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郴州文物
郴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首批公布四个之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丰实,有1898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4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配合建设工程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汉墓、战国墓为主,出土文物近万余件。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编号
类别
名称
时代
地址
1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1928年
宜章县城关镇起念巷82号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
编号
类别
名称
时代
地址
2
古建筑
濂溪书院
明代
汝城县县城西
3
古建筑
轿顶屋
清代
安仁县城
4
石刻
石佛寺—石窟造像
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村
5
纪念性建筑
张学良囚禁地旧址—“屈将室”
现代
苏仙岭风景区山顶
6
石刻
三绝碑
苏仙岭风景区半山腰
7
古墓葬
义帝陵
秦末
郴州市和平路末端
8
纪念性建筑
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唐家大屋(含城隍庙)
1928年
桂东县城关镇红军路6号
9
纪念性建筑
工农革命军活动旧址—万寿宫(含沙田戏台)
1928年
桂东县沙田镇沙田圩
10
革命旧址
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旧址
1928年
桂东县沙田镇沙田圩
11
古建筑
聚龙居
1928年
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
12
故居
黄克诚故居
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
13
故居
邓中夏同志故居
1894年
太平里乡邓家湾村
14
古建筑
凤宪牌坊
嘉禾县车头镇
15
古建筑
刘氏宗祠
嘉禾县普满乡
16
古建筑
东塔
桂阳县城关镇东塔公园山顶
17
古建筑
欧阳氏宗祠
桂阳县泗洲乡朝阳村下阳组
18
古建筑
颜氏宗祠
桂阳县泗源程序乡竹溪村
19
古建筑
温溪亭
桂阳县泗源程序乡温溪村
20
古建筑
天塘谭氏宗祠
郴州市宜章县
21
古建筑
绣衣坊
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
22
古建筑
汝城祠堂群(土桥镇广安所村李氏宗祠,土桥镇金山村卢氏宗祠、叶氏宗祠,外沙乡外沙村太保第及太保墓)
明—清
郴州市汝城县
23
古建筑
阳山村古建筑群
明—清
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
24
石窟寺及石刻
侍郎坦摩崖石刻
南北朝
郴州市永兴县
25
石窟寺及石刻
秀岩崖题刻
宋—清
郴州市临武县
26
石窟寺及石刻
坦山岩劝农记事碑刻
南宋
郴州市北湖区
27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邓华故居
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
28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唐天际故居
安仁县华王乡
29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萧克旧居
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
30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资兴市州门司镇春牛村
31
其他
蒙泉
郴州市桂阳县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编号
类别
名称
时代
地址
32
古建筑
南塔
白鹿洞镇山川塘村
33
古建筑
兜率观
资兴市东江湖风景区
34
古民居建筑
王氏大院
临武县楚江乡鳌塘村
35
古建筑
欧阳氏宗祠
民国
桂阳县城关镇建设街2号
36
古城墙
西河寨城墙
桂阳县六合乡复成村与源头村之间
37
少数民族建筑
盘王庙
资兴市碑记乡茶坪瑶族村
38
书院建筑
鉴湖书院
桂阳县余田乡上冲村
39
古建筑
文塔含《乾坤合德碑》
明—清
汝城县城中心
40
古墓葬
张徽岳墓
安仁县背乡石陂村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址在宜章县城关镇中夏街西侧,今宜章县文物管理所设于其内。旧址占地4300平方米,系庭院式砖木建筑。原大门在南,入门有两耳房。主体建筑分为前栋、东栋、西栋和后栋。前栋为平房,余皆各二层楼房。东、西两栋对称,东面临街有杂屋四间,全部屋面为硬山顶,盖小青瓦。地面平铺青砖,楼面钉铺木板。东、西、后三栋呈“u”形,内设走廊通道。1928年1月朱德、陈毅在宜章发动“年关暴动”建立地方政权,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指挥部设在后栋,朱德、陈毅住东厢各一间,其余为暴动指战员和中共宜章县委负责人住房。并在旧址一举擒获伪县长杨孝斌、黄德珍和土豪劣绅20余人。该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时为守备署。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一次。民国元年为警务局。民国7年改建为县立女子学校。1949年秋,易名为宜章城区立小学。1954年,改为城关镇一完小。1969年、1971年将前后栋及东、西两栋北端拆除,前、后新建二层红砖楼房。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继后又拨款修复东、西两栋。1988年,学校搬迁,该址交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999—2001年国家投资500万搬迁原占用单位幼儿园,恢复旧址南一层、北二层楼房及西面侧门,维修东、西两栋楼房,添置消防设施,并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湘南起义纪念馆。
轿顶屋
轿顶屋位于安仁县城四清路38号,始建于明宗祯十五年。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马头墙,具有典型的湘南民居特点。布局为二层高的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812平方米。明清代为县衙所在地,清末改设“广益库”,民国初期为县署,后设教育科、民众教育馆。解放初期,为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
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先遣部队第四独立团,在团长叶挺率领下攻占安仁县城,在轿顶屋设立指挥部,指挥部队在龙家港(今龙市乡)和绿田一带击溃吴佩孚六个团,北伐军首战大捷。
民国17年(1928年)3月下旬,朱德同志率领湘南起义部队由耒阳进入安仁县境内,4月1日进驻安仁县城,朱德同志就在轿顶屋右边楼上办公和居住。4月2日,安仁县苏维埃政府在轿顶屋成立。4月7日,朱德同志率领湘南起义部队由此进军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胜利会师。
1988年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2002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书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曾影响激励古今多少才子佳人,而这享誉千古,流传百世的散文名篇就是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所作。
周敦颐(1017—1072年),原名敦实,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1017年5月5日生于道州县营首乐里楼田堡,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四年(公元1041年—1044年)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在任期间,周敦颐把汝城治理得民风纯正,文运勃发,百业兴盛,政治清明。
周敦颐离开汝城后,汝城人民“思之不忘”。为了纪念这位理学鼻祖,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县令周思诚在县府首建“濂溪先生祠”,之后,又改建为“希濂堂”,“濂溪阁”;明朝嘉靖甲寅年(公元1554年),县令徐兆先在“濂溪阁”增建讲堂学舍,正式创办了“濂溪书院”;1804年将书院迁建于桂枝岭对岸(即今址),1907年改为高等小学,1950年更名为“城西高小”,一直办学至1968年,有784年的悠久历史,位列汝城四大古书院之首。1989年,被汝城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书院”坐落在县城西郊金凤岭麓,前临清溪,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两层楼房,小青瓦硬山顶。其建筑设计别出心裁,前栋马头山墙,巍然凌风。按照中国建筑的传统格局将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阶层:进入书院前坪,登10级石阶即进入第一排教室(东西走向,总长33.9米),再登5级石阶迈上中心平台(宽9.38米,纵深12.26米),再登9级台阶即达“夫子堂”(东西走向,总长24.86米),使人有“连升三级”之感。四合院式布局:前排教室(东西走向)和左右两排书斋(南北走向)都是两层楼房,最后一排厅堂地势高,只设一层楼房,中心平台高于第一排房基0.5米。所有楼房之间均有走道楼梯相通,给人幽静雅致之感;教职员工住房设置在主体建筑的东部,有月亮门相通,便于来往管理。厨房、水井、食堂设置在四合院西部,通以回廊曲径,伴以松涛水声,环境清幽,怡人性情。濂溪书院面阔71.3米,通长62米,总占地面积448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49间。所有窗户均采用回环方花格式样,建筑风格纯朴工整。整座书院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登高南望,视野开阔,无限情怀,一片江山。
濂溪书院自创办以来,为汝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人才。最突出的有明朝左都御史、太子太保、两广总督朱英,福建布政使、监察御史、宁夏巡抚范辂,清代著名作家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等。
石佛寺——石窟造像
元代,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村,为郴州市迄今唯一一处元代佛教摩崖造像。
石窟造像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相传为在东江上放排的“青山客”,为祈求菩萨保平安,在此建石佛寺。
造像坐北朝南,背倚神仙砦悬壁,面临东、郴两江交汇处。有两窟,窟Ⅰ高3.3米,宽4.3米,深0.9米,顶部呈半弧形。窟下沿排列7个龛,各高0.4米,宽0.3米,深0.2米,小龛内现无佛像,窟Ⅰ有佛雕九躯,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高2米,身围3米,面相端庄肃穆,服饰齐整正襟危坐,背有大幅莲花火焰纹佛光。两侧为弟子阿难、迦叶立像。像高1.5米,身高1.2米,迦叶头部有圆形佛光。再外为文殊、普贤菩萨立像,像高2米,身高1.7米,头部均有火焰纹佛光。弟子表情虔诚,身着袈裟;菩萨慈眉善目,长裙曳地。脚下皆为莲花宝座。窟一上部左右两角各有飞天雕像,背有羽翼,身驾祥云,头朝释氏呈腾飞状,左飞天保存完整。窟Ⅱ西距窟Ⅰ3米,高3.3米,宽2.8米,深0.5实。顶呈半弧型,内有女佛雕像1躯,高2.54米,头顶圆髻,两耳垂肩,面相祥和,身着长裙披风,长裙曳地,披风展飘,似为“妈祖”雕像。窟Ⅱ顶部左侧崖壁有《募缘施财记》崖刻一方,阴  刻楷书15行,约200余字,有“至正元年立”等字,刻字大部分剥蚀不清。
造像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优雅,像表饰五彩,历久不褪,人物多,规模大,为省内所罕见。
2002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良囚禁地旧址——屈将室
屈将室位于郴州市苏仙岭苏仙观东北角,因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于此,人称“屈将室”。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囚禁。从此,开始了他的十年囚禁生涯。张学良将军先后在中国大陆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时间是1938年元月至2月中旬。屈将室共有房舍三间,南一北二呈品字形布局,青砖粉壁,砖木结构,占地约60平方米。南房北墙并开两门,分别通囚禁室和展览室。北面东间陈列有张学良囚居此室时使用的“宁波”式柱床、书桌、靠椅、灯具等生活用品;北面西间为展览室,四壁陈列有以西安事变和幽禁岁月为主题的张学良生平图照160条幅。陈列柜存放相关的文史资料。
屈将室,于1996年由郴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绝碑
三绝碑位于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被削职到郴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抒发受贬情怀。苏轼作跋米芾书丹,世称三绝。现存石刻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翻刻,词文58字、行书。
义帝陵
陵在郴州市文化路西侧。秦末,项羽、刘邦继陈胜、吴广之后,起兵攻秦,访楚怀王孙熊心于民间,尊为怀王(用其祖父谥号)。公元前206年一月,复尊为义帝。四月,项羽使人促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次年初,又命九江王英布派部将击杀之。南朝刘宋时,裴习躇《史记集解》,已载郴县有义帝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郴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唐《元和郡县图志》:“义帝陵在郴县”。1918年,墓被驻郴州的湘军总司令谭延闽发掘;随复原状,并加修葺,树立华表石柱二,刻联云:“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1957年重修,切去红泥封土堆边沿,砌以砖围,墓室朝南,冢高3米,底径4米。陵前竖汉白玉碑,隶书阴刻“义帝陵”三字。偏东建有义帝祠,祠内竖有“义帝碑”及宋义帝新碑、元重修义帝庙记碑。1966年,陵冢被铲平,上建平房。1985年,拆除平房,沿汉制复堆陵冢,冢高5.2米,底径8.5米。并重竖“义帝之墓”汉白玉碑和华表。1956~1982年,义帝陵曾4次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建厢房,开设东大门,并竖牌坊。2006年实行对外开放。
唐家大屋
唐家大屋位于桂东县城关镇路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陈列馆北30米,后屏风山,左邻毋公祠。系晚清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360平方米。50年代坍塌,1966年恢复原貌。屋为泥木结构,硬山顶,覆小青瓦。厅屋坐西朝东,连接左右厢房。小院平铺卵石,两翼二层厢房朝院对开。东筑矮垣,两侧为便门。1928年8月,毛泽东率红军二十八团来桂东迎接红军大队时,在此屋召开前委会议。当年毛泽东住左翼中厢房,朱德居右翼后厢房。今二厢房分别陈列展出二人卧具及木椅、书桌、砚池等。1972年,此屋曾单独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说明”石刻嵌壁于入院外墙。
毋公祠系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为纪念明末桂东县令毋崇正所建。泥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三开间,两稍间为横屋。天井两翼杂屋对称。厅堂居中,两旁寓室各二层。1928年8月,毛泽东率部至桂东时,红军警卫排住此。
毛泽东塑像由底座、须弥座、毛泽东全身立像三部分组成,矗立于唐家大屋前坪。背北面南,通高8.23米。毛泽东塑像身披斗笠,英姿飒爽,雄伟爽朗。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桂东县城关镇红军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8月,毛泽东来桂东迎还红军大队回井冈山时,曾在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作了重要讲话。该庙为明代建筑,砖木结构,今仅存山门和戏台。
万寿宫
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民国初,遭火焚。不久,由江西富豪商贾集资复建。1953年,经沙田银行营业所改建,原貌全非。1967年由省、地拨款修缮一新。1974年,复详勘门墙原基,重修门面,勒石碑嵌于壁。其建筑占地484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宫门朝东,牌坊式,有前、中、后三殿。附近有沙田戏台。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井冈山到沙田,师部和团部住万寿宫,毛泽东寓居后殿左厢房,在此起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当年,桂东县苏维埃政府亦设于此。同年八月,红四军主力进入沙田,陈毅曾寓此。抗日战争期间,在此设立新四军留守处。
沙田戏台
沙田戏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土木结构。平面呈“品”字形,建筑面积98平方米。戏台为歇山式,顶盖小青瓦。雕塑压脊,中脊鹊云瓶塔,脊边云龙,脊端鱼龙变化,剔透嵌空,檐牙高啄,檐角起翘前导。内棚圆形藻井,白地绘彩丹凤朝阳,台下空室,高1.9米,长4.6米,宽4.7米。台前黑漆木柱对称,有复制1928年3月红军联云:“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1928年3月和8月,毛泽东、朱德先后率工农革命军与红军进驻沙田,并登台演讲,召唤民众插牌分田,建立苏维埃政府。
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旧址
址在桂东县沙田圩老虎冲。1928年3月30日,毛泽东率部进驻沙田。4月3日,毛泽东集合部队在老虎冲三十六担丘稻田的土台上,向工农革命军和地方赤卫队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随着时间的变化,“三十六担丘”稻田原貌悉改。1975年,遵照中共湖南省委和郴州地委意见,在仅存该稻田东面田坎上,恢复当年毛泽东讲话的土台,树立标志、说明牌。今土台已修竹扶疏,为观光胜地。2002年5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龙居
位于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水井田组。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892年竣工。是当时广东省海康清道分司巡检官郭同朝所建。此居以山脉走向似群龙聚首而得名,坐西南朝东北,占地18亩,建筑面积2553平方米,面阔72.35米,进深32.9米,通高9.9米。为硬山式土木结构,盘山式三进九厅十八井,前后两院大小居室99间半。
聚龙居从防火、防盗、采光、排水、保暖、通风等方面汇集两湖、两广民间建筑之精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是江南民间建筑的典范。
聚龙居的彩绘、雕刻,形态逼真、细腻,门联、柱联、照壁联采用行、草、楷书,均为郭同朝的长婿钟全春所书,功底深厚。
聚龙居楼台厅阁,蜿蜒曲折,巷厅相通,似一座迷宫,设计布局合理。于2002年5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克诚故居
黄克诚故居位于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砖木结构,青砖马头墙。高二层,纵深二进,中有一个小天井。黄克诚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
故居木构件上布满了精雕细镂的手工艺图案,是当时民间手工艺的直接反映。同时,在门楣、窗上刻有的蝙蝠、鹿、寿星、喜鹊为主体的图案又蕴涵浓郁的民俗文化、寓意传统风俗中的“福、禄、寿、喜”的美好意愿,神台上的木狮威严,凤凰飘逸。他既是宗法权威的体现,又反映民间镇怪避邪的朴素思想观念。故居具有典型的湘南民居特征,也是反映那个时期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的实物载体。是湘南清代民居的缩影。
1902年9月出生于此,1928年离开家乡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97年10月至1998年9月永兴县人民政府区投入资金38万元对故居进行维修,1998年9月28日,修缮后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3月,故居被列为全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2年3月至2002年9月又筹集资金20万元对故居进行维修,周边环境进行整治。2002年10月1日,永兴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黄克诚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故居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中夏故居
邓中夏故居在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内。邓中夏(1894——193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从之一,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等职。1894年诞生于此,并度过了少年时代。故居为砖木结构,东西封火墙,硬山顶,盖小青瓦,条青石门框,直棂木窗,为一般民居式。占地139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阔三间,二层,高约6米。民国32年(1943)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仅存屋基和前墙垛。1983年,由原郴州地区文化局和地、县民政局拨款,恢复原貌。1993年  投资12余万元,对故居地面、墙面、瓦面进行修缮,添置消防灭火器、安装消防水管,布展了基本陈列。1995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宪牌坊
嘉禾凤宪牌坊始建于明代,位于县城东南面约4公里的车头镇荫溪村内。系明代衡州知府李循义、临武知县刘熙为当时任上京巡守御史的李祚兴建的一座功德牌坊。到清代乾隆十八年村民对牌坊进行了修葺。该牌坊不仅保存了明代建筑的韵味,且具大清鼎盛时期建筑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湘南文化特色,弥足珍贵。
凤宪牌坊为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3米。门楣镌刻楷书“风宪”,额题“恩荣”。上额枋浮雕二龙戏珠,下额枋为二狮戏球。四柱均饰龙凤浮雕。
牌坊坐落在村中心,是当地村民荣耀的象征。村内每遇大事,必在此举行,历来为村内不可缺少的聚集场所。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嘉禾县普满乡路下坪村。始建于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因宗祠的中堂和神主堂遭雷击,该族集资捐款对其进行修复,保持至今。祠堂为砖木结构,青瓦硬山顶马头墙。面阔19米,进深44米,总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前后共三进,一进为戏台,二进为中堂,三进为神主堂。建筑布局合理、大气。浮雕、彩绘、镌刻工艺精湛。宗族的等级制度等用不同文体以对联的形式镌刻在祠堂的12根石柱上,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祠堂于2003年1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  塔
塔在桂阳县城东鹿头山顶,又名鹿峰塔。始建于宋代治平年间(1064~1067),明弘治倾圮,明嘉靖十年(1531),重建两级,隆庆三年(1569)续建第三级,隆庆五年、六年各建一级,至万历元年(1573)落成。民国20年(1931)修缮一次。
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0.18米,基径10.5米。第一层以石条砌筑,二层以上皆以青砖平砌。每层每面真假拱券门相间,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转角处嵌以石枋,微向上昂。塔顶置相轮宝瓶。塔身中空,各层夹墙中有砖砌旋梯,蹬达顶层。从拱券门外眺,四方之景,美不胜收。东塔结构朴素,巍峨稳重。在全省明代砖塔中,别具一格。1959年、1972年、1983年三次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湖南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按原貌修复一新。2003年县政府拨款、各界捐款达70余万元,对东塔四周砌护坡、修围栏、铺青石地板。
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宜章县莽山之麓的天塘乡天塘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后由于200余年风雨侵蚀,部分构件损毁严重。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经过两次较大的修葺,现保存建筑乃具有浓厚的明清时期湘南民居风格。
宗祠占地面积683.7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门楼、中厅、上厅。门楼为庑殿顶,内建戏台。中、上厅砖木结构,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马头山墙,硬山顶。主体建筑施斗拱
宗祠保存完好,主体建筑面阔15米,进深45、58米,通高10.8米,用54根木柱支撑,大木柱直径为48厘米,小木柱直径为34厘米,木柱下置四面八方形石础,石础上雕刻云纹图案。门楼上檐施如意斗拱、下檐置卷棚、盖小青瓦,飞檐及大门、中门横梁均有动物、植物的雕刻图案,大门、中门两侧置石鼓各一,鼓沿、鼓石础分别有云纹、莲花浮雕。祠内现存有清乾隆、道光年间的石碑两块,记载该宗祠历史变迁与修葺情况。
宗祠是谭氏族人日常处理族内重大事务,红白喜事等庆典或祭祀活动的场所,村民常聚集于此摆摊设点销售农副产品,或谈论时事。宗祠实际成了谭姓村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2006年5月31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绣衣坊
绣衣坊坐落于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三拱门范家村村口,范氏家庙右侧,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绣衣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公元1520年),由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
同、鲁  、判官司姚佐为监察御史范辂立,系古代表彰功德的坊表类建筑物。1984年10月,由范家村民集资修缮。绣衣坊从始建至今已有486年的历史。2003年,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专家在汝城开展文物调研时,认定“绣衣坊”是目前湖南省唯一一座专为旌表监察官员的文物,也是湖南省古代牌坊中时代最早的一座,堪称“湖南第一坊”。
绣衣坊座东朝西,白石结构,三门四柱,分主楼、次楼、边楼。每楼檐下有斗拱,通高6.86米,面阔6.5米,中门高2.38米,宽2.91米,两侧门高1.93米,宽1.65米。中门门楣上方横额内自右至左双勾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每字45×45厘米。横额左上部阴刻上款“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  同、鲁  、判官司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下款“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中门上、下桁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凤旋飞”、“双狮嘶鸣”浮雕。背面(背面形式、内容与正面同)同一位置分别浮雕“三凤朝阳”、“双麒麟滚球”,三凤飞旋绕日、两麒麟腾跃滚球。左门楣正面浮雕老鹰山羊,北面浮雕山鸪麋鹿等图案。各种动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左右檐下棂窗镂雕孔雀牡丹、凤凰牡丹图案。中门顶部两层飞檐,左、右侧门顶部各一层飞檐,左、右檐高60厘米。顶檐和左、右两檐下各出斗拱两跳,中檐下斗拱出四跳。主楼正脊两端置一尾鳌鱼。左、右檐的左、右端只置一尾,共计六尾鳌鱼。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左狮昂首含珠,右狮作咧嘴嘶鸣之状。四柱前后均镶嵌护柱石一块,护柱石下部为石鼓,每鼓中部均有浮雕瑞兽。
绣衣坊横跨在范家通往县城的主道之上,造型精美,结构科学,工艺精巧生动,运用阴刻、浮雕、圆雕、漏雕各种手法,把绣衣坊雕琢得玲珑剔透。“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工整苍劲,主题突出。整座石坊上下协调,沉稳秀丽,是一件精美的石坊艺术杰作。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土桥村广安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甲辰年间(1424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通长32.31米,面阔11.27米,占地面积364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单檐歇山式三开间砖木建筑,整个建筑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天井、厨房组成。宗祠墙壁上镶嵌有17块碑记,其中6块为重修大厅碑记。宗祠内有数十块牌匾、楹联,记载了李氏族人的光辉历史。
李氏宗祠建筑采用官式民间相结合作法,势舒而气畅,木雕、石雕精巧秀丽。宗祠是李氏家族共同祀奉祖先处理事务活动的中心。
其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楼。它们互为依托交相辉映,从整体上看,李氏宗祠和八角楼有分有合,浑然一体。
八角楼
八角楼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土桥村李家李氏宗祠左侧,系为嘉奖李兴、李安之功绩而建。
据《汝城县志》及《广安所李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巨寇钟君道等倡乱桂邑,居民骚然,避匿岩谷。广武将军骑都尉李兴,升授骠骑将军,奉调剪除”。为嘉奖李兴,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敕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由朝廷颁发边防印信,给赠铁券。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又敕封为“元勋第”。历经永乐、天顺、弘治,时有赣、粤、桂、闽等省流贼寇县,广安所军营及李兴后人平之,功勋卓著。传至五世李安(字定夫,号秀峰,明成化癸卯科进士),“心性宽和,才识清敏”,有文德,多善政。为表彰其族“以武力开基而能以文德继之”,赠“文武世家”匾额。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钦命提督学政任湖广按察司副史薛刚为乡进士李安立“文武世家”坊。1985年,由汝城县人民政府拨款,当地群众募捐集资,按原貌修复。八角楼从始建距今已有515年历史,1992年由汝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系门楼类建筑,座西北朝东南,面阔三开间,楼面阔9米,进深5.3米,通高7.4米,占地面积47.7平方米。全楼用十二根圆木柱支撑,前四柱围径1.30米,中、后八柱围径0.9米,中间为木板墙,门宽1.2米,高1.55米,门侧各有一石鼓。楼中心横额上题有“文武世家”四个金色大字,上款“李安”二字,下款落“弘治二年”,额下方附有浮雕双龙戏珠图案,雕龙古朴生动。
门楼为木结构,歇山顶,琉璃瓦,飞檐翘角。主楼檐下七跳如意斗拱,两层楼檐下四跳斗拱,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以葫芦宝瓶芝草,堪称木结构门楼中的精品,顶檐四翘角与底檐四翘角互相呼应,蔚然壮观,故称“八角楼”。
卢氏宗祠
卢氏宗祠位于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楚名家又称卢氏宗祠“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纵深三进,通长30.4米,面阔三间,宽9.2米,占地面积366.8平方米,歇山式青瓦布顶,下饰如意斗拱,封火山墙三重,门楣榜书“南楚名家”。
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嘉靖年间(1488——1528),经乾隆二十四年(1760),道光元年(1821),民国十六年(1928),1911年四次维修。叶氏宗祠座南朝北,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进深23.9米,面阔6.8米,占地面积165平方米,由朝门、门楼、前厅、天井、后厅组成,是叶氏共同祀奉祖先之地。木雕、石雕精湛,堪称精品。
汝城古祠堂群(太保第)
太保第位于汝城县外沙乡外沙村,原名朱氏家庙,为纪念明太子太保、两广总督朱英而改名。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纵深三进,面阔12米,进深28米,占地面积480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历经清乾隆、同治两次维修,1991年村民集资按原貌修缮。太保第门楼歇山顶,飞檐凌空,中厅内悬挂有明大学士陈献章、清宰相张廷玉等人手书的“世臣故家”、“柱石名家”等匾额。后厅为享堂,为祭祖之地。
朱英(1416——1484),字时杰,明正统十年进士(1445年),历任陕西左右布政史,两广总督等职,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生平定内乱,推行均徭法,举贤荐能,安抚边疆,民以“五谷神”敬之。太保第庄重肃穆,精雕彩绘,体现了明代建筑的艺术特色。2006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古民居群
位于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料材组。居民为何氏,明代从江西卢江郡迁于此。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成于清代康乾隆盛世,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91)。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单体建筑60栋。整个古民居群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居环境理想,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科学严谨。纵布五巷,横排四阶梯,以宗脉世家分立。古民居为砖木结构,内无木质抬梁,全以砖墙承檩,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外部造型美观大方,内部雕刻栩栩如生。在通风、采光、防火、排水处理上独具匠心,布局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体现儒家“中和”思想。2003年11月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31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侍郎坦题刻群
在永兴县城东15公里碧塘乡湘州村境内,便江岸边,因韩愈经此并留手迹而得名。韩愈(768——824)河南人,唐朝文学家,他先后任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侍郎坦发现有十三方石刻。韩愈手书“昌黎经此”的石刻二方,一方阳刻直竖,一方阴刻横排。笔迹相同,皆为草书,字径皆大尺五见方,苍劲有力。南北朝梁武帝时的石刻一方。唐代石刻除韩愈的以外还有七方。清代石刻三方。2005年12月经省考古、文史、书法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在我省首次发现南北朝时期的石刻;首次发现唐代石刻群;首次发现韩愈的手迹。2006年5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  岩
在临武县南强乡官溪村,原名“凤岩”。岩口位于山麓石壁。洞穴天然平旷,四壁璀璨如五彩。岩下有左右两穴,泉流成渠,从左穴出,绕岩前一里,转入右穴。岩旁又有“红石岩’和“新岩”,三岩同在一山,皆石灰岩溶洞。南宋嘉定五年(1212),县令王淮《秀岩记,云,“岩之变态,殆不可状,黄山谷谓'秀岩天下奇’,岩之恢恢,无以异也。”后将家藏米南宫(米芾)手迹“秀岩”二字,叫人摹勒于岩壁上,故称“秀岩”。秀岩洞壁镌文人学士题刻27处。“秀岩”每字径0.5米,“容光必照”每字径0.4米.余为游记,均系阴刻,或楷、或行、或隶三体。另立有《赠封尚书碑》、《重修贤殿碑记》等,年款为明隆庆六年、清乾隆十五年。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坦山岩劝农记
此崖刻在郴州市坦山万华岩洞口盘石上,系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镌,安世隆撰文并书。崖刻高约1.7米,宽约1.3米,直竖23行,约630字。横额篆书“坦山岩劝农记”,余皆正楷、阴刻。字迹清楚,书法苍劲有力。文记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承旨劝农,“昭示务农重谷,天下之本”。作为当时官员重农桑的碑刻在我省不多。2006年5月31日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华故居
邓华故居位于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丽村西北,为清末湘南民居建筑,占地500平方米,座南朝北,砖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硬山顶,面阔18.7米,进深22米,总建筑面积411.4平方米。平面布局纵深为二进,左右二天井,门厅、正厅,两边为二层高的厢房,杂房、马栏等建筑。1910年4月28日邓华出生于此,1928年参加革命加入工农革命军第七师,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解放后房屋由邓华兄弟居住,历年来进行了一些小的维修。2002年北湖区人民政府投资300多万元修筑了一条“将军路”直达故居。2003年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际故居
唐天际故居位于安仁县华王乡茶乙杨柳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3月。故居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面阔43.5米,进深23米,高两层,纵深两进。布局有序,从南往北并排三个大门,从大厅堂起,走廊曲折迂回,连通各楼房、厢房,各房之间有间墙与天井相隔,各栋之间形成三个庭院。
唐天际将军于1904年10月22日出生在此,并在此生活学习21年。在1925年5月离开家乡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10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元月,唐天际在此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华王党支部,1928年4月唐天际带领整个安仁农军跟随朱德同志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投资26万(省局10万、市处3万、县13万)对故居进行维修。2003年11月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克旧居
萧克旧居坐落在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面阔19.4米,进深21.1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穿斗式梁架结构,屋顶为硬山式,青砖青瓦。旧居座南朝北,屋前有一口水塘,塘岸柳树成荫。正门口有一对石狮昂首蹲坐,怒目虎视。大门两边镶嵌一副对联,联曰:“门闾变大常依日月照映,子孙善昌不愧齐梁正脉”。平面布局有天井、正厅,两旁有厢房。跨入大门,两旁是耳房,东西耳房有一天井相隔,过了耳房到正厅,正厅分上厅和下厅,上下两厅间又间隔一天井,整个大厅宽敞明亮。厅两边有厢房十间,过道以木板为墙。1907年7月4日萧克同志出生在此,1925年离开家乡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萧克同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3年旧居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故居位于资兴市州门司镇春牛村,始建于清末1896年。系砖木结构民居,土砖墙,悬山屋顶,布小青瓦,有正房四间,偏厢一间,共二层,总建筑面积为200余平方米。
曾中生、曾希圣为同胞兄弟,曾中生于1900年6月,曾希圣于1904年10月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后外出求学,投身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中生对军事理论颇有研究,1989年中共中央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曾希圣同志在军事情报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并在安徽首先倡导推广了“责任田”。
2004年资兴市人民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全面维修,并在二楼做了复原式陈列,同年被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31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泉碑
碑置桂阳县城关镇赵子龙酒厂八角井旁,刻于南宋绍熙壬子(1192)年。碑质青石,高2.31米,宽1.02米。“蒙泉”二字直列,阳刻正楷,字长1米,宽0.8米,端庄朴雅,笔力遒劲。碑边凿框,框右侧阴刻款识,谓“绍熙壬子鄱阳张垓书”。框左侧直列两行小字,已风化难辨。2006年5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塔
南塔位于郴州市南塔风景区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始建于北宋,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塔通高约24.8米,角脊盖瓦,塔身每层四向有券门。
兜率观
观在资兴市东江库区兜率岩南坡。旧称楚云仙,俗名兜率庵。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宋绍兴元年(1131)谢岩之《兜率岩记》,则知南宋以前已有观,时在岩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改建于岩口。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次重修。1987年修葺成今貌。观承岩构筑,砖木结构,民居式。前为厅,后为退堂屋,东西子间各二,皆二层。青砖粉墙,硬山顶,盖小青瓦。东舍及楼,僧侣自用,惟西舍息客。房舍简洁,高昂开阔,门拂南风,脚濯清波,遥望豁目,堪称胜景。2003年11月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大院
王氏大院位于临武县城西北方15公里左右的楚江乡整塘村,清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属砖木结构,二层、四合院式建筑,硬山顶,建筑面积450平方米。院中的窗户为整个建筑之精华,雕刻的花卉、飞禽走兽图案逼真、精美。
欧阳氏宗祠
欧阳氏宗祠位于桂阳县城关镇建设街2号,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后因年久失修宗祠倒塌。民国十八年按原貌恢复,现存系民国时期建筑,占地374.65平方米,砖木结构,纵深为三进,坐北朝南,通长29.5米,面阔12米,总建筑面积为1161.87平方米,建筑为三层楼房,大小房间共计32间,整个建筑的外墙和门、窗接收西方教堂建筑的一些特点,但屋内建筑装修都是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整个建筑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别具一格。从这一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及后来建筑形式的变迹,对于研究清末明国初期的建筑特点,提供了很重要的实物佐证。2003年11月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  塔
塔在汝城县城关镇中大街大通街西头。旧时为培植文运而建,故名文塔。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增建3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续建。道光末年(1850),“因科第不利,毁而夷之”。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次重建6级。1983年,汝城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次年竣工。原有明成化五年大学士李东阳撰碑,圮佚。尚存光绪二十二年邑贡生何安行撰碑嵌于壁。文塔七级八方,铁葫芦顶,通高45.95米,焕然壮观。塔基及第一级均以长方形青石砌建,壁厚1.3米。余皆青砖结构。塔顶盖黄琉璃瓦。初层仅一门,其上每层每面真假拱券门相间。每层檐牙伸出,斜头砖叠砌,形似斗拱,以挑承滴水,上覆琉璃瓦。塔身中空,内十一层,原为木板,今改为钢筋混凝土楼面。初层为木旋梯,其余架以钢梯。且新装避雷线。2003年11月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藏品简介
战国肖形铜印
1994年郴州市磨心塘环城南路出土。高0.9cm,长1.5cm,宽1.4cm。方形,鼻钮。此玺的图像为一戴高冠之人骑着鹿,左手握着缰绳,右手挥舞皮鞭。这种图像在战国肖形玺中极为少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战国青釉条纹陶瓿
1996年郴州市上自建里出土。高16.3cm,口径15.6cm,底径13.4cm。直口,平沿,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双系,系两侧饰兽面纹。肩部和腹部各饰竖条纹一周。口沿至中腹部施青釉。同类器物可见上海博物馆(为一级文物)。我市出土的此器残破经修复,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战国凤鸟纹青铜戈
1993年郴州市竹叶冲市国土局出土。通长11.4cm、宽25cm。宽援,有脊,援上近胡部及内上饰凤鸟纹,胡上有四穿,内近胡处一圭形穿,内后端饰联珠纹。此戈与我市常见的楚式戈、越式戈不同,是具有典型巴文化因素的巴式戈,可能为楚巴交战的战利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战国镂空双龙纹铜带钩
1994年郴州市高山背地区电气设备厂出土。高2.1cm,长9.7cm,宽7.3cm。带钩呈黄绿色,钩为一龙头,中心分为四节,并饰有鳞纹,两边各饰一镂空龙纹。造型别致,纹饰精美。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认为质地不明,要求进行金相测试。经金相测试,为铜质。2006年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新莽“新有善铜”十二辰四神纹铜镜
2003年郴州市骆仙岭出土。直径22cm,边厚0.7cm。圆形,圆钮,柿蒂纹纽座。座外方框内环列十二乳钉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主纹为四神纹、博局纹、乳钉纹及禽兽纹。外区铭文为:“尚方作竟大毋伤,新有善铜出丹杨,课治银锡青而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顺阴阳,子孙备具居”。铭文外饰一周栉齿纹。锯齿纹及云气纹缘。铜镜自铭“新”,“新”为西汉末王莽篡汉位之国号。此类铜镜较少见,且镜大型,纹饰精美,尤为难得。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 “龙川长印” 滑石印
1994年郴州市国庆北路市林机厂家属区出土。长3.2cm,宽2.9cm,高2.8cm。方形,鼻钮。印面凿白文篆书“龙川长印”四字。龙川,汉置县名。《汉书·地理志第八》载:“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县云:……龙川……。”东汉沿置,其地望在现广州市附近。此印印文刻得极其草率,显然是匆忙就用以随葬。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 “浈阳丞印” 滑石印
1994年郴州市磨心塘环城南路出土。高2cm,长2.2cm,宽2.1cm。方形,鼻钮。制作较粗糙。印面凿朱文隶书“浈阳丞印”四字。浈阳,汉时桂阳郡所辖县,在今广东省英德县东。汉代规定官员不得以正式官印随葬,所以现在所出的滑石印章都为明器。此墓墓主生前为浈阳丞,死后家人制作此印用于随葬。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青釉单柄高足陶盂
1994年郴州市磨心塘“浈阳丞”墓出土。高10.2cm,口径7.3cm,足径7.1cm。唇口微敛,鼓腹,喇叭形高足外撇,腹部置一环形柄。施半釉,红灰胎,胎质坚硬细密。足底有四个垫珠痕。造型奇特,目前资料中尚未发现同类型器物。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上大山”四神纹铜镜
2003年郴州市骆仙岭出土。直径13.9cm,边厚0.5cm。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为八乳间以云纹。主纹为六乳间以四神纹及禽兽纹,外饰圈带铭文、栉齿纹各一周,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    泉,驾交(蛟)龙,乘浮云,宜官秩, 保 子孙,   竟     ,       年六月廿三日兮。”镜缘饰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双线波折纹。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龙柄铜灯
2003年郴州市马家坪市医药公司仓库出土。通高9.4,盘径8.3cm。直口平沿,直壁浅腹,平底,下附三蹄足。盘中央有烛钎。盘一侧附龙首灯柄,龙昂首而立,张嘴吐舌,角向后卷曲,颈后饰鬃毛。外底心有一管状突起,内空。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陶庄园
1995年郴州市人民西路北湖区政府出土。由神龛、干栏式吊脚楼、作坊、厨房、厅屋五件独立房屋构成。
东汉悬山顶小陶屋:通高11.1,面阔9.3cm,进深9.5cm。方形。悬山顶覆瓦,面阔一间。前墙正中开一方形门,右下角有一圆洞,左右墙上方开四个圆形小窗。屋内置台。瓦当饰圈点纹。
东汉悬山顶圈点纹围栏式陶吊脚楼:通高20.5cm,面阔23.2,进深17cm。长方形。悬山顶覆瓦,面阔二间,正面左有一门,右有一方形窗,屋外四面有围栏相通,屋底立六根蹄形柱。瓦当、屋檐、墙面压印圈点纹。此屋可能为主人居住的主屋。
东汉悬山顶刻划菱形纹陶猪圈:面阔26.7,进深19.3,通高14.3cm。曲尺形。悬山顶覆瓦。屋中立两柱把房隔成左右两间,左间为猪圈。前立围栏,左后侧及后墙开方形窗。屋内有一人坐在窗台上。圈内塑一陶猪。右间有两人在臼旁舂米,一人双手持簸箕,作簸米状,还有一人站在门边喂猪。旁有一狗趴于臼上。圈内有两仔猪在进食,旁有一母猪正在哺乳。屋前墙及左、后墙近檐处饰菱形纹,柱上刻划竖条纹。此屋为作坊兼饲养屋。
东汉悬山顶圈点纹陶灶屋:通高16.4、面阔21.2、进深17.9。悬山顶覆瓦。左间门内有一人坐于灶前,作观火状,右间门内右侧有一人左手托腮、屈膝倚墙而立,旁有一狗卧于地,靠后墙置一四层物架。正脊压印圈点纹。
东汉悬山顶围栏式双层陶屋:通高22.7cm,面阔34.3cm,进深25.1cm。曲尺形。二层楼,悬山顶覆瓦。正面设走廊,立栏杆,正中开一合页门,有门槛,门墩、门槛饰圈点纹,两廊柱接檐与门齐平,靠右开一方形窗,房后无墙,左后间檐柱下塑一陶羊,作蹲伏状。顺斜坡形楼梯可上二楼。楼上房屋三面有柱连接,前后各开一门,后门外站有一人。
此套庄园模型构造写实,反映了东汉时期湘南人们生活、及建筑的特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晋湘阴窑青瓷釉下褐彩四系罐
1985年在郴州市燕泉路郴县建筑公司出土。高7.5,口径6.6,底径5.2cm。直口,鼓腹,平底微内凹。肩置对称四系。胎质灰白致密,通体施黄绿釉,开细纹片,肩部、腹部各饰釉下酱褐色斑块一周。器残破经湖南省文物商店修复。此器是我省发现时代最早的釉下点彩器之一。2006年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神兽纹铜镜
1991年临武县南强乡马塘职工学校出土。直径11.8cm,边厚0.14cm。圆形,扁圆钮。钮外饰对置神兽纹,外饰一周半圆、方枚,各十一个,紧靠半圆、方枚饰一周锯齿纹。缘内铸一周铭文:“吾作明镜宜公卿,家有五马千头羊,长生久寿,日月相象,长                     建安廿四年六月辛已朔廿日       造”。建安二十四年铜镜在国内较少,此镜出土时为全国第九枚,尤为珍贵。1993年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此镜为临武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现郴州市文物处代管)。
汉“陈氏作”羽人龙纹铜镜
2000年郴州市刘仙岭出土。直径23cm,边厚0.3cm。圆形,圆钮,圆钮座。内区饰七乳、羽人、龙纹及禽兽纹。外铸一周铭文:“陈氏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兮,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宜子孙。”宽素平缘。形制颇大,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实为难得精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汉刻划羽状锯齿纹三羊纽陶樽
1999年郴州市龙门小区出土。通高23.6cm,口径21.4,底径22.2cm。筒状腹,平底,三兽足。腹部饰对称兽面衔环两个,环可活动。奁盖为平顶,桥形钮。钮周饰柿蒂纹和三只回首卧羊。羊神态安详,造型逼真,寓意为“三羊开泰”。 三兽足兽面似鬼脸,有独角。奁身饰羽纹、菱形纹及弦纹。施青釉,积釉处呈玻璃状。造型规整,纹饰精美。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三国吴简
2003年郴州市苏仙桥原市美术印刷总厂4号井出土,共有四百余枚,其中有字简一百余枚,发现有“赤乌五年”及“桂阳郡”“都尉”等字样。“赤乌”为三国吴孙权年号,“赤乌二年”为公元239年,“赤乌五年”为公元242年。此批简牍为三国吴的桂阳郡官方文档,内容为田租、军事等方面内容。从出土的现场来看,文字简与白简、及刨花、木料同出,有些刨花上都有文字,从有火烧痕迹可看出是一批旧简作二次使用。旧简处理的原因可能是已过了保存期。这批简牍的出土地域是目前我国简牍出土的最南地域,也是我市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此批简牍目前正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技术处理。
西晋简牍
2004年元月郴州市苏仙桥原市美术印刷厂10号井出土。简长约24、宽2.2-4.17、厚0.2-0.3cm,共计八百余枚,是我国首次出土的西晋官方简牍。从出土简牍的年号看已发现有“太安二年七月”“元康九年”“永康元年”等,都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可断定此批简牍为西晋惠帝司马衷时期。从内容看有祭文如:“右正月祠先农 祝文”表:“太安二年七月癸酉朔廿日壬辰桂阳太守臣君”。表中的内容包括了桂阳郡的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人口、税收等,如“桂阳郡上城邑户口田租绵绢贾布计皆上书”、“郴县汉时所立为长沙林县汉元始六年太岁在丙寅”、“改为郴县”、“晋宁令周系治晋宁城  一里二百  步高一丈五尺在郡东去郡一百  里去江州一千七百  里去京城三千七百里领员吏一百廿五人卒十二人”。“县东界去县八十里到临武县五十里”“永和驿一所吏区高士三人主”“度亭西到长连邮廿五里  无居人”等。这批简牍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国内西晋简牍保存的空白,为晋史研究提供了证史,补史的可贵资料。它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市的西晋史。此批简牍现正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技术处理。
西晋青瓷虎子
2004年郴州市苏仙桥市美印厂10号井出土。高16.9cm,口径5.8cm,长26.8cm,宽14.5cm。作伏兽形,两端稍阔,中间微束腰,前端上部有一斜直圆筒形虎口,后端圆弧。器身背有提梁,器底贴跪卧兽足。器表施青釉,滋润光泽,开细冰裂纹。器底部和四足露胎,呈灰白色。该器造型生动,犹如一只雄健的猛虎欲待前扑。器物虽残破,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唐长沙窑青瓷盒
1993年郴州市竹叶冲市质监站出土。通高7.7cm,腹径16.5cm。子母口微敛,直腹平底,近底处微内收,平盖微弧。施青黄釉,开细冰裂纹,器底露胎,呈灰白色。出土时奁内盛双鱼纹滑石盒一套,蛤蜊盒、小铜勺各一件,盒内残存白色粉末。制作精致,特别是出土时因密封,盒内器物保存完好,使得千年前的唐代女性梳妆物品再现今世。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唐青瓷盘口壶
1995年郴州市竹叶冲北湖区外贸局矿产公司工地采集。高23.5cm,口径13.8cm,底径13.1cm。盘口微侈,长颈,削肩,上腹微鼓,下腹略收,假圈足微内凹。灰白胎,胎质较细腻。器物上化妆土,施青黄釉,开细冰裂纹。器内颈部以下及底足无釉。下腹有流釉痕。器内有明显的轮制旋痕。制作规整,造型厚重,保存完好。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唐长沙窑青瓷碗
1993年郴州市竹叶冲市质监站出土。高6.6,口径18.9,底径6.8cm。侈口,深腹,玉璧底。上化妆土,施青釉不到底,灰白色胎,开细冰裂纹,近底处有流釉痕。此碗是唐代长沙窑精品。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唐双鱼纹委角方形滑石盒
1993年郴州市竹叶冲市质监站出土。通高3.5cm,长8cm,宽7.6cm。方形委角。子母口,直壁浅腹,平底。带盖,盖面近平,盖面阴刻对衬双鱼纹。盒内盛放朵花纹椭圆形滑石小盒一件,残黄纸一片。造型规整,雕刻精致,保存完好,实属难得,是唐代少见的滑石刻品。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五代刻划莲瓣纹青瓷盘口瓶
1993年郴州市高山背郴县公安局工地采集。瓶高30.4cm,口径12.6cm,足径9.4cm。盘口外侈,细长颈,削肩,椭圆腹,圈足。肩部饰三周弦纹,腹部刻划莲瓣纹。施满釉,釉色青黄,开细冰裂纹。造型美观大方、釉色晶莹剔透。是五代湘阴窑少见的精品。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宋堆塑龙纹人物围栏陶魂瓶
1992年郴州市燕泉路出土。通高53.8cm,底径12cm。盘口,斜肩,腹上鼓下内收,平底。肩部塑围栏。瓶身纹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饰镂空花纹,栏沿堆塑拱手人物、瑞兽和蛇,中部为双龙戏玄武,下腹部饰荷叶边两周。带盖,狗钮。施酱釉。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
2000年郴州市北湖区郴江乡李家坝明何仲方墓出土。长35.8cm,宽18.2cm,厚2cm。明刻本,双线框,正文半叶九行,满行十八字。行格疏朗,字体正楷。卷首有明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郭日休撰“湖广乡试录序”,卷尾有明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吴龙撰“湖广乡试录后序”。书中主要记录了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考试经过、被录取考生的名册及考官对试卷点评情况。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明嘉靖四年《大学衍义节略》
2000年郴州市北湖区郴江乡李家坝明何仲方墓出土。长23cm,宽15.5cm。明刻本,上下单栏双边,正文半叶十行,满行十九字。全书共六本,分二十卷。内容一卷:帝王为治之序;二卷:帝王为学之本;三卷至十三卷:格物致知之要;十四卷至十五卷:诚意正心之要;十六卷:修身之要;十七卷至二十卷:齐家之要。书为宋真德秀作序,嘉靖四年高安朱寔昌编纂。明南京礼部尚书杨廉题辞。该书记载了古代帝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郴州市文物处。
责任编辑/不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博名录Vol.80 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好消息,吴山这座大宗祠已获大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申请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处革命旧址,讲述浏阳往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衢州北二蓝氏宗祠
【古迹毓秀】俞航星:浙江武义俞源乡俞氏宗祠 (总第146期)
甘肃古建筑丨柳合山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