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逛南京(十七)城门城门几丈高

逛南京(十七)

(十七)城门城门几丈高

冬去春来的某个夜晚,我在梦里又见到了那段明城墙,我知道我有些想它了,只是梦境里它依旧败落——一个狭窄的不规则缺口把城墙断开,从这里穿行的人在地面上踩出一条羊肠小道,路边长着许多杂草,一些破碎的城砖散落在地上;城墙上垃圾随处可见,被丢弃的白色塑料袋随风飞起、落下,再飞起、再落下——多年前,我住在后半山园小区,日日可见的城墙就是这个样子。近些年南京一直在打造明城墙风光带,现在的它肯定变了,可变成了什么模样却无法猜想,于是,我决定去看一看阔别已久的它。

从小区门前的坡道向上走约200米,只见原先的缺口已被崭新的门洞替代,一如往日的是来往人流不断。修葺后的城墙脱下了残破的外衣,显得干净、整洁,但丝毫不改沧桑的模样。六百年风雨侵袭,墙砖上有许多黛色,就像老人脸上的寿斑,不知名的小草在砖缝里扎下了根,顽强地生长着,与墙根下成片的花草遥相呼应;经年生长的树特别高大,并不傍着墙体,而是使劲地往上长,很多树比城墙还高。五月的天气,有春天的柔和,带着点初夏的热情,此刻万物惬意。城墙内红尘喧闹,城墙外山林寂静,我情不自禁地做一个深呼吸,植物的清香就沁入了心脾。西边不远处,琵琶湖依然静卧于古城墙下,曾经,丛生的杂草把它藏匿;如今,它美得如同绿野仙境。湖水几乎到了城墙根,一道长长的木栈桥沿着城墙铺设,人在桥上,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古老的城墙;近看墙上的小草,细密的根牢牢地扎在饱经风霜的砖缝里,竟长成了一片,如同大块的翠玉;湖里有很多睡莲,叶片浮于清澈的水面,花开正好;环湖的树密密的,像一道屏障把这里和外面隔开,成就了一方安谧的小天地,有人在这里垂钓、有人在这里野餐,也有像我这样的什么都不做,找个地方坐下,静静地待着,背倚明城墙,遥对紫金山,把六百年的时光回味。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在元朝时期的名称),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他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应天府为基础,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陈友谅兵强马壮,张士诚富甲一方,朱元璋还不足以与他们抗衡,此时城墙是必要的防御设施。1360年,朱元璋利用旧有城池进行增建,这是明城墙修筑的开始。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实际上,建造都城的工作在两年前已经开始。从1366年到1386年,二十年里朱元璋把南京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城池,还修筑了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城墙断续修筑了39年,直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都没有完成。

明都城有四重,由内向外依次是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宫城为第一重,也叫紫禁城,大致在今天的南航、轻工集团(东)——御道街最北端(南)——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西)——后宰门街(北)这个范围内,有4座城门:午门(南)、西华门(西)、玄武门(北)、东华门(东)。如今,午门与奉天殿遗址辟为午朝门公园,东华门辟为东华门遗址公园,西华门辟为西华门遗址广场,玄武门一带是居民生活区,不过它已经改叫后宰门。玄武门是北门,也叫厚载门,最早是元大都皇宫用“厚载”命名北门,取《易经》“坤厚载物(广厚之地承载万物)”之句,因为按照周易坤卦,北门属阴,为坤;南京宫城的北门最初叫玄武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门就不叫玄武门而称厚载门了,后来“厚载”二字犯了三个皇帝的名讳——明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cōng)、穆宗朱载垕(hòu),“厚载(zài)门”又改为“后宰(zǎi)门”,“后宰”是后土主宰万物的意思,字异而音意相近,这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皇城是环绕宫城的第二重,是护卫宫城的一道城垣,大致在今逸仙桥以东、南京博物院以西、大光路以北、佛心桥以南这个范围内,皇城有7座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如今,东安门还没有确定位置,北安门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晰,2000年在宫城北面的护城河上复建了北安门桥,其他城门都已不存,如今只有西安门作为地名仍在使用。

宫城与皇城合称皇宫,位于京城的东部,距离京城城墙很近,并不利于防守,所以说这个选址是有局限性的。为皇宫选址的人是刘基,刘基字伯温,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精通堪舆之术(俗称风水术),他所选的皇宫位置正对着钟山的“龙头”。相传宫城建好后,朱元璋率众登上紫金山(钟山)视察,发现皇宫正对着一个小山头,这个山头是从紫金山前面延伸下来的,紫金山被称为龙脉,这个山头就是龙头,朱元璋说:“此乃龙头也,实为富贵之地。”富贵山之名由此而来,之前它有过很多的名字——过龙山、龙厂山、万岁山……一直以来,人们把太平门东沿着城墙的马路叫“龙脖子路”,而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龙膊子路”,富贵山是龙头,这条曲曲弯弯的路在富贵山的东面,就像是龙的一条“脚膊子”,“膊”与“脖”同音,久而久之,竟叫成了“龙脖子路”。富贵山前原来是古燕雀湖,那时候面积很大,周长约三十里,东起钟山脚下,南到明故宫午门,西抵解放路,北达后宰门。燕雀湖也称前湖,因为在钟山之南,钟山之北的玄武湖因此称后湖。现在的燕雀湖很小,当初刘基卜得皇宫位置在燕雀湖中,朱元璋就填塞了湖的绝大部分来营建宫城,南京民间一直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在中国都城史上,明故宫是唯一一个填湖建成的皇宫,后来明故宫地基下沉也与此有关。

对于皇宫的建造,朱元璋的要求是“但求安固……可传永矣”(《明太祖实录》),这座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建筑不仅建得牢固坚实,而且雄伟壮丽。1595年,此时明故宫已经落成100多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在亲眼目睹明故宫后,他赞叹说或许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王国的宫殿能超越明故宫。史料记载,明故宫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堪称中世纪最大的宫殿,今天的北京故宫占地70万平方米,不过是它的复制品,然而鸿图华构(宏大华美的建筑景观)可以承受风雨、也能走过岁月,却无法避开劫难,更何况是一次又一次的叠加。

1398年,朱棣攻克南京,明故宫内燃起大火,烧毁了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的紫禁城不是人去楼空,而是拆去了北京,这是它首次遭遇劫难。清军入关,八旗兵进驻南京,明故宫被大肆破坏;1699年,康熙下令拆除南京故宫琉璃瓦12万张去普陀山建法雨禅寺,明故宫已成残躯败体,这是它二遭劫难。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城,为建洪秀全天王府和各王府,明故宫的石材石料几乎被搬空,明故宫内到处断壁残垣,这是第三次劫难。到了清末,皇宫城墙被拆除殆尽,只剩下几座孤零零的城门与城楼。600年兵灾战乱使明故宫只留下极少量的残砖断瓦,真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京城是明都城的第三道城垣,又称内城、城隍,“城”即城墙,“隍”为壕沟,“城隍”则泛指城池,南京现存的城墙就是明代的城隍,它“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阻长干,北代后湖”,西面和南面利用了南唐都城的城墙,东面和北面则依山据水,顺其自然,整体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明代之前的古代都城都是方形或矩形,所以,明京城的形制成为一个特例,后人对此津津乐道。

有人说,明城墙西北窄,东西宽,随地形曲折而围合,像一把宫扇。也有人说它像一个粽子,不方不圆、多角多边。更多的人说,明城墙是依据朱元璋的侧影修建的,朱元璋长什么样?那个时代没有照片,只有画像,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朱元璋的画像有两类:一类是眉眼端正、睿智神武的标准帝王像,一类是“凤眸龙头,黑痣盈面”的民间“鞋拔子”脸画像,而明城墙的形制正好与“鞋拔子”脸相似;但异形像并没有得到证实,这一说法自然也就不那么可信。还有人说京城城墙像一把壶,《诗经》里说“八月断壶”,“壶”指的是壶卢,现在更多写成“葫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被赋予神话色彩,其中以壶公的故事最为经典。壶公相传为东汉人,职业是卖药,他的药百病可除,他经常悬壶出诊,“悬壶”成为中医的代称就是从这里来的,如今我们称颂医生也常说“悬壶济世”。壶公的壶可不一般,太阳一落山,他就跳入壶中,没有人能见到他;这个秘密被费长房(东汉时方士,相传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前身)发现了,他便向壶公请教,壶公觉得费长房与自己有缘,就让他一起跳进葫芦,费长房才知道葫芦中别有洞天,瑶池琼台、雕梁画栋,竟是神仙天地。这个故事见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费长房传》同样可以见到。“壶”是道教文化中一个特殊的隐喻,“壶中天地”本是道教想象出来的仙境,后来竟发展成为一种空间观念——天地是一个大葫芦,而葫芦就是一个小天地,万事万物存于天地间,也可以存于一个小葫芦。这种相对的空间观念也影响到园林艺术,成为后世构造园林的准则。私家园林虽然小,却有山有水有建筑有植物,而园子的主人更是极力追求这种小,李渔甚至把自己的园子命名为“芥子园”,这座不及三亩的园子就在老门东三条营32号;皇家园林虽然面积足够大,也同样会考虑用“壶中天地”来造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里由雍正命名的“壶中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叠石造景、小而精致。为朱元璋造城的刘基深受道家文化熏陶,在城池的建造上反映道家观念也是很自然的事,南京城与甲骨文“壺”字确实有些相似,而宫城正位于壶的腹部。还有更玄乎的说法——京城城墙是按照星宿布局的,具体地说就是把东南的通济门与西北钟阜门、仪凤门中间的点连成一条直线,东半部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是北斗七星的形状,西半部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和仪凤门是南斗六星的形状。明京城并非平地而起,利用旧城、依山傍湖而成不规则形制是很正常的,星宿论在局部上的成立仍然属于一种探讨,不是定论。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把十三座城门编成了一则童谣:“三⼭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川近钟⾩,仪凤定淮清⽯城。”后来它们怎么样了呢?天灾人祸、日月剥蚀,如今仅存中华门、汉西门、清凉门、神策门和中山门五座城门。中华门是现存最大的城门,称为“天下第一瓮城”;最早它叫聚宝门,民间传说当年城墙修建不顺,朱元璋下旨征收了沈万三的聚宝盆埋于城门之下,因而得名。说中华门“现存最大”,是因为通济门才是十三城门中最大的,可惜在上世纪五⼗年代遭拆除,不仅地面建筑拆光,就连城墙的石墩都清除了,近600年的通济门从此消失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地名沿用至今。与通济门一样被拆除的还有正阳门(光华门)、三山门(水西门)、定淮门、钟阜门、金川门,仪凤门、太平门先遭拆除后又复建,如今它们都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也算是一件幸事,但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也是每一个南京人的伤心事。在幸存的城门中,中山门(朝阳门)也算不得老城门,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对它进行了改建——瓮城拆除、地基挖低、改为三孔,连名字也改了,以表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神策门(和平门)是现存城门中最完整的城门,如今已建成公园。原汁原味的神策门是十三城门中的“另类”——瓮城在城外,设左右两个门洞,现存的城门中唯有它留下了城楼,是清光绪年间复建的,至今也已经120年。

进城、出城,城门是唯一的通道,明城墙上最初设置了十三城门,随着城市的发展,又先后增辟了新民门、挹江门、华严岗门、草场门、汉中门、集庆门、长干门、雨花门、武定门、标营门、解放门、玄武门(丰润门)、中央门。新民门是南京仅存的牌坊式城门,城门两边的城墙已经不在;挹江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拱券(xuàn拱形建筑物上成弧形的部分)门;华严岗门2007年利用明城墙缺口处修建,为四座拱门;草场门是晚清时增辟的,因有大片的草场而得名,1954年被拆除,是明城墙上最早被拆除的城门;汉中门开辟于民国,是一座西式牌坊城门,1958年被拆除,汉中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集庆门1991年新开,城门样式是宋代过梁式,四孔方形,是南京城墙上第一个偶数门;长干门2008年建成,因位于古长干里得名,有5个拱门,地铁一号线穿中间主门而过;雨花门为民国增辟,2009年复建,因靠近雨花台得名;武定门是民国时改造明城墙豁口而建,为西式牌楼式城门,2010年复建为三拱券门;标营门2009年新建,因后标营得名,靠近月牙湖公园;解放门1952年新开,单孔城门,位于台城“后湖城墙”段,南京市人民政府就在解放门内,鸡鸣寺路旁;玄武门开辟于1908年(清光绪34年),原名丰润门,1928年易名玄武门,作为玄武湖的西门,单孔城门,1931年由单孔改为三孔,“玄武门”三字由蔡元培题写,从玄武门经解放门到太平门段的明城墙,是现存最长、最完好、同时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墙,城墙上修建了南京城垣博物馆;中央门民国时增辟,现已不存,旧址在中央路、中央北路、建宁路和龙蟠路四条干道的交汇处,中央门如今作为地名使用。

一座有城墙的城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总是保存着一份沧桑,抚摸着那些斑驳粗糙的城砖,也就号到了历史的脉搏。南京95%的城砖都有铭文,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城砖的产地、城砖的制造人,明城墙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而铭文中出现的简化字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汉字在明初的发展情况,姓氏文化的演变、民间书法与篆刻艺术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些都是明城墙的价值所在。一块块质量过硬的城砖经过石灰和糯米汁的紧密粘接而坚如磐石,揭示了600年明城墙屹立不倒的秘密,再过600年,它们或许还在这里。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这些城砖没能让他的王朝金瓯永固,却记下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历程,而当初为保证质量而实施的“物勒工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制度,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制度,竟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明城墙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依山傍水,明城墙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相传京城造好后,朱元璋率众登上钟山,得意非凡,不料14岁的朱棣却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禁城”,朱元璋这才发现京城致命的缺陷——四周山峦起伏,一些重要的制高点都在城外,而补救的办法只能是建造外郭,这就有了第四重城垣。

全长约35公里的京城城墙已经让利玛窦惊叹,而明外郭的长度更达到60公里,围合面积达230平方公里,这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外郭城墙基本是依据自然地形以土夯筑而成,所以外郭俗称“土城头”。但城门依然用砖石垒砌,最初辟15门,后来又增辟3门,共计18座城门。京城城墙如今还保有约25公里,外郭城墙则消失在都市丛林中,18城门也无一幸存,至今,只有一些地名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安德门、双桥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尧化门、上元门……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到你家门前抄一抄,问你吃橘子吃香蕉。”南京人的童年里都有过这首童谣,长大成人后也深藏于记忆中。城墙缝里的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年轮在黄绿之间转了一圈又一圈,城墙下玩耍的少年就长成了城墙边徒步的青壮又变成城墙上远眺的老人,城墙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斑驳依然苍老依样坚固。这座城,它已经守护了600年,而未来,它仍将继续陪伴。

不杂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老城区40: 天下第一城墙
南京城墙史(上)
南京记忆(十)
南京城墙【上】(“南京之旅”第十七集)
南京有四道城垣,你知道吗?
南京明城墙-大明风华由此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