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谈清江浦的亲属称谓||胥全迎

作者:胥全迎







什么是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是这样的定义的:“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我出生并成长于清江浦,是地地道道的清江浦人。然而我的父母都是来之于沛县这个江苏与山东接壤地区的北方人。我小时候又生活在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的淮汽公司宿舍,耳濡目染,对清江浦与北方的亲属称谓的异同有点兴趣,现就此谈谈。
一.父母亲的称谓
“天大地大,没有父母亲的恩情大”。为何这样说?没有父母,你从何而来?
我们在家和在外,都称呼父母亲为“爸爸”“妈妈”。当然,同大多数家庭一样,有时直接喊一个字:“爸”“妈”。据我所知,可能我们清江浦人喊父母亲的方言,更多的是喊“唔爸”“唔妈”!
这个“唔”,发音“wu”,清江浦方言是“我”的意思。发声要轻、要短,按现时年轻人调侃口吻,就是要“嗲”、要“萌”。不要说孩子和年轻人这样喊,就连六七十岁的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也还是亲切地喊“唔爸”“唔妈”呢。这真的不是撒娇,这确确实实显示了子女同父母亲那种缘之血脉骨肉的亲密关系。子女年龄再大,在父母身边,永远还是个孩子。撒个娇,又有何不可?那老态龙钟的老长辈,听到已两鬓斑白的子女这样的呼喊自己,多亲切、多开心那。
我在家喊“唔爸”“唔妈”,淮汽公司宿舍的孩子以及我的同学、朋友也大都喊“唔爸”“唔妈”,这个比较普遍。
清江浦也有一些人,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清江浦人,妈妈还是喊“妈妈”,但是爸爸不喊“爸”,而是将“爸”喊为“da”(念第四声),当然也是亲切地喊“唔da”。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几个家住城里七道弯河堆上的同学,他们有时叽叽咕咕什么“唔da唔da”的,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后来知道了,这“da ”就是“爸”,这个“唔da”就是“唔爸”。
北方老家人对父母亲是如何称呼的呢?我们老家人对父亲称“da”(念第二声),这同老清江浦人将“爸”喊为“da ” (念第四声) ,十分相似,只是声调上略有变化。据民俗界研究,这实际上就是“大”的读音。中国北方将父亲称为“大”或者“大大”的地方不少。在陕西很多人称呼自己父亲、或与父亲同辈的男性(如叔叔、伯父等)时,用“大大”来表示尊敬。反正我的老家是将父亲称为“大”,将母亲称为“娘”。
以前,我父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听他们拉呱,他们经常提到“咱大”“咱娘”,听了很自然很亲切。我的外祖母住在我家时,我父母亲就喊她“娘”。
我的老家喊父亲为“大”,那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喊父亲为“爹”的。就拿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来说,剧中李铁梅不就是称李玉和为“爹”吗?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中将父亲喊为“爹”的,太普遍了。

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称谓

祖父和祖母,我们老家喊“爷爷”“奶奶”,这在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是很普遍的。
然而,我们清江浦人,对祖父一般称为“爹”(di,念第四声),有时加个“老”字,称“老爹”。祖母,依然称“奶奶”。
清江浦的这个“爹”,与李铁梅喊的“爹”(di,念第一声),虽然音相似,但是声调不同,而且完完全全两回事。前者是祖父,后者是父亲,岔辈了呀!
外祖父,在我们老家称“外姥爷”。1967年,12岁的我回老家,看到坐在藤椅上的一脸威严的外祖父,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外姥爷”,他老人家微微点了点头。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这是我最后见到外姥爷。次年,外姥爷仙逝。
我的外祖母,在六七十年代,经常住在我们家,那同我们这五个外孙和外孙女的感情特别深。我们是如何喊她的呢?按照北方人的叫法,一般称“姥姥”。但是,我们老家将这个“姥姥”喊成了一个十分特别的发音:“lang(第二声)yang(第一声)”。我的理解,实际上是将“姥姥”喊为“姥娘”。只不过这“姥娘”的发音,经过岁月磨砺而变异为“lang yang”。我们家兄妹五人以往喊姥姥时,就是这样发声的,感到特别特别地亲切。
清江浦人一般称外祖父和外祖母为“婆爹”“婆奶”,
也有人称“外公”“外婆”的。因为老清江市人与老淮阴县人本来是一家,所以,有些称谓是相同的。我的岳父岳母都是老淮阴县出去多年又回淮阴的。我的女儿出生后,让她喊我的父母为“爷爷”“奶奶”。这个很顺畅。如何喊我的岳父岳母呢?我们进行了“改良”,喊“爹爹”“奶奶”。这个“爹爹”来自于“婆爹”。这个“奶奶”来自于“婆奶”,也顺理成章。
“爷爷”“爹爹”分得清,那两个“奶奶”如何区分呢?只有在特定语境中,加上“爷爷家奶奶”或“爹爹家奶奶”以区分。我看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少都是这样安排的。不加“外”不加“婆”,不就是想要这些独生子女长大后,对老辈不分“里外”嘛!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我的外孙和外孙女出生后,对几个称谓又进行了调整。我的亲家公亲家母都是淮阴区人,外孙子和外孙女喊他们为“爹爹”“奶奶”(实实在在的“爷爷”“奶奶”)。而对我们这个外祖父和外祖母,则称为“爷爷”“奶奶”(其实是“外姥爷”和“姥姥”)。奶奶的区分,也就加上“爷爷家奶奶”“爹爹家奶奶”。呵呵,听了真绕人,也真难为我们的外孙和外孙女了。
我这“外姥爷”被称“爷爷”,虽然不是真“爷爷”,
但是也不“外”。难道女儿就不是血脉的传承?我就一个女儿,我的外孙和外孙女,不就是我的亲孙子亲孙女吗?“外”什么“外”啊?因此,我也就欣然地、喜滋滋地、当之无愧地当起了“爷爷”。听到外孙和外孙女喊我“爷爷”,心里乐开了花。
在这里,需要郑重地重申: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独生”,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所致,是我们这一代人给国家与民族作出的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呼吁:国家和社会不要忘了我们啊!

三.伯父母和叔父母的称谓
我们老家称伯父伯母为“大爷”“大娘”。如“二大爷”“二大娘”。叔父叔母喊“叔叔”“婶子”,如“三叔”“三婶”等。
而清江浦人,喊伯母则为“大妈”,如“二大妈”。叔母也喊“婶子”,如“二婶”。
重点来了:清江浦人喊伯父为“yi”(念第二声)。如大伯父喊“大yi”。喊叔叔也为“yi”,如“二yi”“三yi”“小yi”或者“老yi”(这个“老”其实就是最小的意思。如清江浦人称呼家里最小的女儿叫“老闺娘”“老姑娘”)。
因为清江浦人喊祖父为“爹”(di,念第四声),所以,清江浦人口中的“yi”(念第二声),与北方人喊“爷爷”的“爷”,虽然写出来是一个字,发音也差不多,但绝对是两回事,清清爽爽不混淆。
四.姑父母、舅父母和姨父母的称谓
我们老家称姑父姑母为“姑父”“姑娘”。而清江浦人称姑父姑母为“姑da”“姑妈”。“姑da”的“da”的发音,同清江浦人将“爸”喊为“da ” 的发音相同。
我们老家与清江浦称舅舅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老家称舅母为“妗(jin,念第四声)子”。清江浦人称“舅妈”。
姨父母方面,我的老家称“姨父”“姨”,而清江浦人称“姨父”“姨娘”,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五,孩子的称谓
我们老家,将小孩子直接称为“孩子”,比如“熊孩子”。清江浦多称小孩子为小“jiu((念第一声)”。这“jiu”,实际上就是汉字“鬏”,原意为头发盘成的结。那时,孩子幼时在头上盘个发结,喻意留个根,好养活。就这样,清江浦人就将小孩子称呼为小“jiu”了,这不是十分形象和贴切吗?
清江浦融汇南北,包容东西。文革前,老清江市仅有13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容,我们这个新的淮安市融汇了五百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各家有各家的故乡文化背景,各家有多种多样的称谓。我只是将我所知道的和接触到的有关亲属称谓方面的异同,作一梳理与比较,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点参考。
我家兄妹的孙辈,现在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广州,好地方呀。但是,孙辈们对当地的方言不会说。因为学校教学和同学交往,都是普通话。他们对亲属的称谓,也基本上采用普通话的称谓,我们清江浦也是如此。若干年后,我们清江浦特有的称谓,很有可能走向消失。比如说,我们清江浦还有多少“小jiu”喊父亲为“唔da”呀?
我更为担忧的是,长期下去,作为民间民俗文化载体的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有消失的可能。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于清江市百货公司参加工作,1976年2月南京防化团服役。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副研究员职称
往期荐读

▼▼▼


那年在三界的军事集训

六十年代的交通路

我爱那杉青水秀

英雄钢笔:我真的好想你

大寒如春

我也当过红卫兵

炉火正旺谈过往

运河的脊梁----码头工人

那年、那船、那日子......

仰望八·一军旗

梦幻般的桥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六十四卦卦名及注音
流行在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既有年代感又有趣儿~
汉族人的习俗
这些亲属称谓你能分清吗?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中的语用观
老家的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