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云海的投资笔记第二篇:股市防忽悠指南1

       长文更新较慢,勿催,接上回第一篇:《风云海的投资笔记》第一篇:如何读研报

     

      投资的世界不像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很多东西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你只需要记住这个答案即可。但是在投资世界不存在“大一统”的投资理论,基本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要甄别哪些言论是“有价值的”,哪些观点是“没价值的”,并不容易。所以就要求你必须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够对材料进行甄别真伪。为了更好的识别谎言,防止被骗,你需要先储备下列”常识“。

 

第一问:你的目标是什么?

      当一份研究材料摆在你面前,首先你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希望通过信息达到什么目的?哪些东西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哪些东西对我来说,不值一提?”。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很容易?不,很多人在接收信息时,脑子处于“随机阅读”状态,他不是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的,他只是即兴阅读。

     任何信息都包含两方面:一是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内容的广泛性。 

     针对性是指这些信息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有你必须先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想要的东西能不能依靠这些信息获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那么你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哪怕这些信息价值千金。例如你在寻求如何做一盘美味的西红柿炒鸡蛋。结果你翻到一篇详细介绍西红柿炒鸡蛋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你来说就是毫无价值的,不值得你浪费时间去看。

      内容的广泛性是指材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数据(信息),对于作者而言,这些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读者而言,这些数据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在阅读材料之前,你必须知晓什么样的数据对你来说是关键的,什么样的数据对你毫无吸引力。即你应该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选择性地接受文中的观点(而不是照单全收)。


第二问:你是否陷入“价值共鸣”陷阱?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我们都会倾向于寻找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沟通交流,“物以类聚”、“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种倾向也会发生在我们阅读材料、分析思考问题时,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排斥价值观不一样的文章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与其说,人都是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不如说,人都是带着答案去寻求认同。在阅读材料时,我们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过滤信息的,那些价值观跟我们不一致的观点,我们会本能地排斥(哪怕他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些价值观跟我们一致的观点,我们会本能地支持拥护(哪怕他的论据不充分)。

       举个例子,多数人刚出道时,在券商里面当客户经理,职责是开发客户,说服他们来营业部开股票账户。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当一个股民问你“你觉得XX股票怎样?”或者“你觉得大盘后面会怎样走?”,如果你还想把他开发成客户,你千万别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他。如果他持有这股票,你却说“这股票基本面很烂,后面还要跌。”对方就会回你一句“你水平也不咋样嘛!”,然后就不再跟你聊了。你应该先试探性询问他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再抛出跟他见解一致的个人意见。这样对方就会非常高兴,你们的谈话才能继续下去。

       其实生活中,人们都曾经被这种手段营销过。例如一个推销员,她如果看见妇女牵着一个小孩,她会跟妇女说她恰好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孩子,然后感慨养孩子真不容易。这样就能引起妇女的共鸣,后面再谈生意时就会事半功倍。但她销售的产品质量跟这个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显然是没有的。

       而在写文章时,作者为了“说服”读者,也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手段。首先作者会标榜“我们是自己人”。例如“我也是价值投资粉,我也很崇拜巴菲特”。然后再列举一些已经被公认的事实,例如“巴菲特一直持有可口可乐,这股票为他赚了几亿元。”最后他会抛出他自己的观点:“所以可口可乐是一家值得购买的公司” 。作者实际上是在暗示你“购买可口可乐才是真价值粉,否则你就是伪价值粉”、“巴菲特购买的股票一定是好股票”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本能地排挤那些意见跟我们不一致的观点和信息。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最终结果就是:你获得的是你早已知晓的信息。你不知道的,你依然不知道。这对于你的投资绝非好事,真正的危险并非来源于你已经知晓的信息,而是来源于那些你并不知晓的信息。

    

第三问:观点是否被“舆论绑架”?

      假如有X个方案,需要让10个人集体投票选择最佳方案,必须60%以上的人同意才能通过。那么最后选出来的方案,一定是这些方案里最平庸的方案。为什么?因为一个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摊的方案,一定是“不求有为但求无过”的方案。

       在股市里,你不应该去寻求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如果大家都认同你的观点,那么你这个观点一定是十分平庸,毫无价值(无法赚钱的观点)。例如你觉得大盘要涨,但是你发现10个人里,有8个人看跌,有2个人看涨,此时你会怀疑自己的判断。你不敢轻易买股票,结果股市涨了。之后,这10个人里,有8个人看涨,2个人看跌,你觉得认同你观点的人占绝大多数了,应该买入,结果一买就跌,屡试不爽。又例如,你同时看好X、Y两家公司,不知道如何选择,你去问别人观点,如果X公司有8人看好,2人不好。Y公司有2人看好,8人不看好。那么你买Y公司就对了。

       在股市里,我们把大家观点一致的现象称为“一致性预期”,并认为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出这种一致性预期。例如如果大家都觉得工商银行今年业绩增长10%,那么理论上他股价还能涨10%左右。但实际上,当他公布业绩增长10%时,他股价可能不涨反跌,为什么?因为这10%的业绩增长其实早在一年前就被大家知晓,别人都是一年前就埋伏布局,你等到他公布业绩再来购买,你已经是最后一个接棒的人了。

    

      除了一致性预期,还有另一种社会现象:集体失声。 即某个人的观点由于跟族群里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我们暂且把这个观点称为“普世价值观”)。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他只好隐藏真实的想法。

       例如15年股灾期间券商分析师吹捧“股市已经跌出价值”,难道他们都是傻子吗?连一个散户都能看出来的东西,券商首席居然看不出来?正如别人说过的:“此时看空有正 治风险,看多有道德风险,沉默有失业风险”——我能怎样?我也很绝望啊。

       在写文章时,这种“无形压力”也会严重影响到作者的结论,迫于这种压力,作者很可能会言不由衷,因此需要读者有能力去区分哪些是作者的真实表达,哪些是作者的套话假话。在研究员写的研究报告里,就大量充斥着这种真真假假的言论。不管研究员是否真心看好公司的未来,文章结尾部分都是“你值得拥有”。为什么研究员很少给上市公司“差评”?因为如果给了“差评”,那么下次就很难顺利再去上市公司做调研了,不做调研就拿不到第一手的资料,没资料怎么写研报,不写研报怎么向公司交待。。。。

       同样的,第三方事务所也能部分感受这种压力,我们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揣摩律师和审计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比如下面通俗的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股民不能不知道的十件事
坚持价值投资
在股市里每天学习股票知识和技术有用吗?为什么许多高手说这样其实无用?
股票被套不要怕,最全做T解套方案在此!
猴子的股市
笑傲股市——威廉·欧奈尔 - 图书 - 当当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