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词鉴赏之一】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词新解

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词新解

作者:天津大学 刘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

考察一下苏轼的官场轨迹,对理解这一首词是很有帮助的。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于熙宁四年(1071)离开汴京,‘通判杭州’。 杭州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是个好地方。据史载:从这时起,苏轼开始填词。

三年任满,因为弟弟苏辙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到高密(今属山东),最后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齐州,大约有两百多公里。苏轼到密州三个月后,时值中秋(即序中丙辰中秋),兄弟虽相距不远,可是相见无由。于是借欢饮浇离愁, “欢饮达旦”。若深层次思考,苏轼从杭州请调山东,风景是差了点,但离朝廷还是近了些。因此这次请调还有试探朝廷能不能允许回到汴京的意思。

中秋月圆,写咏月的诗词很多。宋太祖赵匡胤有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称得上气象阔大,豪放杰出。然而苏轼是诗人,豪饮之下,“逸兴遄飞”。于是有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显然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几时作什么时候解。浪漫诗人其心意总是相通的,屈原有《天问》,苏轼表象是问月,深层次是问天(朝廷)。理解苏轼这首词总要从表象和深层两条线去理解。这是认识此词的关键。

接着又递进一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二次问月,意思是人间花好月圆,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光景?也是有典故的。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天上宫阙’是指月宫,也是指朝廷。朝廷还有人记起我苏轼吗?

诗人忽发奇想,“我欲乘风归去”,真是神来之笔。以后又跌宕多姿,本来是想问‘琼楼玉宇’是不是还很冷呀?这当是三问。却是娓娓道出“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于豪放处见委婉,这自是苏轼的高明处。从艺术上看,刘熙载《艺概·卷四》认为此三句:“尤觉空灵蕴藉“。

注意“归去”二字。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以‘谪仙’自居,于是遂兴“乘风归去”之想。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此词此处表象是指天上的琼楼玉宇,其实也是指人间的琼楼玉宇,然而“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的体会,朝廷中党争是激烈的。

 “高处不胜寒”一句,皇帝也有皇帝的理解,身居高位者也是会感到寒冷的。这是因为:即使皇帝也要时时刻刻要提防着大臣的欺蒙。而且皇帝也需要理解,需要臣子理解他的政策,理解他的做法,理解他的不得已。据《古今词话》载:很多年后,“宋神宗读至‘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当时苏轼正贬居在黄州,那是因为‘乌台诗案’的缘故。正是因此词,苏轼得以移至汝州,离汴京是近了些。

诗无达诂。这三句同时也表明了词人思想深处的纠结:在道家的“退”与儒家的“进”之间,推而广之是“出世”与“入世”, “仕”与“隐”之间的两难抉择和困惑心态。其实是反映了词人不想在“地方”做官,但是又害怕在“中央”做官的矛盾心理。

然而最终还是要作出选择,于是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谁在起舞?当然是嫦娥,是月宫仙子;这是指天上。地上翩翩起舞的是苏轼。弄是指卖弄,摆弄,显摆,即卖弄舞姿。用现代话说是卖萌。“何似在人间”可以解释为人间和天上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样的分别,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可以参看。

上片后五句一片神行,当然就有人模仿。李冶的《敬斋古今注》卷八中说: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上片空灵,奇趣横生。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充满哲理。天上是清光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于是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低是指低窥。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其大概意思同晏殊《蝶恋花》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是说月亮也是有恨的。按照月亮的逻辑:月缺是有恨,月圆是无恨。中秋正花好月圆,当然“不应有恨”遭贬谪给他心灵的创伤是可以想见的。苏轼与苏辙原本是一对好兄弟,然而,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月亮偏偏又那么圆呢。这就是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质问月亮,承接上文,是四次问月。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另外,此时弟弟苏辙正在济南,而不得相见,当然很怀念。这是照应小序中“兼怀子由”。


  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说悲欢离合是人的际遇,阴晴圆缺是月亮的逻辑,两者契合,月亮圆时人也圆,从古至今都是很难满足的。这是诗人的彻悟,因而很有哲理意味。 从技巧上看,这三句用大开大阖的笔法写波澜起伏的心态是很值得学习的。


  道理归道理,思念还是要思念。于是词人说服自己,也是说服所有别离人:纵然隔离千山万水,但是我们都沐浴在同一个月光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这和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意味隽永。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备受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苏轼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但说余词尽废,也不尽然。辛弃疾有一首《木兰花慢》,也是写中秋,也是饮酒将旦,也是咏月,也是用《天问》体,风格不同,但别出手眼。其中有句云“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坡一阕,唱尽千年月色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中秋望月的人生感悟 ——苏轼咏中秋诗词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
苏轼全词赏析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