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运河】治河须治沙


作者寄语

上周说到,明以前治黄治运的手段比较单一,难度逐渐加大。早期治黄主要是两个办法,一是筑堤,二是修闸。但河堤不可能无限制抬高,船闸也不可能过密。上周《保漕先治河》说了开凿新河治理黄河的办法,本周我们再来说一说“治河须治沙”。


巴颜喀拉山脉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座座山峰高耸,道道冰川晶莹,涓涓细流蜿蜒,条条小溪曲折,最终汇聚成了约古宗列渠,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在宽阔平坦的青藏高原上,黄河不慌不忙悠闲自在地在宽浅的河谷里流动,清澈见底,宁静如镜。穿过积石峡后,黄河便由青海进入甘肃,也由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开始“变脸”、“发黄”。这是因为大量黄土进入了黄河。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黄土遇水易分散,容易被侵蚀;而夏季雨暴流急,侵蚀能力更强;更兼人类长时期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急功近利,破坏生态。所以,每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道汇入黄河,黄河便混浊不堪。“一碗水、半碗沙”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巨大。泥沙进入黄河,淤高黄河河床,降低黄河行洪能力,结果导致黄河经常泛滥成灾。

约古宗列渠

治河的妙诀在于治水治沙。治水方面,历代河官主要的办法是疏支流、开新河、拓水道等。在治沙方面,有效的办法不多,水少沙多,泥沙淤积,河床淤高,很难清淤,只能加固加高堤坝。而堤坝愈高,泥沙愈淤。

混浊的兰州段黄河

明末水利专家潘季驯一生四次治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大量阅读前人书籍,还经常深入实地,亲自勘探地形,勘测水势,并虚心向黄、淮、运流域熟悉河情的官民、船工等请教。他有一次,他乘坐小船到河中勘测,遇上风浪旋涡,几乎船沉人亡,幸亏遇到了一棵树并挂在树上才转危为安。

明末水利专家潘季驯

在研究前人理论和亲身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黄河多沙的特点,潘季驯大胆地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他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那么如何能加快水流速度,加大流水运力呢?他提出的办法是加高加固黄河堤坝,约束河水,从而抬高河流水位。水位变高,落差加大,水流速度便加快,对泥沙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便提高,河底的泥沙便可以冲到下游甚至冲入大海。

淮安黄河风光

既然“筑堤束水,以水攻沙”,那么首先要重建黄河堤防系统。依据实地调查中掌握的黄河洪水泛滥的规律,潘季驯构建了当时先进的、比较完善的堤防系统。该堤防系统由缕堤、遥堤、格堤和月堤组成。其中缕堤因为堤势低矮、形如丝缕而得名,是顺着河道靠近主槽修建的河堤,用以约束水流,防御一般洪水。隆庆四年(1570 年)潘季驯第二次治河时发现,徐州以下河段河道决口,河床几乎被泥沙淤满,与河岸相平;而次年春天堵上决口,修成缕堤,并在缕堤间开一窄渠,结果"水冲刷沙,沙随水滚,跌荡成涂",在很短的时间内,河槽就被冲刷得深广如旧。

黄河堤防示意图

但是缕堤离河槽太近,而且堤势低矮,一旦发生特大洪水,便容易漫溢溃决。因此潘季驯决定在缕堤外两三里再修遥堤,以缕堤束水攻沙,以遥堤拦洪防溃,构成防洪治沙“双保险”。

为了进一步防止洪水溢出缕堤冲刷遥堤,潘季驯又在遥堤和缕堤之间每隔一定距离修建横堤。因为横堤与遥堤、缕堤形成一个个的方格,所以叫格堤。洪水退后,泥沙便淤留在格内,淤高滩地,改良土壤,既可以保护遥堤,又方便发展农业生产。

这样,以缕堤为关键、以遥堤为屏障、以格堤为缓冲,构成防洪治沙的三道防线。另外,在河防险要或单薄的堤段,缕堤之内另行加筑半月形的堤坝,称为月堤。当时还在堤上栽种杨柳、芦苇等用来固土固堤。

《淮阴风土记》附图一中金堤、遥堤

地处黄、淮、运三河交口的淮安,是“蓄清、刷黄、济运”的重中之重,也留下了众多的黄河河堤。如马头镇的御坝、顺黄坝,是当年黄河的缕堤。另外动物园附近,原来叫岔堆头,是黄河缕堤和遥堤分岔的地方。其中向北可看到大致与黄河平行的沿河杨树林,这是缕堤;大致顺着东北方向延伸的健康路是第一道遥堤(又叫金堤);东南方向,由淮海西路到上海路,经大运河文化广场到和平路过水渡口一直到洪福,是第二道遥堤。

顺黄坝遗址上架设的保护顶棚

潘季驯认为黄河的治理不应局限在黄河,应当黄、淮、运综合治理。他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根据“淮清河浊,淮弱河强”的特点,他一方面主张修归仁堤阻止黄水侵入洪泽湖,另一方面筑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

高家堰风光

潘季驯四次治河的实践,稳定了黄河河道,保障了漕运安全。而他“束水攻沙”的理论,更被后世奉为圭臬。清康熙水利专家陈潢指出:“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初非娇柔之论,故曰后之论河者,必当奉之为金科也。”德国著名河工专家、河工模型实验创始人恩格斯教授称:“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河工专家,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廷在纪念陈瑄的陈公祠建附祠祭祀,从此陈瑄、潘季驯二公并祀于清江浦。

陈潘二公祠夜景

可惜,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泗州发大水,危及到明祖陵,潘季驯被弹劾去职,没来得及最终完成治河治沙的任务。这样的遗憾只能留待清朝来弥补了。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

 说运河南北

 谢运水之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季驯:明代河工第一人
世界遗产在淮安: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
潘季驯
淮河的变迁与治理(摘辑)
明朝潘季驯如何治理黄河的?
世界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