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个心理学术语,多学活用,了解人心深处奥秘

个体心理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建立的一门心理学体系,这门学问不仅是一种人格理论,还是一种治疗方式。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人往高处走”的天生的情节,自卑情结的困扰和追求卓越的动机是其两个基本概念,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其人格结构的表现,社会兴趣和活跃程度是两种人格变量。个人的每个问题都可以从他的职业、社会和个性等三个问题做出的反应中看出其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一个人追求优越与成功是为了克服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个体心理学,更好的掌握人性深处的秘密,哲学诗画特意整理了18个心理学术语,一起来学习运用。

18个心理学术语,多学活用,了解人心深处奥秘!

1.物质依赖

物质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2.心电感应

心电感应是人体特异功能所出现的超越五官感知不可思议的能力。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士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经过气功修练到高深境界后所出现的,也有些是大难不死,如生重病或出意外之后出现的。基本上它是一种人类潜在的能力,正式的名称应该定为“人体潜能”。

3.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4.心理动力

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5.冥想

冥想是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6.催眠

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7.超感知觉

超感官知觉简称ESP,心理学研究范畴。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如可看到封闭在不透明容器内的东西;

(3)预知,可预先知道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思想;

(4)心灵致动,即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尽管世界上一些学者致力于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但在心理学界对此存在很大争论,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严厉质疑与批评,主要是实验经不起重复性的科学检验和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8.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在动物个体发育初期采取适当手段,使之不能获得某种或某几种刺激。对个体行为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如一只小狗出生后,即将它豢养在一个空荡的屋子里,除了四壁和食器,不见任何物体。这只狗长大以后,对许多物体都缺乏正常的反应,只会无目的地乱跑,给以轻微的电击或烧灼等致痛刺激,它也很少有逃跑的反应。电生理研究证明,自幼不见光亮刺激的猫,其视觉皮质中缺乏对光正常放电反应的神经元。被剥夺感觉的动物,神经元上的突起减少,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突触密度也减少。

9.复诵

在过了某个特定年龄之后,我们的生命中已不会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过去发生,过去一切全都是过往的回音与复诵。甚至所有的哀伤,也全是许久以前一段伤痛过往的记忆重现。

10.绝对阈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和刚刚能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强度,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在完全条件适应状态下,引起感觉所必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阈。绝对阈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

11.童年失忆症

我们总想回忆起自己生命中最初几年发生的重要事情,却遗憾总是一无所获。好消息是,现在科学家终于确定了童年记忆消退和永久遗忘的准确年龄。 一项关于童年失忆症(即幼年记忆遗忘的现象)的最新研究指出:童年记忆遗忘会发生在7岁前后的孩子身上。

12.心理物理

心理物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心理量的计量问题。1860年费希纳最早提出“心理物理学”的概念及专门研究心理活动的实验方法——心理物理法,标志该学科的诞生。后经许多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一整套经典心理物理法,为心理学成为现代实验科学奠定基础。主要解决感觉阈限和最小可觉差的测量两大问题,并提出费希纳定律和韦伯定律。

13.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应用于心理学,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有机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依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由有机体自身的内部动因如激素、中枢神经的唤起状态、理想、愿望等所致;后者则由有机体的外部诱因,如异性、食物、金钱、奖惩等所致。

14.本能

本能是指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本能包括保存自己和种族的驱力,它涉及性和攻击欲望。这些力量是周期性的,并且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满足。

15.诱因

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动机因素是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16.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17.情节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又可分为语义性知识与情节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强调一般事实性的知识,代表个人心智表征以组成概念;情节性知识则为个人过去经历学习事件的记忆。

18.心象思考

心象思维是指以“象”(自然形象、具体物象、表象、意象、想象等)作为思维符号或中介,通过比类、转化、体悟等心理加工程序来认知世界、寄托情感、表达意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书画中,易学、哲学、天文学、中医、武术、汉字、建筑、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均表现出了鲜明的心象思维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心理】基础心理学 - 需要与动机
“心理学基础”复习汇总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认知和智能,另一个是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导论》笔记
题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