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南京博物院观展2《古代陶瓷-不可一日无此君》【清晨海云-艺摄手辑】

江苏 南京博物院 观展2《古代陶瓷-不可一日无此君》【清晨海云-艺摄于2019.04.24.】【手辑于2020.04.12.】

·

·

【明代-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图案纹样展示图】。

南京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其中瓷器近半。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便是其中难得的精品。这件瓷器作为现存惟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胎质坚硬,造型优美,纹饰精致,釉质滋润。其白釉微青,釉里红虽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明代,梅瓶一直被皇室、贵族用作重要的陪葬品。那么,这件明洪武景德镇官窑釉里红梅瓶的主人究竟是谁?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在瓷器发展史上又有什么重要价值?展览引导你追寻梅瓶的故事、梅瓶的发展、赏识釉里红工艺以及岁寒三友纹饰。此件陶瓷,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

【上图: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虚心劲节;梅,冰清玉洁。松、竹、梅,数九寒天,傲霜斗雪,迎风而立,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梅瓶】:是古代瓷器中一种兼具使用和观赏功能的用具,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型修长,亭亭玉立。它流行于宋、元、明、清,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宋代,梅瓶以实用为主,因造型易于封口,容量大,且便于搬运,可作盛酒容器,被称为“经瓶”“酒经”。当时的“经瓶”有几层含义,一乃表明盛酒器;二指特定的样式;三是有限定容量,一瓶酒就是一经。

·

·

·

·

·

·

·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

·

·

·

·

·

·

·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上图:展览的现场】。

·

【上图:展览的现场】。

【上图:展览的现场】。

【上图:展览的现场】。

【上图:参观流线示意图】。

【上图:一楼大厅】。

【上图:展厅的平面图】。

【上图:浮雕艺术】。

·

【上图:浮雕细部】。

·

·

·

·

·

·

·

·

·

·

·

·

·

【上图:竹雕笔筒】。

【上图:织锦(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峰阶段。早期,梅瓶仍主要作为酒具使用,永乐至崇祯时期,则大量地被用于贵族陪葬品,成为等级身份的象征。北京定陵、湖北省荆门市梁庄王墓,和广西桂林藩王墓等都曾出土过梅瓶。

【本图:是上图的局部】。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上图:展览的现场】。

·

·

·

【我在南京博物院】。

江苏 南京博物院 观展2《古代陶瓷-不可一日无此君》【清晨海云-艺摄于2019.04.24.】【手辑于2020.04.12.】




【古瓷-不可一日无此君-明 洪武 釉里红 岁寒三友纹-梅瓶】特展简介:

       南京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其中瓷器近半,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便是其中难得的精品。这件瓷器作为现存惟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造型优美,胎质坚硬,纹饰精致,釉质滋润。它的白釉微青,釉里红虽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

      特展馆-2F9展厅(镇院之宝展展厅)2018.10.27-长期展出。



       明代,梅瓶一直被皇室、贵族用作重要的陪葬品。那么,这件明洪武景德镇官窑釉里红梅瓶的主人究竟是谁?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在瓷器发展史上又有什么重要价值?          镇院之宝,瓶出显赫——梅瓶的故事。1957年3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市东善桥响龙山附近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墓中出土的47件文物,多为常见的生活用品,几件铜制品以及锡制的罐、瓶、壶、盘、碟等,器形较小,造型简单,制作粗糙。但是,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文物中,考古人员竟然发现了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1.【梅瓶的主人】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人是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宋琥,是明朝开国大将宋晟(1342-1407)的次子,安成公主是明成祖朱棣的女儿。永乐元年(1403),朱棣将安成公主许配宋琥。永乐六年(1408),宋琥 继承父亲西宁侯爵位,镇守甘肃。永乐十年(1412),宋琥奉诏回京,以皇亲身份掌行孝陵祭祀行孝陵祭祀。

       洪熙元年(1425),宋琥以不恭之罪遭弹劾,被削夺爵位,直至宣德五年(1430)去世。正统八年(1443),安成公主病逝,夫妻合葬于东善桥。 

     2.【梅影留香——梅瓶的发展】:梅瓶是古代瓷器中一种使用和观赏兼具功能的用具,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型修长,亭亭玉立。它流行于宋、元、明、清,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

       宋代,梅瓶以实用为主,因造型易于封口,容量大,且便于搬运,可作【盛酒容器】,被称为“经瓶”“酒经”。当时,“经瓶”有几层含义,一乃表明盛酒器;二指特定的样式;三是有限定容量,一瓶酒就是一经。 北宋 赵佶 文会图。

       元代,受到景德镇制瓷业大发展的影响,梅瓶有新的变化,整体造型高体宽大、上腹饱满,并出现了以青花为主的品种;在纹饰上多以吉祥内容和织锦图案装饰,也流行历史故事、戏剧故事等题材。 元代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沐英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峰阶段。早期,梅瓶仍主要作为酒具使用,【永乐至崇祯时期则大量地被用于贵族陪葬品,成为等级身份的象征】。北京定陵、湖北省荆门市-梁庄王墓和广西桂林藩王墓等,都曾出土过梅瓶。 明 洪武 景德镇窑 白釉“赏赐”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明万历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定陵出土。

       清代,梅瓶烧造时间集中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功能已不再是实用的酒具,而演变成赏玩的陈设器】。 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瓷中贵族——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用彩料在胎上直接绘画,罩透明釉后,在128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的窑火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氧化铜的呈色难控制,对窑室气温要求高。温度低了,图案的色泽会发黑;温度高了,纹样易于晕散。【洪武釉里红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3. 【釉里红】:是明代 洪武朝 瓷器的代表品种,被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朝盛极一时,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应该与明太祖以红色为贵的礼制有关。   在古代中国,新朝革鼎,统治者常用红色表明正统,以镇民心。明太祖生于安徽凤阳,发迹于南方,定都南京,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以赤色为代表。早年,明太祖参加红巾军,“朱”乃红色,“洪武”的“洪”也与“红”谐音。凡此似乎都是明太祖偏爱红色的理由。明太祖认为红色与本命数相合,是最吉祥的颜色,下令御窑厂烧制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题材丰富,构图繁复,基本与青花瓷器相类。常见纹饰为花卉纹,多采取折枝或缠枝牡丹、莲花、茶花和扁菊花等,尤以扁菊花纹多见。另外,园林景致或竹石芭蕉、松竹梅等题材也比较流行。

     4. 【岁寒益友——松竹梅】: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乃中国传统纹样,在古代绘画和工艺美术中多见,是明清官窑瓷器常用纹饰。 松,四季常青;竹,虚心劲节;梅,冰清玉洁。松、竹、梅,数九寒天,傲霜斗雪,迎风而立,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南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明代-佚名《渔樵闲话》云:“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赵孟坚书岁寒三友。自古以来“岁寒三友”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用来寓意君子高洁、坚韧、勇敢、正直、磊落的品德和情操。“岁寒三友”在文学与绘画中十分盛行。两宋以来,文人画兴起,画家们都乐画松、竹、梅,赞美岁寒三友精神。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燮等,都擅长描绘松、竹、梅。 明永乐-青花松竹梅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  在瓷器工艺上“岁寒三友”纹样,首先出现于元代-景德镇窑 青花、釉里红,多在梅瓶和罐上,受文人画影响,呈现出清新雅致的美学风格。明清时期,瓷器经常绘有“岁寒三友”纹饰,但之后随着皇家喜好和社会风气的变迁,逐渐消失。(根据-网文资料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公主最爱的这件瓷器:全世界唯一
明 洪武瓷器赏析
明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古窑讲堂」《明清官窑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继承与创新并举
早期青花瓷器呈色的物化机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