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 父亲的最后时光||李秀姑

作者:李秀姑

       前几日,抽空复习唐诗《琵琶行》,打印出来的诗行中有我眼花缭乱的标注,其中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旁边有“爸爸的声音”五个字。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去年夏天,我告诉病床上的爸爸,最近打算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爸爸脱口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说:“您老人家记性真好,到现在还记得”。他笑着说:“不如以前了,记得不全”。

    2021年6月初,夏天扑面而来,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但对于我们家却好似进入了霜杀百草之季,年轻的弟媳突然查出大病,和弟弟辗转在从老家到北京的求医路上,父母和上小学的侄女守候在家。屋漏偏逢连阴雨,老妈又不慎摔倒,不但不能照顾他们仨儿的饮食起居,自己生活都需要协助。妹妹是中学老师,工作一天也不能耽误。我只好千里驰援。

   妈妈一天天好转,爸爸身体却每况愈下、不容乐观,走一点路就全身无力,四肢疲软。我安顿好母亲和侄女,只身一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在省城住院期间,他一如既往的抵触各种治疗。固执的认为,医生是以卖药为目的的,而且是药三分毒。很少会静心配合治疗,比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输液时手一点也不敢动,专门盯着手表数滴数。担心我会抱怨,就会想法支我出去,储如外面天气不错,你出去走走晒晒太阳等等借口。为了让他能轻松一些,我就拿同病房的病友做榜样,看某某床人家输液还在呼呼大睡呢、某某床人家还一边输液一边自己拿着输液瓶上卫生间呢。他说太佩服他们了,他们都是非常之人!

  每天上午治疗,下午穿梭在医院的辅助科室做各种检查。这就更让他烦燥了,我请医生提前预约,然后带着他排队。由于体力不支,还专门带了老家下棋常用的马扎凳。在没有座位或者半路上累了时方便就地休息。晚饭后我会挎着这个小马扎带他下楼乘凉。

  病房三个人,其他两人是本地人,都比爸爸小十来岁。爸爸住中间11床,靠窗12床是一个少数民族同胞,跟我想像的和从电视中看到的不同,个头中等,体质消瘦,面色黄白,好像一阵风就能吹跑。每天做完治疗就回家去,走之前会把自己的床护栏拉起来,被子叠好,生怕谁坐他床上,刚好我没有坐别人床的习惯,也刚好我和另外一个陪床都有自己的陪护床。只是觉得这个病友态度生硬,在这种环境中有点冰凉的感觉。每天早上8:30左右像一阵风似的回到病房,一进门就会面无表情提高声调语速很快的说:“把空调关了,太凉了”!然后把自己的帘子拉起来,隔在里面,跟我们不必须,无交流。

 入院的第三天老爸就跟我说:咱们现在要给医生施加压力。我很纳闷,医生很好,态度热情周到,见我们远道而来,克服困难,及时安排床位,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他怎么了?他说用了两天药都没什么效果,每天还要排队做检查,太麻烦,而且晚上休息不好。想出院,回家。我无奈的看着这个老小孩,告诉他就算是神药也需要过程,医生都是专家级别的,病房条件也不错,咱再住几天,等诊断明确了就回去。

 于他而言,住院真的是对天性的抹杀。他敬重的四哥是本地有名的中医,尽管哥哥的医术高明,医德超群,但是看见别人吃中药,就会说喝那个黑水水有什么用呢。如果妈妈吃药他就会念念叨叨:是药三分毒。惹得老妈常常为此向我们告状。自己身体不舒服,不到万不得已根本就不吃药,即是吃药,坚持不到三天,就牢骚满腹,不是说医生技术有问题,就是药品质量不过关。输液就更不用说了,从开始拿着手表双眼紧盯直到结束,累得眼球都有红丝出现,旁边的人都替他累。更不用说每天排队做没完没了的任人摆布的各项检查。

   入院第七天,随着各项检查结果的陆续出炉,医生给了我们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且告诉我们,这个是慢性病,因病情隐匿,病程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疗效很慢,回老家慢慢治疗。

 据医生说三年前的贫血就是这个病引起的,我们都以为贫血好了,且其他检查都没有问题,并且部分指标比年轻人的都喜人。认为他愈来愈容易疲劳,易怒,是年龄增长的一种正常现象。思想松懈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尽管诊断明确,但疗效甚微。

   饭量日益下降,平时早上要吃两个鸡蛋,现在只能勉强吃一个,中晚饭也是减了一半。食欲不佳,妈妈每天都换着花样做,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食欲,即使这样,还一个劲的夸说你妈做的什么都好吃,吃我做的饭时就会表情收缩。随着症状一天天加重,大小便有些不受控制。晚饭后我会拿着马扎跟他一起散步,他走得很慢,但是不想让我扶,我也尽量不扶。曾多次提议给他买个拐扙都被他拒绝了,说用这个还有点早,现在还不至于。尽管笔直的腰杆佝偻许多,眼神混沌无力,走几步就要坐下来歇,起身时要扶。路过棋摊,老友们会热情邀请下几盘,虽然体力不支,但是盛情难却,为了使爸爸玩得安心、自然,我会帮他坐稳,然后走到旁边去,默默的观注,见他稍有动作,就快步向前赶紧扶住,不让一向注重形象的他在老友们面前有一丁点儿难堪。

 刚开始还能下上一两盘,后来只是坐在旁边看看,一盘棋时间不到就坚持不住,要求回家。再后来上下楼很困难,说再也不下去了,没有力气了。看着外面蓝天白云,人来人往。爸爸只能在客厅和卧室间艰难走动。我和妈妈商量把爸爸带回老家去,那里院子宽敞,出进自由,比较方便。爸爸也很乐意。             

  那是2021年7月15日,农历的六月初六,妈妈特意选的吉日,希望能一切顺利。一大早,雨下得很大,我和妈妈收拾了日常用品和食物,妹夫去邻县开会,顺便送我们回到了老家。老家在距县城30公里的李家山庄,一个四面环山、面积不大的小平原上。也是生我养我、祖辈安息的地方。

   几年前,门口的公路硬化了,虽然大雨如注,但是走得还算顺利。可是从公路到家门口的路还是以前的土路,而且是陡坡,泥泞难行,除了大包小包,还有行动不便的爸爸。妹夫要赶时间,妈妈虽然可以自我照顾,但作为帮手,还是有困难的,毕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最年轻力壮的我手无缚鸡之力,小时候就被家人嘲笑连抹布上的水都没有力气拧干。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村里的一对叔嫂看到了我们,很热心的帮我们搬行李,而且还把爸爸背到家里。他们虽然穿着雨鞋,但是身上都淋湿了,帮我们安顿好,为了不打扰我们一杯水都没喝就匆忙离开了。

   老家一共有四间平房,土木结构,是父母三十几年前修建的,当时是村里最讲究的房子,整排半转半土的墙,松木檩、大玻璃窗子,奶油色的油漆门。平整的水泥台子。宽大的院子,微微翘边的大门头,带大双手环的木质双开红油漆大门,很敞亮,也很温暖。院子右边连着是二伯、三伯、四伯三家,左边是我家的园子,种满了苹果树。还有一棵非常好吃的桃树,记得那个桃子成熟之后搬开,靠核的部分红红的,光看着就会使人垂涎欲滴。

   随着我们兄妹三人相继外出求学就业,妈妈进城和爸爸定居。房子就空下来了。在那个人们还不是很重视教育的年代,我们仨儿在那前后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尤其作为长女的我,学生时代,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是父母的骄傲,也是他们的动力,更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初中毕业,同时考上了中专----某某卫校和我们县最好的高中----某某一中。高中榜上是前十名。那时候,初中考中专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一经高弟,就等于成了公家人,端上铁饭碗了。是多少人心之所向而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一度倾向于上高中,因为上大学是我的梦想。

 爸爸经过权衡,决定让我上中专。虽然这个选择使我后来有幸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军官,但对我的知识结构和人生构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限制作用。至今回想起来,都有些许遗憾!但我从来没有怨过爸爸,他是一家之长,是站在家庭的角度上全盘考虑,每个人都应该为家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毕竟弟弟妹妹还小,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我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让家人及早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房子一直没人住,都成了麻雀和野鸡的家。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子里的人有出去上学的、陪读的、打工的。留守的多的是一些年龄大的长者,好多良田都长满了荒草,只有在家门口长一些蔬菜和水果。整个村子不到三十几个人,像我家这样空着的院子比比皆是。前年家人决定重新修缮旧屋,回家能有个落脚点。对屋顶进行了平整,把三十多年前的青瓦换成红琉璃瓦。除掉了院子里的荒草,铺上水泥,通了水电。2021年春节,父母还率一家大小在老屋过了一个一直向往的热闹祥和的新年。

 家里除了最里面的厨房,其它三个房间都可以住人。为了照顾爸爸,我们三人一起住在一个有两张床的屋子,爸爸一张床,我和妈妈一张。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住在同一间房子里。那时我很胆小,有风的夜晚,吹得裸露在院子的门关吱吱作响,即是把头蒙在被子里,也被丰富的想像力吓得睡不着觉。忍不住会叫一声隔壁房间的妈妈,就听见老爸说:“让娃过来在这边睡”。我就抱着被子一溜烟跑到他们的房间。如今,不同的是那个曾经给我撑起一片天的人现在风烛残年,摇摇欲坠,一旁的妈妈也满头白发,他们的女儿我也年愈半百。

 学过护理的我按医嘱治疗,但是爸爸的病还是每况愈下,大小便由有点失控变得完全失控。为了让他舒服且不要产生依赖,晚上用纸尿裤,白天我会和妈妈一起帮助他定时解手。每天早上一睁眼除了认认真真的吃保我足够体力的早饭外,就是帮床上的老爸洗漱,扶他下床吃饭,解大小便,洗衣服床单。幸亏村里通了自来水和电,如果是以前,真不知如何是好。来看望爸爸的亲朋好友都说,每天就看你在这儿洗个不停。

   在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扶爸爸在院子里散步,最初,能自己拿着拐杖在院子里走一两圈,后来,就需要人搀扶。为了保持他身体功能,妹妹买回来一个轮椅,既可以坐着,也可以当作拐杖自己推着走。即使这样,也最多不过两圈就没有力气了。

   我不甘心老爸的生命之火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熄灭,和妈妈、像亲哥似的堂哥、还有临时回来看爸爸的弟弟商量着把他带到西安的西去治疗,老公已经托那里的战友联系了专家。但是家人们不赞同在这种情况下带他出门。我知道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放暑假后,妹妹也回来助我一臂之力,她说要乘放假好好服侍服侍爸爸。幻想着让爸爸能恢复健康,我们坚持扶他下床吃饭,还尽力锻炼,没力气到院子里,就到地上走走。按照医生的叮嘱不给他吃他特别想吃的西瓜、凉粉等,只喝他已经腻了的鸡汤和小米稀饭等流汁食物。还有他最反感的称之为黑水水的中药。

   在我们的努力之下,爸爸的病情有所好转,请来看的中医也说效果不错,我们的信心也倍增。2021年8月12日,在北京治病的弟媳回家了。看着儿女绕膝,爸爸的精气神好转,面色泛着丝丝红晕,食量也增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不久的将来,我会又有一个健康矍铄的爸爸了。他可以在楼下的棋摊上淋漓尽致的杀两盘,也可以每天雷打不动的看海峡两岸,还可以就一点小事和老妈争得面红耳赤。每天早上把家门口的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妈妈做可口的早餐 。

 然而好景不长,爸爸的情况反转,连下床吃饭的力气都没有,我们姐弟三人连搀带扶,才能坐在桌子前。一个人喂,一个人专门拿纸擦嘴,吃上几口,就不愿再吃了。我们轮流做工作,才能勉强吃些。往往是饭还没吃完,大小便就不受控制了,又手忙脚乱的把他扶在便盆上。即使这样,我们坚持不给他依赖纸尿裤,企望着他思想上能保持大小便的意识,即使为此不停的洗床单、被套和衣服。如果白天黑夜如婴儿般的使用纸尿裤,我担心昔日的爸爸就回不来了。而且他的臀部因为纸尿裤的原因有些湿疹和红肿。我的坚持让爸爸在最后的时光里不能随心所欲,很委曲。一直埋怨说:你这个娃娃太讲究了,太折腾人了,要么24小时穿纸尿裤,要么湿床单可以不换,就捂干了。我自然不能按他说的做。

  如果我知道几天后我亲爱的爸爸就离我们而去,我一定会按他的要求给他吃想吃的饭,不给他按时按点的吃他最反感的中药;给他白天黑夜穿纸尿裤,也就不会一直给他不停的换床单被套使他不舒服了。我也一定会在他告诉我一些身后事的时候,郑重其事的和他说说心里话,而不是有意岔开话题。甚至在他无助的时候好好抱抱他,让他心里的痛苦和不安能稍微减轻一些。爸爸最后时刻,我这个在身边的女儿如同一个看客,没有走进爸爸的思想,使他从容的说他想说的和听他想听的,没有分担他的恐惧和担心,虽然包裹在亲人中间,却走得很孤独、无助,甚至可能还有点害怕。每每想起此情此景,都会使我心痛不已,泪如泉涌!

   2021年的8月18日,爸爸安详的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我们。亲爱的爸爸!自从您离开后的百日内,几乎每天晚上都能梦到您,您老人家没有一次是和颜悦色的,总是因为这事那事不如您的意而眉头紧锁。是不是在您最后的日子里,我太自以为是,一直按自己的想法去要求您,使您没能按自己的意愿吃喝拉撒而怪女儿。爸爸您知道吗?我一直没有告诉您,那是女儿不想让您从内心里放弃自己,使生命之火熄灭。我要凭一己之力把您拉回来,给那些说您已经病入膏肓的人看看,我们治好了爸爸,爸爸还健在,我有爸爸!

  老妈说,据老人们讲,常常梦到去世的人可能是他们在那边过得不是很顺心。烧百日纸的时候,我建议弟弟妹妹给您送了个手机,我知道爸爸您不会为了排遣寂寞而轻易改变自己坚持的东西,在二十几年的退休生活里,除了手机外,就是下棋、练字,还有到旁边的老干部局看报纸。妈妈经常抱怨您不合群,您则强调说自己是有选择的。我理解您,您的女儿我也是这样。 

       百日纸之后您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梦里。如果真像妈妈说的那样,那现在您应该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过得还开心吧。那里有疼您、爱您的父母,还有您的哥哥们,他们还会和以前一样偏爱您这个家里的老幺,是吧爸爸?

       真的好想念!想得肝肠寸断,视频中再也没有您笑着挥手说女儿再见,也再也收不到您的生日红包。好不容易背诵一首唐诗,也没有地方去得瑟,因为王昌龄的绝句、李白的恃才自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兴趣。记得您说过:背诗是最好的文化运动。爸爸我现在在闲暇之余或者失意之时就会试着背诗,优美的文字和意境会让我沉浸式代入,挤走无聊的时光和不开心的记忆。但就是容易忘记,不过我会坚持的!

      爸爸,来生还让我做您的女儿吧,我会更加乖巧、懂事。决不会远嫁,就在您和妈妈身边,随叫随到,做你们贴心的小棉袄!


作者简介

李秀姑,网名高原风儿,女,1972年生,甘肃省静宁县人,曾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军官,2000年转业至淮安区工作至今。

相关作品荐读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窗外 | 谢欣妤(四年級)2018.1.12【ⒶⒶⒶ】
她下身垫塑料膜活在羞辱中, 皆因父母这样应对5岁突然尿床的她
妈妈负责貌美如花,爸爸负责换尿片喂奶养娃!
八旬父母同患老年痴呆,我是这样24小时陪伴的。
“一月睡,二月哭”,宝宝哭闹原因有三,安抚婴儿这样做
陪护日记(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