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人一张经典碟——霍洛维茨·《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专辑名称: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3)
专辑艺人: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
唱片公司:RCA Red Seal Records
发行时间:1943年03月2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生于谢苗诺沃,1943年卒于加利福尼亚的贝弗利希尔斯。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主要坚持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尤其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很深,富于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悲剧性,其作品形象鲜明、表现强烈、织体繁复、音响厚实、和声色彩浓重,经常有俄罗斯辽阔的大自然气息和民歌音调的回响。他是最伟大最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并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更为突出,录制了很多唱片。他又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他那充满活力的精细入微的指挥也在唱片中保存下来。但使他的名字留传后世的是他的作品,他是19世纪后期多彩多姿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这些大师以其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而表现出独到的才华。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贵族家庭,1882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1885年在莫斯科师从尼古拉.兹韦列夫学习钢琴,1886年开始作曲。1888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同时从塔涅耶夫学习对位,从阿连斯基学习和声。1891,1892年先后毕业于钢琴系和作曲系。这时已显露出创作才华,作有《第1钢琴协奏曲》及独幕歌剧《阿列克》等作品。毕业后他在国内外演奏获得成功,从事钢琴教学及莫斯科皇家大剧院指挥。1906-1909年寓居德国德累斯顿,1909-1910年赴美演出后返回莫斯科,1911-1913年任莫斯科爱乐乐团音乐会的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在贵族女子中学任音乐总督。1917年十月革命后不久应邀往瑞典演出,从此侨居国外,1918年起定居美国,此后,他主要在欧美各国从事演出活动。晚年,尤其是反法西斯战争年代里,他怀念祖国,经常开音乐会募捐献给自己的祖国。
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Op. 18
拉赫玛尼诺夫共有4首钢琴协奏曲。作为20世纪初的钢琴巨匠的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作品中最杰出的就是钢琴曲,而且尤以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作品中的管弦乐音响浓密厚实,力度对比强烈,特别是他技巧高超、气势宏大的钢琴演奏风格,直接影响到他的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华丽的钢琴化效果上,加上了丰富的旋律与思索性的深度,再加上一层浓厚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奠定了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的4部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钢琴独奏曲都有音乐深沉、性格刚毅和不作无谓炫技的特点。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4首钢琴协奏曲中,《第2钢琴协奏曲》和《第3钢琴协奏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地超过了他后期在国外的一些创作。如同柴科夫斯基的《第1钢琴协奏曲》那样,这两首协奏曲也可以叫做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创作的交响曲。
《第2钢琴协奏曲》在1900一1901年间写成,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经过若乾年创作危机之后,重又聚起新的创作力量的开始。同时也是他个人生活中因结婚而带来的幸福转机之前的产物。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作品的总的特点。这部协奏曲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欢乐的情绪和温柔、恳挚的抒情诗色彩。这部协奏曲1901年10月26日,由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亲自担任钢琴独奏,莫斯科爱乐乐团协奏,在莫斯科首演,1905年此曲获格林卡奖。
第一乐章甚快板(Vivace),升f小调,4/4拍,奏鸣曲式。乐曲从一段简短的引子开始,由钢琴奏出一连串深沉而蕴含着无限张力的和弦由弱至强,犹如钟声长鸣,声声敲击震撼人心。正如俄罗斯作曲家梅特涅尔所说:“每当第一下警钟声响,你就会感到整个俄罗斯跃然奋起”。这段引子为乐章第一主题的呈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沉重的和弦很快转为流动琶音,铺成宽广的背景,在它之上,弦乐与单簧管奏出旋律沉郁悠长、感情诚挚动人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虽然不是俄罗斯民歌的直接引用,但它却深具俄罗斯民族特点,其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密切的联系。随后,音乐的色彩逐渐地转为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几声响亮的铜管吹奏,一扫低沉暗淡的气氛,钢琴奏起清彻优美的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样可以感觉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但是性格却有所不同,这里有抒情的温柔,有激奋的热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态,略具东方色彩。接着钢琴的演奏与双簧管构成亲切对答,音乐愈来愈细腻飘逸,仿佛沉入梦一般的境地。但只有短暂的瞬间,铜管的和弦打断了沉思冥想,平稳的乐队进行衬托着晶莹跳动的钢琴声音,音乐逐渐激动起来。在展开部中,钢琴声部特别丰富,音乐从稍带不安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悲壮的激情,并在进入再现部之前形成热情澎湃的高潮。这时,低音踏着稳重的步伐,弦乐演奏的主部主题与钢琴奏出的和弦形态的刚毅动机交织在一起,音乐具有胜利狂欢的进行曲特点。热情的狂潮逐渐减退,如歌的第二主题在圆号上出现,引起人们诗意的遐想。在恬静美妙的尾声中,感情的涟漪仍在不时阵阵泛起,最后以明亮光彩的和弦乾脆利索地结束。
第二乐章持续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 , E大调,4/4拍,复三部曲式。这个徐缓的慢板乐章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加弱音器的弦乐与木管构成宁静的和弦,钢琴作为背景轻轻地进入,巧妙地交错运用三拍子与四拍子,使织体丰富而有厚度,奠定了这一乐章凝神的气氛。乐章的基本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由长笛奏出,它的音响柔和,气息十分宽广。
这个主题开始时的旋律同第一乐章第二主题近似,但在这里它更流畅、更从容,在迷人的温柔之间溶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这一主题用变奏手法轮流在乐队与钢琴上出现,调性不断转换,其间两次插入对比性的段落,将这如画的音乐揭示得十分动人。
中段速度稍快,钢琴奏出从第一部分派生出来的主题,大管与之呼应。不久,乐队音响渐弱,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自由地驰骋,像一首诙谐的钢琴练习曲,充满内在的激情,最后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再现时音乐又回到沉静忧郁的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像是被中段激烈感情打断后的延续。其结构简短,色彩更加细腻朦胧。很快进入尾声,乐队以纤细的音响奏出宽广悠长、蜿蜒下行的旋律,钢琴低音大幅度的琶音支持着右手无比迷人的和弦进行,使人完全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中。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Alegro scherzando) , C大调,,2/2拍。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是一首快速的情绪欢腾的终曲,从一段长引子开始,在它那明快的节奏中只有第一主题的个别因素露面,但其中一段华彩性钢琴乐句却很有特色。各部分的段落分明,速度处理不尽相同,构成了相互对比并置的音乐形象。乐队轻捷的音型和钢琴的华彩引出充满活力的节奏背景,乐章的第一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浮现出来。
乐章的第二主题的旋律进行柔和、流畅,富于宽广如歌等抒情特点。这个主题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它那炽热而激奋的抒情咏唱,却是由第一主题的急速和欢快的形象为它做好准备的。
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果断的音型由钢琴与乐队相互竞争呼应,华丽的协奏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显现。之后演变成一个赋格段,各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此起彼伏,将主题刚毅坚定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最后乐队有力地再现第一主题,钢琴紧跟着进入。不久又出现第二主题,并形成半音关系的转调(由C转降D),而平静的连接段落又到了降G大调,紧接着第一主题回到c小调,构成三全音关系,大大加强了调性的色彩的表现力。在一个令人引起警觉的小休止后,乐队和钢琴好象全都鼓足了力量,整个乐队全力奏出第二主题,而在钢琴提供的强有力的和弦背景中,还不难听到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音调。这时第二主题已不再具有原来的抒情色彩,成为庄严的
颂赞或宏伟的颂歌,音乐激情满怀、华丽辉煌。最后的尾声急促的加快速度,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D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Op. 30
这首乐曲在1909年完成,是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最初创作的精品,与第2钢琴协奏曲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以其饱满的热情和沸腾的生命力而感染听众,用丰富的旋律和同样丰富的钢琴技法,同乐队写作的高超笔法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差别在于《第2钢琴协奏曲》的抒情音流更加宽广、更加丰满,而《第3钢琴协奏曲》则更集中、更深刻、更加戏剧性,交响发展具有更大的规模,钢琴技巧的作用也有更大程度的发挥,乐曲的结构更为复杂,性格也更加多样。《第3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技巧难度较高的乐曲,由于采用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例如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使乐曲获得非常多样的色彩效果。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
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5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霍洛维茨的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音乐。他天性具有浪漫的激情。他总是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而往往正是这一部分闪烁的灵光,使他的听众如痴如醉。同霍洛维茨张扬性情的演奏相比,李赫特所谓精准和坚硬的弹奏变得是多么的僵硬和刻板。霍洛维茨在演奏时,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听众们喜爱这些美妙的创造,但是他经常不被乐评界理解。在20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中间,他可能是受到诘难最多的钢琴家了。他大量精彩的演奏没有被保守的古典音乐专家们认可。然而,霍洛维茨有两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比霍洛维兹更完美的演绎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无论是这个作品本身还是演奏家本身,都是无可复制的神话!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
拉赫玛尼诺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
李赫特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莫斯科最后的浪漫:赏析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巨匠拉赫玛尼诺夫的传奇人生
如何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视频: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霍洛维茨演奏)(1978)
28位钢琴家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安娜·费多洛娃 197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