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语拼音解字法--汉语的新发现

汉语拼音解字法--汉语的新发现

一、什么是汉语拼音解字法?
  汉语拼音解字法就是用拼音来理解汉字表意的解字方法。我们主要是利用拼音的动作义来理解的。
  例如,爸、坝、霸三个字,三个字的发音都是bà,其中声母b为附上之义,韵母a为压制之义,声调四声为强行之义,整个音节意为:附上强行压制事物的。
  二、词的本质。
  语言的最小表意单位为词,词是用来表示概念意指代事物的。比如:爸是指和母亲一起生下我的男人,坝是指阻挡住河流的高地,霸是指倚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
  词的本质是通过口腔动作对事物的声音、动作、状态、形状、感觉等的特点的模拟来指代事物的。音节bà的口腔动作模拟了爸、坝、霸三个事物的强大的特点:附上强行压制事物。
  三、音节表意的理据。
  关于音与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早有争论,一派认为两者有关系,一派认为两者无关,现代语言学家多倾向于后者,通常认为,音与意不是同一的东西,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两者的观点都是对的,音与意之间的关系是有关和无关的对立统一。以下两条足以说明音节表示动作意的事实。
  1、汉字表义的三位一体。
  如下图:
(声学)声音 --- 指代(无理据)--- 概念(事物)
字音 -----( 汉字) -----字义
发音动作--- 模拟(有理据)--- 事物的特点

  可见,字音从声音的角度、字义从概念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无理据的,但是,字音从发音动作的角度、字义从事物的特点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又是有理据的。
  2、人类早期具有动作认识。
  人类是由动物(古猿)长期演变而来的,人类的早期认识同动物一样是以动作为主的,是主要通过动作来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最后才一级一级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概念认识。最初的人类在没有形成有声语言时,是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来表达这种以动作为主的认识的,这种表达简单、自然,但在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而且也受到视觉等方面的影响。声音比动作具有更优良的表达性,它必取代动作而成为人类最终的表达方式,但这一过程在最初只改变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并未改变语言认识的动作内容,这一点是受人类的认识阶段性限制的。所以说最早的语言是以表示动作义为主的。

四、语音的基本知识。
  1。元音和辅音。
  我们知道声音的本质就是物体的振动,物体不同,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就不同。人类的语音也是如此,不同的语音主要是由口腔内薄膜的不同振动部位的发音造成的。
  人们在说话时都是按音节发音的,一个简单合一的发音就是一个音节。中文的一个音节即是一个字,它既是最小的自然发音单位,也是最小的听力单位。音节对说汉语的人来讲很容易从语流中区分。
  音节再科学地细分为音素,就象化学上的单质,实际存在的大多是化合物。音素有两类:元音和复音。音节都是由元音和辅音组合而成的。比如ban,b和n为辅音,a为元音。辅音和元音的发音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元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本音在口腔中共鸣形成的。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内不受阻碍,口腔内各部位不太紧张,而且一般固定一位形成共鸣腔,固定之位表现了元音的特色,二合元音时有一定的滑动。辅音主要是口腔内各部位薄膜振动产生的音,有时伴有声带的振动。发辅音时口腔内某些部位明显地紧张,并形成一定的气流阻碍,有明显的发音动作,紧张部位和发音动作方式决定了辅音的特色。
  人类的发音器官包括三大部分:1.呼吸器官的肺和气管,是声音的主要动力来源;2.喉腔和声带,是声音的制造和控制器;3.三个共鸣腔包括咽腔、口腔和鼻腔,是声音的调制器。4.口腔中的舌头、双唇和下颌,口腔共鸣器的制造者和动作制造者。但主要是口腔内薄膜和舌头以及声带三部分。
  当气流通过口腔时,口腔内薄膜就产生振动,形成语音,口腔内薄膜振动是语音生成的主要来源,不管是元音还是辅音都是如此。口腔内薄膜是辅音产生的本体部分,另外口腔内薄膜的共鸣振动发音实际才是元音的本质区别。声带是元音产生的本体部分,是语音的主要本源之一,但它只是语音的基础音,并不能达到主要的区别作用,虽然它也决定了音调的变化(汉语的声调实际上是声带振动频率的变化)。从这点上看人类从一开始就把语音的本质搞错了,辅音和元音的命名也给搞颠倒了。舌头也是非常重要的语音器官,首先它是在口腔内形成缝隙的工具,而缝隙是形成振动的主因;其次它也是口腔内动作的主要执行者,我们的动作表意也主要来自不同发音时舌头的动作特点。我们的任何发音一般都离不开舌头的动作,它有时前伸有时后缩,有时上挑有时下压,还有时翻卷。当它作这些动作的时候,就形成了口腔中的阻碍部位,在这里就生成了缝隙,从而使这里的口腔内薄膜产生振动,形成特色的语音。
  2。清音和浊音与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辅音一般简单地分为清音和浊音(在英语中),或者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在汉语中),而且大部分都成对出现。人们在发音时首先要进行声带就位拉紧闭合,英语就位较松,汉语就位紧,所以英语辅音表现为声带振动与否的清音与浊音的区别,汉语辅音表现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清音和送气音是口腔器官的被动发音,浊音和不送气音是口腔器官的主动发音。
  我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的结果,我们的发声是呼吸气流通过声带和口腔引起声带和口腔内薄膜振动形成的。按气流的流动过程,呼吸通道分为如下四腔三门:肺腔-气门-气管腔-声带门-口腔-嘴门-口腔外。四腔中气压的大小决定了气流的流动。呼气时,肺腔压缩体积变小,气压变大,当大于气管腔一定值时,气门打开气流流出,气管腔内气压变大,当大于口腔一定值时,声带门打开气流流出(伴随着声带振动),口腔内气压变大,当大于口腔外一定值时,嘴门打开气流流出(伴随着口腔内薄膜的振动)。以上就是被动发音的过程。主动发音的过程在于,肺腔压缩体积变小的同时,嘴门主动打开口腔体积变大,口腔内气压变小,使得气管腔与口腔间压力差变大声带门提前打开,声带提前振动。
  我们知道人的听力是有区间范围的,人可以听到16赫兹至20000赫兹频率范围间的振动,即耳膜可以接受共振传感的范围,超过和低于这个区间的振动是听不见的。我们的声带振动值一般在从零到几百赫兹以下变化,当被动发声时,声带振动在16赫兹以下,所以只听到口腔内薄膜的振动,这就是清音和送气音,当主动发音时,声带振动提前且高于16赫兹的就叫作浊音,而声带振动低于16赫兹的或者推后振动的就叫做不送气音。主动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情况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发声气流的大小,二是声带就位的松紧。英语发音时声带较松且气流较大,所以在主动发音时声带振动提前且高于16赫兹为浊音,而汉语发音时声带紧且气流较小,所以在主动发音时声带振动滞后为不送气的清音。但从发声动作的本质上讲英语的浊音和汉语的不送气的清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清音和送气音也是如此。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把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从系统上统一一致相通了。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不同方言在声调表现上的理解。
  3。对声带的再认识。
  声带表面有水,两声带闭合时有表面张力,使它不易打开,当压力足够强时声带才打开。声带低就位时声带短声带松,接触面小,两者易分开且分开大。声带高就位时,声带长而紧,接触面大,两者不易分开且易重合。当气流小或声带紧时,刚打开又闭合住,再持续等待压力增强再打开,因表面张力较大所以用时长,使声带振动频率过低,低于16赫兹等于无振动,这种振动是受制振动。当气流大声带松时,一打开就很难再合上,使声带自主振动,所以其频率高于16赫兹有声,这种振动是自然振动。发声的振动应该都是这种声带未闭合的自然振动。
  我们通常都认为,口腔打开后声音才产生,实际上不管口腔开不开,只要内气压加强时声带就可以开合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带低就位语言的浊辅音的声带提前振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声带高就位的汉语辅音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象英语那样的低就位语言。
  知道了以上关于语音的基本知识对我们理解拼音解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单纯音节的构成和表意。
  汉语的音节类型为带声调的Bx。它有时也读作Bxx,它们都不是单纯音节而是复杂音节,其中"-"指声调,表示了动作的紧张与松弛、快与慢的方式。
  单纯的音节指不带声调的Bx型音节。Bx=B+x,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对汉语来说就是一个声母加一个韵母。一个音节为一个动作,表示一个动作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语单音节的表意,我们首先要抽象出单纯音节,理解它的表意构成和特点,这一点对理解英语拼音解字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Bx的表意分为三种:
  1。Bx合一表意。例如:塌tā,口腔中舌头模拟了从上向下落的动作;趴pā,口腔综合模拟了前冲附上事物的动作;钩gōu,口腔中舌头模拟了向回弯曲回拉的动作。
  2。B+x偏正型。例如:坝bà,附上(b)(来)强行压制事物( )的;抬tái,贴附上(t)(来)托起(ai)事物。这里的偏正型特别象连动型,因为并不是两个音节,所以我们不叫它连动型。
  3。B+x主谓型。例如:搭dā,以头部(d)加附上(a)事物;踢tī,以头部(t)击打(i)事物。这里主谓型转化成了偏正型。
  合一型表意体现了动作的合一性,偏正型和主谓型体现了动作的辅音先元音后的特点,他们也可以用合一型来理解。在解释单纯音节的表意时,我们以合一型为主。但偏正型和主谓型可以使我们系统总结出辅音、元音的表意系统。
  六、声母的分类和表意。
  汉语的声母是主要由辅音充当的(有两个特殊元音yw)。共有23个,可以分别根据发音部位(造成阻碍的发音器官)、发音方法合发音方式三个方面来给声母分类。
  1、按发音部位部位分为五大类:
  (1)唇音bpfm;
  (2)舌尖前音:zcs;
  (3)舌尖中音合舌面音:dtjqrxlny;
  (4)舌尖后音:zhchsh;
  (5)舌根音和喉音:gkhw。
  另外韵母中的ng的发音部位也在舌根音中,这样就包括了全部辅音。
  2、按发音的方法分为四大类:
  (1)爆破音:声道的某个部位上形成全封闭,气流受阻后压力增大,尔后猛然爆发出来。包括pbtdkg。
  (2)破擦音:口腔内某个部位上形成全封闭,气流受阻后压力增大,尔后造成全封闭的发音器官慢慢分开(与发爆破音时发音器官分开的速度相对而言),使第二个成分产生典型的摩擦音。包括zcjqzhch。
  (3)摩擦音:有关的两个发音器官相当接近,空气通道缩小,气流从它们之间的窄缝通过时发声摩擦声。包括fsrxlshh。
  (4)其它特别音:包括mnyw。
  另外韵母中的ng的发音部位也在特别音中。
  3、按发音方式的主动和被动分为两类:
  (1)主动音:包括bdgzjzh。rlmnyw。
  (2)被动音:包括ptkcqchfsxshh。
  另外韵母中的ng的发音部位也在主动音中。
  声母总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唇音 舌前音 舌中音 舌后音 舌根音
爆破音 b p d t g k
破擦音 z c j q zh ch
摩擦音 f s x l r sh h
特别音 m w n y ng w

  因为各声母有不同的发音动作特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表意特点。以下是个声母的发音特点和动作表意特点总结。

  b:主动双唇爆破音。双唇紧闭形成阻碍,然后双唇猛然展开,爆破成声。多表示成层状附上的作用事物。以面状紧附上(用力快速)。
  p:被动双唇爆破音。双唇紧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爆破成声。多表示成层状前冲附上的作用事物。以面状附上(用力持续)。
  d:主动舌尖爆破音。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碍,然后舌尖猛然离开,爆破成声。多表示紧紧抵住的作用事物。以头部直伸加附上事物(用力快速)。
  t:被动舌尖爆破音。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爆破成声。多表示前伸以头部抵住的作用事物。以头部直伸加附上事物(用力持续)。
  g:主动舌根爆破音。舌根隆起紧贴软腭形成阻碍,然后舌根猛然离开,爆破成声。多表示在内里展开的作用事物。横展开。张开回退(用力快速)。鼓胀。
  k:被动舌根爆破音。舌根隆起紧贴软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爆破成声。多表示由内里冲击的作用事物。横展开。张开回退(用力持续)。鼓胀。
  z:主动舌尖前破擦音。舌尖抵齿背形成阻碍,然后舌尖离开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流出,摩擦成声。表示紧贴表面的作用事物。以前部前伸(快速用力)。挨着。
  c:被动舌尖前破擦音。舌尖抵齿背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表示在表面摩蚀的作用事物。以前部前伸(持续用力)。挨着。
  j:主动舌面破擦音。舌面抵硬腭形成阻碍,然后舌面离开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流出,摩擦成声。多表示紧紧挤着的作用事物。以前部前面抬起贴着挤压(快速用力)。
  q:被动舌面破擦音。舌面抵硬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多表示隆起贴着的作用事物。以前部前面抬起贴着挤压(持续用力)。
  zh:主动舌尖后破擦音。舌尖上翘抵硬腭形成阻碍,然后舌尖离开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流出,摩擦成声。表示在表面里面的作用事物。交叠。以尖部前部前伸刺上制约(快速用力)。
  ch:被动舌尖后破擦音。舌尖上翘抵硬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表示进入表面的作用事物。交叠。以尖部前部前伸刺上制约(持续用力)。
  f:双唇摩擦音。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多表示飞行吹拂的作用事物。吹拂贴附(持续)。
  s:舌尖前摩擦音。舌尖靠近齿背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表示四散开的作用事物。以前部相连挨着透出(持续)。


 x:舌面摩擦音。舌面接近硬腭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多表示轻灵分散的作用事物。以前部前面挨着贴附流逝(持续)。
  r:舌尖主动摩擦音(卷舌音)。舌尖后缩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多表示销蚀的作用事物。以尖部前部前伸弯曲。
  l:舌尖中摩擦音(舌尖边音)。舌尖抵上齿龈,舌尖两边形成缝隙,然后舌尖离开,气流冲出成声。多表示相挨着伸展开的作用事物。横展开。以前部伸展抵住。
  sh:舌尖后摩擦音。舌尖上翘抵硬腭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表示收缩着的作用事物。交叠。以尖部前部挨着磨蚀透入(持续)。
  h:舌根摩擦音。舌根接近软腭形成窄缝,然后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声。多表示对准罩住冲击的作用事物。张开回退罩住(持续)。
  m:双唇鼻音。双唇紧闭形成阻碍,并且软腭下降,鼻腔畅通,然后双唇张开,鼻音共振成声。多表示严密或多面的附上作用事物。以面状局促住整治。
  n:舌尖鼻音(舌面鼻音)。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碍,并且软腭下降,鼻腔畅通,然后舌尖离开,鼻音共振成声。多表示以突出部多面抵住的作用事物。以面状前部网夹住调制。
  y:舌尖通音(舌面通音)。贴附击刺。
  w:舌根通音(双唇通音)。围促住冲击。
  另外作为韵母组成部分的ng发音特点和表意如下:
  ng:舌根鼻音。软腭下降,鼻腔畅通,舌根后缩低住软腭形成阻碍,发音时鼻腔共振形成鼻化元音。鼓胀着厚层包住。

  七、韵母的分类和表意。
  韵母主要是由元音充当的。韵母分为如下三类:
  1、单韵母:i ei ai v e a u ou ao共9个。
  2、复韵母:ie(i) iou ia iao ve(i) uei ue(uo) uai ua 共9个。
  3、鼻音化韵母:共16个,与单复韵母意义对应。如下:
  i v u ei e ou ai a ao ie iou ia iao ve uei uo uai ua
  ing vn en eng ong an ang in iong ian iang van uen ueng uan uang

  单韵母的分类主要按舌头抬起的部位和口腔的张开程度两方面来分类。
  (1)按舌头抬起的部位分为:舌前音ieiai;舌央音vea;舌后音uouao。
  (2)按口腔的张开程度分为:闭元音ivu;中元音eieou;开元音aiaao。

  单韵母总的分类如下图成九宫图分布: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闭元音 i v u
中元音 ei e ou
开元音 ai a ao

  因各单韵母发音动作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表意特点。其表意和发音特点如下:
  i:前闭元音。舌前部向硬腭尽量抬起,舌尖向前伸,口微闭,唇形成扁平状。前伸横展开上翘山托。刺激、贴附。
  ei:前中元音。舌前部抬起,口半开,嘴唇成扁平状。前伸横展开持平。伸展开、承接、加附上。
  ai:前开元音。舌前部下翘成拱形,口张开,嘴唇成扁平状。前伸横展开下翘下压上托。分展开、承接、抬起、挨着。
  v:央闭元音。舌面平伸,口微闭,嘴唇圆拢。圆唇持平上托收缩。局促住。
  e:央中元音。舌面平展开,口半开,唇形自然。稍圆唇收缩。制约。
  a:央开元音。舌面下压,口大开,唇形自然。上拱下压下凹收缩张开。作用。
  u:后闭元音。舌后缩,口微闭,嘴唇圆拢前凸。后缩围护前突鼓胀。局促住、捂住。
  ou:后中元音。舌后缩舌面下凹,口微开,嘴唇圆拢。后缩回环圆鼓。球形、制约。
  ao:后开元音。舌后缩舌面尽量下凹,口半开,嘴唇圆拢。后缩鼓胀。下凹、包住、隆起。
  总结:
  1、ai、a、ao多为强大面状,动作强硬幅度大
  2、ei、e、ou多为一般性表示,更多体现自然平和的状态
  3、i、v、u多为点状或局促面状,动作多体现主观的发出
  其中的e在汉语中使用比较少,为最一般性的表示,它多被转化为其他类型,因为它不具有特色,具有综合的特点,在汉语多样的音节中多不需要它来体现,这也是中文比英文较少轻音节的缘故。另外当e独立表音节时多腭化为er。
  鼻化音n和ng有网上制约(n)和包围鼓胀(ng)之意。
  -n叫舌尖鼻化韵母。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碍,并且软腭下降,鼻腔畅通,发音时鼻腔共振形成鼻化元音。
  -ng叫舌根鼻化韵母。软腭下降,鼻腔畅通,舌根后缩低住软腭形成阻碍,发音时鼻腔共振形成鼻化元音。
  是舌尖鼻化韵母还是舌根鼻化韵母是由元音的特点决定的。
  复韵母为复合表意,这里先不讲解。

八、汉语单音节词的表意。
  现代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单音节表意的语言,它所记录语言的文字--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单音节的表意文字。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曾学习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形声法造成的形声字,它是由一个表意成分和一个表音成分合成起来构成的汉字。表意成分叫形旁,也叫意符,它实际上是一些事物类别的符号,具有较强的指物性,表音成分叫声旁,也叫音符,实际上是一些不具有特指表意作用的区别性发音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数量还不多,只占10%,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已占70%以上,到了现代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可见汉字从古代象形字向现代词素字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它既继承了人类象形字表事物便利的本质特点,又利用了单音节表词的简便特点,并在表音中暗藏了动作的认识。
  从拼音解字法的角度来看,汉字的表意由两部分来组成,即汉字的发音动作隐藏地表示了动作义,形旁表示了事物的类别,两者加合在一起共同表示了汉字的实际所指。这是一个动作义迁移多种事物义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在中文中造成了很多的同音字,这是汉语有很多同音字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同音字的形成也是相同音节的发音方法不同造成的,这是汉语有很多同音字的第二个原因。
  从本质上讲,声音的语言在发音上都是用我们的口腔动作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模拟,这包括:动作的、形状的、感觉的、声音的等等。不过语音与口腔动作不是一一对应的,每个语音或音节都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法,所以每个语音或音节都可以表示多种动作的意思。
  汉语在解字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四声的认识。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的变化(轻声是四声弱读的形式),它们按发音时持续与短暂、紧张与放松的特点分类如下:
   短暂 持续
  紧张 第一声 第二声
  放松 第四声 第三声
  即:
  第一声短暂紧张,一般表示静态或短促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巴(bā),以面状粘附上事物,表示静态的动作;扒(bā),用手附上事物向回拉使事物上去或分开或离开,表示短促的动作;扳(bān),以手附上一头转动事物,表示短促的动作。
  第二声持续紧张,一般表示持续或克服着困难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表示持续克服着困难的动作;鼻(bí):不断凸起的,表示持续的动作。(有限持续,不很明显的)
  第三声持续放松,一般表示持续或自然有结果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靶(bǎ),平展开成圆形承接事物的,表示自然的动作状态;板(bǎn),拉紧地平展开的,表示持续的动作状态;笔(bǐ):依附上事物滑动的,表示持续的动作状态。(轻柔的,一直的)
  第四声短暂放松,一般表示尽力或强行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表示强行的动作状态;蔽(bì),弓形地依附挡住事物,表示尽力的动作。(明显的,能……的)
  另外,汉语的音节还具有发音动作的方向性,包括动作的单一方向性: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两边、膨胀、收缩,还有双动作的组合类型。例如: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表示向前向上的动作;搬(bān),附上抬起或抬起移动事物,表示向上的组合动作;拔(bá):附上向外拉出事物,或向上伸出而超过或达到,表示多种方向的动作。
  关于声调的问题这里多讲一点。
  现代汉语有多种方言,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在大的方言区内又有下一级的分区,比如北方方言又分为各省方言,如北京方言、陕西方言、四川方言、天津方言等等,它们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通行于不同的地区。我们的普通话四声就是以北京方言四声为标准的。不同方言的都使用同样的汉字,但汉字的发音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声调调型表现的不同。如下图是几个方言的调型特点。
  地区 就位 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 气流特点 地方性格
  北京 5 55 35 214 51 平稳 气流小 摆谱正派
  西安 4 31 24 42 55 急促 气流中 急躁自信
  成都 3.5 44 41 52 13 变化 气流中 热情豪爽
  天津 2 212 45 24 42 急促 气流大 矫情随便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既然四声具有不同的表意特点,那么为什么各地方言会具有不同的调型?难道各地方言汉字的表意不同吗?
  我们的回答是,虽然调型的表现不同,但四声的表意是基本一致的。
  各地方言声调的表现应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
  1、声调的就位高低。即发声开始时声带的就位位置及松紧度。
  2、声调的调值表现。即调值怎样从初始位置到实现。
  3、发声时气流的大小值。即发声用力的大小。
  4、发声时气流的平稳和急促。即气流大小的控制变化。
  各地方言的声调实际上是这四点的综合,体现了各地人们的性格特点,我们在上图中已经标出。如,北京话摆谱正派,西安话急躁自信,四川话热情豪爽,天津话矫情随便。如果剔除这些特点对声调的影响,各地方言声调的表意应该是一致的。声调发出时的气流、用力和变化类型应该是决定声调表意的决定因素。
  比如以上四地方言,一声的特点都是各就位的短促发音表示一般动作,因为西安人急躁自信所以相应产生了降调快结束,二声的特点都是为延续发音而渐紧调位适应表示克服着困难,因为四川人热情豪爽所以相应采用了用力的降调,三声的特点都是就位后的逆向离开原就位的自然张开表示持续而克服困难,四声的特点都是猛然用强表示尽力强行,因为四川人热情豪爽所以相应采用了用力的升调,西安人急躁自信所以相应采用了用力的高平调。这与我们对四声的表意的分析是一致的。

汉语史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曾有古四声平上去入的说法,后来的各方言的声调都由它发展而来。《康熙字典》上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古四声的调值到底是什么样?这个到现在也无定论。
  我们知道,汉语的古四声代表了文言文的四声,而现代汉语的四声代表了北方白话文的四声。文言文的单个汉字表意造成了气压大的长音型的低就位音调的古四声,现代汉语白话文口语的双字词产生变调使古四声分化变异,语音变短,音调高就位,气压减小,从而形成了现代四声。
  即:
  古代汉语文言文四声:音长、低调、用力。
  现代汉语白话文四声:音短、高调、中力。
  我大胆模拟了一下古代四声的调值,如下图:
  33平:333 323 一般
  24上:324 持续(轻松)
  42去:342 用力
  44入:344 343 尽力(短促)
  由上图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平声变成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变成了三声,去声变成了四声,而入声消失了分别变成了其它三声。这与事实是一致的。所以说这种假设可能是对的,需要以后进一步去证实。
  关于方言的认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有人说现在的各地方言就是古代各首都的语言变体,比如说西安话就是古代唐朝的长安话的变体。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古代文言文一直是官方正式语言,皇宫、官府、官员、文化人都以此来写作,首都的口语必然是由这种文言文发展而来,即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共同语。随着朝代的变换,首都的迁移,文言文和这种标准共同语也随着一起迁移。可以这样认为,原始各地都有老百姓的土语方言,随着朝代变迁首都的迁移,迁到的地方被迫变成了标准共同语,而皇权离开的地方又被其周围的土语方言重新占据。这就像拿了个放大镜在中国地图上看,看到的地方就是首都的标准共同语区,它在不停地移动,现在它移到了北京。当然看问题也不能太绝对,各地方言也是会受到这一过程影响的,标准共同语也是如此。
  对声调的解释我们就说道这里,它本不是拼音解字法研究的内容,我们只是在这里回答了人们从汉语方言声调的不同对拼音解字发关于声调问题的疑问,说明了我们对声调的认识是正确的,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更深入地去研究它。
  2、Bx的表意。
  Bx有时读作Bxx。Bx的表意分为如下三种:
  ⑴Bx合一表意。例如:拔(bá),附上向外拉出(bá)事物。
  ⑵Bx+x偏正型。例如:拔(bá),附上向外拉出地(bá)作用(a)事物。
  ⑶Bx+x动补型。例如:拔(bá),附上向外拉(bá)出(a)事物。
  其实三者都可以认为是合一型的。字意的解释以Bx为主。而尾韵母x一般作泛指辅助表意。这是韵母表意的双重性。
  3、动名形三种基本词性的转换。
  用拼音解字法解释汉字时依词性的不同有所变化。动词时x当动符"作用"来理解,或Bx合一表动作;名词时x当虚指符"的"来理解;形容词时x当虚指符"的"或"作用事物的"。例如:
  霸(bà):欺男霸女――动词,强行附上(bà)压住(a)事物,或强行附上(bà)地作用(a)事物;恶霸――名词,强行附上(bà)压住事物(a)的(a);霸主――形容词作定语,强行附上(bà)压住事物(a)的(a),或强行附上(bà)的(a);霸占――形容词作状语,强行附上(bà)地(a)。
  笔(bǐ):毛笔――名词,依附上事物滑动(bǐ)的(i),指写字画图的工具;代笔――动词,依附上事物(bǐ)滑动(i),指用笔写;遗笔――名词,依附上事物滑动(bǐ)形成的(i),指写出的字或文章。
  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分别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名词用来指代事物作主语或宾语,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动词用来表示事物的动作作谓语。但在解词方式上,名词和形容词完全一致,x都作"的"解,而动词时有时x作"作用"解。但三者也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为词性的自由转换的内在依据。
九、汉语双音节词的构词法。
  汉语是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它的表意单元为单音节的汉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古代汉语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更多的双音节词,双音节词是两个汉字通过构词法加合而成的,双音节词丰富了汉语词的个数,使汉语的表现内容及形式更丰富了。
  汉语在运用时,单音节与双音节词有灵活运用的情况,这既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传的表现,也是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结构一致的体现,这使得汉语可以依据节奏的需要自由使用单双音节词,丰富了汉语的表现能力。
  1、构词法。
  跟词组的构成方法一样,汉语的双音节构词法也分为六种。
  ⑴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例如:江湖、矛盾、国家、是非、开关。
  ⑵偏正型。前一个词修饰限制后一个词,后一个词为表意的中心词,又叫附加式。例如:火车,笔直、密植、粗心、冰箱。
  ⑶主补型。后一词补充说明前一词,通常前一词为动词,后一词为形容词或动词,又叫动补型。例如:说明、改正、打倒、提高、缩小。
  ⑷动宾型。前一词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例如:伤心、司令、知己、动员、示威。
  ⑸主谓型。前一词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是陈述前一词的,又叫陈述式。例如:头疼、胆怯、性急、年轻、心虚。
  ⑹连动型。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因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不同,有时是状动式偏正结构,有时是动补结构,当我们不刻意去分别时就仍叫它连动式。例如:走进、推动、变成、喊出、伸展。
  一般来说,联合型都可以变为偏正、动补或连动型,而连动型实际上也都可以分立为偏正和动补型,这样就与单音节的理解是一样的了。
  解词实例如下:
  江湖:指远离王化中心的四方各地,或指各处流浪闯荡的人。原为联合结构。江指涌起前冲的,一般指长江,湖指四围鼓起着围包住事物的,或鼓起着冲击事物的,一般指太湖。古代因长江、太湖在南方远离北方首都,所以江湖代指远离王化中心的四方各地。现转为连动结构,涌起(江)冲击(湖)事物的。江、湖的特点都在涌起冲击事物。
  矛盾:指相互抵触。原为联合结构。矛指突出作用事物的,盾指抵住阻挡事物的。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现转为连动结构,突出(矛)冲撞(盾)事物的。
  国家:指一个族群联合体在一起生活的地方。原为联合结构,国指四周鼓起围住的,实际上就是现代双音节词国家(当然少了家的亲切),古代战争频繁,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以城郭为凭借的,城郭保护住了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以用"郭"(即国),代指国家。家指刚刚好包夹住事物,或滋润事物的,家相比与国而言,很小,只包夹自己人而不容纳外人。现转为偏正结构,鼓胀着(国)包夹滋润事物的(家),指大大的家,可以容纳很多人的。国家是一个很亲切的词。
  是非:指正确和错误。原为联合结构。是指贴合事物的,指正确,非指冲蚀事物的,指错误。现在转为连动结构,攻击(是)冲蚀(非)事物的,是的意思被转换了。
  开关:指开关电器等的装置。原为联合结构,开或关事物的。现在转为连动结构,展开(开)制约(关)事物的。
  动员: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原为动宾结构,发动(动)成员(员)。现在转为连动结构,鼓动(动)转环(员)人们。
  火车:指由火力发动的在铁轨上快速运行的大型运载工具。原为偏正结构,火力发动的(火)向前推进者(车)。现仍为偏正结构,可以理解为,呼呼地或快速地(火)向前推进者(车)。
  2、双词素词。
  这是以前的传统叫法,那时以为每个词素不单独表意,实际上每个字都是有意思的,现在看来和一般的双音节词没有什么区别。
  蜘蛛:一种四周八个长腿折节支起来能织网捕物的球形虫子。偏正结构,支起来或织网的(蜘)圆球虫子(蛛)。
  蚂蚁:一种在地面成群爬行的小昆虫。偏正结构,成片地(蚂)移动的(蚁),或一步步或爬伏着(蚂)移动的(蚁)。
  狐狸:一种狡猾的犬科动物。偏正结构,回环地(狐)前伸或攻击事物的(狸),迷惑事物的(狐)攻击者(狸)。
  蝴蝶:一种有两对大翅膀的身体瘦长的翩翩起舞的昆虫。偏正结构,整个地(蝴)贴附上或扇动的(蝶)。
  崎岖:形容山路曲曲折折。偏正结构,弓形或弯转(崎)向前的(岖)。
  美丽:好看的,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连动结构,放光(美)冲击(丽)事物的。(美,动补结构,放光而制约或愉悦事物的。丽,冲击事物的。)
  芙蓉:即荷花,一种在水面上生长开花的植物。偏正结构,贴附在水面(芙)绽放的(蓉)。
  犹豫:指迟迟不能作决定。连动结构,回缩着(犹)减慢行进(豫)。
  腼腆:指见到外人时不敢动作的害羞不自然的状态。偏正结构,回缩着或制约着(腼)慢慢向前(腆)。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偏正结构,在事物周围(彷)转环(徨),或围绕着事物(彷)转环(徨)。
  3、双重词。
  即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双音节词。原来的双重词是无法作分立理解的,现在我们知道两个字有意思上的差别。实际上双重词可以看作是单音节字拆解表意的结果。
  爸爸:偏正结构,强行附上的(爸)压制者(爸)。强行附上的(ba)压制者(a)。
  妈妈:偏正结构,生长事物的(妈)喂养者(妈)。喂养事物(ma)的(a)
  妹妹:偏正结构,制约事物的(妹)生出者(妹),或偏正结构,延续事物的(妹)生出者(妹),生出者的主被动意思兼有。制约、延续或生出事物(mei)的(ei)。
  姐姐:偏正结构,结合在一起(姐)承接事物的(姐),或承担事物的(姐)承接者(姐)。承接事物(jie)的(ie)。
  哥哥:偏正结构,包容事物的(哥)包容者(哥)。包容事物(ge)的(e)。
  弟弟:偏正结构,顺延(弟)伸出的(弟),或抵触事物的(弟)突出者(弟)。顺延伸出(di)的(i)。
十、关于汉语的逻辑发展。
  目前看来,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由象形文字自然转化而来的表意文字,它没有象那些拼音文字的语言所受到的文字对语言的语音发展的过大影响,或者说反倒受到文字的正面影响,促成了语音的正常发展,由BxDx--BxDx。--BxD--Bx,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进化成功的语言。汉语的单音节表意对我们理解英语的单音节表意具有极大的意义。
  汉语在逻辑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无汉字的双音节表意阶段:BxDx型。此阶段还没有产生甲骨文的汉字,人们只有口头语言,记录事件顶多用一下图画。图画实际上是句义文字,即用图画表示现代用句子来表示的内容。Bx和Dx都表示了一定的意义,两者通过古代的句法关系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汇单位来表示一个意思,正像现代汉语的词汇一样。当然Bx和Dx都继承了人类远古时代的动作表意,更多的表示了人类的动作认识。动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不仅可以表示动作本身,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作用,以及动作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它们满足了人类早期思维和认识的需要。这期间的单音节应该也可以具有声调的特点。
  2、带声调的单音节的文言文表意阶段:Bx型。此阶段为文言文作为书写文字的阶段。此阶段早期为双音节的口语,因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象形的甲骨文(或更早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在当时应该还是口语的双音节读法。后来随着汉字的不断完善,这些汉字发音被简化为带声调的单音节(因为有一些本来可能就是单音节,最后都同化为单音节,这是方块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发展出完善的声调系统既是表意的需要,也是为了增加单音节的区别性),形成了文言文作为书写文字与双音节口语并存的局面。到秦汉全国统一文字后,这种单音节的文言文开始了替代和改造口语的进程。有时就作为口语,有时又文白间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文言文也受到了相应的改造。直到明朝产生了新型的口语,与文言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直延续到白话文运动。
  3、带声调的现代双音节表意阶段:BxDx型。此阶段为现代白话文作为书写文字的阶段。现代汉语白话文是以文言文单字的表意为基础通过语法关系发展起来的双音节表意文字,当然也包括了口语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新的虚词系统和语法系统。此时形成了口语和书写完全一致的局面。可以这样说,现代汉语是借助汉字发展起来的高级完善的语言文字,它完全继承和包容了古代汉语文言文,可以与古代文言文并行不悖。使我们古老的语言文字即焕发了新生又保持了传统。随着借鉴外国拼音文字,对汉字辅助表音的包括声调在内的汉语拼音系统的形成,汉语完成了它的辨正的三段式的自然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优秀、最完善的语言。
  其实,声调原本就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语言中,早期落后的拼音文字却不能保存它,只有汉语使它们被规范化地保留了下来。
  另外,由复杂的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汉字,也具有象形指物的特点,它们符合了现代形象思维以及概念思维的需要。虽然汉字在表示发音上不完善,但也正因为此,它才使不同口语的人们可以很好的交流,使多民族的国家长久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汉字不仅催生了汉语的简洁的单音节表意系统,也促成了我们汉语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
十一、关于汉语的拼音化改造和汉语的未来。
  汉语拼音化的改造,起自于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代。那时的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弱国,处处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凌。那时的人们很有些把中国的落后,都归罪于文化的落后,更有甚者归罪于汉字,喊出了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口号。从那时起,汉语就走上了拼音化的道路。然而近百年过去了,汉语的拼音化道路可以说是失败了,现在的人们大都不再相信汉语还需要走拼音化的道路。
  从汉字的难学的特点,就推断汉字必亡的结论,到现在看来肯定是错误的。但如果认为汉字难于拼音化,就放弃也肯定是不对的。首先应该肯定,汉语走拼音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其次,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也不能走世界其它国家拼音化的老路。我们的汉语自有它的特点,我们必须走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拼音化的道路。
  从汉语和英语比,从拼音解字法的角度来看,汉语具有三大优势:
  1、 语音分异成功,语音简单而系统化。
  2、 单音节表意,语言进化成功。
  3、 是象形文字的演化,符合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如果说哪一种语言适合作未来世界的通用语的话,那肯定是汉语而不是英语。
  我们中华民族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时候,现在该是我们为世界的将来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汉语拼音化的道路,已经不是学习西方的自我改造的道路,而是要改造整个世界,建立世界大同,这只有汉语才可以成功,也才可能成功,就像汉语曾经在中华大地上走过的道路一样,使多民族的国家融合并始终团结在一起。但这首先,还应该也必须使我们的汉字更容易学习,因为大同的世界不仅仅是靠武力来征服的,也不是让民族间差别的消亡,而必须是各民族的自愿和包容。
  汉字的难学其实主要就在于它的混乱的形声字化,看见汉字并不能准确判断它的发音。把它改造成彻底的形声字,见字知音,就是它的最合理的拼音化的道路。汉字形声化的彻底成功,就把汉语真正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汉语的形声字化的道路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1、最终是要设立一千多个表音文字和类别符号,进行汉字的彻底拼音化。
  2、先进行拼音上加类符的形式对汉字进行简易书写,为最后的形声化创造条件。其中的声调符号需要与拼音在一行书写,这样才可以进行上加类符。
  3、在改造成功之前,用新的拼音不加类符的形式来作更简易的文字书写。
  原来的汉语拼音符号系统,它强调了要符合西方的习惯,把声调符号标在了韵母之上。这不符合汉字的特点,它阻断了汉字上加类符的真正的汉字改造的进程。现在应该正是我们改造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
  汉语拼音解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汉字的合并整理,这是汉语拼音化的必要的基础,另外,它可以使外国人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表意。我想,它一定会在汉语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当然,汉语拼音解字法对我们中国人学习汉语也是有帮助的。
十二、汉语拼音解字示例。
  巴(bā):以面状粘附上事物,如,饭巴锅了|爬山虎巴在墙上。指物时表示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如,锅巴。形容心情时指急切的盼望,如,巴望|巴不得早点回家。
  扒(bā):用手附上事物向回拉使事物上去或分开或离开,如,扒窗户|扒土|扒开草丛|他把背心都扒了。
  疤(bā):面状的紧粘附上事物的,指伤口或疮口平复后留下的痕迹,如,疤痕|疮疤|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象疤一样的痕迹,如,这杯子上有块疤。
  笆(bā):成面状加附上事物的或展开的,指用竹片或树的枝条等编成的片状器物或障碍物,如,笆斗|笆篓|篱笆。
  拔(bá):附上向外拉出事物,如,拔牙|拔刀相助|选拔。向上伸出而超过或达到,如,出类拔萃|超群拔俗|海拔。
  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如,跋山涉水。抽出在外的或引领事物的,指文体的一种,一般放在著述的后面,或进行评论,或说明写作经过,如,序跋。身体向上鼓胀,如,飞扬跋扈。
  把(bǎ):附上事物或附上而压住事物,如,把握|把舵|把持|拿铁片把住。指车上用来握住以控制方向和平衡的装置,如,车把。用手抓住的或圆柱状的,如,草把|火把。附上而向两边分开事物,如,把孩子。
  靶(bǎ):平展开成圆形承接事物的,指供练习射箭或射击用的目标,如,靶子|打靶。
  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或地),如,欺男霸女|恶霸|霸主|霸占。
  坝(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指拦水的建筑物,如,拦河大坝。
  把(bà):圆柱状的紧压在事物上的,如,壶把儿|花把儿。
  罢(bà):强行后退离开或停下,如,罢工|说罢就走了。使强行后退离开,如,罢免|罢官。
  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指父亲,如,爸爸|老爸。
  扳(bān):以手附上一头转动事物,如,扳道岔|扳着手指数数儿。附上向回拉事物,如,扳本|扳成平局。
  班(bān):依附在一起作用事物的,指按需要编成的组织,如,训练班|学前班|戏班。依附在一起作用事物的,指一天内一段时间的工作,如,晚班|上班|值班。向回开动事物,如,班师回朝。以时间相依附在一起开行的,指定时开行的,如,班车|班机。
  般(bān):平展开的,指样子、种类,如,万般无奈|百般劝解|火焰般的热情。
  颁(bān):平展开地(发出事物),指发布、发下,如,颁布|颁发|颁奖。
  斑(bān):平展开的,指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如,斑点|斑纹|雀斑,或指有斑的,如,斑马|斑鸠。
  搬(bān):附上抬起或抬起移动事物,如,搬运|搬家。平展或整个地移动事物,如,生搬硬套|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
  板(bǎn):拉紧地平展开的,指硬的片状物,如,木板|石板|黑板|鼓板。拉紧地平展开不动的,指不灵活,如,呆板|死板。拉紧地平展开不动的,指表情严肃,如,板着脸。
  版(bǎn):使事物相挨着平排在一起的或平展开承托事物的或相挨着平排在一起印刷事物的,指供印刷用的排好的底版,如,木版|铅版|排版。相挨着平排在一起的或相挨着平排在一起形成的,指书籍排印一次或报纸的一面,如,修订版|头版新闻。
  办(bàn):紧附上或抬起地摆放或处置事物,指处理、治理,如,办公|办理|办手续|法办|惩办。附上事物向回拿,指置办、采购,如,办货|办嫁妆。向上抬起事物,指创设、经营,如,办学|兴办|开办。
  半(bàn):分断开或从中间分断开形成的,指二分之一的,如,半价|半径|半途而废。依靠着事物的,指不完全的,如,半岛|半自动|半生不熟。
  扮(bàn):用层状物网附上事物,指化妆,如,扮演|女扮男装。拉紧地展开成或用层状物网附上形成,指装扮或化装成,如,扮鬼脸|我扮张飞。
  伴(bàn):网附上地,指伴随地,如,伴唱|伴舞|伴奏。网附上事物,指伴随,如,幸福伴我成长。网附上事物的或网附在一起的,指同在一起生活、学习或工作的人,如,同伴|伙伴|结伴上街。
  拌(bàn):附上搅和或使相互附上地转动事物,如,搅拌|拌馅|凉拌黄瓜。以言语用力对撞,指争吵,如,拌了几句嘴。
  绊(bàn):附上网住或缠住事物(的),如,绊脚石|羁绊。
  瓣(bàn):弯曲地片状地依附在一起的,如,豆瓣|蒜瓣|花瓣|摔成几瓣。
  逼(bī):靠近,如,逼近|逼真。靠近地(作用事物),如,逼迫|硬逼着他认错。用力附上向回吸事物,指强行索取,如,逼债。
  鼻(bí):不断凸起的,指呼吸兼嗅觉器官,如,鼻孔|鼻腔。指凸起引领事物的,如,鼻祖。
  比(bǐ):依附事物(的),指靠近、挨着,如,比肩|比邻。依附地对顶或对照着,如,比较|比赛|比照|比喻。以事物比照,如,比本领|比先进。以……超过事物,如,你比我强|今天比昨天热。
  彼(bǐ):相挨着的,用作代词指那个,如,彼岸|彼此|此起彼伏。依附地对顶的,用作代词指对方、他,如,知己知彼。
  笔(bǐ):依附上事物滑动的,指写字画图的工具,如,毛笔|钢笔|笔筒。依附上事物滑动,指用笔写,如,笔者|代笔|亲笔。依附上事物滑动形成的,指写出的字或文章,如,笔迹|遗笔。
  币(bì):薄薄的贴附上事物的,指货币、钱,如,币值|人民币。
  必(bì):被强行依附上,指必然,一定,如,必定|骄兵必败。被强行依附上,指必须,如,必修课|事必躬亲|言必信,行必果。
  毕(bì):从里面出来,指完结、完成,如,毕业|完毕。
  闭(bì):闭合、关闭,如,闭门|闭幕|闭气。
  毙(bì):死死地依附在事物上不动,指死,如,倒毙|击毙。发枪打死,如,这个杀人魔王早该毙了。
  碧(bì):连成一片或浑然一体的,指青绿色或青绿色的玉石,如,碧玉|碧水|碧空。
  蔽(bì):弓形地依附挡住事物,指遮盖、挡住,如,遮蔽|隐蔽|蒙蔽。
  弊(bì):依附上限制或销蚀事物的,指害处、毛病,如,弊病|利弊|时弊。
  壁(bì):平展地立起的或挡住事物的,指墙或陡峭的山崖,如,壁报|壁画|坚壁清野|绝壁|峭壁悬崖|井壁|细胞壁。
  避(bì):弓形着离开,指躲开、让开、防止,如,避开|避避风|避孕|避雷。
  臂(bì):弓形的或依附在一起的或依附上事物的,指胳膊或动物的前肢,如,手臂|振臂高呼|长臂猿|螳臂当车。
  边(biān):依附上事物的厚网或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靠近事物的,如,旁边|身边|江边。依附上事物的厚网或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事物周围的部分,如,戍边|花边|边疆。平展着依附事物的,指表示方向和方面,如,这边|左边|双边。
  编(biān):依附着交缠成事物,指把事物交叉组织起来,如,编织|编席|编组|编写|编故事。
  鞭(biān):编成的或弯曲着刺激事物的,如,皮鞭|马鞭。用鞭子打,如,鞭马|鞭策。
  贬(biǎn):由上向下压低事物,指降低或给予不好的评价,如,贬值|贬低|似褒实贬。
  扁(biǎn):正好是口腔的形状,指物体的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平面的图形上下距离小于左右距离,如,扁圆|压扁|扁体字。
  匾(biǎn):平展开安在墙上的,如,横匾|牌匾|题匾。编成的平展开承装事物的,如,竹匾。
  变(biàn):伸展转化(而现出)或被销蚀(而现出),指与原来不同、改变,如,变化|变老|瞬息万变。变化着的,指可变的,如,变量|变数。依附上销蚀事物的,指突然发生的非常事件,如,事变|兵变|变乱。
  便(biàn):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非正式的或合适方便的,如,便餐|便衣|得便|顺便|便门轻便。
  遍(biàn):平展开来的,指全面、到处,如,普遍|遍地开花。
  辨(biàn):依附上对比事物,指判别、区分,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
  辩(biàn):依附上刺激作用事物或对抗事物,指为弄清是非真假而争论,如,辩论|答辩|能言善辨。
  辫(biàn):依附着紧紧交缠在一起的,指分成股编起来的的头发。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与英语相比,汉语具有不发音的意符,也具有比英语更灵活更复杂的单音节表意系统,这是汉语依靠方块汉字独立充分发展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日语与韩语哪个更好学?
大一《现代汉语》考试重点内容
现代汉语 (黄廖版本)内容归纳总结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