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中药缓控释制剂



1  概述
1.1定义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但亦今为止,对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定义尚未统一,很多文献对缓、控释给药系统及缓、控释制剂未加以严格区分,统称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定义为:缓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控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1]该定义有其不完善的地方。第一:限制了给药途径,现在研究的缓控释给药系统还包括注射给药,经皮给药,植入给药等;第二:在体外的缓、控释特性并不一定能代表体内是否具有缓、控释的作用。
《中药药剂学》将缓释制剂[2]定义为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系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3]系指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又称控释给药系统或控释剂型。该控释给药系统只定义了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目前发展起来的还有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的制剂也应归为控释给药系统。
国外缓控释制剂的名称也不统一,有时也不严格区分,常用名有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repeat-action preparations、retard preparations、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4]
药物剂型分类由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如丸剂、片剂、胶囊剂、膜剂等发展到按制剂作用特点分为给药系统的新阶段,这种系统是药剂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产物,是一种给药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一品种可称为制剂。缓控释给药系统即根据药物释放的特点进行的分类。缓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SRDDS )是指药物在体内非恒速地从制剂中缓慢地释放,从而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缓释制剂。控释给药系统[5](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是指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零级或近似零级)从制剂中释放到作用部位而发挥疗效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控释制剂。由于缓控释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方便起见,本章将缓释与控释给药系统一起讨论。

1.2特点
缓控释给药系统与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④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缓控释给药系统较普通给药系统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①价格昂贵;②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③降低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④受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在体内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低。

1.3分类
目前缓、控释制剂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按释药方式可分为一级释药制剂、零级释药制剂、自调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可分为胶囊剂、片剂、丸剂、乳剂、注射剂等;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等。还可以按释药机理分为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等。
1.3.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3.1.1亲水凝胶骨架型 这类骨架型制剂是骨架遇水膨胀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的释放主要通过凝胶层进行扩散,而在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释放速度由凝胶层的溶蚀速度决定,不管其释放是扩散还是溶蚀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高。常用的HPMC为k4M(4000cpa?s)和k15M(15000cpa?s)。 
1.3.1.2生物溶蚀性骨架型 这类制剂由不溶解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通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释放,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聚乙二醇、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酯、甘油三酯等,通常将巴西棕榈蜡与硬脂醇或便脂酸结合使用。
1.3.1.3不溶性骨架型 这类制剂由既不溶解也不溶蚀的材料制成,是液体穿透骨架,将药物溶解,然后从骨架的沟槽中扩散出来,骨架在胃肠中不崩解,药物释放后整体从粪便排出,不溶性骨架制剂的材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脂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
1.3.2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1.3.2.1 大孔膜缓控释制剂 这类制剂是用孔径在0.05-1.0μm的大孔膜为膜材,绝大多数药物分子,包括生物大分子均能自由通过。这类制剂一般不需添加致孔剂。
1.3.2.2 微孔膜缓控释制剂 微孔膜的孔径在0.01-0.05μm之间,中药分子大多能自由通过,但生物大分子的直径略小于孔径,此类制剂通常是以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在其中加入少量致孔剂的物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如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等。
1.3.2.3 肠溶膜缓控释制剂 这类制剂是以肠不溶性聚合物与肠溶性聚合物作为混合包衣材料制成的,在肠道内,肠溶性聚合物溶解,肠不溶性聚合物作为微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 
1.3.3渗透泵控释制剂
渗透泵片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以半渗透性聚合膜材料将片芯包衣后,膜内的水易溶颗粒和药液使水渗入片芯(膜内外存在着渗透压差),由于容积限制,膜的张力使药液通过膜上的一释药小孔将药液释出膜外。

1.4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口服缓控择给药系统是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未开始研制口服缓控释制剂,70年代批准上市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到90年代末,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已达19类, 200余种,500多个规格,销售额约占全部制剂的10—15%,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控释制剂,1993年由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主编的“国家级药物制剂新产品开发指南(第一辑)”中共列出了待开发的缓释、控释制剂为:片剂、颗粒剂66个;胶囊、胶丸5个;透皮贴剂8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应用,近年来缓控释制剂品种和类型逐年增多,到90年代,经卫生部批准的该类制剂达30余种,有的品种已产生明显的效益,如中美史克的康泰克缓释胶囊,1991年其销售额进入第十三位。[7] 
到2003年4月,经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缓控释新药有55个,其中缓释剂51个,控释制剂4个。从剂型来分析,其中胶囊剂有29个、片剂21个、微粒1个、小丸1个、微丸1个,植入型2个。批准临床研究的缓控释新药有201个,其中缓释剂189个(片剂110个、胶囊剂60个、混悬剂1个、微粒3个、小丸5个、其它剂型有8个),控释剂12种(片剂8个、胶囊剂4个)。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用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统计,从1989年到2003年4月,关于缓释剂发表的论文达1351篇,控释剂为673篇,其中只有6篇是关于中药缓释剂的。
从品种分布来看,国外现行实用的口服缓控释制剂中,以心血管系统药物、利尿药、神经系统药物和呼吸系统药物为主。我国缓控释品种主要以心血管类、呼吸系统类、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与世界上缓控释品种的分布基本—致。[6] 
从制剂类型来看,主要有①水凝胶型、②骨架型、③膜控型、④胃内滞留漂浮型、④渗透泵型、⑤离于交换控释型等。20世纪90年代,缓控释制剂在工艺技术上正发展成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三种类型,即定速释放、定位释放和定时释放技术。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Oral Liquid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脉冲式给药系统 (pulsed regul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自动反溃释药系统(self- regul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成为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8] 
中医药历史悠久,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疗效确切。但目前大多数制剂还停留在“粗、大、黑”的阶段,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研究开发高效、长效的中药缓控释制剂是十分必要的,是中药制药工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然。目前总的来说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比较多,但批准上市的制剂品还很少。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研究较多的是外用剂型,如青藤碱贴片、复方养阴生肌膜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缓控释制剂从外用制剂(贴剂、膜剂、)向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胶囊剂、片剂、微囊、微球等)发展;从单方(如:雷公藤缓释片、青藤碱缓释片)向复方(复方丹参缓释片)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随着新型辅料的开发与应用,借助西药的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制备技术,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 

[1]《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2]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1
[3]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6
[4] 魏树礼 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68
[5] 罗明生 主编.药剂辅料大全.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
[6] 黄丽霞 关于发展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看法,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4,(3):1
[7] 肖学成 国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现状分析,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3,(8):13 
[8] 平其能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药学进展 1995,19(3):1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透皮给药系统概论
[西药一]药物递送系统之缓释、控释制剂(下)(连载)
西药专业一| 116个考点助你过关【上篇1~60】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 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1)
药学职称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第4天,离考试只有22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