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醉读诗词 先生馋病老难医

/驭风

 

朝中措   先生馋病老难医

朱敦儒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眼瞅着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了,这些天听的最多的就是“买”,买什么?买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几十年前“风瘦子”的年代,节前也是满耳朵的“买”,那时候物质匮乏,就等着三十晚上爆撮一顿解馋呢。从鸡鸭鱼肉到瓜果蔬菜花生瓜子,都得满北京转悠着采购,讲究有钱没钱都得过年。

 

现在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天天吃的都跟过年似的,平时就不缺嘴,所以年夜饭也就成了团圆饭的另一种形式。尽管如此,老百姓三十晚上的餐桌上,还是盘盘碟碟的摞起来,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个都不能少,往往是饱嗝还打着呢,热腾腾的饺子又端上桌了。很多讲究身材的年轻人,都很无奈的叹口气:“胖就胖吧,大不了过完节再减肥”。本胖子也不能免俗,照例是要像模像样的叹气:“吃吧喝吧,反正已经是胖子了。”

 

本胖子思来想去,决定为过节吃的太油太腻的朋友们,上一道清淡的、关于吃的小文,刮刮油解解腻,这就是宋代大词人朱敦儒“希真”老人的《朝中措》。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里黄薤。

 

如果说苏东坡是文人里的吃货的话,那么,朱敦儒应该算是个美食家了,属于蔡澜这个级别的。吃货和美食家的区别在于,吃货不挑食材,什么都能吃,而且还吃的兴趣盎然,一本正经。

苏东坡下放到黄州先是吃鲈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然后就在猪肉上下功夫“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听信算命的,跑到南山生活躲灾,没吃的咋办,遍地的野菜算是倒了霉了,能吃不能吃的,全进了苏东坡的肚子。为此,人家文豪也不白给,还写了篇论文《野菜吃法大全》(《菜羹赋》),哪些适合煮,哪些适宜腌后再吃,哪些做汤味道好,哪些得趁新鲜凉拌吃可口,哪些不能沾醋,哪些可以沾酱油,说起来头头是道;实在没肉吃又馋急眼了怎么办?老苏向宋代海南人民学习吃老鼠、蝙蝠还有蛤蟆:“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本胖子真是服了,在这方面,自认级别忒低。

吃货能吃到这一境界,就有的拼了。“食色性也”,人家仓央嘉措是“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们苏大吃货是“不负美食不负诗”。

 

而美食家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材可以不那么高大上,但要讲究新鲜;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君臣佐辅;端上桌来,更是要色香味俱全,一点都不能马虎。作为《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的蔡澜先生,有不少关于美食方面的书,大可一看。人家把吃和生活都紧紧的联系起来了,蔡澜说:“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反正本胖子看了是擦着口水的羡慕嫉妒恨啊。羡慕嫉妒就不说了,恨的是:这老头咋就吃不胖呢?

 

朱敦儒一开篇就承认馋是天生的,是自己娘胎里带来的病,到老了也没医好。这病是人类少有的几个治不好也无所谓的病,治不好就治不好吧。反正本胖子也有这病,除了走起路来,肥臀不由自主的扭动有些不雅,上楼有点发自内心的喘以外,也没啥。

 

有条件的时候,朱希真也是满讲究的,“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鹅黄酒软,纤手传杯任频斟”或者“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偶然添酒旧壶卢,小醉度朝夕”,绝对是应了蔡澜的那句话:吃到念念不忘。别说,还真有道民间常吃的家常菜和老朱有关。据说,朱敦儒过六十大寿的那天,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来喝酒庆寿。正准备点火开炒呢,传来个消息,说是岳飞被秦桧杀死在风波亭。这下老朱和宾客都没了心情喝酒了。可是人都来了,也不能让大家饿肚子。于是,朱敦儒就吩咐厨房,也甭煎炒烹炸了,将备好的菜一锅炖了,端上来。就这样,一锅大杂烩就上桌了,可是大家还是没人动筷子。于是,老朱挟起个丸子,说:“唉,如今朝廷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脑袋下油锅……”话没说完,有一位客人便猛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炖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盆盆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都做炸桧菜吃以解心头愤恨。后来,这道“炸桧菜”又添加了很多食材,逐步演化为杂烩菜,成为河南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菜。

 

话说主站派的朱老被弹劾,归隐后开始散逸的晚年生活,住的是“一个小园,两三亩地”的山家风味的茅舍,所以平日里吃饭就只能整点家常的。

家常是家常,但不能对付。早饭吃的是赤米粥,也就是桃花米,我们常说的糙米熬的粥。喝粥得搭配点小菜。啥小菜呢?朱老就说了,是用自家小园里种的白菜,和大蒜、韭菜一起捣碎后放进坛子里腌制,腌几天就可以吃了。黄的白的绿的来上那么一碟,点上几滴香油,鲜咸香脆,喝上一口热乎乎的粥,在“嘎吱嘎吱”来上这么一筷子小菜,美!

yōng,和飧sūn连用,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有句成语叫饔飧不继,意思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这穷苦日子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日子基本上是想吃点啥就吃点啥——胖子越来越多了。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早饭说完了,那晚饭呢?得换点花样儿。取一颗肥实的大葱细细的切碎,锅里放上香油烧热,用一点葱花炝锅,放水烧开,然后将那切的细细的手擀面下锅。等煮好了,放点盐,盛上一碗,撒一撮葱花,点上两滴香油,色香味俱全的面条就齐活了!如果再早晚能来上那么一杯小酒,这就是神仙的日子啊。

 

汤饼,类似于今天的切面。切宽点下锅煮,就是面片;切细点的,就是面条。

我国吃面食的历史很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汤饼”,也就是面条了,是人们常吃的美食。西晋时一哥们叫束皙,他为此专门整了篇《饼赋》,估摸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为面条唱赞歌的文章。其中说了:“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意思是在吐气成霜、鼻涕都被冻住的寒冷的冬天早上,还是来上一碗热腾腾的汤饼,又能吃饱肚子又能暖和身子。

 

说起汤饼,还有个故事。古时候,如果百姓人家生了个儿子,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当爹的会设宴,用汤饼款待亲朋好友,称为“汤饼宴”。话说晋朝一位皇帝,喜得太子,于是也效仿民间,赐群臣汤饼宴。大家正吸溜吸溜吃的高兴,有个不会聊天的站起来拍马屁说:祝贺皇上喜得龙子,后继有人,只是我们很惭愧,在这事上没出什么力,白吃面条了,心里不安啊。(贺陛下祠嗣之有人,愧吾等无功而受禄。)皇上一听,勃然大怒,说:你个鳖孙!不安个头啊。生太子这事是我得使劲,你们出的哪门子力有哪门子功?(卿何语!此事岂可使卿等有功?

 

好了,很清淡的饔飧上完了,祝愿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最难医的病是心病
35句让人赞口不绝的经典语录,一时难医百日病,一篙难撑万里船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0)十六味流气饮&五香连翘汤与淋巴癌
酒色财气四吟
10分钟做好一碗秋冬最受欢迎的老北京疙瘩汤——【老北京疙瘩汤】
水中有煞最难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