原,大底失意的文人,一喝酒一作诗就想起俩人,一个是陶元亮,一个就是屈原。为啥呢?这俩苦命的,代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想开了,山里采菊花去了;一个是没想开,跳江了。所以,本诗一开端,老张就学屈原,先找俩特高雅特孤芳自赏的煽情。屈原找的是“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老张是岭南人,那边多桂,所谓师古不可泥古,所以,老张就“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起头了。

 

春兰,当然是在春天里开的花枝乱颤了。同理,岭南的桂花树,是秋天开花,深绿的叶片中点缀着朵朵嫩黄的桂花,芳香四溢,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这是两句分写,突出了春天里春兰的茂盛勃发,秋天里秋桂的宁静清雅。

 

接下来第二句“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是说,不管是春兰“葳蕤”还是秋桂“皎洁”,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显得生机盎然,这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自己的季节,到点了就开了,生命的美丽在于荣而不媚。

 

第三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突然的一转,把“春兰秋桂”惊了一下,读者也跟着惊了一下,原本无人现在忽然有人了,这“林栖者”什么来路?“谁知”?然而老张却继续卖关子,另起一行说人家闻到了“风”里春兰秋桂的芬芳之气,心情大好。“坐”非坐也,犹殊也,意思是闻着香气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这里,老张还埋着个梗,“闻风”也是有典故的。《孟子》里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老张这典故拉来的妙。至于兰桂谁喻伯夷谁喻柳下惠,就不管他了。

 

最后“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上面的“谁知”就都知了,敢情“林栖者”是“美人”!美人被兰桂的香气招惹了,并且深深的喜欢上了,下面本该水到渠成,整出鲜花配美人宝刀赠英雄的套路。老张是谁啊?岂能入套?于是,老张说了,“草木本有心”,啥意思?兰逢春葳蕤,桂遇秋皎洁,这是兰桂的本性,不以无人而不芳。有没有美人,兰桂一样盛开,美人折不折,兰桂一样绽放,跳江的那个苦人骚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是被贬的老张的内心写照。

 

过于洁身自好,过于正直不阿的人,有其人性的闪光点。但事情都有其两面,这种人的另一面往往是人际关系搞的很紧张,往往会走向极端。比如说,正义和公理的坚持,与好好和皇上沟通并不矛盾,何必楞顶呢?

必须承认,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很早就看出安禄山是个奸诈阴险之人,并且断定这厮将来就是个祸害,曾说过:“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所以,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节度使张守珪将安禄山押解进京,奏请朝廷将安禄山剁吧了。张九龄没放过这个好机会,立马在奏文上批示,曰:“穰笡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但唐明皇却不这么想,还没有遇上儿媳妇杨玉环的时候他心气正高,对外是扩张政策,还指着这帮厮杀汉们拓土开疆,所以就恩免了安禄山的死罪,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假如张九龄善于沟通,一次不灵,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至少能让唐玄宗脑子里绷紧这根弦,又怎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您都被贬了,没机会在皇上身边递话了,又怎能“忠君报国”?“安史之乱”7年多,大唐人后总数下降了三分之二,盛唐自此衰落。(《资治通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在其位谋其政”,位没了,如何谋?如果老张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变通,那么朝廷里的忠臣贤臣岂不是又多了一个?那么,真正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做事的良臣不也是又多了一个吗?在自己的“位子”上岂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做更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事?又哪来的空闲去关注葳蕤的兰皎洁的桂?又何苦感叹“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呢?

 

但不管怎么说吧,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唐玄宗,这回可真的是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听了老张的话,何来马嵬坡之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梦,真就可以做个圆满了。嚎啕之余,玄宗老头想起了已经仙逝的张九龄,又愧又悔之下,委派专人到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祭奠张九龄,并对他的家人厚加赏赐,这也算是对老张的告慰。(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九龄诗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读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每天学一点《古诗词语》
以兰桂自比,美而不媚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一)
教学随笔——评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