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往】 园子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县政府在一个园子里。那园子也可以称作院子,因为四周有围墙。之所以更适合称园子,是那里的树和开花的草本植物长得太茂盛,以至于园子里的所有建筑都显得微不足道。草本植物自然一岁一枯荣,树则不然,有的树是常绿的,有的树冬天掉落了叶子,但你能想得到在那光秃的树干和树枝内部还留存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除了柳树和槐树,我叫不出那些树的名字,也看不到年轮,但高大而粗壮的树形似乎告诉我,它们经历过沧桑,仿佛都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树所营造的氛围,不只是阴凉,还是沉潜的灵性和厚重的历史感。
县政府是青砖碧瓦带走廊的二层小楼,跟县城里低矮且灰色调的民居比起来,自然鹤立鸡群,但因为被掩映在葱郁的树木之中,远远望去,像是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猎人小屋。只是园子里没有麋鹿或者雉鸡可供狩猎。园子的东北角是有一汪颇大的池塘,池塘里长满水草,池塘中央建有一个亭子,亭子跟岸边有栈道相连。渔猎池塘里鱼虾的,不是坐在县政府办公室里的人,而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我们会站在栈桥上垂钓。垂钓的工具很简单,钓竿是竹枝或者木棍,浮标是鹅身上羽毛的梗剪出来的,钓钩和钓线没办法自制,是在街边的店铺里买的。鱼饵是在池塘边的土层里挖出的红色蚯蚓,沭阳人称蚯蚓作“出线”,这名字很吉利,仿佛百米赛跑已经过了初赛和复赛,正在等待决赛的关键时刻。将出线穿在鱼钩上,半斤大的鲫鱼最易上钩,提竿时体验鱼在水下挣扎产生的坠感大概是垂钓者最奢侈的享受,心会跟池塘里被搅动的水花一起荡漾起来,倒映在池塘里的蓝天和白云因为这种荡漾而渐渐模糊。钓上来的鱼不必拿回家,几个人在池塘边堆起柴火,将鱼放在火上燎烤,没有盐和其它作料,吃起来一样口齿生香。大凡一个人总是不要酸文假醋才好,即便山野之人,也有耕山钓湖的乐趣。现在想想有点后怕,因为火是满园欣欣向荣的草木不共戴天之敌。

园子中央偏西处,生长着一株紫藤树。听人说,是清朝沭阳知县袁枚亲手种植的树。看来县政府的那个园子,两百年前就是县衙的所在。不过我当时懵懂,不知袁枚是谁。只看见那棵树有点特别。不像其它树垂直向上,而是从根部就长出许多杈枝,杈枝像蛇一样四处游走,占据很大空间,高处有人工搭的长条型木架,树的枝杈沿着木架向远处延伸,人和周边植物的宽容助长了紫藤树的恣肆无忌,一棵树占有十几棵树的地盘。树上春天开紫色的花,披纷婆娑;秋天则挂满紫藤豆荚,垂垂欲下。浓密的树叶覆盖着一大片树荫,木架下有条凳,可作休憩之所。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袁枚在他那个时代,是良政善治的楷模,更是清朝中期颇具声名的文学大家。他在沭阳的甘棠遗爱,想必也惠及我许多。袁枚有一首写在沭阳做官时自得其乐的诗:“谁言作令少公余,沭地真堪奉饭舆。四季种花官荷锸,六房如水吏抄书。”

袁枚是进士出身,学问之精进和见识之广博自不待言。他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作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属低阶人士,也有起草诏书和陪侍皇室成员读书的责任。那时袁枚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有一次有客相访,未告名姓,袁枚三次拒绝相见并告诉看门人,如访客再来,可让其将所求之事写于纸上。访客又至,从袖中抽出一本小册子给看门人,并嘱其转交庶吉士袁枚。袁枚看了小册子惊悚万分,册子上相询一百二十个问题,全是古代典籍上的,十之八九没有阅览过。袁枚辗转反侧,苦思良久,也不过解答出二十条。然后他将小册子呈给翰林院掌院学士尹文端,尹文端面对如此天书样的问题也束手无策。袁枚又将院内大才子们召集一处,集大家智慧也仅增加三十条。大家又分头去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再增加五十条,剩余二十条实在无能为力。当时还没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赐名,雍正写序的皇家钦定百科全书。三日后,访客来取小册子,看到所答题数,说了一句话:“衮衮诸公技亦止此耳!”又提笔将剩余二十题须臾答就。落在纸上的笔迹苍劲秀古,跟当时人笔法大相径庭。访客将小册子回赠袁枚,袁枚和尹文端赏叹有加。问看门人得知,访客山左口音,山左就是山东,访客是孔氏后裔。此后,袁枚等一干饱读诗书的翰林院士子们倨傲不羁的锋芒收敛不少。这是我在《清稗类钞》上看到的故事。
袁枚从翰林院外放,除了做过沭阳知县,又任过上元、江宁和溧水等地知县,还做过江南乡试的考官。他三十出头就辞官归隐,或许跟他在官场中的路越走越窄有关。辞官后他在南京买了一座颓废的园子,只花了三百两银子,这园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随园。这园子原本是江宁织造主事隋赫德的私人花园。隋赫德接雍正皇帝旨意,带人抄了曹雪芹叔父、也是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主事曹頫的家,并继任江宁织造主事。他在这职位上贪得无厌、苞苴竿牍,不几年就被以收买王爷的罪名抄家并发配充军。他家的花园,免不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到了袁枚买这园子时,已是乾隆年代,不知花园几易其主了。袁枚将园子命名为“随园”,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对园子进行精心打造。“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使随园成为与苏州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齐名的江南园林。

袁枚在这园子里度过了漫长岁月,直至终老。他在这里种花、种草、读书、会友、训导弟子,还写出了两部传世佳作,一部是《随园诗话》,另一部是《随园食单》。《随园诗话》将高品味的诗论与日常琐事熔于一炉,是清朝影响最大的诗论作品。《随园食单》将饮食提升到美的高度,既是烹饪指导书,又是美食理论书。他以独特的眼光和笔耕不辍的书写,成就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不过他也常常为声色犬马所困,他有个嗜好:欣羡龙阳,实际上就是同姓恋。搁现在必定不能见容于芸芸众生,特别不能见容于网络舆情。但在他那个时代,或许只被看做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外在表现而已。跟袁枚同时代的另一文人郑板桥,也有相同嗜好。郑板桥将自己的同性恋写得很美。他说:“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颇有风雅颂的韵味。随园有多大,未见记载。不过有人查找民国时档案,发现南京有家旧报纸的报道,说一九三六年袁枚后人袁诚、袁栋与人因随园地产纠纷引发诉讼,经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五分院二审判决,随园遗址二百二十亩地基,判归袁诚、袁栋共有。从这则报道来看,袁枚当年的随园,至少二百二十亩,也就是大约一万四千七百平方米。比我小时候县政府的那个园子大多了。
去年我回到沭阳,县城俨然成了小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市政设施齐全。以前的街道还在,只是不见了青砖灰瓦的低矮民居和街面木板门的装饰,清一色高大建筑带楼下铺面。小时候县政府的那个园子,成了住宅小区,县政府搬到别处去了。那些生长上百年的古树不见踪影,我曾经垂钓的池塘已被填平,整齐划一的楼房排列有序。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袁枚手植的那棵紫藤树还在,被铁栅栏围住,四周是一片空地。紫藤的藤枝都比我小时候粗壮了许多。那里成了景点。紫藤沾了袁枚的光得以活下来,紫藤未必知道,它知道有水和阳光就能生长,它知道春荣冬枯。袁枚早已作古,而我小时候的人和事,也如过眼烟云,找不见些微痕迹。情到多时情转薄,没有什么好感慨的。即便皇家的宫殿,也难免会有黍离麦秀之悲。一个园子的变化,实属正常。南京的随园在经历了太平天国炮火的洗礼后,景点和建筑都已荡然无存,那里只留下一个“随园”的地名。我想起戴望舒一首诗里的几句:“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我没有那么高的悟性,不知道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但我能感受到,时光像流淌的水一样,冲刷掉了很多东西,即便留下来的那些事物,也跟过去不一样了。



作者简介

蒙志军,清江浦人,家住大闸口南侧轮埠路。曾下放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大队,也曾任教于清江四中,又在广东珠海做公务员多年。现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沧桑袁公藤
等我们老了,就住这样的房子……
七好先生袁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他是天下第一吃货,居所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一生诗意陶陶
香气清雅紫藤花
沭阳吕氏四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