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天下】癸卯初夏陕西行记(上)||刘炳辰

2023年初夏,在论文答辩结束至领取毕业证的一段时间里,生活较为舒缓空阔。时下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着“旅游特种兵”的说法,即迅速决定乘坐飞机或列车到某一目的地,规划好要去的地方,拍照打卡一趟了之。不可否认,我也有“旅游特种兵”之嫌,但我又不完全是为拍照打卡,而是有想探访的地方。这些地方大致可描述为:城市中的原始区域;主要道路;文教场所;重要水系。
这一次旅行,去了汉中和宝鸡各自的老城区。汉中算是“旧地重游”,意味其实并不那么明显。大二上学期学校组织实习,造访过汉中市境内的洋县、宁强县、勉县和南郑,晚上就住在汉台,但从没在汉台区境内游览。汉台区是汉中市的主城区,原为南郑县故县城。民国二年(1913)废府存道,汉中府变为汉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又废道留县。1949年12月,南郑县解放设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南郑县城后来从城中迁出,置于汉水以南,与汉中市隔江相望。1996年,汉中地区与汉中市合并,设地级汉中市,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以市区内“古汉台”得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中与两淮之间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何其相似。独淮阴后又改为淮安,历二十余年,庸人自扰之,产生出多少不必要的争论。

50年代初期南郑专区公署印
受地形与水系的制约(陕西大部分城市几乎都是如此),城区说是“巴掌大”也不为过。从火车站出来,陕西夹杂着四川口音的汉中话吆喝不绝于耳,我虽然听不懂,但我一下子就晓得那是出租车司机来招揽客人的。从火车站直向东,就可乘坐公交车进入汉中市区。“巴掌大”就体现在从火车站到市中心,竟不要15分钟就到了。
第一站是汉台区图书馆。结合我所提近代以来汉中行政区划演变,汉台区图书馆就是原汉中市图书馆,1957年开馆,2020年市馆迁新址,老馆改为汉台区图书馆。该馆位于明瑞王府花园遗址内。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朱翊钧封其第五子朱常浩封瑞王,建藩汉中。瑞王府据汉中城东北一隅,约占四分之一。后来瑞王府消失了,原址改为莲花池公园。所以汉中城与省城西安有一处相似就在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子朱樉被封为秦王,对唐末遭遇严重破坏,及至五代时期已经严重缩小规模长安城的基础上,增其旧制,营建起了明西安府城(其规模也仅有隋唐长安城的六分之一)。这西安城的东北角,也正是秦王府之所在,二城王府所在的位置是相应的,城市布局也何其相像。后来清军入关秦王府变为满城,又经辛亥革命满人被哥老会尽数屠戮,遂废。民国十七年(1928),西安城东北隅的这片僻壤改为“新城”,即今西安市新城区名字的由来。今天看来,其实早已是老城,但名仍为“新城”,实要摸清西安历史,才能说通。原秦王府地界也是自民国建立以来陕西省政府驻地。

民国二十年(1931)地图中西安、汉中二城之对比
话已扯远,说回图书馆。图书馆不大,进门前看着很像本省街镇一级的机关大楼,进门就觉得更像了。因为该馆的结构就不是现代图书馆的样式,进门即中央楼梯,而阅览室布于两翼南北两侧,相较之下也显得狭小。我们本想去探访地方文献阅览室,却被告知相应值班人员不在,无法接待,便悻悻而出。

明瑞王府花园遗址石碑
告别汉台区图书馆,步行前往汉中市博物馆。由于汉中城固机场距市区仅18公里,步行途中,屡望空中飞机由远及近,声浪渐增。从图书馆所在北大街转向东大街,面前出现一处环岛,是原汉中钟楼的位置。该楼建于清嘉庆年间,本为城中标志性建筑,却在1968年的武斗中被人为炸毁,而今附近仅留公交站名及“钟楼遗址”石碑,作为纪念。顺着东大街向东不远就到汉中市博物馆,该馆建于1958年,别名“古汉台”,乃是汉高祖刘邦做汉王时的行宫所在。历经千年,虽亭台早已消逝,却也留下凭吊之处,解放后建起了博物馆。

可曾想铸铁雕塑的前身是这座城市的钟楼!
该馆的镇馆之宝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位于汉中城北,始建于先秦战国,是秦国为穿过秦岭南下统一巴蜀,所修筑可通行车辆的栈道。而“褒斜”之名,即是指该栈道循着褒水、斜水修建,由秦岭主峰太白山下的眉县,通往汉水之北的南郑(汉中)。东汉永平年间,栈道南段开通了一段长15米的隧道,名曰“石门”。后来古人多在此畅怀咏事,在这一带留下104种石刻,就称之为“摩崖石刻”。而其中有十三方石刻最为精美,就成了“石门十三品”,它的分布时期从东汉至南宋。1969年,汉中专区建设石门水库,石门自此淹没,而石刻经贤达人士建议,凿下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再重新拼接,于1981年兴建“石门十三品”专题陈列室,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值得一提的是,石门十三品保护陈列与褒斜古栈道更新陈列分别于2001年与2003年完工,其捐资援建者分别为泰州市和扬州市。

古汉台
告别古汉台,临街找地方吃午饭。凉皮,这种如今随处可见的小吃就是从陕西发源而来。不论是西安的秦镇米皮,还是宝鸡的擀面皮,都可见形似本地刨粉一般静卧在盘中,然后浇上几勺鲜红透亮的油泼辣子。即使离开那片水土,味道早就变得不纯正,可是名头却已飘向四方。而到了汉中,热米皮的出现使得碗里的细丝变为宽条,口感也变得更为软糯,辣椒的焦糊感与水的含量明显上升。吃热米皮的同时就着一碗花生稀饭,简单的一餐就此结束,便宜且充实。

汉中热米皮
午后,在城中漫无目的行走。汉中老城的植被覆盖率很高,加之部分地段房屋低矮,使得整个城市的氛围都好似来到江南。加之汉中本来就属于南方,这种感受就愈发明显,与陕西带给人们的固有气息相分离。部分建筑一看就是“上了年纪”,楼梯是木质的,而整体结构由木头或竹子支撑,外观也是木质材料为主,砖石混凝土为辅,就细节而论,颇有云南竹楼的意思。行至建国路,木质结构建筑的店铺门前,琳琅满目,挂起了各式劳保五金用品、生活工具,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竹编器具,使这条路上的街景更有古朴的色彩。与此同时,城内还有一些70年代后建设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上面的原有单位标记丝毫未动,如在东大街,我注意到“汉中市工业局物资( )东大街经销部”的字样,可惜被后来设置的广告牌阻挡一半,不能看见全貌。而在汉台街,也可见一栋大楼上写着“汉中市电石厂经理部”,字体均有电脑印刷体出世之前的古典之美。而在该大楼对面,我还发现一处“棚子”,疑似80年代的公交站台,也许是后来公交撤站,但是等车的棚子空留此地,却也平添一份独特风景。可见整座城市的老城部分,都像立体的城市发展史,能让你亲自寻访,这种体验确为难得。

汉中老城一隅
此次出游本也是应好友之邀,到汉中市内的两家旧书店寻访。因此,这一段行走的方向实际上就是找寻书店的位置。头一次听说书店正门无法打开是由于店里书太多所致,而书店老板也只能打电话,通过他对你所需要的书籍与相关领域掌握的熟悉程度,才决定是否愿意接待你。我们跟老板说每一句话,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拓展出许多额外的内容,使我们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位行家。后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他给我找来一本1985年出版的《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看了一遍就对汉中市内的变迁概况又加深了解,但由于价格过于高昂,没有购买。当我到另外一家寻得1993年陕西师大主编的《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时,因此也就没有再问询,同时顾忌此书过重,不好带回家。但还是没忍住,捡漏买了本民国三十六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标准英汉求解、文法、作文、成语四用辞典》,看着开头几页蔡元培、梅贻琦、黎照寰、张伯苓的题字,以及扉页“1947 NOV.28”(1947年11月28日)的标记,就感觉自己好似又多了一次与前人交流的机会。这本书我从西安寄回家的时候,用泡沫纸包了五层,生怕磕碰,电商书店老板要是聘我为雇员,估计在心疼成本的同时,得夸我对书的态度好。

书店位于两条街的分叉口,酷似当年清江东长街西端入口
从书店出来,我们将要前往火车站,其间通过地图,我特地选择穿过南关正街。“正街”这一城市地理概念,我其实只在西安与汉中两地看过,放在城墙附近这个情境下,指的是内城墙与外城郭之间的主路,谓之“正街”。而这一片区域也被称为“关”。因此,如西安永宁门外是南关正街,安远门外是北关正街,长乐门外是东关正街,安定门外是西关正街。代换至清江浦老城:人民南路向南过了环城河,即走过迎薰门(南门)以后,曾经有一条蜿蜒向西南方向的“南门街”,至“小街头”处是南圩门,中间的就可以叫做“南关正街”,因为走过此门就算正式出城,而这一处尚有留存,就是今天的南门小街。汉中的南关正街北端,也确乎和南门小街的风景相似。两侧都是不超过三层的木质或红砖建筑,房子里住着的也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南关正街北口出来,我们还看到人行道旁矗立着一段石质小桥栏杆,但周边都是土地,不见流水,很是突兀。不禁使我想起扬州的文昌阁,原是架设在汶河之上,连接府城与县学之间桥上的亭阁。或许这里也是由于变为暗河栏杆未动,即使没有标注,却也自成一体,颇有“野生”的感觉。

南关正街
从汉中站到西安北站,仅需90分钟,中间穿过秦岭,途径城固北站、洋县西站、鄠邑站,但高铁速度之快,在经隧道时,稍不小心会有耳鸣的症状,我在列车驶出隧道很久,耳朵才恢复正常。汉中之旅就此结束,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一还不知道去哪玩?去这里寻找西安后花园吧!
老照片,1980年代陕西汉中市
西行第二十三天:汉中三景点
陕西-古汉台
陕西\汉中\\古汉台
【汉中美景】夜汉中---汉江夜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